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月四考试 高三年级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分数: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明清时期政府改变传统做法,不仅认可这些习俗,而且还在全国范围推广。这反映出 A. 朝廷不反对宗教信仰 B. 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 朝廷乘机宣传忠君思想 D. 江南地区的社会影响力上升 【答案】D 【解析】 浙江、安徽、江西均地处南方,这些地方上的风俗信仰不一,但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并且还给予支持,说明南方经济发展,影响力扩大,故选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2.据日本军队发表昭和十八年度综合战果中说:“敌大半为中共军,交战回数一万五干次,与中共党军的作战占七成五,交战的二百万敌兵力中。多半数以上都是中共党军,我方收容的十九万具敌遗尸中,中共党军约占半数。而七万四千俘虏中,中共党军所占的比率,则只有三成五。”这段材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开始得到承认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得列确立 C. 国民党军队基本上扭转了战争局面 D. 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日军交战对象主要是中共军队,以及在作战过程中中共军队付出的牺牲来看,这段材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共开辟的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故答案为D项。国共合作成功即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3.据北宋《通考职官志》记载:御史中丞“无正员,以两省给、谏权”。《宋史张观、买黯传》载:“(张观)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买黯)迁给事中、权御史丞中”。这说明北宋 A. 行政体制渐趋完善 B. 监察机构职能发生转变 C. 监察机构形同虚设 D. 监察官员多为他官兼任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义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但宋初不设正员,只作为加官,授予其他官员,故D项正确;题干仅仅提及的是监察机构,不能说明行政体制渐趋完善,A项与之无关,故排除;题干涉及到的是监察官员任命而非机构职能转变,也非对监察机构的评价,故BC项排除。 4.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普罗泰格拉认为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孔子与普罗泰格拉观点的相通之处是 A. 否定神的存在 B. 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 宣扬唯物主义 D. 蕴涵着以人为本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可知,二者都强调人自身,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故D项正确;孔子和普罗泰格拉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故A项错误;在二者所处时期天主教尚未出现,故B项错误;两者思想都是唯心主义,故C项错误。 5. 北京颐和园内有许多含有“仁”、“德”两字的牌匾、条幅,还有以“仁”、“德”命名的建筑物,如仁寿门、仁寿殿、德兴殿、德辉殿等。对上述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 B. 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彰显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价值 C. “仁”、“德”思想是欺骗、愚弄人民的封建糟粕 D. “仁”、“德”思想是古代警示统治者的重要道德准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仁”、“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据材料北京颐和园内有许多含有“仁”、“德”两字的牌匾、条幅,还有以“仁”、“德”命名的建筑物。这些信息说明古代统治者以“仁”、“德”做警示、作为统治者治国的道德准则,D正确;材料体现了儒家的“仁”、“德”的影响,但是没有涉及材料主旨,A错误;据材料可知,是颐和园内及建筑物上有以“仁”、“德”命名的,这一方面体现了统治者十分重视彰显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古代警示统治者的重要道德准则,B表述不全面;据材料北京颐和园内有许多含有“仁”、“德”两字的牌匾、条幅,还有以“仁”、“德”命名的建筑物,对其应该辩证的评价,C片面。 6. 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金的银行必须加入联邦储蓄银行,实行存款保险。其初衷是 A. 保障银行信用,刺激经济发展 B. 吸收社会存款,拉动内部需求 C. 维护公民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D.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规定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对银行的整顿,目的是重建人民对银行的信心,这样才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没有关系,故B项排除。C项是材料中的规定带来的后续影响,这与题目要求的“初衷”不符,故C项排除。D项与材料中的规定没有关系,故D项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 7.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 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C. 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 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答案】B 【解析】 从题干中“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到“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的信息可以看出,纸币的发展经历了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故B项正确;从题干中“与铜钱并行”的信息可知,纸币没有取代金属货币,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8.据记载“伯里克利颁布了出庭陪审者履行义务的津贴。在进入法院大厦之前,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以后又增加到三个欧布尔即半个德拉克玛)。” 这一做法( ) A. 反映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为了获取津贴 B. 调动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C. 保证了每位雅典居民都能参与政权建设 D. 是伯里克利笼络民心的一种手段 【答案】B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义务,不是为了获取津贴,故A项错误;伯里克利为了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故B项正确;在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参政权,故C项错误;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是为鼓励公民参政,而不是笼络民心,故D项错误。 9.美国学者余英时说:“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上帝和理性这两个最高的价值观念都通过新的理解而发展出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下列事件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 加尔文的财富观有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B. 科学革命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生 C. 德文版《圣经》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 D. 胡格诺派最终在法国赢得了宗教宽容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加尔文鼓励经商致富,同担任教会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显然其财富观有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正确;BCD都是在同一个方面发挥作用,不合题意,排除。 10.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下图中有关红军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在①处四渡赤水 B. 在③处强渡大渡河 C. 在④处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 D. 在⑤处三大主力会师 【答案】B 【解析】 地图中①是瑞金,红军长征开始之地,④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地方;⑤是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地方,只有③处强渡大渡河正确,选择B。 