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届高三5月综合训练(一)试题(解析版)
石家庄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综合训练(一) 文科综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6世纪中叶,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美其名日求富。各大卿族以已之“富"在不同阶层中吸附私属,最终使得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土庶人都有机会求富。这一现象 A. 得益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B. 表明官僚政治体制逐渐成型 C. 根源于周王室的腐败和衰微 D. 推动了新型政治关系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公元前6世纪中叶是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卿大夫是新兴地主阶级,卿大夫实力增长推动了社会变革,加速了奴隶制度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故选D;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A;秦朝官僚政治体制逐渐成型,排除B;材料现象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排除C。 2.下表是阎步克对曹魏时期察举入仕者社会成分所做统计,其意在说明曹魏时期 A. 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 B. 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 C. 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主角 D. 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 【答案】B 【解析】 从表格信息看出,普通士察举入仕者占有一定比重,高官贵戚子弟所占比例不足一半,说明察举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孝廉,无法体现注重阶层平衡,排除A;材料不能看出入仕者是否是儒生,排除C;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孝廉,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不能反映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排除D。 3.唐代出现了“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其职能以街道为核心展开,主要负责维持治安.保护公共设施、稳定风俗、禁止侵占街道等。许多中央官员纷纷兼任此职,后逐渐成为固定官职。这反映出当时 A. 官僚机构臃肿 B. 治安形势好转 C. 坊市制度松动 D. 市镇经济崛起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出现了‘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主要负责维持治安、保护公共设施、稳定风俗、禁止侵占街道”等信息可知,唐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商铺侵占街道的现象时有发生,坊市制度开始松动,由此政府不得不在机构的设置上做出一定的调整,故选C;“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的出现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设立是合理且有必要的,故“官僚机构臃肿”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A;如果B项成立,那么“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也就没有必要出现了,排除;市镇经济崛起于明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4.王夫之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认为诸文明“ 衰旺彼此迭相易”。王夫之将“天下”与“中国”相对而称。他说:“故吾所知者, 中国之天下。”王夫之的这一观点 A. 颠覆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B. 推动了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 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D.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实学之风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王夫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体现了其对传统“华夏中心论”的反思,是其反对主观臆断,根据经世致用原则得出的结论,故选D;王夫之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但并未颠覆,排除A;王夫之和黄宗羲等人的观点并未被明清之际的主流社会所接受,未能推动社会转型,排除B;王夫之代表的封建知识分子阶层,其观点并不直接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排除C。 5.19 世纪中叶,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的穷渔疍户和失业水手铤而走险,纷纷加入海匪队伍,海匪活动日益猖獗。鉴于清朝水师巡洋制度收效甚微,一些地方文武官员尝试与英军合作,联合镇压海匪。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清王朝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交织 B.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局面形成 C. 东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下降 D. 地方官员热衷于近代海军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19世纪中叶,东南沿海居民生计困难导致海匪队伍壮大,清朝水师无力,地方官员尝试与进行殖民活动的英军联合镇压海匪,表明当时清王朝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交织,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局面形成”,B项错误;东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下降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19世纪后期,地方官员热衷于“近代海军的建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6.下图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企业分布图(局部),据此可知 A. 洋务派注重区域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B. 近代民族工业均衡发展局而凸显 C. 民用企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军事企业 D. 洋务企业创办呈现东多西少态势 【答案】A 【解析】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开设军工的省份,都建立了民用企业,反映出洋务派注重区域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A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并未得到“均衡”发展,B项错误;只有企业数量,不能说明民用企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军事企业,C项错误;只有局部情况,不能说明洋务企业创办呈现“东多西少”态势,D项错误。 7.1900-1937年, 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所用羊毛主要产自山东、河南及西北各省,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棉线多购自天津纱厂,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这说明 A. 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B 民众生活受制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北方地区 D. 政府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 【答案】A 【解析】 20世纪早期,京、津两市地毯工业使用进口的机器设备、颜料,大部分产品运销欧美各国,说明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A项正确;材料与“民众生活”无关,B项错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北方地区”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政府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D项错误。 