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统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统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统考 高二历史 制卷:审卷:‎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Ⅰ卷选择题 每小题2分,计60分。‎ ‎1.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数量/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示可知,秦汉时期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各种铁制农具很多,说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使用增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的发展,故D项正确; A项中的“全面”不能从图示中得出,应排除。材料只能看出秦汉时期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各种铁制农具的情况,不能得出冶铁业均以生产农具为主,故B项错误。农具的生产大多出自民营手工业,图片不能说明农具出自官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C.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D.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故C项正确。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与孟子仁政主张无关,故B项错误。承认土地私有会加剧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需要掌握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和作用解答即可.‎ ‎3.据《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低),所以进退为评。”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 A. 耦犁 B. 耧车 C. 翻车 D. 曲辕犁 ‎【答案】D ‎【解析】‎ 材料“辕之上又有如槽形”说明是曲辕犁,D正确;A是西汉时期二牛抬杠;B属于西汉时期播种工具;C是灌溉工具。‎ ‎4.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中实际包含着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致命因素”,这是因为自然经济 A. 自给自足的特性不利于商品交换 B. 完全排斥商品市场的存在 C. 导致出现大量自由劳动力 D. 自身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经济形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表现为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产品仅供家庭使用,很少与市场交换,这种模式的封闭性不利于商品交换发展,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剩余产品在市场交换,并不是完全排斥商品市场,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并不会导致大量自由劳动力,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比较落后的经济形态 ,故D项错误。‎ ‎5.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有可能产自 A. 家庭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贵族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农民个人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在市场流通,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投放市场,供民间消费,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工场手工业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的产品流向和特点。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6.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C.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后期江南一带去农从事工商的人增多,农、工、商结构有所变化,但结构并未彻底打破,另外士的变化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政府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却出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以后,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王朝执行的经济政策,明代政府没有放弃,故D项错误。‎ 点睛:“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7.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A. 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B.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 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了中国市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自然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外国商品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解体是指传统农业生产与手工业逐渐分离,故A项正确。大批洋货涌入中国是导致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故B项错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主要位于沿海和发达地区,广大内陆地区仍然是自然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取代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故C项错误。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了中国市场不符合自然经济解体的特征,故D项错误。‎ ‎8.1894年,华盛纺织总厂投产之后,李鸿章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A. 反对在传统手工业领域发展近代机器生产 B. 保证洋务派企业在民用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C. 通过限制生产规模抵制外商企业的经济渗透 D. 满足帝国主义通过在华投资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往往通过手中的政治特权,限制和压榨民资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李鸿章正是为了保护其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垄断地位,才发布了对同行业进行限制的规定。故B项正确。李鸿章的洋务企业也是近代机器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中做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洋务企业的地位,不是抵制外商企业的渗透,故C项错误;‎ 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自己创办企业,不是代表帝国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 ‎9.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 A. 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B. 属于资本主义工业 C. 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 D.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江南制造总局属于近代洋务企业,大生纱厂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B;大生纱厂创办属于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故C项错误。不管是洋务运动企业,还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采用大机器生产,都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10.阅读1913~1919年各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35‎ ‎53.6‎ ‎——‎ ‎——‎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 ‎——‎ ‎1568858‎ ‎29.6‎ ‎1919‎ ‎64292239‎ ‎66.3‎ ‎368‎ ‎0.001‎ ‎3375809‎ ‎63.7‎ A. 抵制洋货、使用国货的群众爱国运动 B. 民族工业的自身竞争力增强 C.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侵略中国 D. 中国政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1913~1919年各国输华货物总值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说明帝国主义国家在此阶段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主要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无暇侵略中国导致,故C项正确。抵制洋货、使用国货的群众爱国运动不是该阶段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的自身竞争力增强不符合材料此时阶段的原因,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政府并没有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11.民国时期不仅是我国现代广告业的肇始期,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广告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以下是民国时期的工商业广告,从中了解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民国时期我国民族工商业曾迅速发展 ‎②欧美各国的商品倾销一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严重阻碍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学习外商经营方式 ‎④广告内容包含商业、商品等信息,以轻工业为主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发展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措施导致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故①‎ 正确;民国初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导致此时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故②错误;图片中民族企业采取广告形式促销是学习外国企业经营策略,故③正确。图中广告不仅包含商业,还有商品的信息,从香烟、啤酒和化妆品可知是轻工业为主,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2. 1929年,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在致国民政府请愿书中提出请求:增加外国火柴进口税、减免铁道运输收费等。这表明国民政府时期 A. 轻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B. 政府不关心国民经济发展 C. 