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 1.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羊贩子吴狱氏再“不敢朝饮其羊”(早上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以增加重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孔子依靠法制维护市场秩序 B. 孔子关注民生,主张诚信 C. 孔子反对商业欺诈 D. 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而法家学派主张法制,故A符合题意;材料“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反映孔子关注民生,张诚信,说明孔子反对商业欺诈,故BC不符合题意;主张诚信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从“大力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侧面佐证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 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 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C. 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D. 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解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大的特点是雇佣关系,材料中“募旁邑民为佣”说明此时生产中采用了雇佣关系,D正确;材料雇佣关系不足以说明人口不足现象,A错误;商品经济发展渗透到农村不是材料中显现的实质,B错误;材料属于手工业信息,不是商业经济发展,C错误。 3.《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 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D.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弹劾的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监察官员素质的问题,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权力的来源,故D项排除。 4.读图,对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 都象征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 B. 都是政府首脑的办公场所 C. 都彰显了君主的尊贵地位 D. 都是君主制消亡后的历史遗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英政治的比较,分析选项AB两项均不适合英国,中国的太和殿和英国的王宫都是君主制的产物,故D说法不正确,二者都体现了君主的尊贵,故选C。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君主立宪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清代政治 5.唐玄宗在《将封泰山断屠诏》中指出:“自古明王,仁及万物。……天下诸州,并令断屠,及渔猎采捕”。《全唐文》中也有《对射猿判》《对断屠判》《对仲夏百姓弋猎判》以及《对畋猎三品判》等案件的判决。这说明了唐代 A. 官方禁绝渔猎活动 B. 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C. 佛教观念渗入司法 D. 儒家仁爱主张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断屠”是指在某些特定时期禁绝屠宰和渔猎活动,而非由官方禁绝全部渔猎,故排除A项;根据“自古明主,仁及万物”可知唐代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生态的保护,故选B项;唐代“断屠”的规定并未体现是受佛教影响,故排除C项;官方颁布的诏令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儒家的仁爱主张,但不能体现该主张的普及性,故排除D项。 6.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 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 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 C. 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 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答案】D 【解析】 孟子在宋代被推崇说明孟子的思想与宋明理学之间有契合之处,符合当时人们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这不能揭示出为什么宋以前孟子没有受到足够重视;B选项只围绕着朱熹一个人,而且目的分析也有错误,不是仅仅为了自身修养;C选项错误,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不是孟子被提升地位的原因。 点睛:解答本题我们需要认清楚本题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是宋代孟子的地位得到提升,而不是其他时代。这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其他的解释都不能够体现出这一内容,必须选择解释这一问题的选项。 7. 在清代,科道官分工对在京各衙门的政务进行稽察,除军机处和十五道本身无人监察外,其他各衙门均受稽察。据此可知,清代科道官拥有( ) A. 行政监察权 B. 建议国事权 C. 辩明诉讼权 D. 官吏考核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监察制度 【名师点睛】监察制度是政府用以维护政权统治、保障社会安定的基本手段,其完善程度及执行情况如何,与国家兴衰关系重大。清朝集历代王朝监察制度之大成,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一整套监察体系,在中国监察史中占有突出地位。 【详解】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科道官分工对在京各衙门政务进行稽察,除军机处和十五道本身无人监察外,其他各衙门均受稽察。”这说明清代科道官拥有监察行政权,故A项正确;建议国事权、诉讼权、官吏考核权材料均未提及,故排除B、C、D项。 8.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 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 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D.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明朝文学作品第一次将作为被歌颂的对象,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据此,故D项正确。主流价值观仍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故B项错误。 明朝时期社会阶层相对固化,故C项错误。 9.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 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 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才能富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这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故选B。材料反对中体西用,故排除A。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这与郭嵩焘观点不一致,排除C。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有为奠定的,排除D。 【考点定位】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10.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这一规定表明清末教育改革( ) A. 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 B. 依旧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C. 是戊戌变法的继续发展 D. 带有明显的专制烙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材料“若学堂不读经书,……,中国必不能立国矣。 “可以看出此章程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制订的,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已经开办新式学堂,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是戊戌变法的继续,故C项错误;专制烙印材料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11.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文配送……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为此,清政府 A. 创办京师同文馆 B. 掀起洋务运动 C. 大量派遣留学生 D. 实行百日维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文配送……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故A 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掀起的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派留学生,故C不符合题意;百日维新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下图是西周时期的制度。据此可知, A. 分封制与宗法制同时形成 B. 天子和诸侯是主要适用对象 C. 贵族争夺权位的斗争激烈 D. 在宗法制度下等级制度森严 【答案】D 【解析】 宗法制通过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嫡长子为大宗,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材料反映的是在宗法制度下等级制度森严。