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汉代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一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这说明汉代田庄 A. 脱离国家控制并与世隔绝 B.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C. 具有明显的自然经济属性 D.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由“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等信息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故选C;由“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可以看出它是没有脱离国家控制的,而且它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故排除AD;汉代正处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时期,所以不能说汉代田庄阻碍社会经济进步,故排除B。‎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这一题就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汉代的知识仔细推敲和比对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得出正确答案。‎ ‎2.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A. 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 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 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只讲了一条法律规定,并不能反映法律的系统性,故A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奖励耕战的政策,可排除B;C的说法与材料无关,可排除。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从法律的角度保护耕牛的情况,进而反映了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选D。‎ 点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以后,耕牛就成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小农经济又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保护耕牛就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这就侧面体现了小农经济的重要性。‎ ‎3.山西太原王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王家大院的建造者和主人王氏,是明清著名的晋商,在经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建造了这一豪宅。该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 留下了晋商文化 B. 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 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 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可知晋商将积蓄用于扩房建屋,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不利于资本积累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因此,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利于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故D项正确。 留下晋商文化属于积极影响,不符合题目要求。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商参与的是商品流通环节,属于卖方,而非为商品提供市场,也并未使手工业缺乏市场,故B项错误。晋商未将财富转化为资本,并未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其主要的消极影响是不利于自身的扩大再生产。故C项错误。‎ ‎4.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 A.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的传统经济政策 B. 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政府统治 C. 改变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D. 有利于促进民营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A项,清朝的传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废除匠籍制度,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并不能说明改善民生稳定政府统治,排除。C项,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的改变与废除“匠籍”无关,排除。D项,材料反映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官营手工业者无人身自由,为封建官府工厂提供无偿劳动力;清朝,废除匠籍制度,人身依附关系解除,手工业者可以记工领取报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匠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D项。‎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 ‎5.1745年大臣杨锡绂说,他家乡的米价,在康熙时每石不过二三钱(银),雍正时涨到四五钱,现在每石要五六钱。清代米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 B. 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 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D. 粮食大量出口到国外 ‎【答案】C ‎【解析】‎ 欧洲新航路开辟后,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而中国的商品在西方市场优势很大,致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国内货币贬值,商品价格上涨,C正确。康熙时期,社会较为稳定,A错误。闭关锁国对于粮食价格影响不大,B错误。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粮食不可能大量出口,D错误。‎ ‎6.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 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 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大小、短长、广夹亦必等”,秦始皇发布统一度量衡制的诏书,官府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种统一度量衡的措施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因此C项正确;此时秦朝已经完成了统一,A项错误;B 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统一度量衡,无法表明统一国内市场形成,D项错误。故选C。‎ ‎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从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等信息,反映出市镇经济发展迅速,而其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繁荣,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与“人口增长”关联性不大,排除A;C项明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状况 ‎8.北宋时,官员陈靖主张“计丁分配田地,上田每丁授田百亩”,得到了太宗皇帝的欢心;南宋时的学者林勋写《本政书》十三篇,主张“宜仿古井田之制”,获得不少学者喝彩。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 中央集权,政治腐败 B. 均田制破坏,赋税征收困难 C. 土地私有制发展,兼并频繁 D. 商品经济发达,商税超农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计丁分配田地,上田每丁授田百亩”和“宜仿古井田之制”可以看出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分配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故题干所述现象得到好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不是经济现象;B项错误,北宋没有均田制;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农业·土地兼并 ‎9.据《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记载,威尼斯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口输出的胡椒等香料年平均贸易量1496年为1200吨,1506年贸易量则锐减65%以上。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葡萄牙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B. 欧洲货币贬值导致了严重了商业危机 C. 中国茶叶代替了胡椒等香料的地位 D.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旨在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500—1700”,由此推断变化的原因与新航路的开辟有关系。结合已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16世纪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传统的商路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逐渐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因而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逐渐衰落,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并非主要原因,且只说了一个方面,排除;B项并非主要原因,且只说了一个方面,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商业革命”‎ ‎10.据《世界人口》关于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记载:1500~1850年主要移出地为欧洲、非洲,主要移入地为美洲;1850~1945年主要移出地为欧洲、亚洲,主要移入地为美洲;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为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1500~1850年间存在着人口强制迁移的现象 B. 工业革命对1850~1945年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 C. 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D. 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1500~1850年间属于新航路开辟之后,奴隶贸易使大量黑人奴隶被强制迁移,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1850年属于工业革命完成时期,工业革命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城市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以来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都有人口迁移,说明全球人口迁移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1500~1850年主要移出地为欧洲、非洲,主要移入地为美洲,但当时欧洲比美洲发达,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1.