不平等条约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民营企业面临官僚资本的挤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提出增加外国火柴进口税足以表明外国火柴进口税因为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肯定很低,进入中国市场后在价格上也就有了优势,一定会制约中国火柴行业的发展,所以国民政府时期不平等条约也会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不平等条约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13.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外国资本扩张制约着中国社会发展 B. 中国近代化水运交通处于起步阶段 C. 洋务企业在列强的排挤竞争中求生 D. 外国控制并垄断了中国的内外贸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扇形图对比示意图可以看出英国和日本的公司占据重要的比重,中国轮船招商局仅仅占据不到30%,说明外国资本扩张制约着中国社会发展,故A项正确。单单根据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对比示意图不能得出中国近代化水运交通处于起步阶段,故B项错误。洋务企业在1895年就宣告破船,故C项错误。示意图不能说明外国控制并垄断了中国的内外贸易,故D项错误。‎ ‎14.《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记载:“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湘学报》等……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材料中引号部分内容摘自 A. 《申报》‎ B. 《时务报》‎ C. 《民报》‎ D. 《新青年》‎ ‎【答案】B ‎【解析】‎ ‎《申报》是商业性通俗报刊,排除A;《时务报》是由维新派创办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故选B;《民报》是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报刊,排除C;《新青年》前期是宣传民主科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杂志,排除D。‎ ‎15.阅读下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1937年及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份 工厂(家)‎ 占全国比重 资本(万元)‎ 占全国比重 工人(人)‎ 占全国比重 ‎1937‎ ‎19‎ ‎0.48%‎ ‎305.2‎ ‎0.82%‎ ‎5787‎ ‎1.26%‎ ‎1942‎ ‎546‎ ‎20.56%‎ ‎16931‎ ‎8.8%‎ ‎33074‎ ‎13.7%‎ A. 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中心 B. 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 抗日战争促进了西北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答案】C ‎【解析】‎ 表格显示出1942年和1937年相比,工厂数、资本额和工人占全国比重都有所大幅度上升,说明抗战时期西北工业得到长足发展,C正确;西北并不是近代工业重心,A错误;工业布局并不是国民政府主动进行调整,而是抗战时期发展需要,B错误;中国近代工业地区上并不是平衡的,D错误。‎ ‎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实现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既定目标 B. 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中央人民政府的做法,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当恢复经济的任务完成后,社会改造和社会革命的任务就提到议事日程,体现了毛泽东的“不断革命论”,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三大改造时期目标,故B项错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属于1953年三大改造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做法不是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故D项错误。‎ ‎17.1952年至1957年,中国的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37.3%上升到45%,轻工业的比重由62.7%下降到55%。同期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43.3%,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25%。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果显著 B. 为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C.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D. 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 ‎1952年至1957年”是我国进行一五计划时期,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完成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果显著是1952年,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此时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比重比较协调,故C项错误。农业产值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故D项错误。‎ ‎18.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 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 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D. 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结合题干时间“1958 年7 月”,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思想,故D项正确;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发战并不是欣欣向荣,故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故B项错误。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 ‎19.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 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C. 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 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故B项正确。服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的改变,不是文化生活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影响,不是说明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故D项错误。‎ ‎20.某期《人民日报》的社论赞扬“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称其“像初升的太阳”,是一种“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这一组织 A.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B.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D. 从根本上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可判断这一组织指的是 “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故C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积极性受挫,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并没有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故D项错误。‎ ‎21.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他是指当时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报纸的内容由“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变为“竟然登载如何养猪”,说明我国的工作中心向发展经济转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C项正确。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信息,而是强调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信息,而是强调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排除D。‎ ‎22.下列图片是某研究小组收集的研究资料,据此可推断其研究主题是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 B. 城乡文化事业发展 C. 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画材料信息的能力,归纳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四幅图片分别得出“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1965年粮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经济体制的建设·各个历史阶段的史实 ‎23. 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自己,时称”个体户”。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 A. 都属于私有经济 B. 都获得经营自主权 C. 都属于商品生产 D. 都获得相同的劳动所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城市个体户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自主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也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两者经营方式相同,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农产品进入市场才算作商品生产,故C项错误;劳动所得不可能相同,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24.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达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A. 给美洲带来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 B. 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C. 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 D. 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主义者踏上了对外扩张道路,给美国文化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并带来了新的疾病,故C和D项正确。机器生产出现在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25. 1500~1600年间欧洲小麦年产量变化不大,但以黄金计价的小麦价格上涨极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后黄金大量流入欧洲 B. 工业革命引起技术进步 C. 资产阶级革命后生产关系改变 D. 经济危机引起物价上涨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欧洲小麦年产量变化不大,但以黄金计价的小麦价格上涨极大”可知,这是指欧洲的黄金价格下跌,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500~1600年间”,应该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所以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黄金大量流入欧洲,故选A;B中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18世纪,经济危机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BCD与题干所述时间“1500~1600年间”不符,所以排除。