故答案为D项。分封制与宗法制并非同时形成,排除A项;宗法制同样适用于卿大夫和士,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本题的解答需要根据图示中的文字说明“嫡长子”确定是宗法制,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确定答案。 13.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用很大的篇幅说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前提,绝不是削弱苏维埃,绝不是把红军融合在共同的抗日军队中,把共产党融合在中国某一个一般性的政治组织中。共产国际意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 A. 抵制国民政府的领导 B. 放弃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C. 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D. 实现国共两党两军的真正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绝不是把红军融合在共同的抗日军队中,把共产党融合在中国某一个一般性的政治组织中”可知共产国际意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故C符合题意;由材料“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前提”可知,共产国际并不是要求中国共产党抵制国民政府的领导,故A项不符合题意;由材料“绝不是削弱苏维埃”“绝不是把红军融合在……政治组织中”可知B、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1967年10月,准备竞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发表文章写道:“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容不得使十亿最有才华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国际局势是 ①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②美国需要在与苏联的抗衡中,减轻压力和负担 ③中国作为制衡力量无论与苏美任何一方和解都会使中美苏三角发生倾斜 ④美国从越南撤军集中全力对付苏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美关系的缓和符合中美双方的利益。中国方面来看,美国必须正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故①符合;就美国方面来看,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需要在与苏联的抗衡中减轻压力和负担,故②符合题意;当时,中国可以作为平衡苏美利益关系的支点,故③符合题意;当时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不能自拔,需要实行战略收缩,而非与苏联抗衡,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①②③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15.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 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 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信息“1985年《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活力,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职工收入逐年提高”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故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名师点睛】关于对国有企业的认识: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 16.伯利克里(约公元前495年一公元前429年)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A. 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 B. 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 C. 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D. 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马万民法是在公元前3世纪到前1世纪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梭伦改革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故B错误。“但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和“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可知,古代雅典的法律制度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从而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故C正确。“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不能推出“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且此说法本身有误,故D错误。 17. 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此“大写的法”指的是 A. 自然法 B. 万民法 C. 公民法 D. 十二铜表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西塞罗是自然法的代表人物。关键信息: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主。由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这个“大写的法”是一个法律观念,并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A项正确;BCD项都具体的法律条文,不是法律观念,故BCD项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统治·罗马法·自然法 18.据不完全统计,晚清时期中国翻译的西方公法类书籍多达40部以上,工程、农学、矿学、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类书籍也有70多种。这反映了 A. 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普及 B. 知识分子摒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 近代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 D.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封建文化的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晚清时期中国翻译的西方公法类……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类书籍也有70多种”,反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传播,它必然对我国传统封建文化构成冲击,故D符合题意;近代中国,西方科技在中国得到传播,但“普及”太绝对,故A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尚有影响力,所以“摒弃了”太绝对,故B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起,由于列强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 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 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 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 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与1911年中国分别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其中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广西,定都于南京;辛亥革命爆发于武昌,民国政府成立于南京,因此D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C两项只符合辛亥革命的特征,排除;B项只符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而非二者的共性,排除。 20.19世纪初英国参加对法国的战争,20世纪初却同法国结盟。这最能说明的是 A. 英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 英国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C. 英国对法国的妥协 D. 英国对法国软硬兼施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同法作战是为了限制法国势力过分强大,同法结盟是为了共同对付德国,防止德国过分强大,体现了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没有看到事件的实质,排除。 21.南昌海昏侯(刘贺,汉武帝之孙)墓迄今出土文物1万余件(套),包括青铜器、金银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炊器、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其中金饼、马蹄金和麟趾金等金器378件。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西汉盛行厚葬之风 B. 