8.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日关系的相关史实表 根据上表史实,可知当时 A. 中国的三大改造需要日本的积极支持 B. 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 C. 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 D. 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答案】C 【解析】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为改善两国关系(促进中日贸易)所做的努力,反映出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C项正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三大改造不需要日本的积极支持,A项错误;中日间的交流不能说明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B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D项错误。 9.古代雅典,执政者在阵亡将土的葬礼演说时,往往通过一系列非历史的方法, 运用有意的遗漏和夸张虚构的手段,回顾祖先及父辈经历的辉煌战斗以及取得的赫赫战功,讲述阵亡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及对死者的哀悼和亲属的抚慰。这一活动旨在 A. 保护公民个人自由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培育为政者的素养 D. 塑造城邦认同 【答案】D 【解析】 古代雅典的执政者们利用悼念阵亡将土的机会,发表演说歌颂先辈战功和阵亡将士的英勇、哀悼死者、抚慰亲属等,旨在塑造城邦认同,D项正确;悼亡演说与“保护公民个人自由”无关,A项错误;纪念阵亡将士不能扩大统治基础,B项错误;在阵亡将土葬礼上演说的目的不是“培育为政者的素养”,C项错误。 10.1755年11月1日,号称“虔诚之都”的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在科学家对地震起因展开思考与探索时,启蒙哲人则利用这一事件倡导人们反对宗教和迷信。教会关于“上帝惩罚”的解释受到普遍质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然灾害频发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B. 天主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全方位的冲击 C. 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偶发性特点 D. 突发事件加速了科学和理性思想传播 【答案】D 【解析】 18世纪中期,里斯本大地震后,科学家研究地震起因,启蒙思想家倡导反对宗教和迷信,使教会关于地震的解释受到普遍质疑,这表明突发事件加速了科学和理性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早在17世纪后期,随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已经诞生,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天主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全方位”的冲击,B项错误;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不是偶然,C项错误。 11.俄国十月革命后,美国始终不承认苏俄(联)。但1930年,苏联成为世界各国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的第二大买主。罗斯福执政后,国内要求与苏联改善关系的呼声日益强烈。1933年11月,美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由此可见,美苏建交 A. 突破了经济民族主义的藩篱 B. 基于共同解决经济危机的考量 C. 迎合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 D. 表明两国摒弃了意识形态对立 【答案】C 【解析】 1930年苏联成为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的第二大买主,美国国内要求与苏联改善关系的呼声日益强烈,这反映出1933年美苏建交迎合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C项正确;美苏建交并未突破“经济民族主义”的藩篱,A项错误;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仅限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包括苏联,B项错误;二战后冷战的出现表明两国并未摒弃意识形态的对立,D项错误。 12.20世纪80年代, 欧美一些学者提倡在历史教学中以“世界史"取代旧有的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力图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避免简单地拼合。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A. 欧洲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下降 B. 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 C. 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 D. 全球化下国家意识的衰微 【答案】C 【解析】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欧美学者提倡用“世界史”取代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以全球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C项正确;1980年代欧洲的国际影响力有所增强,并非持续下降,A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与“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无关,B项错误;全球化下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并未衰微,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荀子提出了“天下之人有所共予”的命题,认为尽管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诉求,但也有许多共享和共通的东西。他提出人们可以共同分享来自东西南北江河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共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在处理国家与民众共享关系时,他提出了“裕民以政”,即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针对社会分化,他提出“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应各取所得的道理;此外他主张哑聋等残障人士需要国家照顾,即“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遣”。 ----摘编 自宋国恺《共享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意蕴》 材料二 针对既是典型的西方病症,又是世界性现象的贫富悬殊问题,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以“共享”为原则的解决思路。这一原则以土地、资本的全社会公有为前提,落脚点则是公平合理地分配:一是要按劳取酬,余利则公之社会使人人得以分享,二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可以说,按劳分配是“共享”的底线,而全体人民免受任何剥削压迫之苦、共同幸福安乐则是“共享”的理想境地。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 材料三 20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摘编自刘晋祁《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延承与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共享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共享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毛泽东共享思想继承与发展的体现。 【答案】(1)基本内容:①共享自然资源;②共享政策利益,让人民过上富裕生活;③照顾到各阶层利益;④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影响: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关系和谐;②丰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内涵;③成为历代执政者治国理政理念。 (2)原因: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近代社会矛盾尖锐;②农民土地问题突出;③西方民主思想传播;④一战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暴露;⑤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⑥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⑦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3)继承:①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②以人民为中心;③倡导共同富裕。 发展:①坚持效率原则,②主张先富带动后富。 【解析】 (1)内容:根据材料一中“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们可以共同分享来自东西南北江河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 , “‘裕民以政’,即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遣”,“哑聋等残障人士需要国家照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共享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共享自然资源、共享政策红利、兼顾各阶级,关注弱势群体等。积极影响:根据荀子的共享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缓和阶级矛盾、和谐社会关系、丰富传统文化、影响后世统治等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针对……贫富悬殊问题”,“以土地、资本的全社会公有为前提,落脚点则是公平合理地分配”,“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全体人民免受任何剥削压迫之苦、共同幸福安乐则是‘共享’的理想境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尖锐、土地问题突出、传统文化影响、五四运动和中共的帮助,(国际)一战爆发和十月革命影响,共产国际帮助和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孙中山共享思想产生的原因。 (3)继承:根据材料三中“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继承的毛泽东共享思想内容有,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共同富裕等。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对毛泽东共享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坚持效率原则,主张先富带动后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史大事年表(部分) 1500年前后 新航路的开辟 14--16世纪 文艺复兴 16世纪 宗教改革 1640年--1689 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18 世纪 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1775年一1783 年 北美独立战争 1787年 美国宪法颁布 19世纪早期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创立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世纪中叶 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工厂”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 1875年 法国宪法颁布 19世纪70年代一20世纪 上半叶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近代史一般以新航路开辟为开端,其实学术界对此有多种观点。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请捉出除“新航路开辟”以外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足。) 【答案】示例一 观点:文艺复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理由: (1)文艺复兴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反对中世纪神学、宗教对人性的束缚,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值求,促进了人的觉醒。世界历史从"神"的时代进入到了"人"的时代 (2)文艺复兴是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伴随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冲破教会束缚,发展资本主义,这就为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时期。 示例二 观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理由: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颁布了《权利法案》,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不仅为英国而且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小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反封建专制的斗争在全世界逐渐展开。 总而言之,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世界历史从封建专制统治开始进入到资本主义民主时代,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反封建专制的斗争,资本主义经济更加发展。 其他观点:如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开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巴黎公社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等,只要紧扣主题,史论结合展开论述,逻辑清晰合理,均可得分。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16到20世纪世界史大事年表,联系学术界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不同意见,就世界近代史开端问题,提出除“新航路开辟”以外的一种观点如,文艺复兴(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明确个人观点后,结合所学知识,用两三个世界近代史或表中的史实,对个人观点进行论证说明,最后重申个人观点或说明个人的标准、理由。解答过程中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足。 (二)选考题:请考生从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学科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15.材料 尽管对于传统士绅的界定存在分歧,但对传统士绅阶层由退居乡里的官员和拥有科举功名者构成这一观点是普遍认同的。清末“新政”期间,科举制的废除与地方自治的提倡,使得现存依仗功名形成的旧士绅集团缺乏社会继替而走向消亡。这一时期,广西地方官府实施振兴农工商矿业,创办实业,兴办近代学校,开通风气等新政措施,新士绅利用自身的感召力积极配合。广西新士绅阶层通过创立商会和实业,从而在广西第一届咨议局中占有57个名额。广西巡抚张呜岐意图加抽茴油、桂油和房捐时,遭到了新士绅为代表的咨议局的强烈反对。广西士绅在时代变革中除自觉投身宪政改革大潮中,还积极创办了梧州府中学堂、公立小学堂、桂平女子学堂等。 ----摘编自孙珊《清末新政背景下广西士绅阶层的社会转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时期广西新土绅阶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士绅阶层在广西新政中发挥的作用。 【答案】(1)①士绅阶层组织化;②经济和政治作用更加突出(由商而仕或官绅关系双向性增强亦);③思想近代化。 (2)①积极协助政府,推动新政的展开:②利用咨议局抵制政府弊政,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建设:③投身实业与商会,推动经济近代化发展:④积极创办新式学堂,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 “新士绅阶层通过创立商会和实业,从而在广西第一届咨议局中占有57个名额”可知其组织化、官绅关系双向性增强;根据“广西士绅在时代变革中除自觉投身宪政改革大潮中,还积极创办了梧州府中学堂、公立小学堂、桂平女子学堂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土绅阶层思想近代化的特点。 (2)作用:根据材料中“广西地方官府实施振兴农工商矿业……等新政措施,新士绅利用自身的感召力积极配合”可知新土绅阶级 积极协助政府,推动新政的展开;由“广西巡抚张呜岐意图加抽茴油、桂油和房捐时,遭到了新士绅为代表的咨议局的强烈反对”可知其利用咨议局抵制政府弊政,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建设;从“创立商会和实业”等可知新士绅阶层投身实业与商会,推动经济近代化发展;根据“积极创办了梧州府中学堂、公立小学堂、桂平女子学堂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士绅阶层积极创办新式学堂,推动了思想解放。 16.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主要通过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两种方式来索取战争赔偿。但大量无偿涌入的德国赔偿物资实际上冲击了战胜国的市场,而现金赔偿又会带来了德国货币贬值的问题。可见这两种索赔方式都存在着很大弊端。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就已经开始考虑战后对德索赔问题了,并对该问题达成了两点共识:一是美国纳税人绝不能再替德国支付战争赔偿;二是避免再次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索取德国赔偿的困境。为此,从1944年8月开始,在美国多个政府部门、驻欧洲机构、利益集团的共同参与、推动下,逐渐制订、实施了一项特殊的索赔计划:通过掠夺德国的科学、技术、情报、专利、科技人员等无形资产获得了大量隐性的战争赔偿。这项计划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比较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苑爽《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德“智力索赔”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在对德索赔问题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德索赔计划的影响。 【答案】(1)①方式不同:一战采用 了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的方式,二战采用了获得隐形无形资产的方式。②理念不同:一战比较苛刻,最大限度的削弱战败国,二战较为隐蔽,兼顾惩罚与重建。③结果不同:一战的索赔方式逐渐走向了困境,二战的方式比较成功。 (2)①促进了战后美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开创了新的战争索赔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索赔方式的弊端;③有利于打破科技垄断,推动科技的传播、扩散,从而促进全世界科技、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 【解析】 (1)不同:根据材料中“协约国主要通过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两种方式来索取战争赔偿”,“从1944年8月开始,在美国多个政府部门、驻欧洲机构、利益集团 共同参与、推动下,逐渐制订、实施了一项特殊的索赔计划:通过掠夺德国的科学、技术、情报、专利、科技人员等无形资产获得了大量隐性的战争赔偿”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索赔的方式不同,一战采用了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的方式,二战采用了获得隐形无形资产的方式;根据材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索取德国赔偿的困境”,“获得了大量隐性的战争赔偿”等信息可知两战世界大战后对德索赔的结果不同,一战的索赔方式逐渐走向了困境,二战的方式比较成功;根据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德‘智力索赔’计划”,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在对德索赔的理念不同,一战比较苛刻,最大限度的削弱战败国,二战较为隐蔽,兼顾惩罚与重建等。 (2)影响:根据材料中“通过掠夺德国的科学、技术、情报、专利、科技人员等无形资产获得了大量隐性的战争赔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从战后美国科技、经济发展,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开创新的战争索赔方式,避免传统索赔方式弊端,打破科技垄断,促进全世界科技、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等方面,分析二战后美国对德索赔计划的影响。 17.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战犯的思想改造工作,战犯管理所采取了多种办法,组织杜聿明等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自已看书,相互辩论;还组织他们到各大城市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安排他们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工人农民的生活。这些改造措施,对杜聿明等战犯政治思想上的脱胎换骨起到了很大作用。1959年10月,首批33名战犯被特赦,杜聿明等11人由总理办公室负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成为新中国的公民、重新做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1960年 ,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蒙哥马利,请杜聿明作陪。这位元师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指着陈毅元帅,笑笑说:“都送给他了。”蒙哥马利又问:“一个也不剩?”杜聿明说:“就剩我一个。”这时,周总理在一旁插话说:“你也进入了社会主义。”蒙哥马利元帅从杜聿明身上看到了新中国的力量,他不能不由衷地感到佩服。1971年夏,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回国探亲,这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为中美文化交流以及新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王存福《特赦国民党战犯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聿明等战犯“脱胎换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政府特赦杜聿明等战犯的意义。 【答案】(1)①人民政府重视对战犯的思想改造;②抗美援朝的胜利以及外交活动的开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杜聿明等人内心的触动;③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感召;④杜聿明等人的个人因素。 (2)①有助于孤立、动摇、瓦解境内外的反动分子,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②有利于缓和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③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④提升了新中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外交工作开展和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 (1 )原因: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战犯的思想改造工作”,“组织杜聿明等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亲眼看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工人农民的生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重视、新中国革命、建设和外交成就的取得、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杜聿明等战犯“脱胎换骨”的原因。 (2)意义:根据材料中“(蒙哥马利)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指着陈毅元帅,笑笑说:‘都送给他了’”,“周总理在一旁插话说‘你也进入了社会主义’”,“蒙哥马利元帅从杜聿明身上看到了新中国的力量,他不能不由衷地感到佩服”,“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回国探亲,这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为中美文化交流以及新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人民政权、缓和两岸关系、促进国家统一、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力量、推动外交工作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人民政府特赦杜聿明等战犯的意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