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测试试卷 高三历史(选修)‎ ‎2019.1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答题时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务必填涂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总分为120分。‎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 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 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反映了世卿世禄制被破坏,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答案为C。分封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政治 ‎2.察举最初依赖举主举荐;而东汉顺帝132年“阳嘉新制”后,察举就有了两个环节:一是州郡举荐,一是朝廷考试。仅仅举荐并不能保证得官,被举者还必须通过考试这一环节。对此理解正确是 A. 州郡举荐的环节被逐渐废除 B. 能杜绝学识不佳者成为官员 C. 对提升官员文化素养有影响 D. 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初步确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东汉顺帝时“仅举荐并不能保证做官,被举者还必须通过考试这一环节”,可知东汉顺帝时选拔官员重视考试,这有利于提升官员文化素养,故C正确;材料说明东汉察举有州郡举荐和朝廷考试两个环节,未体现州郡举荐的环节被逐渐废除,排除A;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科举制始于隋朝,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仅举荐并不能保证做官,被举者还必须通过考试这一环节”,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察举制的知识分析解答。‎ ‎3.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累积,都大大的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清代的商人以山西票商、扬州盐商和广东行商最为著名,此外,徽商、宁绍商、闽商等著名商帮也继续活跃在城镇之间,他们不仅从事贩运活动,而且经营典当、钱庄等金融事业。这表明 A. 政府逐步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有较为顽强生命力 C. 票商、盐商和行商是新的商帮 D. 明清时期中国产生近代金融业 ‎【答案】B ‎【解析】‎ 明清时期,商帮不仅从事贩运活动,而且经营典当、钱庄等金融事业,经营的商业种类多,可以相互协调、促进,增强了商业活动抵抗风险的能力,故B正确;明清时期,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票商、盐商和行商是新的商帮,排除C;典当、钱庄等属于旧式金融机构,不属于近代金融业,D错误。‎ ‎4.统一台湾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澳门、漳门、宁波、云台山设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榷关,而以粤海关为对外贸易主要港口。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下令封锁其他海港,专限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上述变化表明 A. 清廷始终实行“海禁”政策 B. 乾隆年间始行“海禁”政策 C. 清朝闭关锁国趋势日益明显 D. 广州一口通商助推中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清朝由康熙皇帝的四个海关对外贸易到乾隆皇帝专限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说明清朝闭关锁国趋势越来越明显,故C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不能说明清廷“始终”实行“海禁”政策,A错误;明朝初年开始实行“海禁”政策,B错误;清朝只许“广州一口通商”,限制了对外贸易,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澳门、漳门、宁波、云台山设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榷关”“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专限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5.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朝与属国之间的宗属(宗主与藩属)关系依然存在,其中,与最重要的属国朝鲜之间,直到1895年才结束宗属关系,再到1899年才与之签订对等通商条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天朝上国”只是一个虚幻迷梦 B. 宗藩体制与条约关系曾并行于清 C. 朝鲜在脱离藩属地位后实现独立 D. 《南京条约》导致宗藩体系崩溃 ‎【答案】B ‎【解析】‎ 清朝与属国朝鲜之间的宗属(宗主与藩属)关系依然存在,同时清政府又以条约不可违犯的国际法规范遏制日本对朝鲜的野心,说明宗藩体制与条约关系曾并行于清,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天朝上国”,排除A;1895年朝鲜结束同中国的宗属关系,但成为日本的殖民地,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是《南京条约》导致宗藩体系崩溃,排除D。‎ ‎6.据史载,洪、杨等人在全体军民中推行禁欲主义,虽夫妻同宿也被问斩,而自己则大搞多妻制;首义诸王的净桶、夜壶均以金造,大小官员群起效尤,“臂必带镯,手必戒指,广西、湖南人鲜有不备者,无金则银”。这些从本质上体现的是 A. 男尊女卑 B. 天国梦想 C. 传统文化 D. 等级特权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官员生活奢侈,对下层群众却要求严苛,本质上体现了官员享有等级特权,故D正确;A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天国梦想”无关,排除B。‎ ‎7.民国初年有一副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男女平权表明社会平等已经实现 B. 纪年的改革是对帝王观念的否定 C. 民国初年社会风貌有了较大变化 D. 风习的变化与政治变革密切相关 ‎【答案】A ‎【解析】‎ 中华民国建立后没有真正实现“男女平权”,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纪年改革中阴阳合历,说明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变化,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男女平权”“阴阳合历”可知,民国初年社会风貌有了较大变化,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民国建立后,移风易俗,出现材料中现象,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联系所学我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分析解答。‎ ‎8.下图是民国漫画家马星驰发表在《新闻报》上的作品。该漫画直接表明 A. 大多数国民对政治漠不关心 B.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职能缺失 C. 因言获罪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D. 民国初期言论环境依旧恶劣 ‎【答案】D ‎【解析】‎ 漫画反映“近日免祸之善法”是封住口,可见民国时期言论不自由,环境依旧恶劣,故D正确;漫画不能体现国民对政治的态度,而是社会环境恶劣,排除A;漫画没有涉及新闻媒体,排除B;漫画不能看出“因言”而“获罪”的结果,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近日免祸之善法”,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9.史家陈旭麓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对这种选择理解错误的是 A. 以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 B. 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都是自觉选择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代表了这种选择 D. 