黄金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C. “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D. 经济发展使陪葬品更加丰富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当时富贵人家日常生活用品,以及金器等来看,如此厚葬是希望海昏侯在阴间仍然能过上富足生活,体现出当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故答案为C项;A项以偏概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黄金是当时主要货币,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经济发展的状况,排除D项。 22.20世纪八十年代美苏关系的特点是 A. 剑拔弩张 B. 莫逆之交 C. 从对峙走向缓和 D. 从缓和走向对峙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8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守势,美国处于攻势,争霸优势在美国,80年代中期,美苏开始新的缓和局面,故C符合题意;剑拔弩张是美苏冷战的体现,并非特定阶段的美苏关系的特点,故A 不符合题意;美苏两国均势力敌,但双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不可能双成为莫逆之交,故B不符合题意;20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处于进攻态势,美国处于守势,争霸优势在苏联方面,双方由缓和走向对峙,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宜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是 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华沙条约组织 C. 不结盟运动 D. 欧洲共同体 【答案】C 【解析】 从时间“20世纪60年代”和主张“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可以看出这是不结盟运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主张反对不结盟、非集团;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故选C。AB项本身就是军事政治集团;D项是区域集团化组织。 24. 2010年初,奥巴马上台后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但其后有26个州反对该法案,提请违宪诉讼。2012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医改法案大部分条款合乎宪法。这反映了美国 A. 最高法院的权力高于国会和总统 B. 各州的权力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 C. 国会与总统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 D. 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是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2010年初,奥巴马上台后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2012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体现了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是分权与制衡。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弊端和实质的识记。只要按照课本内容回答即可,对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有一定考查,启示学生对所学的原理要熟练掌握,该题对能力要求不高,难度不大。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立朝仪,造都邑,酌古今之道,定人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材料三 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与民,俾民崇本抑末。 材料四 (耶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乃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以上材料均据《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元朝“遵用汉法”的情况。 (2)从元朝推行“汉法”的情况可得出“汉法”的含义是什么? (3)结合元朝的历史就材料二中的“其故何如”作答,并指出由此可得出什么规律? 【答案】(1)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族官制;任用汉人做官;建立都城,学习汉族的礼节;重视农业生产,采用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学习接受儒家思想理论。 (2)汉法是指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因为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由蒙古高原进入当时的中原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后,只有改变落后的“旧俗”,适应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才能巩固其统治。规律: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被他们所征服的先进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 “酌古今之道,定人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等信息逐条概括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并结合所学少数民族汉化的措施从“汉法是指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等角度组织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并结合材料四中信息从”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并结合所学少数民族汉化的措施从“因为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适应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才能巩固其统治”角度回答;第二小问规律从“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被他们所征服的先进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代元政治制度•元朝封建化 26.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答案】(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概括得出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不同:根据“(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得出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根据“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得出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2)根据“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和1956年中国的国际国内环境背景得出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等方面来分析历史经验。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宣告成立,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其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 材料二 1670年,查理二世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 材料三 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率领3000名雇佣军,击溃2万骑兵、5万步兵组成的印度军队,开始了由一家公司征服一个古老帝国的血腥历史。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性质和英国当时的经济政策。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经营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影响。 【答案】(1)性质:既商业贸易公司,更是殖民统治机构。经济政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2)经营特点:政府保护;商业垄断;拥有特权;暴力掠夺。主要影响:加速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它们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 【详解】(1)关于“性质”,由材料一中的信息“贸易”、材料二中的信息“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即可得出“既是商业贸易公司,更是殖民统治机构”的结论。关于“经济政策”,由材料一、二中的时间提示,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重商主义”的结论。 (2)关于“经营特点”,由材料“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其皇家特许状”可得出政府保护;由材料“查理二世授予东印度公司……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可见拥有特权;由材料“贸易专利特许”可见商业垄断;由材料“征服(印度)”可得出暴力掠夺。关于“影响”,可从对英国和对殖民地的影响进行全面评述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