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 井田制瓦解 B. 均田制受到破坏 C. 分封制恢复 D. “市”突破空间限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代实行均田制和租用调制,唐代后期|“土地卖买”的现象也足以证明均田制其实已经受到破坏,井田制瓦解、分封制恢复、“市”突破空间限制均与材料的主旨无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受到破坏 ‎12.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殖民垄断公司。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组织都 A.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 只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 D. 是政府直接对经济干预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印度公司推动了英国海外殖民地 建立,比如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操纵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要求瓜分世界,二者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故B正确;托拉斯等垄断组织,适应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东印度公司在工业革命以后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殖民垄断公司、垄断组织对经济欠发达的欧洲国家也有不利影响,C选项表述太绝对,错误;东印度公司是政府干预的产物,这种垄断贸易公司有政治特权,后面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没有政治特权,排除D。‎ ‎13.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 美洲社会的进步 B. 美洲国家的独立 C. 工业革命的扩展 D. 欧洲的殖民扩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国家大力开展殖民扩张,占领了亚非拉很多国家和地区,并以自己国家的名字命名这些地区,因此出现了类似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地名。这种地名的出现,是欧洲殖民者直接掠夺美洲的结果,名称直接反映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侵略。所以答案选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 ‎14.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就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03年收入最多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钱先生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 A.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 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C. 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程度 D. 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表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国最富裕的家庭占有社会财富的比重日益增加。这说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分配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即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故C项正确。‎ ‎15.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这里“革命性的变化”是指 A. 技术的改进 B. 机器的使用 C. 人力解放 D. 分工的细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次革命中出现了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发明,这些都说明生产领域机器得到大范围的应用,故答案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本题意,排除。‎ ‎16.1870年,31岁的美国人洛克菲勒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出商行合并,创建了美孚石油公司。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这反映了美国 A. 工业生产结构巨大变化 B. 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 C. 传统工业部门的重大进步 D. 石油工业以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可知这是企业兼并,反映了当时垄断组织的发展,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传统工业部门的重大进步和石油工业以成为主导产业,CD两个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垄断组织的准确把握。‎ ‎17.1912年世界上第一艘超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没,由于该船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方式,一千余人中有六百多人获救。当时最有可能采用的通信技术是 A. 有线电报技术 B. 无线电报技术 C. 无线电话技术 D. 电子信息技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题中时间“1912年”可判断此种通讯技术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再根据在茫茫大海上可以使用的通讯方式可知应是无线电报技术,故B项正确,A项错误;1915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话通信,故C项错误。电子信息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故D项错误。‎ ‎18.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冶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 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 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 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 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相关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逐渐解体,并不是店铺增多,A项错误;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民众开始使用洋货,并不是抵制,C项错误;外来技术的传入破坏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D项错误;材料主旨揭示的是:由于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概况 ‎19.史学家陈旭麓说:“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些变化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下列不属于材料中的“它”布新之举的是 A. 安庆内军械所 B. 上海轮船招商局 C. 江南制造总局 D. 贻来牟机器磨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旭麓描述的是洋务运动, ABC三项均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不符合题意,D项是近代民族工业,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不是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项。‎ ‎20.有人统计过,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这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民族工业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 B. 民族工业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协调 C. 民族工业所需的市场得到一定保障 D. 民族工业遇到严重资金困难 ‎【答案】A ‎【解析】‎ 是根据材料“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大多有某种官僚身份 ”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封建官僚政治具有依赖性的一面,具有妥协性,故A项正确;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的分布情况;C项不选,题干主要反映的是近代民族企业的投资人不能分析出市场的保障;D项不选,题干没有提及资金困难。‎ ‎21.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80%.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 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 实业救国思潮在社会兴起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高速发展,故D项正确;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战后,排除B项;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不是这一时期先做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 ‎22.《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  )‎ A. 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B. 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C. 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 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国有制,二者都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关系,故A正确;二者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排除B项;二者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C项;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3.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关于印发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 A. 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B. 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C. 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 D. 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公社有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的现象,公社属于国家权力,信用社的资金体现了农民利益,故这一措施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故C选项正确;“大跃进”以来的错误主要是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材料未涉及此类错误,故A选项错误;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并不能促进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应该结合题干的时间和相关时间的重大历史特征和事件进行分析,学生容易结合大跃进的史实而错选A选项。