宁夏银川一中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银川一中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 银川一中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 ‎1.春秋时期,楚国兼并其他国家,在亡国之地设县管理;晋国国内贵族之间兼并斗争日趋激烈,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楚、晋县制的推行 A. 强化了楚晋两国国君权力 B.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C. 推动了社会关系发生变动 D. 导致了分封制的彻底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楚国兼并其他国家,在兼并之地设县管理,强化了中央的权力,为中央集权体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在晋国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增强了国内卿大夫的力量,为地主阶级力量上升奠定了基础,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动,C项正确;晋国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削弱了国君权力,A项错误;秦朝建立才最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B项错误;分封制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 ‎2.下表是汉代董仲舒的部分言论。‎ 言论 出处 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 ‎《春秋繁露·离合根》‎ 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仁者,所以爱人类也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据此判断,董仲舒 A. 排斥了法家学说 B. 创立了全新儒学体系 C. 恪守了儒家传统 D. 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 - 12 -‎ 依据所学可知,“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属于道家的无为思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属于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这些出现在董仲舒的著作中,表明董仲舒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D正确;据汉代的儒家思想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中包含了法家思想,不符合史实,A错误;材料只体现了董仲舒对其他学派的吸收,但未反映对这些思想加以融合、升华成为新的体系,B错误;材料反映了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思想,不属于恪守儒家传统,C错误。故选D。‎ ‎3.如图所示,宋太祖时开始给官员的官帽加上两个超级细长坚挺的帽翅,其目的是 A. 提倡大臣独立思考 B. 防止官员结党营私 C. 加强皇帝集权专制 D. 彰显开国独树一帜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内容并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看,该措施出现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朝臣在朝堂上私下交流,目的是为了防止朝臣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威胁皇权,通过此措施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C正确;提倡大臣独立思考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防止官员结党营私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B排除;彰显开国独树一帜与其政治制度无关,D排除。故选C。‎ ‎4.据统计,新航路开辟后的一百多年间,美洲白银总产量的将近一半输向了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米价一直维持在一种超稳定状态。据此推知白银的大量流入 A. 没有促成中国经济的转型 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迫使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D. 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 - 12 -‎ 根据材料“美洲白银总产量的将近一半输向了中国”“中国的米价一直维持在一种超稳定状态”可知,即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市场,但对中国市场、物价没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导致“价格革命”,说明白银的大量流入没有促成中国经济的转型,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大量白银流入市场,但物价仍很稳定,没有体现白银流入对推动商品经济方面的影响,B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放弃,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白银流入对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方面的影响,D项错误。‎ ‎5.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材料表明 A. “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B. 孙中山主张“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C. 《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 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过程中,义和团显示中国人民抗争精神,粉碎列强瓜分中国梦想,D项正确;孙中山的言论强调的是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因受到中国人民抵抗而转变了对华殖民策略,“庚子赔款”加重中国百姓负担与孙中山强调的内容不一致,排除A;孙中山显然认为面对侵略,中国人的抵抗是有重大意义的,排除B;《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与题干中孙中山强调的方向不一致,排除C。‎ ‎6.据《浙江近代史》记载:1911年前后,金融风潮席卷全国,杭州的票号全部覆灭,钱庄倒了一大片,只有浙江兴业银行侥幸渡过了难关。出现上述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实行没收民族资本的政策 B. 社会动荡影响民众对经济的信心 C. 西方制造业资金实力十分雄厚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萧条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爆发后,南北政权对峙,民众对金融业缺乏信心,进行挤兑,使票号和钱庄纷纷破产,B项正确;1911年前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排除A项;C项强调制造业,材料强调金融业,二者在20世纪初的直接关联性并不明显,排除;20世纪初至一战结束前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进入了黄金时期,且材料强调的是金融风潮,排除D项。故选B。‎ ‎7.1943年,毛泽东在《论合作社》报告中强调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来发展农业生产;到1944年,边区的各种劳动合作组织增长了四五倍;陕甘宁边区参加互助的劳动力占农业总劳动力的45%。