国情对革命的制约影响了这种选择 ‎【答案】B ‎【解析】‎ 根据“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人走向农村是在南昌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做出的选择,不是“自觉选择”,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说明以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力量主要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代表,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共产党人最终选择了农村,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0.有学者对中国的工矿企业、金融和商业的资本及比重做过统计,认为1936年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比重相差不多,分别为49.21%和50.79%;但1947-1948年国家资本则上升到58.43%,民间资本则相应下降到41.57%。由此可以推断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有限 B. 抗战前民间资本占主导地位 C. 日本侵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D. 抗战后国家资本扩张和膨胀 ‎【答案】D ‎【解析】‎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没收日本在中国工矿事业之资本财产及一切权益,因此国家资本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度扩张,国家资本的比重大幅上升,故D正确;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1947-1948年抗战后国家资本的比重上升没有关系,排除A;1936年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比重相差不多,B项中“民间资本占主导地位”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比重变化,C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11.新中国初期,在接到出席某会议的邀请后,周恩来提出:“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可以获得一致意见的解决办法的协议,甚至是临时性的或个别性的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在该会议上中国 A. 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B.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 D. 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 ‎【答案】C ‎【解析】‎ ‎“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道路。”说明是新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应该是日内瓦会议,该会议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C正确;A是朝鲜战争;B是会见中因代表团提出;D是万隆会议。‎ ‎12.到1961年底,包括包产到户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试验,在许多地方出现和推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 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C. 导致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改变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推广 ‎【答案】B ‎【解析】‎ 包括包产到户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试验,公私兼顾,既能保证国家收入,也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是否完成,排除A;包产到户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C错误;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推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到1961年底,包括包产到户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试验”,联系所学我国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分析解答。‎ ‎13.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8月,尼克松宣布美国放弃金本位,准许美元随其他货币汇率浮动。日本称这两件事为“尼克松震撼”。“尼克松震撼”直接 A. 促使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 B. 导致日本对华政策匆忙转向 C. 导致日美同盟关系不复存在 D. 遏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B ‎【解析】‎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促使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1972年中日建交,故B正确;1973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A时间错误,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80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4.《世界文明史》记载“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它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A. 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B. 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 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 D. 防范公权侵害私权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说明对个人私有权力的保护,反映了罗马法最大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个人私有权力的保护,没有体现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排除;B项,保护特权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保护个人对抗国家”并不意味着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此项表述是对材料意思的曲解,排除。‎ ‎15.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有史家称为“哥伦布交换”。下列对“哥伦布交换”评述错误的是 A. 改变了当地居民的传统饮食 B. 扩大了物种交换传播的范围 C. 推动了人类移民浪潮的出现 D. 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寻找黄金,殖民扩张,因此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法错误,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ABC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6.下图是工业革命前世界白银的流向图。这表明 A. 世界白银流动推动新航路开辟 B. 美洲国家能独立主导白银输出 C. 西欧国家以白银对外资本输出 D. 中国和印度是白银主要输入国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期间的世界贸易。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是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白银流动,而不是相反,故排除A项;美洲的白银被西方殖民国家大量掠夺,并不能独立主导输出,故排除B项;工业革命前,西欧国家还没有进入对外资本输出阶段,故排除C项。根据图片中的路线分布可以看出,白银主要流向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故选D。‎ ‎17.“商业战争和政治摩擦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达到顶峰。七年战争是一场全球性冲突……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帝国大战’。