11.《和平法令》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关于对外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列宁在报告中宣布,“我们应当帮助各国人民干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当时,列宁签订和约的思想,其和平观的指向是 A. 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专制政府 B. 工人阶级掌握全部政治权力 C. 以和平方式结束帝国主义战争 D. 以革命战争维护苏维埃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帮助各国人民干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可知,列宁签订和约的思想,其和平观的指向是以和平方式结束帝国主义战争,故C项正确; 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专制政府被推翻,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帮助各国人民干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不符,故错误; D项与材料“帮助各国人民干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不符,故D项错误。 12.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毁电线、折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两位教授评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 A. 三元里抗英 B. 反割台斗争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为反抗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和“毁电线、折铁路、烧洋货”等信息来看,两位教授评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过“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一切外来事物,并在京津一带抵抗过八国联军的侵略。故答案为D项。三元里抗英没有“大规模破坏铁路”,反割台斗争是抵抗日本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在北京地区与外国军队作战,排除A、B、C项。 13.据南朝《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B. 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 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 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劳动技术,选项B正确;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社会稳定都属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C、D。 14.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A. 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 D. 政事堂权力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可知,皇帝发出的命令也要政事堂副署,否则为不合法,下面的机构可不执行.这实际上说明皇帝的权力受到一点制约,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尖锐,A错误;材料是从皇权受到制约的角度说明三省六部制度特点,并不是提高了行政效率,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政事堂权力膨胀,D错误。 15.鸦片战争初期,林则徐在致函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中说:“尔等远海蛮夷如此大胆竟敢藐侮我天国神威。天道其一,容尔等洗心革面,改邪归正。”林则徐如此措辞的主要原因是 A. 深受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B. 清政府抵抗外敌的决心增强 C. 看到了英国军事上存在弱点 D. 林则徐率军在战争初期取得一定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里面以英国为“蛮夷”,以中国为“天国神威”,可以看出其深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A选项符合题意。清政府抵抗外敌的决心增强不符合史实,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不可能看到英国军事上的弱点,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初期中国没有取得一定的胜利,D选项错误。 16.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年598年)分科考试,当时仅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由五品以上京官和刺史等荐举考生。这说明在隋朝 A. 门阀地主垄断官吏选拔 B. 人才选拔方式较以往有创新 C. 科举对官员有等级限制 D. 分科考试消除了门阀特权 【答案】B 【解析】 科举制采取考试选官,有利于打破门阀地主垄断官吏选拔,排除A;隋朝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实际成为选官标准,而隋文帝采取开始选官,故选B;材料只涉及隋文帝的信息,不能认为整个隋朝的科举对官员有等级限制,排除C;科举制初创,不可能完善,故排除D。 点睛:关于科举制问题,首先,相对与九品中正制而言是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从科举制自身而言,它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科举制初创,必然带有九品中正制度的痕迹,而之后才是不断自身完善。 17.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在当时有人视为理想政体,也有人称其为暴民政治。……在17-18世纪,民主仍然是一个贬义词。19世纪中叶以后,雅典民主制成为西方学界和政治界的主流观点。1992—1993年,西方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大型学术活动,以纪念雅典民主制诞生2500周年,但学界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仍然不尽一致。对雅典民主制评价的历史变化反映出 A. 历史评价一直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B. 民主是一个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C. 历史评价取决于时代的现实需要 D. 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直到1992—1993年“学界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仍然不尽一致”可知“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故选择D;A项过于简单、片面,排除A;B项答非所问,题干要求考生思考的是“对雅典民主制评价的历史变化反映出”的本质问题,而B说“民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故排除B;C项对导致不同的雅典民主制度评价的各种具体原因综合的不够全面,没有解释同一时代不同人之间为何存在差异、不同时代的评价为何可以相同的原因。排除C。 18.“虽然启蒙时期的哲人们并未发现支配整个人类的、永恒不变的法则,但他们的著作……说服欧洲的许多君主……改变了其统治目的,政府权力开始为人民牟利,这些统治者被称为仁慈的专制君主。”(《全球通史》)这从侧面说明 A. 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B. 启蒙运动没有创新思想 C. 理性是启蒙核心思想 D. 专制封建统治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所谓的仁慈的开明君主专制还是专制政体下的君主,但是却做出了有利于民主发展的举措,这很显然是启蒙思想深远影响的侧面体现,即专制封建统治受到冲击,D正确;启蒙运动指导法国大革命,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启蒙运动没有创新思想,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理性是启蒙核心思想,C错误。 19.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在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的主要原因是 A. 没有发生“价格革命” B. 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礼 C. 没有在本国转换为资本 D. 