这一运动有助于 A. 农村生产关系深刻变革 B. 根据地渡过严重经济困难 - 12 -‎ C. 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D. 巩固抗日民族统-战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3年”、“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来发展农业生产”可知,互助合作运动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边区,是大生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根据地渡过严重经济困难,B项正确;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没有改变农村的土地所有制,不是从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时间错误,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抗战期间中共在经济方面采取的合作组织运动,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8.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的需要,设计“笼”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不被“笼”困死,而目能在“笼”中充分飞翔。“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 A. 按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 B. 摆脱计划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阐释计划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陈云用鸟和笼之间的关系来主张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A正确;材料未彻底否定计划经济体制,B排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C排除;材料更多强调的是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非单纯的互动关系,D排除。故选A。‎ ‎9.梭伦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到,他清除了树立在肥沃田野上的“界碑”,使以前受奴役的田野获得了自由。这说明 A. 雅典个人的政治和社会权利由财富决定 B. 雅典民众要求废除债务,保障人生自由 C. 贵族阶层通过界碑控制下层农民的土地 D. 梭伦改革确立个人对自己财产的所有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 - 12 -‎ 根据材料信息,梭伦通过清除控制农民土地的“界碑”,剥夺了贵族阶层对下层农民土地的控制权,土地回到原先占有者手中,梭伦的这项改革,适应了下层民众的需要,因为雅典公民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力越大”,所以,A项正确;要求废除债务的只是雅典得下层民众,B项排除;材料是剥夺贵族阶层对下层农民土地的控制权,不是贵族阶层通过界碑控制下层农民的土地,排除C项;关于财产权的确立是在近代西方民主革命时期,D项排除。故选A。‎ ‎10.1929年1月至9月美国汽车销售情况表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据如表信息可知,当时美国 A. 民众消费能力有所提升 B. 经济存在结构性的失调 C. 存在银行信贷安全风险 D. 民众普遍存在投机心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贷支付成为主要方式,1929—1933经济大危机,美国虚假繁荣,信贷危机出现,C项符合题意;材料提到只是汽车销售,不能看出民众的消费水平,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是汽车销售,没有涉及经济生产部门,B项不符合题意;股票属于投机,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引力波本身是时空的涟漪。当引力波出来的时候,时空会在与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发生周期性的形变,而置身其中的物体也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据此推测,为引力波假设提供基础理论的应该是 A. 相对论 B. 生物进化论 C. 量子论 D. 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 - 12 -‎ 依据材料“引力波本身是时空的涟漪。当引力波出来的时候,时空会在与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发生周期性的形变,而置身其中的物体也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并结合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可知,为引力波提供基础理论的是相对论。A正确;生物进化论是对于物种起源的一种学说,B排除;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C排除;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与引力波的时空观不符,D排除。故选A。‎ ‎12.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前临时政府的成员普遍认为“他们自己是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那些像‘土地问题’等重大问题只能留给未来正式的议会机构解决,结果时机错过了,布尔什维克控制了俄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缺乏权威和责任感的政府加速革命到来 B. 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具有一定偶然性 C. 议会的缺失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 D. 不合时宜的法治思维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临时政府成员普遍认为”“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留给未来”可知,临时政府成员内部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不愿承担历史责任,回避现实问题,导致“时机错过”,故选A项;材料只是认为临时政府是“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不是强调革命的偶然,相反临时政府的做法必然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革命,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法治问题,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临时政府成员普遍认为”“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留给未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2002年企业所有制结构 ‎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 数值 数值 - 12 -‎ ‎(亿元)‎ 比重(%)‎ ‎(亿元)‎ 比重(%)‎ ‎(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57‎ ‎18954‎ ‎32.8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2001‎ ‎8761‎ ‎11.18‎ ‎42408‎ ‎54.10‎ ‎27221‎ ‎34.73‎ ‎2002‎ ‎12951‎ ‎14.30‎ ‎45179‎ ‎49.87‎ ‎32459‎ ‎35.83‎ ‎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历史再次相似,新自由主义政策进入高潮也物极必反。