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 历史试题 出题人:蒋勇 审题人:王微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原因不包括 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 C. 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民众购买力低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鸦片战争后外国对华倾销总体上徘徊不前,究其原因大致有:外国侵华势力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外国商品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尽相符,鸦片走私削弱中国人民的购买力,最重要的是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但不能说南京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故C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2.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C. 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 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继昌隆缫丝厂即是该时期民族企业之一,B符合题意;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A不正确;C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与材料无关。 3.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30441 69 4445 15 39696 100 其中,影响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结构的变化 B. 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 政府财税政策的变化 D. 社会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大门被打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近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加强,税收逐步增多。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不同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故应选A项。B项明显错误,材料并非主要说明的是农业方面;CD项错误,财税政策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材料未体现。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4.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市场扩大刺激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开埠通商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之后,题干现象没有体现资本输出,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大量入超,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受国际市场的需要,江浙地区“乡农卖丝争赴市”“家家置纺车”故B项正确;“置纺车”说明仍是手工生产,不是机器生产,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5.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A.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C. 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D. 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洪都拉斯 【答案】A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人均棉纺织的消费量明显低于洪都拉斯,结合材料中所给时间特征1853年再结合当时中国的史实可知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A项正确。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表格无法体现清政府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排除C。材料无法推断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洪都拉斯,排除D。所以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首先读懂表格数据的内容,然后联系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6.20世纪初,英美等国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 使英美控制了中国海关 B. 有利于中外企业公平竞争 C.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增强了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答案】C 【解析】 “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即允许列强在中国各处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向中国的资本输出,更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而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正确,D错误;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这一条款,进一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疯狂掠夺,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错误。 7.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B. 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 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 D. 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吴蕴初借发展“国货”打开产品销量,反映了爱国运动对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而是强调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排除C。材料中提到“博得爱国名声”,不能表明其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愛国名声”,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8.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组织的“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宜岛抢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型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包括科研单位和文物。日本攻陷宜昌的时候得到的是一座空城。以“宜昌大撤退"为代表的企业内迁 A. 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B. 促使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 表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 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答案】D 【解析】 根据“日本攻陷宜昌的时候得到的是一座空城”可知,“宜昌大撤退”保存了我国的工业、科研机构,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宜昌工业内迁,无法体现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宜昌工业内迁,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排除C。 9.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 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D.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1935年、“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可见政府积极筹建后方战略基地以来抵御日军侵略,故选C;A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当时中央红军已经战略转移到陕北,排除B;D是洋务运动,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知识点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0.《华沙条约》序言称“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据此分析,华约成立的主要意图是 A. 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 B. 防止军国主义的复辟 C. 维护世界的长久和平 D. 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华沙条约是苏联针对美国成立的北约而设立的军事组织,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D项正确;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A错误。华约属于军事组织,不会防止军国主义复辟,故B项错误;华约和北约均不是从世界和平的角度出发,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11.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 有助于美国战后经济恢复 B. 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 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目的 D. 导致欧洲走向了分裂对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可见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美国的政治利益即遏制社会主义、对抗苏联,加剧了冷战局面和欧洲分裂,故C正确;A.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在二战中本土远离战场,经济未受到破坏,反而大发战争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西欧战后经济恢复,故A错误;B.结合所学知识,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建立,故B错误;D.根据“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可见导致欧洲走向了分裂对抗只符合题干的部分意思,题干的主旨是凸显马歇尔计划的双重性,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领域的运用. 12.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A.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B. 古巴导弹危机 C.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D. 欧洲联盟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下,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它们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故选A。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时间不符,排除B;1991年苏联解体,时间不符,排除C;欧洲联盟的建立是1993年,时间不符,排除D。 13. 二战前的几百年,西欧几乎是大战不出十年,小打年年有。但二战后西欧各国轻而易举地化干戈为玉帛。如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和睦相处,互利合作,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彼此国界形同虚设的地步了。这主要得益于 A. 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欧洲一体化迅速发展 D. 美国称霸全球战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学,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和提高国际地位,欧洲走向联合,1967年欧共体建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可知C项说法正确。