‎ ‎24.1984年,邓小平在与中央有关负责人谈话时说到:“农村政策很有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需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1990年,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农村要有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这表明邓小平主张 A.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C. 坚持家庭联产承包 D.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1984年肯定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1990年邓小平提出农村要适度的规模经营,这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突破,这反映了邓小平主张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要求,故D项正确,C项错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第一次飞跃,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确立的,故B项错误。‎ ‎25.“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南方谈话”的热词应是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本质是十四大召开前解决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之一,随后中共十四大确定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二者成为当时的热词,B项正确。A项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内容,排除;C项属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排除;D项属于2002年中共十六大,排除。‎ ‎26.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时期设立为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A. 福州 B. 宁波 C. 厦门 D. 上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84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故C项符合题意。福州、宁波和上海是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与题意不符,排除ABD。‎ ‎27.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 B. 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 C. 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D. 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号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84年……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改革开放开始不久,解放思想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故C正确。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在文革后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排除。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属于农村地区,材料反映的是城市雇工问题,故B排除。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号角,在1992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邓小平理论 ‎28. (09年四川卷)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之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 海外市场的形成 B. 垄断组织的出现 C. 圈地运动的推进 D. 民主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符合题意。‎ ‎29.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这表明当时 A. 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B.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 C.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分析出,1865—1894年中国新式企业大多分布自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其他地区比较少,这反映出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生产工具的变化,故B项错误;C项是甲午战后,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广东是贸易中心,故D项错误。‎ 点睛:“1865—1894年”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30.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凡是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只进行一些必要维修工作。据此可知当时 A. 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 B. 限制城市入口的过快膨胀 C. 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 D. 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 ‎【答案】A ‎【解析】‎ ‎“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是在集中力量、集中资源进行建设工业化的基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沿海的工业城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说要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二、非选择题 ‎31.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答案】(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影响: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创制与应用;新的通讯工具应用等。‎ 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被工厂制度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或大企业)出现。‎ ‎(3)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意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解析】‎ 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中“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土地私有制和经济组织形式回答。‎ 第一小问成就依据材料二中“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以及垄断组织出现”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三大改造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意义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工业化角度思考回答。‎ ‎32.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①全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②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③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两个历史事件?‎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当时农村实行的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 ‎(3)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农业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要以稳定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利益为本。‎ ‎【解析】‎ ‎【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图中信息“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和“大锅饭”,结合所学信息可知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政策:“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主要是因为当时农村实行的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结合所学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的相关知识可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结合书本所学知识,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可得知,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农业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要以稳定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利益为本。‎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财物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如果你同意“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 ‎(3)材料三、材料四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的?你怎样评价上述两种看法?‎ ‎【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法律和制度阻碍了发展。同意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轻视技术等。不同意原因:中国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等。‎ ‎(3)材料三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材料四认为工商皆为本。评价:重农政策的推行,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巩固),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工商皆本的思想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说明是小农经济模式;第二小问从小农经济特点回答即可。‎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属于开放题型,同意的结合所学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轻视技术等回答;不同意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等思考回答。‎ ‎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说明工商对立;材料四“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说明工商皆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重农政策的推行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阻碍等两方面积极分析评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