‎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26.“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一条文反映了 A. 英殖民帝国已经形成 B. 英国与荷兰的商业竞争激烈 C.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 英国已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1651年12月”时间和“英吉利共和国”,可以判断为17世纪中期,恰是英国与商业比较发达的荷兰之间的殖民争夺,英国发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的海外贸易,故B项正确。A是在18世纪;C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为标志;D是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 ‎27.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生产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最终促成了现代工厂的出现,但这些工厂却有着共同的局限。这种“局限”直接导致了 A. 工厂制度的诞生 B. 火车机车的创制 C. 蒸汽机改良和应用 D. 机器制造业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工厂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机器的使用动力主要是自然力,所以工厂中机器的动力是其“局限”,结合所学工业革命期间的发明可以得出,在改良蒸汽机发明之前,工厂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靠近河流的地方作为厂址,而改良蒸汽机的应用使得工厂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从而突破上述局限,可以建立在交通发达的地方,故选C;工厂制度产生于现代工厂出现的时候,故A不是题干所述的局限所导致的结果,所以排除A;改良蒸汽机出现带动了机器制造业,制造机器需要大量的钢铁,有了蒸汽机就有了动力机车,交通运输业开始兴起,而这时工厂的局限已经解决,故排除BD。‎ ‎28.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19世纪上半期,英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要求降低关税,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英国是最早确立民主制度的国家 B. 英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海外市场 C.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叙述,在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称为世界工厂,要求降低关税有利于其商品的倾销,所以C是主要原因,A和制度关系不大BD不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原因。‎ ‎29.美国总统胡佛说:“当我们充分理解了(20世纪)20年代经济史的时候,我们将发现,终结了一个繁荣时期的这场崩溃,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他认为导致“这场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 B. 工业生产蓬勃发展 C. 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 D. 社会生产能力不足 ‎【答案】A ‎【解析】‎ 根据“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可知,胡佛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A正确;BCD不符合材料“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排除。‎ ‎30.1932年,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A. “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 B. “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C. 新政有使美国陷入极权统治的危险 D. 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认为罗斯福实行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将会促使美国抛弃资本主义道路,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显然在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导致上存在严重分歧,故D项正确。“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是完全放弃自由经济发展模式,故A项错误。新政不是引导美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故B项错误。美国依然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并不是因为新政走向集权统治道路,故C项错误。‎ ‎【点睛】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Ⅱ卷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图(见下图)‎ 材料二 洋布、洋纱、花边布、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种基本生产模式?它有哪些特点?材料二反应了什么新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一组反映建国后我国农村状况的图片 ‎(2)仔细阅读材料三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的表现并概括其核心内容。‎ ‎【答案】(1)基本生产模式: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④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现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表现及核心内容:①土地改革。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②农业合作化。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③人民公社化。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是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田承包、自负盈亏等。‎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农村的家庭纺织图”可知是小农经济模式;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所学从经济模式特点以及在封建经济占有地位回答;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三“洋布、洋纱、花边布、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信息可知是外国商品入侵导致自然经济的解体。‎ ‎ (2)依据材料二中图片中第一幅图“入社报名”可知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核心内容从生产资料转变角度回答;依据第二幅图“土地改革”可知是1952年土改,核心内容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回答;依据第三幅图“生产承包责任书”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内容从经营形式变化回答。依据材料第四幅图“人民公社”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核心内容从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回答。‎ ‎【点睛】认真审题,审明五项基本构题成分 ‎1.解题依据:“依据材料”还是“依据所学知识”。‎ ‎2.答题要求: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概括、论证等。‎ ‎3.限定词:即时间、角度、答题范围等。‎ ‎4.核心词:即求答项。如:原因、特点、影响等。‎ ‎5.分值:每道题后面的分值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历史事实之间有着横向、纵向的关系。横向即比较同一时空不同空间的历史事物,纵向即按照时序叙述历史事物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 广州“十三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欧洲联盟 南方谈话 丝绸之路 第一次工业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世界贸易组织 ‎“海上马车夫”‎ ‎(2)请从以上表格中任选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自行补充一个信息,简述其历史事实之间的逻辑关联。‎ ‎【答案】(1)特点: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积极影响:推动机器的普及,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催生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2)示例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选择:新航路开辟、“海上马车夫”、第一次工业革命,补充:第二次工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随着“海上马车夫”荷兰等国殖民扩张的进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示例二: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路 选择: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补充:中共十四大。‎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1978年,我国开始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各省,发表南方谈话,提出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12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正式提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其他角度:全球化视角(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丝绸之路、欧洲联盟、世界贸易组织)。东西方交流(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海上马车夫、广州十三行、丝绸之路)。‎ 中国与世界(丝绸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的“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罚款”“赔偿”等信息分析特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机器的普及、城市化的发展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说明影响。‎ ‎ (2)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二表格任意提取三个关键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知识链,最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述。比如从世界市场形成角度提炼主题,补充知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着手,论述结合“新航路开辟、“海上马车夫”、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形成影响分析回答即可。‎ ‎【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 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