七年战争是国际事务紧密相连的,成为不列颠帝国150年世界霸权的奠基石。”对这场“帝国大战”理解正确的是 A. 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 欧洲国家力量对比更加失衡 C. 工业革命强化英国战前实力 D. 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答案】B ‎【解析】‎ 依据“1756--1763年”、“七年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争夺殖民霸权而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失败、英国胜利而告终,为英国成为殖民帝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欧洲国家力量对比更加失衡,故B正确;17世纪中期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 ‎18.“积极进取的企业家们认识到,在外国的土地上存在着有利可图的机会,于是绕开政府的规定向海外出口机器和核心技术。此外,欧洲和北美的商人尽其所能学习英国的工业技术,把英国专家吸引到他们的土地上。”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在于 A. 企业家精神推动技术创新 B. 英国不愿意共享核心技术 C. 英国阻滞世界工业化进程 D. 利益需求推动工业化传播 ‎【答案】D ‎【解析】‎ 根据“存在着有利可图的机会”,说明企业家们向海外出口机器和核心技术,欧洲和北美的商人尽其所能学习英国的工业技术,主要原因是利益需求推动,故D正确;根据“存在着有利可图的机会”可知,是利益的推动,A错误;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9.“先不论苏联人采取的行动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还是为了实现共产党统治之前的俄罗斯的古老野心,抑或是在世界范围内推进共产主义,反正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还有绝大多数美国人都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基于这一判断,美国政府 A. 加强对中东欧的政治控制 B. 制定一套全球性遏制战略 C. 对苏联采取单一军事对抗 D. 转向维护美国本土的安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还有绝大多数美国人都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可知,美国人认为苏联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于是美国制定一套全球性遏制苏联的战略,故B正确;东欧已经被苏联控制,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实施了对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冷战”,并非单一的军事对抗,排除C;二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并非仅仅维护美国本土的安全,排除D。‎ ‎20.美国史家帕尔默认为:“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25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断增长。西欧人享受着繁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间成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法国人也有所谓的‘光辉的三十年’的说法。”推动这一时期西欧繁荣的因素不包括 A. 马歇尔计划的支持 B. 计划与市场相互配合 C. 西欧一体化的推动 D. 经济滞胀教训的吸取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73年西方出现经济滞胀,不可能为“1948年到1974年”西欧三十年经济繁荣提供教训,D符合题意,故选D;1947年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复苏,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战后,西欧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计划与市场相互配合,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50年代,西欧国家加强了联合,促进了西欧国家的发展,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Ⅱ卷(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公行制度是鸦片战争前清朝通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广州,政府设立了公行,保证对外贸易的垄断权,对海关监督,即皇帝的商业监督来说,公行是税收的保证……而对国家来说,公行则是控制另一类挑战者——西方人——的工具。‎ ‎——【美】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 材料二 由于费正清(美国历史学家)受到英国人海关税务司马士的影响,只从英国、英籍税务司所管理的洋关角度来看清朝的海上贸易,造成了朝贡体系论认为清代中国是采取闭关自守的广东一港贸易制度,认为中国的洋行商人(即公行)就像西方近代以前的垄断商业组织基尔特(Guild),于是已经进到近代的英国,在工业革命的需求下,亟需打破处于“前近代”的清朝通商制度。这都是西方中心主义论下的误解。事实上,清朝的通商制度不仅止于海上部分,还有陆路贸易、使节团贸易,而就算是海上贸易也不是只有广东一港,就连中国的洋行商人也不是垄断集团,自然不同于西方的基尔特。‎ ‎——王建郎、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认为清朝“公行”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学者关于清朝通商制度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就西方学者有关“公行”的历史视角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职能:保障政府对外贸易垄断权;海关监督(中外通商或贸易监督);确保官方税收;控制来华的西方人。‎ ‎(2)西方:朝贡体系论;闭关自守;广州一港贸易;公行是垄断组织;“前近代”属性。中方:涵盖海港贸易、陆路贸易和使节团贸易;海上非广州一港贸易;公行非垄断集团。‎ ‎(3)认识:西方学者的有关历史结论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其“近代性”(或“现代化”)视角值得借鉴。‎ ‎【解析】‎ ‎(1)职能:根据“保证对外贸易的垄断权”得出保障政府对外贸易垄断权;根据“对海关监督”得出海关监督(中外通商或贸易监督);根据“公行是税收的保证”得出确保官方税收;根据“公行则是控制另一类挑战者——西方人——的工具”得出控制来华的西方人。‎ ‎(2)西方:根据“造成了朝贡体系论认为清代中国是采取闭关自守的广东一港贸易制度”得出朝贡体系论,闭关自守,广州一港贸易;根据“就像西方近代以前的垄断商业组织基尔特”得出公行是垄断组织;根据“处于‘前近代’的清朝通商制度”得出“前近代”属性。中方:根据“清朝的通商制度不仅止于海上部分,还有陆路贸易、使节团贸易”得出涵盖海港贸易、陆路贸易和使节团贸易;根据“海上贸易也不是只有广东一港”得出海上非广州一港贸易;根据“中国的洋行商人也不是垄断集团”得出公行非垄断集团。‎ ‎(3)认识:可从西方学者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但其“近代性”视角值得借鉴等角度分析总结。‎ ‎22.英国是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之一,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革命(1640—1688年)建立了公然反对王朝的议会权威,并把一个寡头政府强加给这个国家。……到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刮目相看,它竟能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和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坚持认为有产者在制定法律、确定政府的政策以及管理地方事务中起积极作用。……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 ‎——【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材料二 ‎ ‎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意味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议会都享有最高权力,君主君临国会,统而不治。议会主权原则确定议会拥有如此至高无上和不受限制的权力,以至于不存在独立于立法权的违宪审查权。此为英国特色……在这种议会君主制,尤其是英国这样实行多数选举法的制度中,在理想情况下,议会可以发挥有效的“领导者任用择优”机制,事实上,在19世纪,英国从未产生过一个不称职的政府,这是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又一优势。