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开辟了新航路,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根据材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在吞进食物,咀嚼食物”指的是西班牙对于财富的掠夺,“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指的是财富被本国的封建贵族所挥霍,并没有转化为资本,没有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人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西班牙人没有将贸易的利益用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没有体现是否发生“价格革命”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在14-17世纪意大利发生,与这时期的西班牙无关,材料也没有体现西班牙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礼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展开,故D选项错误。 20. 克林顿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一一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应以“扩展战略”取代“遏制战略";布什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一一建立“一个政治和经济自由、人权和民主制度健康发展的稳定而安全的世界”,为此“美国的领导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 A. 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B. 布什否定了克林顿的对外战略 C. 美国完全放弃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思维 D. 美国积极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以“扩展战略”取代“遏制战略”,希图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世界。但从美国各领导人的表述来看,这一战略的前提是在美国的领导下。表明美国企图建立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没有理解布什的含义;C选项错在“完全放弃”上;D选项错误,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21.在西方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下列主张或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 ②“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 ③“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④“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 A. ④①②③ B. ④③②① C. ③①②④ D ②③④①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文艺复兴早期的彼特拉克的观点,②是文艺复兴后期的莎士比亚的言论,③是法国启蒙运动时卢梭的主张,④是罗马法的内容,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④①②③,故此题选A。 22.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是‘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材料中的三民主义纲领 A. 指导推翻清政府统治 B. 代表工农的根本利益 C. 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D.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在新三民主义纲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指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称其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D正确;根据材料中“统一战线政策”可知这是新三民主义,而推翻清政府统治是旧三民主义指导下进行的,选项A排除;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民主义不符合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B、C错误。 23.《百科全书》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之一。他不是从神学写起的。而是一个以字母为索引的知识库。对所有知识一视同仁,在这本书里你只能在D(Dieu,神)和R(Religion,宗教)字首的条目下找到神学相关知识。上述材料表明《百科全书》 A. 注重运用理性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 B. 具有强调理性,否定一切权威的意义 C. 对法国大革命具有思想动员的作用 D. 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高于神学的权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字母为索引的知识库,对所有知识一视同仁”,表明《百科全书》中收录的所有知识是按理性的方式进行编排的,即使宗教方面的知识也不例外,体现了对理性的强调和对一切权威的否定,故D项正确;“《百科全书》……是一个以字母为索引的知识库”,不符合“全新的知识体系”的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百科全书》对法国大革命的动员作用,排除C项。“《百科全书》……是一个以字母为索引的知识库”,不涉及知识的系统性高于神学的权威性问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百科全书》中知识条目的变化考查启蒙运动的理性考查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24. 洛克在《政府论》中说:“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无论人数多少都可以这样做,因为它并不损及其余的人的自由,后者仍然像以前一样保有自然状态中的自由。”材料主要体现了作者的何种思想 A. 自由平等 B. 天赋人权 C. 社会契约 D. 人民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描述的人人受制于公民社会的办法是同他人有一种契约,以便保证自己的财产和自由不受侵犯,符合社会契约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通过协议来保证人民的自由,而不是论述自由平等的思想,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天赋人权指人在自然状态下就已经享有的权利,它不受任何意志或权力的干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人民主权主张国家主权归全体人民所有,政府应由人民产生并服从于人民的意志,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25.在抵制日货发生的1919年至1925年,日本对华商品输出额却创出新高,这其中多为棉织品、糖、煤、纸、木、面粉等。据此可知抵制日货未达预期效果主要是因为 A. 民众缺乏持久的抵制热情 B. 日本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C. 近代轻工业未获充分发展 D. 民族工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日本输华产品主要是民众生活日用品,“抵制日货”时期日货进口额“却创新高”,说明中国的轻工业发展不充分,大量日本产品进口有市场,C项正确。民众缺乏持久的抵制热情只是一方面,A项错误;日本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不是商品输出增多的原因,B项错误;“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指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不足。材料并未提及重工业的发展状况,D项错误。 26. 1947年6月,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并宣布欢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加入。苏联最初对此表现出谨慎的兴趣,而后却采取了抵制立场并禁止东欧各国加入。对苏联态度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 社会主义国家统一市场已形成 B. 马歇尔计划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C. 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全面对抗 D. 西欧各国强烈反对苏联加入马歇尔计划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遭到苏联拒绝,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马歇尔计划是经济领域的对抗,因此“全面”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C;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并不在于西欧各国反对,而是苏联主动拒绝,因此排除D。 27.如果要为下图所示各节起一个章的名称,最能凸显内容主题的是 A. 中日全面战争 B. 全民族抗日战争 C. 二战中的中国 D. 国共第二次合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都体现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内容,所以全民族抗日战争最能凸显内容主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三节的名称是从中国全民族抗日的角度叙述的,中日全面战争的表述客观,不能凸显内容主题;C选项错误,这三节的名称是从中国全民族抗日的角度叙述的,二战中的中国是从世界的角度来叙述的中国抗战,不能凸显内容主题;D选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国共两党的合作不能凸显内容主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8.1956年9月,中共八大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说明 A.