AB项发生在欧共体建立之前,可以排除。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是欧洲联合的一方面原因,D项说法片面。本题答案为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量的崛起•“欧洲人的欧洲” 14.“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对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这是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对某一国际组织做出的评论。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其“近代世界智慧”的是 A. 欧洲共同体成立 B.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C. 两极格局的形成 D. 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结合所学得出,这一大陆是欧洲大陆,因二战使欧洲国家实力普遍削弱,西洲国家通过联合试图重振欧洲,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中“避免对绝对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 15.前日本外务省大臣认为: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力图 A. 不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 在美欧面前以“亚洲代表”自居 C. 与美欧实现全方位抗衡 D.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答案】D 【解析】 材料“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反映了日本以经济实力为后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的企图,故D正确;“不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并不符合材料“共同分担国际责任”,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日本代表亚洲的问题,故B错误;C选项错在“全方位”,故C错误。故选D。 16.50年代联邦德国外交上坚持联邦德国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德国,拒不承认二战后的欧洲边界和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但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后,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民主德国,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这种外交政策的改变 A. 实现了西欧国家团结与合作 B. 体现了联邦德国实力的增强 C. 反映了美苏冷战形势的缓和 D. 表明了其外交重心立足东方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50年代的德国外交政策到70年代的德国外交政策转变,体现了其外交是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其外交政策的变化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B项正确。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与西欧国家团结与合作无关,排除A;C项说法错误,美苏冷战形势没有得到缓和,排除C。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无法体现其外交重心立足东方,排除D。所以选B 17.欧共体成立后,经济实力大人增强,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这种联合 A. 恢复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B. 完全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C. 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 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下欧共体“用一个声音说话”,这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故D选项正确;欧共体的发展并不能恢复欧洲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故A选项错误;B选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故B选项错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西方和平演变,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8.2018年6月12日上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下图)。会后特朗普表示不再有来自朝鲜的核威胁,朝鲜将会有潜力巨大的未来。对此解读正确的 A.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 美国放弃了称霸世界的计划 C. 朝鲜具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 D.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会谈双方都尽量避免冲突,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故选A;美国作为当前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一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B;朝鲜是弱小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排除C;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排除D。 19.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A. 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B. 日本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C. 俄罗斯不再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 D. 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并努力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中可以看出,多极化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世界新秩序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的发展、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发展都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俄罗斯在军事方面对美国的地位仍有挑战,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20.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应是 A. 从两极世界到诸强争霸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 世界形势的缓和与动荡 D.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属于新兴力量的崛起,有力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世界形势的缓和与动荡”,排除C;“日本崛起”“中国振兴”无法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联系所学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知识解答即可。 21.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规定:在欧盟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最迟于1999年1月18日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该条约的签定 A. 是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和运行的真正标志 B. 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扩中的重要步骤 C. 是欧洲国家针对冷战的一次强有力回应 D. 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次突破性进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排除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欧洲联盟条约》没有关系,排除B。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故C项说法错误。《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各国的合作由经济扩大到政治、军事等方面,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次突破性进展,所以选D。 22.下表是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 人均产量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 2.37Kg 538.3Kg 4Kg 发电 2.76Kwh 2949Kwh 10.9Kwh 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 鼓励私人企业投入再生产 B.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对国民经济方针进行调整 D.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答案】B 【解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在1950年的钢和发电两方面的人均产量不仅落后于美国,而且也落后于印度,所以我国该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应该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与上述相关的重工业,故选B;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私人企业的态度是逐步改造,使之变为公有制企业,故A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CD均不符合“针对性”这一要求,故排除。 点睛: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 23.20世纪70年代我国些农村实行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暴露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下所产生的严重弊端 C. 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表现形式 D. 农村富裕生活使人们普遍产生了非常懒情的心理 【答案】A 【解析】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是说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的农民在生产中没有积极性的表现,这反映的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故选A;这不是体现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也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更不是因为农村生活富裕,故BCD均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 24. 据统计,197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635亿元,比1971年增长4.5%。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71年增长6.6%。1973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达3968亿元,比1972年增长9.2%。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文革”并没有冲击经济的发展 B. 这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有关 C. “文革”期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D. 这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97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635亿元,比1971年增长4.5%。