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华安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华安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 ‎ ‎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D.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答案】C ‎【解析】孔子主张“和谐”,墨子主张“兼爱”,孟子主张“政在得民”,都体现出了“爱民”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是由于当时连年战争,人民疾苦而产生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物,奴隶制还没有全面崩溃;B选项错误,当时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D项封建经济制度逐步确立发生在战国时期。‎ 点睛:首先,明确孔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2. 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特别反感,认为孟子有些话“非臣子所言”“使此老在今,宁得免乎?”这主要是针对孟子所主张的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仁政学说 C. 性善论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A ‎【解析】材料“孟子有些话“非臣子所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从而“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特别反感”,故A项正确;BCD项都是孟子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孟子有些话“非臣子所言””是解题的关键。‎ ‎3.‎ ‎ 下图为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不需要改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②属于老子的思想,韩非子主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也主张先王之政必须改变,所以本题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 ‎【名师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要抓住特殊点——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是老子的思想而非韩非子的思想。‎ ‎4. 有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黄帝 B. 秦始皇 C. 孔子 D. 老子 ‎【答案】D ‎5.‎ ‎ 西汉著作《五行五事》中说,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直,并且夏天常有暴风;如果君王言不守信,反复无常,秋天霹雳天气就特别多;如果君王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这些思想 A. 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B. 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 C. 完善了儒学的思想体系 D.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这有利于规范约束君主的行为,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不等于天人互渗的关系,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没有完善儒学的思想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辩证意识的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B。‎ ‎6.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国家主流思想的变化。西汉初期,国家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汉朝统治者采取黄老之学,主张休养生息,使得经济获得了一定恢复。这说明黄老之学在汉初期是适应了其社会发展的。到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儒家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是社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其主流思想,不能以后期的儒家学说去完全否定前期的黄老之学,故A项正确,D项错误。道家思想对于社会发展也有积极作用。汉初主张黄老之学,恢复经济就是例子。并且,材料只是说明了汉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并没有对这两种思想进行比较,故B项错误。思想文化对经济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反作用,但本题主要表现的是西汉社会主流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思想变化推动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故答案选A。‎ ‎7.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其主要目的是 A. 倡导儒学,推行教化 B. 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C. 利用天人感应服务皇权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性本善和君权神授,故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 ‎8. 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C.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答案】C ‎【解析】依据题中《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可见,三代不仕者300人,父辈有官职的100多人中低等级的又占了一半以上。因此科举选官推动了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B项正确。依据题中科举制度“含宗室”可知贵族体制并未结束,A项错误。“科举制度走向成熟和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在题文中没有提及,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 ‎9. 汉代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代理学接续的“儒学内在传统”是 A. 理生万物 B. 格物致之 C. 心即理也 D. 强调人格、修养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儒学内在传统”应该指的是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意即汉代及以前的儒学传统,根据所学儒家思想的知识可知,先秦和汉代的儒学都主张人格、修养等,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都是宋明时代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0. 下图是根据《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表明 A.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D.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的分析能力。儒家思想并不等同于节烈思想,因此并不能说明两汉之后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大,或者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小,故A项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宋代以后节妇烈女的人数不断增加,可见人们对贞节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主流思想更加强调贞洁的重要性,反映了传统主流思想日趋保守,故B项正确。此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宋明理学对人欲的灭杀,不是积极塑造,故C项错误。图表中仅能看出清代节妇烈女相较之前朝代数量最多,但无法体现清代统治者对贞节教育的重视程度,故D项错误。‎ ‎11. 学者余英时认为:“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其强调宋明理学是 A. 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 B. 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 C. 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 D. 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 ‎【答案】C ‎【解析】材料“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指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材料“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指的是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安于现状,克制心中的欲望,并提倡三纲五常,这一主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纲常礼教、探究“理”的方式及对儒家思想的弘扬,故无法得出A、B、D 三项的结论 ‎12. 明末清初,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活跃局面。