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承德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承德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科 第Ⅰ卷 说明: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反映了孔子( ) A. 赞成用“俑”随葬 B. 仁者爱人的思想 C. 对鬼神敬而远之 D. 恢复周礼的意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说明孔子反对暴政,体现出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故答案为B项。孔子反对用“俑”随葬,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 韩非子把为学者(儒家)、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征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称为“五蠹”,这是因为他们 A. 不利于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B. 无益于百姓生计、人心安定 C.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D. 无益于国家富强、君权巩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认为,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主张变法革新。材料中的五类人他们都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国家,因此遭到韩非子的排斥。故选D。AB项是D项的一个表现;C项说法错误,他们的存在并不一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3.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变革,不是历史的倒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充分说明当时社会进步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故B项正确;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先秦诸子思想复古性,不是复杂性,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 【名师点睛】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4.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 君权神授 B. 格物致知 C. 心外无物 D. 天人感应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 5. 王阳明指出:“虽治生(做生意)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材料中王阳明的思想 A. 强调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存理去欲 B. 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 C. 认为经商和做学问是完全一致的 D. 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实现“存天理,灭人欲”,故A项错误;材料中王阳明认为做生意也是同样可以修身养性的,说明他的授学对象中生意人有着一定的比例,故B项正确;虽然认为做生意可能成为圣贤,但是王阳明提醒“不可以之为首务”,故C项错误;虽然提出了一些限制条件,但是王阳明没有从根本上歧视做生意的营利之心,与传统儒学耻于言利的义利观是不同的,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守仁 6. 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 ) A. 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 B. 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 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D. 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顾炎武认为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理学空谈误国,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7.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中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 ) A.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 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 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主要说的是造纸术发明出来了以后,便利了书写,在造纸术发明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成语和文化记载,故选D。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印刷术的情况;B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材料也无从体现;C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科学技术的传承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造纸术 8. “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这说的是 A. 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B. 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 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D. 京剧表演虚拟艺术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京剧 9.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A. 道家 B. 佛教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道家思想讲求自然无为,重视辩证思维,材料中“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有无相生”等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佛教思想重视修性,材料没有体现个人修养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儒家道德的强调,故CD两项错误,排除C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书画和戏曲艺术·书画的特点 10. “他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无心于细细品味那种空灵、含蓄、主观性强烈的美学形态与艺术形式。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文中的“他们”最欣赏的应该是( ) A. 楚辞 B. 汉赋 C. 唐诗 D. 宋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涉及市民文化,可以对“市民文化”、市民情趣进行归纳,宋代词、风俗画、勾栏、话本,元曲,明清小说等,文艺复兴等西方文化,都可联想。选项中符合“市民文化”的只有D项。 考点:中国古代文学 点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高考命题中不占重要地位,命题几率比较低。一般来讲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和书画艺术。命题角度一表现为科技内容及其影响,二表现为文学艺术的成就、风格、流派等。命题意图一表现为考查学生的识记再现能力,二表现为考查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11.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 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 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 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 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首的一批进步士大夫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海国图志》是当时记载欧美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材料中魏源认为西方的机器生产比中国的手工劳动效率提高,轮船和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有利于“广推贸易”。这有利于打破中国人对外国的传统偏见和自视为天朝上国、世界中心的陈腐观念,对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故选D。A选项错在“民主”二字上;B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说法有误,并没有改变。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魏源的思想 【名师点睛】《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12.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显然是指“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这种现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最早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最早表现,所以答案选B,A项其时民族危机尚未发生,C、D两项时间均晚于B项,故排除。 13. “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提供的主要信息是 A. 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 B. 这段话体现了整体的历史观 C. 强高科学技术对落后社会的巨大冲击力 D. 肯定“中体西用”是合乎历史规律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作者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14.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C.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D.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所以中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运动。而这个时候中国已经进行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故A项排除;材料也没说实现真正的民主,故B项排除;C选项包含在D选项中。所以答案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鲁迅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辛亥革命的影响: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启蒙思想的作用: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启迪了中国人民的民智; (3)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4)复古尊孔的逆流: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15. 1912年5月,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 A. 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 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C. 清朝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D. 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D 【解析】“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表明民国初年梁启超的思想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到民主共和,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故选D。1912年5月,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C有误。A、B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出来。 16.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 A. 抛弃了进化论思想 B. 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 C. 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价值 D. 