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71年增长6.6%。1973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达3968亿元,比1972年增长9.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故B正确。“文革”冲击了经济的发展,故A错误。“文革”期间经济遭到破坏,故C错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在1975年,故D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文革破坏 25.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下降了57%,轻工业下降了26%。出现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 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 C. “大跃进”运动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D. 国民经济急剧恶化濒于崩溃边缘 【答案】B 【解析】 【详解】A.材料中对工厂企业和工业指标的调整针对的是“大跃进”运动的错误而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B.材料中的数据表明1962年我国工业规模和产值都有明显的下降;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运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浪费及破坏,为改变这种局面,党中央于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因而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故B项正确;C.材料中工业企业减少、工业总产值指标下降表明是对“大跃进”运动时期错误做法的调整,“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与题干信息明显不符,故C项错误;D.材料中工业企业减少、工业总产值指标下降针对的是“左”倾错误而进行的调整,“国民经济急剧恶化,濒于崩溃的边缘”是建国初期的经济表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相关知识。 26.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这是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 B. 这一论断得到了认可并长期执行 C. 这表明人民对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 D. 这一论断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史实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解决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故A正确;B.依据史实可知八大的路线未能正确贯彻,故B错误;C.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办法,选项与主旨不符,故C错误;D.依据史实可知中共八大分析了当前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的相关知识。 27.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中国经济。1959—1964年,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59—1961年,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济表现应该是严重下滑。从1960年初开始,党中央开始了纠“左”工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4年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因此,这个时期国民经济表现应该是迅速上升。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 28.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我国 A. 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有限 C. 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D. 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依然不合理,排除A;材料说明大数据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排除B;材料中的现象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排除C;“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都属于新科技背景下的产物,说明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故选D。 29.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说明,我国 A. 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 B. 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正式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D. 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不是1979年,故A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故C错误;材料“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反映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79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范围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再从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入手,进行正确判断。 30.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5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有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材料表明我国 A. 私营企业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B. 个体经济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C. 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有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明显可知C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个体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主体。B项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于21世纪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Ⅱ卷(共40分) 3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曲折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发昌机器厂原是方举赞、孙英德于1866年合伙成立的一个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本为200元。1869年已经使用车床,这是它从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后,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但其制造小火轮船的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发昌机器厂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企业发展的有利社会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1911-191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外部原因。 【答案】(1)特点:资金少;规模小(从小作坊发展而来);使用机器生产;技术薄弱;受外商企业排挤,最后被外商企业吞并。 (2)创新:实行股份制;重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创办职业教育机构。 因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3)特点:发展迅速;迅速走向萧条。 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侵略;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解析】 【详解】(1)根据“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本为200元。”可以概括出来民族工业的资金少,规模小;根据“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可以概括出来,民族工业技术薄弱;根据“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可以概括出来,受外商企业排挤,最后被外商企业吞并。 (2)第一问,表现据材料“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加以回答即可。 (3)第一问,据材料“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二问,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原因加以回答。 【点睛】本题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原因、特点、影响等梳理清楚。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兄弟般的联合不仅要求我们两个庞大的、有血缘关系的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着日益增长的友谊和相互谅解,而且要求双方军事顾问继续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共同研究潜在的危险。武器的异同,训练的教材,以及在军事院校互换军官和学员的问题。它还应包括联合使用两国在世界各地掌握的所有海空基地,使现有的设施继续用于共同安全的目的。 ——1946年3月丘吉尔美国演讲 材料二 柏林墙倒塌已经近15年了,但今年9月份德国Forsa独立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却显示:1/4的德国人希望柏林墙依然耸立,东西德仍然是两个独立的国家。 许多原西德人表示,每年政府支付给原东德地区的800亿欧元的拨款过于庞大,大大加重了西部人的经济负担。而同时,由于原东德地区的失业率高,工资水平低,许多原东德人认为,政府对东部地区的财政支持还远远不够。 ——2004年《环球时报》 (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对此有何回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柏林墙修筑和倒塌的原因各是什么? 【答案】(1)原因:英国国力下降,无力单独对抗强大的苏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双方对立。美国回应:提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 (2)修筑原因:德国分裂后东部德国人口大量流失;受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的影响。倒塌原因:东部德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东西部差距较大,德国统一趋势。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立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冷战经济、政治和军事角度回答。 (2)修筑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角度思考回答;倒塌原因依据材料二“原东德地区的失业率高,工资水平低,政府对东部地区的财政支持还远远不够”的信息归纳回答。 点睛:背景原因型材料题: (1) 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 (2) 审题:审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文,因此课本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内在联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知识定位准确,审题定位这一步方告结束。 (3)答题: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此外,在文字表述的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