以下对这一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及评价正确的是 ‎①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挑战了正统理学 ‎②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 ‎③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④王夫之的“循天下之公”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王夫之的“循天下之公”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并未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故排除④。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13.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指出,“天地吾心,万物吾体,皆空理,无实事也”,这只能把读书人引向歧路,而终将贻害生民。这一主张 A. 批判宋代学者不言事功的迂腐学风 B. 剖析了宋明理学的思想本质 C. 揭示出宋明理学的虚伪和反动 D. 主张学者应该关注现实和社会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皆空理,无实事也,这只能把读书人引向歧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心学空谈性理,没有关注现实和社会的局限性,体现了经世致用、关注现实的主张,故D项正确;宋代理学也主张格物致知,不是“不言事功”,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的思想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读书人治学的问题,不是宋明理学的虚伪和反动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 ‎14. 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A. 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C. 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 D. 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故B选项正确;以“润笔为生”不等于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故A选项错误;“润笔”也不能说明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5.‎ ‎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这三大思想家( )‎ A. 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B.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C. 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统治,由此可知A、D两项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批评不能等同于反对,排除C项。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批判君主专制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政治上他们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倡导人民为主;经济上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基本思想;思想上他们提出经世致用;使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16. 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地图 A. 图中使用的是“蔡侯纸”‎ B. 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可以用于绘写的纸 C. 纸最早是用于绘制地图的 D. 纸最早是在我国的甘肃地区发明的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侯纸”出现于东汉,不符合题干“西汉墓”,故A选项错误;西汉墓出土了纸地图,说明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可以用于绘写的纸,故B选项正确;纸地图的发现,不能说明纸最早是用于绘制地图的,故C选项错误;“甘肃天水放马滩”这个地点也不能说明纸最早是在我国的甘肃地区发明的,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7. 有诗云:“指点云帆,济沧海之远行。由之而来去无碍兮。永不失其为指路之明灯……貌虽丑陋而褐其色兮,铁遇之而趋附殷勤。针受感而贯以苇草,浮诸水而则指极星。”该诗赞颂的古代科技成就是( )‎ A. 发达的造船技术 B. 先进的天文历法 C. 神奇的指南针 D. 精确的地理知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指点云帆,济沧海之远行”和“貌虽丑陋而褐其色兮,铁遇之而趋附殷勤”可知,该诗赞颂的古代科技成就是指南针。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所述科技成就的特征,排除ABD项。‎ 点睛: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材料中的“铁遇之而趋附殷勤”即是说明这种特性。因此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信息得出这项科技成就的特征,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18. 对下列两幅图片(图1、图2)出自《金刚经》,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造纸术 B. 雕版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术 D. 火药 ‎【答案】B 点睛:首先明确《金刚经》是什么时期的印刷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四个选项找出正确答案即可。‎ ‎19. 传统科技伦理思想根植于古代农业文明,具有农业文明所有的精神气质。它随着传统科技实践的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提升.这一结论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 A. 重在探求科学原理 B. 理论和实践并重 C. 是生产实践的产物 D. 重理论而轻实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根植于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是生产实践的产物,C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是生产实践的产物并不注重探求科学原理,排除A;中国古代科技是生产实践的产物,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排除B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农耕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比较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 ‎(3)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4)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5)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集中于农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西方近代科技则集中于近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 ‎20. 下图中书法作品的特点是 A. 勾连不断、线条流畅 B. 字体扁平、工整精巧 C. 形体严整、笔画详备 D.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楷书的特点,即形体严整、笔画详备,故C项正确;勾连不断、线条流畅,属于行书的特点,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字体扁平、工整精巧,属于隶书特点,故B项错误;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属于纂书特点,故D项错误。故选C。‎ ‎21. 《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A. 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B. 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 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D. 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花鸟画并不等同于写意画。故A项错误。《墨梅图》并非风俗画,也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繁荣。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故C项错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反映了追求个人道德修养和崇高品质的观念,这属于理学追求修身思想的范畴;同时文人画本身及该画的墨梅意象也体现出了文人的气节精神。故D项正确。‎ ‎22.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得主之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自释其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源自中国古代一部文学作品,此作品的艺术特色是 A. 浪漫主义 B. 古典主义 C. 现实主义 D. 自然主义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来自于《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它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正确;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都不属于《诗经》的艺术特色,故ABD选项都错误。