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B. 经济冒进思想已开始盛行 C. 人民公社体制开始确立 D. 正确认识了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6年的中共八大认为,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我国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判断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答案为D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排除A项;中共八大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排除B项;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开始确立,排除C项。 【点睛】1956年中共八大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后,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9.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日: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 A. 分封制下朝廷垄断多数权益 B. 郡县制下地方占据多数权益 C. 分封制与郡县制应并行使用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缺陷,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表明顾炎武认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郡县制的弊端,排除;B项是分封制的弊端,排除。 【点睛】材料“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是解题的关键。 30.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城邦特别重视公共节庆日的戏剧演出。一方面,城邦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并将其制度化;另一方面,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资助;公民大会还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这些举措 A. 体现了执政为民的人文精神 B. 旨在推动戏剧的发展 C. 有利于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 D. 体现了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伯里克利时代……城邦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并将其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资助……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信息可知,城邦向公民、演员、剧组发放津贴或补贴,目的是激发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以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C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城邦向公民、演员、剧组发放津贴或补贴,不能反映执政为民的理念,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城邦向公民、演员、剧组发放津贴或补贴,目的是激发公民参政的积极性,通过戏剧的教化功能,以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以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不是为了推动戏剧的发展,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D错误。 3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土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导致第二级现象出现的选拔制度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军功爵制 D. 世卿世禄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 据材料“……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选官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因此许多士人通过钻研儒家经典步入仕途,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政府之组成转向士人,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形成于魏晋时期,选官标准是门第出身,B错误;军功爵制是秦国商鞅变法实行的,与材料不符,C错误;世卿世禄制流行于先秦,与材料不符,D错误。 点睛】 32.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 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 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D. 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表明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有不同的救国主张,排除。B项错在“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张之洞和维新派各自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其思想不会趋同,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失败,故证明不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出现主要是民族危机导致,所以不管哪一种思想出现主旨是挽救民族危机。 33.1956年至1957年间,我国新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版面扩大。这直接得益于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C. 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6 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进了文艺的繁荣,故B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方针,与文艺发展无直接联系,排除A;1957年确立全面教育方针,但与文艺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属于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与文艺发展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6年至1957年间,我国新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联系所学双百方针的提出及意义分析解答。 34.英国重商主义者前期主张实行低工资,但在重商主义后期(即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高工资已经是重商主义的主流思想,他们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主要条件是 A. 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其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B. 海上霸主地位的逐步确立使其占据贸易优势 C. 圈地运动的进行有利于英国扩大国内市场 D.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有利于政局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可知,材料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为出口国家提供高工资和利润空间,结合所学,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18世纪中期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确立,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占有巨大贸易优势,故B正确;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扩大国内市场与“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不符合,排除C;材料信息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没有关系,排除D。 35.