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严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中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价值,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严复思想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严复思想的相关知识。在对中国传统儒学的态度上,一方面,他竭力批判以原教旨的方式来对待儒家的古训,另一方面,他始终主张从儒学传统中寻求凝聚“国性”的资源。他在民国初年提出的尊孔主张,决不是由于他希望使中国返回到他早年竭力批判的传统时代去,而是出于他坚信,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主流文化,乃是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国性”的基础,因而有必要从传统主流文化中汲取民族凝聚力,以应付中国社会转变时代的社会整合与精神需要。 17.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发动政治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动政治运动,解放民众思想,新文化运动发生,因此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之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8.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A. 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 B. 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C. 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 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 19.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 变法维新 B. 民主科学 C. 三民主义 D. 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所谓民道即指民主制度,天道即指君主专制。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明确指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明确指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故应选C。A项错误,变法维新主张保留清政府的统治;B项错误,倡导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并未进行政治革命;D项明显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内容。 20.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人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具体考查毛泽东思想。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即1927年至1937年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排除含①的选项,即排除A、B、D。进一步可知,②③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名师点睛】要注意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质的飞跃。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引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了胜利。 21.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 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 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 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从材料可知,孙中山批判的是“对君主一人的愚忠”,而大力宣扬“为四万万人效忠”,即为国家民族效忠。所以C项表述符合题意,A、B两项是孙中山批判的对象,D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所以应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内容 22.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经济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显示了() A. 国民权利和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B. 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 革命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提及法律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政治思想活动均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只是材料中反映的一个方面,故C项错误;从涉及革命的范围看,说明影响比较大,故D项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3.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 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 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指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结合所学,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标志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故选A;B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排除;C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D是井冈山时期,排除。 考点: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4. 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 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D正确。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五四运动时期,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故B排除。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新中国初期,故C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特点 25.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而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A. 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计划经济 B.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C. 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D. 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而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超越”的主要表现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因此选B。ACD都不是“超越”的主要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邓小平理论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之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6. 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 A. 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 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可知B不正确,先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D“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所以答案为A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和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刚刚解放,“扫盲”就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50年底,全国各地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27. 从1952 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调整的主要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注意时间,到1952年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就要完成,接下来就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以D符合题意。AB只是调整的内容。C太空了一些。故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28. 著名美术专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做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 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 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 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D. 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毛泽东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29. 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 A.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D. “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中国人进入太空”可判断出符合这一材料信息的是B、D两项,“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中国的崛起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故只能选D项。“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文革”时期。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航天技术 30.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对下边表格中思想家的观点或名言,理解正确的是 A. 普:肯定人的价值,第一次系统论证人生而平等理论 B. 苏:对理性的追求,是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C. 孔:强调民本思想,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 孟:主张民贵于君,对王权专制的明确否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东西方思想的认识。依据所学可知,C与D明显错误,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孟子并不否定专制王权,只是希望统治者注意爱惜民力、体察民情而已;A错误,第一次系统论证人生而平等理论的是启蒙思想家。所以应选B。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孟子的思想 31. 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B. 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C. 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 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32. 下面是1795年出版的法国作家孔多塞所写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目录摘要:…… 第四个时代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下迄亚历山大世纪各种科学分类的时期……第七个时代科学在西方的复兴从科学最初的进步下迄印刷术的发明 ……第八个时代从印刷术的发明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的时期。这表明作者认为 A. 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自己 B. 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C. 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D. 