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获压倒性胜利上台执政12年,提出两个政策思想: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在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中谋求新平衡)。‎ ‎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并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改革措施的异同点。‎ ‎【答案】(1)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产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趋势。‎ 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展与深入;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同: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 12 -‎ 异:英国采取大规模出售国有企业方法(私有化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部调整。中国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变化:依据企业所有制结构来看,我国经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依据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中的数据来看,国有企业产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而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趋势。原因: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当时的国内状况可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政府在经济调节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减少;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展与深入,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产生这种变化有着一定的影响。‎ ‎(2)同:依据材料“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来看,二者都逐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异:依据两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可知,英国采取大规模出售国有企业方法,进行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部调整;而中国仍然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实生活中,偏见无处不在。保加利亚摄影师杨科.萨佛诺夫尝试从所有角度观察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从2009年开始绘制,出版了一本名为《世界偏见地图》的图册,将诸多国际观点收录其中,他的这些讽刺意味十足的刻板印象描绘,真切的加深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这里节选了三张如图片 图1美国人眼中的欧洲 图2美国人眼中的亚洲 图3美国人眼中的非洲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2 -‎ ‎【答案】参考示例:美国对欧洲偏见的形成是有一定历史因素的。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4 世纪,雅典经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达到全盛时期,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为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经验,这让美国人形成了整个希腊地区都是德先生的认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在南美洲,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余主要被西班牙殖民其中主要的国家是墨西哥,因此美国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简单的理解成巴西和和墨西哥的代名词。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美国人把整个东欧地区看成都是共产党员的世界。综上所述,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让美国人对欧洲形成了一些看法,这种看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客观正确的认知而发生改变,可见偏见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介绍与传也有失真不客观的一面。‎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现实生活中,偏见无处不在”“将诸多国际观点收录其中,他的这些讽刺意味十足的刻板印象描绘,真切的加深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并结合图片中美国对欧洲、亚洲、非洲的评价来看,美国对三大洲有一定的偏见,该偏见是有一定的历史因素的原因,而且该偏见对文化之间的沟通产生不同的作用。可从以上观点提出一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总结即可。例如:美国对欧洲偏见的形成是有一定历史因素的。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4 世纪,雅典经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达到全盛时期,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为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经验,这让美国人形成了整个希腊地区都是德先生的认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在南美洲,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余主要被西班牙殖民其中主要的国家是墨西哥,因此美国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简单的理解成巴西和和墨西哥的代名词。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美国人把整个东欧地区看成都是共产党员的世界。综上所述,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让美国人对欧洲形成了一些看法,这种看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客观正确的认知而发生改变,可见偏见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介绍与传也有失真不客观的一面。‎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12 -‎ ‎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客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 ‎【答案】(1)变化:家庭形态由集体大家庭为主变为个体小家庭为主;家庭内部人数由多变少,人员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宗法制度对家庭的影响由强变弱。