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第一波源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第二波发生在1960至19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第四波开始于日本的强劲崛起。到了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这说明 A. 美国衰落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条件 B. 反对霸权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C. 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加速了美国的衰落 D. 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战后美国衰弱论分别源自苏联、越战、日本等方面挑战。故答案为D 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条件是其他力量中心崛起,A项排除;战后美苏争霸,不符合反对霸权主义,B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外在因素挑战美国霸权,而不是美国衰落,材料没有体现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等方面的信息,C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例如,材料中战后美国衰弱论分别源自苏联、越战、日本等方面挑战。即其核心信息是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 36.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形式类似于西方的火漆。2014年12月,陕西出土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等5枚封泥,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 A. 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 B.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C. 官僚政治的推行 D. 贵族政治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封泥属于出土文物是一手史料,可以作为历史证据,“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说明秦朝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官印,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官僚体制的推行,故C项正确;A是西汉初期地方制度,排除;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贵族政治是先秦时期政治特点,故D项排除。 37.朱元璋认为商贾“以通有无”,所以采取过一些利商措施,比如,“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明成祖时,“凡嫁娶丧祭时节礼物、自织布帛、农器、食品、及买既税之物、车船运己货物、鱼蔬杂果非市贩者,俱免税”,这反映了明朝初期 A. 废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 政府重视民生经济 D.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 减轻商税,以及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给予免税,反映出明朝初期政府重视民生经济。故答案为C项。明朝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38.以下材料表明美国政府将采取的行动是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希腊之生存已受恐怖分子威胁,由共产党领导之数千武装人员在许多地区,尤以北部边界各处,违抗政府之命令……欲使希腊成为自足、自给、自尊之民主国家,(政府)必须获得援助。而美国必须予以援助。——杜鲁门,1947年 A. 援助希腊反政府武装 B. 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C. 与英国在希腊展开争夺 D. 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战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希腊)政府必须获得援助。而美国必须予以援助--杜鲁门,1947年”“美国政府将采取的行动”可知这是发生在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上发表的国情咨文,要美国对希腊进行军事援助,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的进攻,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公开遏制共产主义,正式冷战的开始,故D正确;当时苏联在援助希腊反政府武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错误;美国与英国联合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不是与英国在希腊展开争夺,故C错误。 39.京剧深受人们喜爱的的根本原因是 A. 产生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 融合并吸收多种剧种和曲调的优点 C. 广大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 其他剧种的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并非产生在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艺术一定会得到人民的喜爱,排除A;京剧融合并吸收多个剧种和曲调的优点,受众面广,故选B;人民不只是因为爱国而喜爱京剧,排除C;京剧兴盛时,其他剧种也有繁荣的,排除D。 40.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 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 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 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的说法,结合所学可知,作为罗马第一部成文法的《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曲解法律,比起习惯法是一大进步,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说明《十二铜表法》的进步作用,不是指责其“在人类历史上”的最严峻,B项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只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远远不成体系,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十二铜表法》对后世立法的影响,D项错误。 【点睛】《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41.孟德斯鸠写《论法的精神》,想为一切人提供一些新的理由去爱他的责任、祖国、法律。伏尔泰相信理性终将赢得胜利,他按理性行事,不能让人陷于无知中、挣扎于错谬中、生活在暴政下过不幸的日子。这说明两者都 A. 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幸福 B. 彻底否定对上帝的信仰 C. 主张创建民主共和政体 D. 践行分权与制衡的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想为一切人提供一些新的理由去爱他的责任、祖国、法律,伏尔泰提出不让人陷于无知中、挣扎于错谬中、生活在暴政下过不幸的日子,说明两人都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人的幸福,故A正确;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不否定对上帝的信仰,B错误;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主张君主立宪制,C错误;D不符合伏尔泰,排除。 42.下表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 第二条1875年2月25日上述法律第八条第三段补充如下:政府的共和形式不得成为修改提议的对象。凡曾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A. 否定巴黎公社 B. 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 C. 确立共和政体 D. 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政府的共和形式不得成为修改提议的对象。凡曾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后,法国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与帝制的政体形式展开了反复较量,为防止保守势力再次抬头,阻止保皇派复辟,维护民主共和,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阻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故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信息与巴黎公社起义无关,排除。C项,1875年宪法中确立了共和政体,而非修正案,排除。D项,题干内容有利于打击法国封建势力,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43.