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试题(解析版)

银川二中2020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论语》中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韩非子》中却说:“古之所谓圣君明主者……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舜逼尧,禹逼舜。”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论语》的记载更符合上古时代特征 B. 有关尧舜禹记载是后人有意杜撰 C. 上古时代还未形成“家天下”的局面 D. 《韩非子》的记载更具有史料价值 ‎【答案】C ‎【解析】‎ ‎《论语》中的话大意是:尧让位给舜的时候,说道:“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到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着那正确罢!假若天下的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上天给你的禄位也会永远地终止了。”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说了这一番话。《韩非子》中的话大致意思是:古代所谓的圣贤君王,都是逼前任君王或者杀死之,目的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两则材料不能说谁比谁更有价值或者更能体现当时的特征,因为二者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而且对于尧舜禹时代都没有文献记载,故排除AD;单纯根据上述材料也不能推论出B,故排除B;两者材料都提到了尧舜禹先后做了领袖,三个人没有血缘关系,故C是可以推论出来的,故选C。‎ 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这一史学素养,考生需要准确解读题干所给的两则材料,从中选择出完全符合所有材料的结论,也就是寻找各个材料的交集,另外需要注意每个选项的表达与所给的材料要一一比对,这样才可以保证能够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另外,这一题要大概读懂材料的意思也很重要。‎ ‎2.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 A. 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 B.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 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 ‎ D. 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汉朝郡国并存的现象。根据所学,“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不是准确的结论,根据上述材料得出这一结论未免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汉代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是汉初政治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即封国权力过大,而封国权力不仅仅体现为“强大的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及“七国之乱”,与“七国之乱”也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散在郡县的侯国”基本可以确定文中记载的当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而不是商周时期分封制;根据“尽可能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采取一些诸如“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的措施发展经济,使诸侯国内经济发展、人丁兴旺,说明地方权力的扩大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名师点睛】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 D.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父老”在古代指的是职掌管理乡里事务的年长者。朱熹在这段话中对父老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他们教导年轻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求年轻人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三是要安心于农业生产。这三层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劝导百姓能够遵循现有秩序来生活,故选D。ABC三项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三个选项都被D项包含进去,故D项是最佳选择项。‎ ‎【考点定位】程朱理学 ‎4.845年,唐武宗下诏说,“如闻朝列衣冠,或代承华胄,或在清途,私置质库、楼席,与人争利……今日以后并禁断,仍委御史台察访闻奏”。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 等级制度的森严 B. 官僚体制的腐败 C. 坊市管理严格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考查唐朝的经济。材料中唐武宗下诏禁止官僚贵族经商,说明当时官僚贵族经商之风较盛,这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等级森严体现在政治领域,材料主旨是禁止官僚经商,排除A;B、C三项表述与材料主题不符,故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解读出禁止官员经商的背后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 ‎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答案】A ‎【解析】‎ 该评价认为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专制制度,但对于整个封建制度没有触动,这个认知符合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故选A项,排除D项;该评价是对辛亥革命的认知,不是对思想启蒙的评价,排除B项;该评价主要是指出了辛亥革命的弊端,C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A。‎ ‎6.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是“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和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 工人运动的发展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革命青年”、“新青年”、“进步青年”三个阶段,其中“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因为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D正确;五四运动以后“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无直接联系,A错误;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李大钊推动青年学生深入工厂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B错误;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C错误。‎ ‎7.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C.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苏维埃阶段”“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指的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进行完整的论述。故答案为A项。B项,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题干中“苏维埃阶段”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是巴黎公社革命,排除;D项,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与“苏维埃阶段”不符,排除。‎ ‎8.如图为沈今声等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这一作品 A. 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 B. 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答案】B ‎【解析】‎ 根据“1954年的宣传画”和“农业合作化是让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可知宣传画是三大改造中用来动员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故选B;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不是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A错误;1954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C错误;宣传画的作用在于对比个人与集体劳动的差异,不是强调共同富裕,D错误。‎ ‎9.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A. 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 B. 