‎ ‎(2)可行性: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意义:推动了秦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秦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易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兵源,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和“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商鞅变法分户政策可行性,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铁犁牛耕的使用、奖励军功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推动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等方面来回答。‎ ‎16.材料 ‎ - 12 -‎ ‎ 战后的英国涌现出了大量的回忆录、小说以及诗歌,这些文学作品纷纷强调堑壕战的恐怖以及英国青年在战争中的牺牲。他们谴责毫无意义的战争带来的恐怖景象,充满了对战后世界的危机感,爱尔兰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在其著名的诗作《基督重临》中就描绘了战后整整一代人的焦虑不安:“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血色迷糊的潮流奔腾汹涌,到处把纯真的礼仪淹没其中,优秀的人们信心尽失,坏蛋们则充满了炽烈的狂热。”这种思想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大部分精英都已经认为一战是没有胜利者的,所有的参战国都是失败者。这样导致人们认为:在一场未来战争中也不会有胜利者,因此英国政府必须尽一切可能来避免战争。‎ ‎——摘编自丁英胜《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军事战略与对欧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英国社会心理的特点及成因。‎ ‎(2)根招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后英国社会心理状态对英国外交的影响。‎ ‎【答案】(1)特点:恐惧战争,渴望和平。‎ 成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痛的教训;一战后英国严重社会危机的影响;各类文学作品对战争残酷的渲染。‎ ‎(2)影响:英国政府尽可能地避战求和;继续坚持“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对德侵略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些文学作品纷纷强调堑壕战的恐怖以及英国青年在战争中的牺牲。他们谴责毫无意义的战争带来的恐怖景象,充满了对战后世界的危机感”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社会心理的特点是恐惧战争,渴望和平。成因:从材料“强调堑壕战的恐怖以及英国青年在战争中的牺牲。”“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血色迷糊的潮流奔腾汹涌”结合所学有关一战的情景可知原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惨痛教训;一战后英国严重社会危机的影响;各类文学作品对战争残酷的渲染。‎ ‎(2)根据材料“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大部分精英都已经认为一战是没有胜利者的,所有的参战国都是失败者”结合所学对英国造成的影响可以从英国政府尽可能地避战求和;继续坚持“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对德侵略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进行分析总结。‎ ‎17.材料 ‎ - 12 -‎ ‎ 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派湘军名将刘坤一抗敌。因清军的作战思想、战斗士气以及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日军,几次主动进攻溃败下来,清政府再无心抵抗。刘坤一痛定思痛,苦苦寻找御敌良策。一日,湘军一个伏击战俘获了十几名日本兵。接下来,他每天要派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探子刺探日军,每天晚上综合各方面信息反复研究。两个月后,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产生了巨大轰动。原来,他发现那次被伏击日军全是从后方招来的老弱病残,他判断日军的兵力开始吃紧。经过情报侦察和数据分析,他想到了持久作战,正如他在奏折中所说的:中国地大物博,日军战线太长,后方补给困难,只要抱定决心,终将拖垮他们,况且,还可以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日军必败。刘坤一还在奏折中痛陈,如像以往主和割地赔款,不如把赔款充当军费……然而,脆弱的清廷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过,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战略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性作用。‎ ‎——摘编自《百家讲坛蓝版》2016年第1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坤一“持久抗日”与中国共产党人《论持久战》提出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历史地评价“刘坤一”。‎ ‎【答案】(1)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日军军事装备、作战思想优于中国;军队训练素质高于中国;但日方人力、物力、财力补给有限,缺乏持久战的基础和信心。(中国具有幅员广 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军事补给充裕的优势。)中国当局政府缺乏坚定抵抗信心。‎ ‎(2)历史地评价:他是开明的地主阶级,善于研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但只寄期望于政府抗战;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清军的作战思想、战斗士气以及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日军,几次主动进攻溃败下来,清政府再无心抵抗”并结合抗日战争知识可知,二者都看到了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因此日军军事装备等优于中国;依据材料“中国地大物博,日军战线太长,后方补给困难”并结合抗日战争过程来看,二者都看到了日方人力、物力、财力补给有限,缺乏持久战的基础和信心,而且当时清政府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都缺乏坚定的抵抗信心,因此刘坤一与中国共产党人都提出了持久抗日的思想。‎ ‎(2)依据材料“湘军名将刘坤一”“每天要派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探子刺探日军,每天晚上综合各方面信息反复研究”“如像以往主和割地赔款,不如把赔款充当军费”来看,刘坤一是开明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且他本人善于研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依据材料“脆弱的清廷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来看,他只是将希望寄托于政府抗战;依据材料“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战略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性作用”来看,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