“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西化程度更高的日本击溃了“中体西用”的清王朝,而这场战争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主要是英国对中国的战争,A选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主要是西方主要国家集体对中国作战,C选项排除;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高度团结,但是中国人民醒悟开始于甲午战争后, D选项排除。 44.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 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 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 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是针对“谷贱伤农”提出的;以盗法为《法经》首篇主要目的是用刑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君权。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故选B。A项不是盗贼出现的主要原因;C项明显的错误;D项说法错误,导致礼乐制度破坏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 45.甲午战争前,光绪帝要求“厚集兵力”,认真备战;慈禧反对贸然应战,支持斡旋求和;李鸿章奔走于英、俄等国公使间,企求列强出面调停。该现象 A. 表明近代化努力效果显著 B. 说明甲午战败有其必然性 C. 反映了列强之间矛盾尖锐 D. 体现出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清朝光绪帝、慈禧和李鸿章三者对待战争态度有着严重的分歧,表明清朝君臣上下不能齐心,说明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必然性,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统治集团在对待即将到来的战争面前,分歧严重,没有相关现代化效果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列强之间的矛盾,故C错误;材料没有中日之间力量的对比,因此,无法体现两国之间力量悬殊,故D错误。 46.如图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 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 A. 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B.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C. 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D. 工农业竞赛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漫画中的字样“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以及题目《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可知,这幅漫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就是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漫画中人群的欢呼以及两位选手的奋力拼搏反映出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故A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表现为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在地方公社大办公共食堂,与漫画主旨不符,故B错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与漫画反映的标语和事件不符,故C错误。 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表现为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工农业竞赛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47.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由此可知 A. 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 B. 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 D. 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为不同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其路线有所变更;但是,根据所学可知,从汉朝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与丝路西方的国家间的交流没有完全中断过,由此可知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可知,河西走廊不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故A项排除。材料中只反映了南北朝和宋夏时代河西走廊动乱,不能得出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故C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由于受政局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有所变更,D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48. 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视察时明确告诉资本家:“不要怕剥削,今天这种条件下,资本家的剥削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今天在我国资本主义的剥削不但没有罪恶,而且有功劳”。这些言论 A. 背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原则 B. 推动了战略反攻的迅速到来 C. 提高了民族资本家的政治地位 D. 有益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不要怕剥削,今天这种条件下,资本家的剥削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今天在我国资本主义的剥削不但没有罪恶,而且有功劳”等观点适应了新民主主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有利于调动民族资本主义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积极性,有益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故D项正确;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原则,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故B项错误;材料和民族资本家的政治地位无关,故C项错误。 【点睛】理解“新民主主义经济”是解题的关键。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民族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49.明中后期人们对理学出现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提留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这股“思潮” A. 取代理学成为主流 B. 反映资产阶级诉求 C. 使得儒学焕发生机 D. 触发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理学,使儒学焕发了生机,故选C项;这股“思潮”最终并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排除A项;该“思潮”是对传统理学的批判继承,不是资产阶级的诉求,更没有触发思想解放,故排除BD项。 50.从该表中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宋元丰年间诸路垦田情况统计表 北方诸路垦田数字(亩) 南方诸路垦田数字(亩) 开封府界 1,333,167 两浙路 36,247,756 京东路 25,828.460 江南东路 42,160,447 京西路 20,562,238 江前西路 45,046,689 河北路 26,956,008 荆湖南路 32,426,796 陕西路 44,529,838 荆湖北路 25,898,129 河东路 10,226,730 福建路 11,091,453 总计 139,436,841 总计 192,871,270 A. 南方农业人口已超过北方 B.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C.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加强 D. 南方劳动生产率超过北方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与材料不符合,因为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垦田数量的差异而非人口的差异;B选项表述不准确,因为材料仅仅涉及的农业方面的垦田数量,并未涉及到整体的经济,为此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已经”表述太过绝对;C选项表达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抑商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D选项符合题意,因为材料的主旨是垦田数量南方超越了北方,说明南方在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超过了北方,故正确。 