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 C. 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 D. 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可以得出,法律保护的是罗马公民的财产权,故C项正确;“‘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说明不仅保护贵族的财产权,平民也可以获得保护,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故BD项错误。‎ ‎10.17—18世纪,欧洲社会不再颂扬个人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种爱国人士的塑像竖立起来,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这反映出欧洲 A. 封建专制王权进一步强化 B. 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扩大 C. 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 D. 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各种爱国人士的塑像竖立起来,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信息反映的是人们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说明欧洲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封建专制的变化,排除A项;这些变化并非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启蒙运动宣扬民主、科学、自由,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11.观察1913年—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 B. 苏联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 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客观上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俄国\苏联的工业产值在1928年之后排名迅速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开始了两个一五计划,快速实现了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主要工业产品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这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D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农业的牺牲,排除A;题干主要列举了重工业,无法证明工业体系完整,排除B;题干仅仅列举了重工业的世界排名,没有农业和轻工业的相关数据,无法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排除C。‎ ‎12.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1997年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使发达国家幸免,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对美、日、西欧、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产生了影响。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A. 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B. 使发达国家经济主权面临威胁 C. 有利于各国金融日益融合 D. 阻碍世界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联系益密切。故A项正确;选项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各国经济金融联系加强,而非融合,选项C排除;选项D表述错误,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世界经济发展,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之前,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操纵在汉萨同盟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手中。15世纪开始,英国赋税结构中商业税逐步替代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都铎王朝时期,国家的税制体系基本完备,赋税征收的力度也逐步加大。16世纪,英国的关税收入超过王室领地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强大的汉萨同盟被彻底驱逐出英国;日益兴起的海运集团对议会的游说,推动了两项航海条例的通过,规定英国进出口商品须由英国船只运输。‎ ‎——摘编自柴彬《英国近代早期对外贸易自主权的成长》‎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开放地增多,转口贸易日渐频繁,大量洋货在中国低成本倾销,免税商品范围不断扩大。清末,有志之士发出了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吁。巴黎和会上,北京政府收回国权的要求被无视。中共成立初期,即将废除不平等条约逐步纳入革命纲领。1926年,广州十万余人集会要求“早日实现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1928年起中国逐步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4.7%上升到2008年50%以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相对于英国收回贸易自主权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对外贸易的认识。‎ ‎【答案】(1)因素: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重商主义的影响;议会政治的发展。‎ ‎(2)条件:国民革命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二战中中国的贡献;新中国的成立;奉行独立自主外交;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 ‎(3)认识:国家主权独立是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前提;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和近现代中国收回贸易自主权的条件,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近代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因素,根据“15世纪开始,英国赋税结构中商业税逐步替代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分析得出工商业的发展;根据“都铎王朝时期,国家的税制体系基本完备,赋税征收的力度也逐步加大”可以看出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日益兴起的海运集团对议会的游说,推动了两项航海条例的通过”可以分析得出重商主义和议会政治的影响。‎ ‎(2)近现代中国相对于英国收回贸易自主权的有利条件,根据“1926年,广州十万余人集会要求‘早日实现取销一切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根据“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可以看出二战中中国的贡献;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成立和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4.7%上升到2008年50%以上”可以看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 ‎(3)对发展对外贸易的认识,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国家主权独立和贸易自主权的关系、发展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韩召颖姜潭《西方国家“逆全球化”现象的一种解释》‎ 围绕材料主题,自拟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 示例一:经济全球化中商品、资本、人员的自由流动深刻影响了部分发达国家选择逆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的优势越来越缺失,新兴国家的贸易总额逐渐增加,发达国家面临贸易逆差,因此选择贸易保护主义保护自身利益。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的投资额日益减少,转而投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因此利益受损,选择反对全球化持续深入。全球化深入的同时,人员流动更加自由,发达国家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且面临着难民危机。商品、资本、人员变化状况是当今逆全球化产生的重要原因,英国选择脱欧,美国选择“筑墙”、“赶人”,都是逆全球化的表现。