历史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目录中“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是智者运动,“科学在西方的复兴”是指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兴起,“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的时期”是指启蒙运动时期,再结合题干中“时间1795年”“书名《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等信息,可知作者是启蒙运动时期法国的思想家,故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阐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中也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 33. 卢梭认为:“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这表明卢梭 A. 认可精英政治 B. 推崇代议制 C. 崇尚直接民主 D. 反对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卢梭崇尚直接民主,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卢梭思想 34. 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 ) A. 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B.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C. 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 D. 鼓舞了民族独立的斗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是指文艺复兴,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一定程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这一发展与“近代社会宣言书”并不契合,故B项错误;“理性王国”就是对资产阶级建立国家的设想,与“近代社会”是相契合的,故C项正确;民族独立的斗争和“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不相契合,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影响 35.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 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此题可用排除法。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成就,与“人”无关,A项排除;B项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的作用,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排除;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否定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是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C项正确;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D项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近代科技·近代科技的影响 36. 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 A.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 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C. 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D. 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乃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天文学的发展·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天文学的发展的相关知识。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伽利略使用望远镜、牛顿创立了微积分解析天体的运动。在这之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嗣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 37. 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 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的进化论内容之一认为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因此推翻了上帝的作用,显然B选项符合题意;A项伏尔泰的天赋人权主要是强调人的作用,与题意无关;C项马丁·路德的新教更不符题意;D项相对论探索的与揭示的是宏观世界,与题意无关。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生物学·进化论 【名师点睛】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1)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 (2)生物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 (3)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 38.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A选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依然盛行;B选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早于启蒙运动,因此因果倒置;C选项错误,南昌起义发生在“八七会议”之前,因果倒置;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逻辑。 39. “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用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力量,鼓励了人类的创新。”这里的“它”是指 ( ) A. 飞梭 B. 万能蒸汽机 C. 蒸汽机车 D. 汽船 【答案】B 【解析】从“不受地理自然条件”、“巨大的动力”以及“第一次用智慧释放自然的力量”可知,这是一种能量的机器,需要用到自然资源。A选项错误,没有涉及到自然资源的使用;B选项符合材料的描述,故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不符合“第一次”的条件;D选项发明于蒸汽机之后,故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注意材料中的“第一次”,由此就可以排除很多干扰选项。其次就是要注意有“自然资源”的使用才符合条件。 40. 1960年,美国举行大选。电视台首次直播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场景。当时,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给电视机前的选民留下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的形象;展现在荧屏上的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因疾病缠身,显得老气横秋神情疲惫。最终肯尼迪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这反映了 A. 美国民主制度的虚伪本质 B. 民主党比共和党更得人心 C. 科技发展影响了政治生活 D. 电视辩论决定了大选结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C项正确;材料强调影视艺术发展对政治文明的影响,而非反映美国民主制度的本质,排除A;材料只是通过影视直播两位候选人的辩论情景,没有体现民主党比共和党更得人心,排除B;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 第II卷 说明:本卷共2大题,共40分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 (2) 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3) 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 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答案】(1) 理由:在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世界观:天不变、道亦不变。(自然界不变化,则伦理道德不变) 新特点:以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学,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区别:道家的“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法则),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法则)。 (3)深化儒学: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表现: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注重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4) 社会价值: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发挥精神引领作用。 【解析】(1)注意材料一中的“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说明儒家学说具有二重性的特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变,孔孟等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宣传等,可以概括出原因。注意围绕着儒学领域的发展来谈,从兼容并包角度来概括。 (3)本题实质上是考查理学的发展由于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影响至深至巨”主要体现在士大夫的品格上,包括民族气节和历史使命感,以及这些思想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 (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我们需要联系古今,分析传统儒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我们主要围绕着传统儒学中对国家和对社会的要求内容来谈,充分肯定其社会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4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戈拉对神持有怎样的态度?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1)态度:怀疑神灵。社会根源: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思想活跃且人 对自然有了基本的认识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思想因素: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思想发展。 (3)主要思想主张:宗教上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政治上社会契约论、人民主 权说。冲击了封 建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4)思想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人类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思想向前发展,反之思想解放也推动社会 进步。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的信息,再联系智者的思想主张可知怀疑神灵;第二小问,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来归纳,可得出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繁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的信息可归纳出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和时代,可得出文艺复兴促进人文主义复苏。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的信息归纳出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依据“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等信息可归纳出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第二小问,实际上就是回答启蒙思想的影响,直接结合课本知识作答即可,可从冲击封建专制主义,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等角度来说明即可。 (4)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来分析,还可从思想文化的与时俱进和集成性等角度来展开,如人文主义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