51.1936年9月毛泽东在写给朱德、张国焘与任弼时的信中说:“中国最大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抗日反蒋并提是错误的。我们从二月起开始改变此口号。三月南京有人来接洽。我们提出一般的条件再往南京。六月、八月南京又有两次来件。”毛泽东的这一信件反映了 A. 国共矛盾是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B. 国民政府开始放弃了反共的立场 C. 华北事变加速了国共关系的和解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5年发生华北事变,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关系进一步和解,故C正确;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错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开始改变反共立场,B时间错误,排除;1935年在瓦窑堡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最大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抗日反蒋并提是错误的”,联系所学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分析解答。 52.西汉董仲舒认为:“道”是封建社会据已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天”主要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変,道亦不变。”此观点 A. 以君权神投、天人感应神化君权 B. 以天人合一、独尊儒术加强君权 C. 论证封建制度和君权合理、稳定性 D. 以天道观论证存天理灭人欲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看出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一个新朝代的君王,受天命统治人民,必须改制,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就起居饮食等制度的具体形式作一些改变,但治理封建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大道,是不能改变的。董仲舒以“天不变道亦不变”来论证封建制度和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后来成了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C正确;A、B两项材料无体现,D是宋明理学内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53.辛亥革命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依然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些晚清重臣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较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 A. 排满兴汉,瓦解清廷 B. 推进民主,同情革命 C.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D. 兴办洋务,走向近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做出探索和贡献,因此受到后人的尊敬和较高的评价,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可以看出这些人是清政府统治的拥护者,故A项错误;这些人主要是进行经济近代化的活动,没有推进民主,同情革命,故B项错误;这些人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巩固清政府的统治,直接目的是自强求富,抵抗外来侵略,对民生的改善极少,故D项错误。 54.“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共产党宣言》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1787年宪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可知,此文件是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文献,即《共产党宣言》,故B正确;英国《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宪法》和《1787年宪法》都是资产阶级的宪法,不能判断工人运动的状况,排除ACD。 55.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全国已开垦的田地为827053600汉亩,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据此可知 A. 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 B.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C. 土地兼并成为社会问题 D. 土地问题亟需解决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实现南移,不是汉代,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说明当时土地问题亟需解决,故D正确。 56.1955年万隆会议上,29个亚非国家集体发声,表达了不愿卷入美苏“冷战”的愿望。有人评论说,这股带有深厚“反帝”色彩的思潮,孕育了1961年的第一次不结盟峰会,“不结盟运动应追溯到万隆会议。”据此可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共同反映出 A. 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独立发展 B. 欧洲冷战与亚洲热战不断加剧 C. 亚非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 二者奉行不结盟和非集团宗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组织的会议,而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要求独立发展的愿望,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并没有共同反映出亚洲热战的不断加剧,故排除B选项;亚非国家并没有采取“一体化”的发展策略,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万隆会议没有涉及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宗旨,故排除D选项。 57.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 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B. 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C. 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D. 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申报》登载的文章认为日本主动向中国发动军事侵略是不自量力,可见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故A项符合题意;“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是中国固有情况,并非洋务运动的成果,故B项不符合题意;《申报》的观点不是统治者的策略,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引用的是《申报》的观点,不是清政府的理念,故D项不符合题意。 58.下面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 A. 以打到列强除军阀为革命目标 B. 表明中共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 C. 成为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知此次战争由广州开始,向北挺进,结合港澳台三地均被列强占领的局面,可知是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在1924年新三民主义提出后,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故A正确;中国共产党找到正确革命道路的标志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心是湘赣地区,故B错误;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在北方地区,与图片区域不一致,排除选项C;推翻国民党政权是1949年的解放南京,从长江以北打到长江南,与材料中区域和方向不一致,故D错误。 59.下列属于元杂剧兴盛的原因的是 ①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 ③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 ④固定演出场所“瓦肆” “勾栏”的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也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起来,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固定演出场所“瓦肆”“勾栏”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A、C、D项。 