从根本上来说,以议会和内阁为权力中心的优势还在于,君主个人的品行禀赋比较无关紧要。‎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的“议会主权原则”“新型内阁制政府”和“多数选举法”确立的标志性事件。‎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历史,以“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指:确立“议会主权原则”的是:“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颁布)。‎ 确立“新型内阁制政府”的是:责任内阁制。‎ 初步确立“多数选举法”的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2)‎ 论点 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相互推动。‎ 论据 制度创新促进国家发展 ‎①英国通过“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等确立并发展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使英国在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保障有产者权利的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推动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②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英国经济技术创新和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③英国实行多数选举法的议会君主制,议会可以发挥有效的“领导者任用择优”机制,产生对议会负责的称职的政府,提升了英国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发展推动制度创新 ‎①随着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有产者通过在议会的竞争推动政府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②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出现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资产阶级,在此基础上,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制度改革,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创新与发展。‎ 论证 立论完全错误,没有运用史实论证,或字数特别少。‎ 结合1个层次或仅有2个史实的普通论证。‎ 结合2个层次且2个以上史实进行论证,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表达流畅,语言准确。‎ ‎【解析】‎ ‎(1)依据“议会主权原则确定议会拥有如此至高无上和不受限制的权力,以至于不存在独立于立法权的违宪审查权”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议会主权原则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依据“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刮目相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新型内阁制政府”确立的标志指的是责任内阁制的建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多数选举法确立的标志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2)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责任内阁制的完善和议会改革在推动英国政治制度的创新的同时,也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从而推动的整个英国的发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立论准确,引用史实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23.二战后民营经济的命运与国民政府的统治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后国营与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45—1947年)‎ 年份产业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国营 民营 国营 民营 国营 民营 基础工业 ‎20.0‎ ‎80.0‎ ‎23.8‎ ‎76.2‎ ‎43.9‎ ‎56.1‎ 民生工业 ‎6.1‎ ‎93.9‎ ‎27.1‎ ‎72.9‎ ‎38.1‎ ‎61.9‎ 出口矿产 ‎100.0‎ ‎0.0‎ ‎100.0‎ ‎0.0‎ ‎100.0‎ ‎0.0‎ ‎——摘编自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 ‎ 有学者对中国的工矿企业、金融和商业的资本及比重做过统计,认为1936年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比重相差不多,分别为49.21%和50.79%;但1947—1948年国家资本则上升到58.43%,民间资本则相应下降到41.57%。‎ ‎——摘编自虞和平:《抗战后国家资本膨胀和垄断问题再研究》‎ 材料三 造成战后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点:战后美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民营企业无法与其竞争……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紧了对中共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实行严格的禁运政策,限制物资出镜,在销售市场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几乎所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物价暴涨,一般资本家卖出成品后所得现金往往买不回相应数量的原材料,“虚盈实亏”,这样连简单再生产也不易维持了。‎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其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与国民政府统治之间的关系。‎ ‎【答案】(1)现象:战后国营资本(国家资本)膨胀扩充;而民营资本(民间资本)却日益萎缩。(或国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2)原因:国家(国营)资本的膨胀与垄断;美国商品的倾销;国民政府的禁运与封锁;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内战的破坏;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或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民营企业自身局限。‎ ‎(3)关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导致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困难;民营经济的发展困难加剧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数据变化可知,二战后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则不断下降。‎ ‎(2)根据“战后美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民营企业无法与其竞争……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紧了对中共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实行严格的禁运政策,限制物资出镜,……物价暴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营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商品倾销,国民政府的禁运政策,通货膨胀,同时还有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掠夺,政府的苛捐杂税以及民营经济自身原因等。‎ ‎(3‎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导致民营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政策,对民营经济进行了疯狂掠夺和压榨。