‎ 示例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缩小了各国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尽管当前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现象,但商品、资本、人员全球化流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上示例仅参考答案)‎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通过材料中的图片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包括商品,资本,人员三个主要要素,学生可以就这三个要素的流动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通过材料图片中支持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不同态度,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因此可以得出一个观点:经济全球化中商品、资本、人员的自由流动深刻影响了部分发达国家选择逆全球化。根据这个论点进行论述,主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的优势越来越缺失,发达国家面临贸易逆差,因此选择贸易保护主义保护自身利益。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的投资额日益减少,转而投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因此利益受损,选择反对全球化持续深入。全球化深入的同时,人员流动更加自由,发达国家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且面临着难民危机。商品、资本、人员变化状况是当今逆全球化产生的重要原因,英国选择脱欧,美国选择贸易保护都是逆全球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论述。‎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冗犊泛滥,动辄万言。朱元璋命中书省制定《案牍减繁式》.颁之全国,令各级官吏严格遵守,不得繁文。洪武十五年,发现上京接受考察的官吏大多携带各类已盖公章的空白公文,朱元璋大怒并予以严厉处置。创立“行移勘合制度”,发文机构均须到内府领取已编号的公文薄册,左半册传发,右半册存根,簿册须加盖骑缝公章,薄册用完需立即送回内府归类入档后才能再领新册。朱元璋又建立起公文清核制度,分别由六科给事中和巡按御史负责考评并要求限期改正。同时要求县级以上机构均建立“架阁库”以保管公文档案。洪武三十年,经朱元璋亲自删定的《明律·吏律》中专列《公式》一章,明确了对各种违反公文制度官吏的法办条款。‎ ‎——摘编自颜广文《朱元璋对公文制度的整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意义。‎ ‎【答案】(1)特点:删繁就简;严刑处置违反制度行为;完善公文传输和保管机制;强化对公文制度的监察考核。‎ ‎(2)意义:有利于政令畅达,令行禁止;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保存了大量文献档案;保障了国家机器的运转。‎ ‎【解析】‎ 本题考查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令各级官吏严格遵守,不得繁文”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删繁就简;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大怒并予以严厉处置”可以得出严刑处置违反制度行为;根据材料中的“创立‘行移勘合制度’”可知完善公文传输和保管机制;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又建立起公文清核制度”,可知强化对公文制度的监察考核。‎ ‎(2)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洪武三十年,经朱元璋亲自删定的《明律·吏律》中专列《公式》一章,明确了对各种违反公文制度官吏的法办条款”和第一小题分析得出的措施和特点,并联系所学从对行政效率、中央集权、文献档案的保存,以及保障国家机器的运转等方面来回答。‎ ‎16.材料美国总统约翰逊上台后,妄图用“逐步升级”战略取代“特种战争”战略,以挽救败局。‎1964年8月2日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后派飞机对北越义安、清化、鸿基等地进行连续轰炸,从而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并威胁到中国的安全。‎‎8月29日 毛泽东发表声明,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越南南方人民再次发动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攻占敌人据点的战役。从1965年起,美国派地面部队直接投入越南南方战场。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在战场上逐步陷入被动防御状态。‎ ‎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1900-2000)》‎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争政策转变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战争政策变化对美国的影响。‎ ‎【答案】(l)背景:约翰逊上台、原有“特种战争”失败;美苏争霸,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企图通过越南战争遏制共产主义。‎ ‎(2)影响:大量的战争投入,严重破坏了美国经济,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货币危机;沉陷越南战争泥潭,导致政府信任危机和民众反战运动兴起;在与苏争霸中逐渐处于劣势,被迫与中国改善关系。‎ ‎【解析】‎ ‎(l)背景:根据“美国总统约翰逊上台后,妄图用‘逐步升级’战略取代‘特种战争’战略,以挽救败局”可知约翰逊上台、原有“特种战争”失败;根据“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并威胁到中国的安全”得出美苏争霸,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企图通过越南战争遏制共产主义。‎ ‎(2)影响:联系所学,可从严重破坏美国经济、沉陷越南战争泥潭、导致民众反战运动兴起、在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被迫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方面分析总结。‎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利玛窦于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九岁时进入耶稣会学校学习.十六岁时到罗马学习法律,十九岁时加入耶稣会,继续在耶稣会举办的学校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师从著名数学家丁先生学习天算,二十五岁时参加一个学术中心,二十六岁时乘船前往东方传教,并于1582年8月抵达澳门,从此,他便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足迹踏遍中国南北,于1610年死于北京。‎ ‎ 利玛窦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直接的知识,是第一个直接掌握中国语文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也表示称赞,对中医也很感兴趣。同时,他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利玛窦对明末官僚体制的臃肿无能和吏治败坏,也有详细的描写。他说:“大臣们作威作福达到这种地步,以致简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财产是安全的,人人整天提·心吊胆,唯恐受到诬告而被剥夺自己所有的一切。”“有时候,被告送给大臣一笔巨款,就可以违反法律和正义而得活命。”……而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正是通过向皇帝、大臣和大吏们赠送礼品才逐渐取得立足之地的。‎ ‎ ——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并且长期在中国停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利玛窦对中国官场情况的描写。‎ ‎【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使经由海路到达中国成为可能;利玛窦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知识和主流思想有比较深的了解,与中国人交流的障碍基本上消除;利玛窦与中国的士大夫的交往比较密切,其丰富的知识得到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认同。‎ ‎(2)利玛窦对当时中国官场腐败状况的描写不仅符合王朝衰败时期的基本规律,而且与明朝腐败的事实高度吻合。利玛窦信仰基督教,弃恶扬善、反对极度自私,是基督教的基本思想;欧洲的世俗封建势力并不强大,欧洲人觉得中国官场的腐败情况是不可思议的;利玛窦接受了比较高层次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利玛窦的价值判断。‎ ‎【解析】‎ ‎(1)首先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582年”与“1610年”,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角度分析,然后从利玛窦本人的素质及主要活动方面考虑以及明朝的对外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材料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直接的知识”、“掌握中国语文”、“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医也很感兴趣”等概括即可得出。‎ ‎(2)本题需要分三个步骤来作答。一是概括利玛窦对中国官场情况的描写,可以直接依据材料文字概括,如“官僚体制的臃肿无能和吏治腐败”。二是分析利玛窦认为中国官场腐败、吏治败坏的原因,主要从利玛窦作为基督徒的立场、他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欧洲的社会状况等角度回答。三是对利玛窦的描写进行评价。‎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