60.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下列主张符合这一方针内涵的是 ①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③“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④“一己之学说,不得束缚他人;而他人之学说,亦不束缚一己。”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张吸纳各家思想,各家思想并立并存,①②④体现了这种理念,选项C正确;“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主张变革,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无关,③错误,排除选项A、B、D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6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出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有6000名陪审员组成的公众法庭的选举办法也是抽签。 ——摘编自陈德正《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浅析》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英国政府管理的混乱、低效率,给军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1870年6月,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从此以后,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 ——摘编自杜丽《英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与贡献》 材料三 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政府开始改革文官队伍,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吴俊桥《关于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吏任用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英国公务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特点:轮流执政(或抽签选出);公平公正;任期短。 影响: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或最大程度的维护民主制度);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 (2)作用:政府管理得到改善;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3)变化: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 原因: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 【解析】 【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可知雅典官吏抽签选出,“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可知雅典官吏不得连任,轮流执政;“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公平公正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官吏要通过抽签选出并轮流执政,这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最大程度的维护民主制度;雅典的轮流执政等理念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这种抽签产生方式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第(2)小问,根据材料“从此以后,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说明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有利于政府改善管理,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完善;“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等规定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第(3)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可知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的方向发展。第二问,根据材料“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可知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这种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6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三大发明的外传,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3)发达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 【解析】 【详解】(1)本小问的情况,依据材料一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件数及百分比可以得出明清以前,中国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依据材料二“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可以得出明清以后科技走向衰落。 (2)本小问的贡献,依据材料三“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可以得出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由“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可以得出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可以得出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本小问的原因,结合明清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即可,明清以前科学技术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其领先世界的原因经济上在于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文化上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科技成果的前提下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3-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影响;明清之前科技状况及其原因。 6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为1952-1957年高考历史试题内容情况表(单位:%)。 ——摘编自孙义坤《建国以来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述评》 从中概括出该时期我国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示例1:特点:注重对革命史的考查。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或新中国成立后“三大运动”“三大改造”的开展);阶级斗争史(革命史)思想一统天下;社会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历史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影响。 示例2:特点:内容侧重于政治史。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历史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影响;苏联教育的影响。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52-1957年高考历史试题内容,考查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知识占有很大比例,说明高考历史试题注重革命史的考查,因此可概括出特点:注重对革命史的考查。然后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原因,如可以从国际形势是两极对峙、意识形态冲突、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社会主义教育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历史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说明。也可以概括出“内容侧重于政治史”的特点,然后联系所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形势、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和苏联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说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