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民营经济的萎缩则进一步加剧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 ‎24.“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变化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日报》(1948年6月1日)说:所谓“冷战”,是指美国反对派以战争恫吓对苏联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所进行的外交战和宣传战。在《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则把“冷战”成为美国和西方为统治世界而采取的一种以苏联和民主国家为敌的政策。到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学术界对于冷战的定义已经没什么分歧,即把它作为其国际关系结构表现为两级对抗的一个时代,如果说到政策,那也是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集团采取的政策,而非某一方的政策。‎ ‎——沈志华主编《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材料二 在变幻莫测的冷战时期,美国的鲜明立场就是要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这是一场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一方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另一方则是给20世纪下半叶蒙上阴影的苏联集团。杜鲁门认为,世界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美国的“自由体制、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个体自由的保证、言论和宗教自由,以及免于政治压迫的自由”;另外是苏联式的“恐怖和压迫、严控的报刊和广播、预设人选的选举,以及对个体自由的压制”。‎ ‎——【英】苏珊-玛丽·格兰特《剑桥美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关于“冷战”的两种不同的概念界定以及“冷战”的本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主义的内涵以及“冷战”出现的根源。‎ ‎(3)“冷战”对峙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冷战”对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 ‎【答案】(1)界定:“冷战”结束前,中苏都认为是美国一方的敌视政策;“冷战”结束后,认为是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集团均采取的敌视政策。本质:美苏两极对抗。‎ ‎(2)内涵:“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援助“自由”国家;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称霸世界。‎ 根源:美苏两国在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较量;美苏两国实力相对均衡,都力图主导世界。‎ ‎(3)标志:苏联解体。启示:国家间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敌我不利于国际关系正常发展;国家间霸权主义或主导世界的政策不利于世界和平;国家间利益冲突并不必然导致国家间的相互对抗;国家间对抗可能导致一国或多方发展困境。‎ ‎【解析】‎ ‎(1)界定:根据“指美国反对派以战争恫吓对苏联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所进行的外交战和宣传战”“美国和西方为统治世界而采取的一种以苏联和民主国家为敌的政策”得出“冷战”结束前,中苏都认为是美国一方的敌视政策;根据“学术界对于冷战的定义已经没什么分歧,即把它作为其国际关系结构表现为两级对抗的一个时代”得出“冷战”结束后,认为是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集团均采取的敌视政策。本质:结合所学可知,“冷战”的本质是美苏两极对抗。‎ ‎(2)内涵:根据“美国的鲜明立场就是要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得出“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援助“自由”国家;根据“自由体制、代议制政府……以及免于政治压迫的自由”并结合所学得出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称霸世界。‎ 根源:结合所学,可从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不同、美苏两国力图主导世界等方面分析回答。‎ ‎(3)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对峙格局结束。启示:可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应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不利于世界和平、国家间对抗不利于和平与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25.1949年后中国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与调整影响着历史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后的20年里,尽管它在集中资源加快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最大的缺陷是不能长久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高效率。‎ ‎——摘编自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二三十多年来,虽然各个领域改革的推进程度并不相同,而原有的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还在一些重要领域保持未动,但这一轮改革毕竟使一个也对世界经济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局部地建立起来。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解放了久为落后制度所束缚压制的生产力,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实际上,中国的改革还只是走在半途,它在二十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即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市场,也呈现出一种缺乏规则和法治、权力多方干预的“原始”状态。‎ ‎——摘编自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及其缺陷。‎ ‎(2)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对中国经济运行体制选择的认识。‎ ‎【答案】(1)因素:主观认识(或认为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 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政府动员能力强;‎ ‎“一五”计划的实行。‎ 缺陷:经济效率低下,严重束缚压制生产力的发展。‎ ‎(2)特征:对内也对世界经济开放; 以解放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 方向:真正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建立法治和规则;干预市场的权力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 ‎(3)认识:经济运行体制的选择会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经济运行体制的选择要尊重经济运行规律;经济运行体制的选择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化的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运行体制的必然选择。‎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最大的缺陷是不能长久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高效率”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使一个也对世界经济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局部地建立起来”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归纳回答。‎ ‎(3)本体属于开放题,围绕“经济运行体制的选择会受时代环境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