故选C。‎ ‎23. 元朝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昭君出塞故事,其笔下的汉室奸佞当权、外族凭陵,官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汉元帝本来宠爱昭君,却因异族索要而只能恨恨地唱:“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这充分反映出 A. 士人无缘政治只好戏说历史 B. 汉族文人的家国衰败之痛 C. 元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 D. 理学空谈误国的惨痛教训 ‎【答案】B ‎【解析】元朝是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权,此时元政府实行残酷统治,引起了知识分子的不满,故而以元曲和元杂剧来抨击政府,故B正确。C项错在元曲并不是抨击元朝政府的腐朽和无能,且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政府的无能,D出现在明清时期。A明显错误。‎ ‎24. 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汉赋在武帝时代走向创作全盛时期 B. 唐田园派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 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D. 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世情小说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为适应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文学体裁方面出现世俗化趋势,涌现出了一大批世情小说,D项正确。汉赋所体现出来的风格是铺陈排比、恢弘,更多是政治统治服务,排除A。唐田园派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题干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无关,排除B。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与题干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25小题14分,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4分,共5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之法,凶年不修旧,意在无苦民尔。苦民尚恶之,况伤民乎?……害民之小者,恶之小矣,害民之大者,恶之大矣。‎ ‎——《春秋繁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国家兴亡的因素是什么。体现了董仲舒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这些思想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 ‎ ‎【答案】(1)核心思想:注重民生,使民富裕。方法: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注重教化,减轻刑罚。‎ ‎(2)因素:国君的统治和民心的向背。意图: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 ‎(3)价值观:注重民生,以民为本。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从孔子的思想、董仲舒的思想等方面来分析考查。‎ ‎(1)依据材料一“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概括回答;‎ ‎(2)依据材料二“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贼害民者,天夺之。”信息概括回答;‎ ‎(3)结合关注民生的社会价值概括回答。‎ ‎26. 习近平说:我们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吕思勉对宋代文化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推崇的,认为“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你会同意材料中的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只要同意材料中的一种看法即可,只列看法,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看法:同意费正清的看法。‎ 理由:科举考试必须以朱熹所著《四书集注》作为答题的依据,束缚中国思想发展;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伦理和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压抑人性;理学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看法:同意吕思勉的看法。‎ 理由:学术思想上,宋开创了理学和心学,涌现出朱熹和陆九渊等大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文艺上,宋词繁荣,涌现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等诗人;宋代书画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北宋都有名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论述题,支持哪一种观点都可以,关键是要有合理的史实论证。若支持费正清的观点,可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束缚思想、压抑人性方面回答;若支持吕思勉的观点,可列举宋代在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具体成就来论证。‎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要归纳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 ‎(3)根据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思想和科技发展的关系。‎ ‎【答案】(1)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6世纪以后逐步走向衰落 ‎ ‎(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使欧洲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推动整个世界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3)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思想精神的解放,先进的思想会促进科技的进步,保守的思想也会阻碍科技的发展。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解析】(1)从材料“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较为全面的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别概括出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即可。‎ ‎(3)根据材料“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材料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材料三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明清小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评价使用的文学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 ‎【答案】(1)原因:唐朝的统一和巩固;科举制的推行;封建经济繁荣;对外政策的开明;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 ‎(2)词。封建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科技的高度发展;词比较适宜抒发感情。‎ ‎(3)特点:包容性;世俗化;创造性。说明问题:我国古代文学总的发展趋势是市民化(大众化)、通俗化;古代文学形式之间不断继承并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联系教材的内容分析原因。隋唐时期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吸收外来文化;民族间文化交流加强;前代文化的积累;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可知其表现形式应是“词”;其繁荣的原因应联系教材分析解答。主要从宋代的经济、市民阶层力量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词本身的特点等角度分析。‎ 第(3)问,要紧扣材料进行归纳,注意几个关键词,同时注意结合材料“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名师点睛】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范围并没有做调整,只是在考试说明中替换了几道例题。从更换的例题来看,2016年高考将继续加强对考生整理材料,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略读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特别是试题如有导语应给予关注。分析题干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提问项、限制项等要求。细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细读材料过程中还应注意材料与教科书所学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是时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教科书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组织答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