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三第12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三第12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学案)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三 第12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学案)‎ 总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政治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济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文艺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科学 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条件 ‎(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 ‎(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普遍义务劳动制。‎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原因 ‎(1)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新政权内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4.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经济价格规律,单一公有平均分配,高度中央集权。‎ ‎5.评价 ‎(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3)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③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十月革命的四大特点 ‎(1)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历程: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武装暴力夺权。‎ 点拨: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十月革命的特点是由俄国的国情决定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特点。‎ ‎[真题例证1] 二月革命后的政治局面 ‎(2014·海南单科,19)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3月”以及材料中“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的信息说明苏维埃在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故A项正确;题干时间是二月革命后,当时临时政府还存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不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故B项错误;“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故C项错误;彼得格勒苏维埃只能掌握自己的军队,不可能掌握全部军队,故D项错误。‎ ‎[考向预测1] 中国漫画家眼中的十月革命 一战期间,漫画家沈泊尘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讥讽联军的漫画,结果几乎闹成国际大交涉,以致被上海租界法庭判为污辱协约国而罚《申报》赔款。下图《虽不中亦不远矣》为沈泊尘于一战期间创作的一幅漫画,据此判断,作者的主要意图是(  )‎ A.讽刺帝国主义战争自掘坟墓 B.肯定俄国二月革命的进步性 C.抨击俄国与德国的封建专制 D.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深远 答案 D 解析 漫画中一把民主的剑刺穿俄皇逼向德皇,命名为《虽不中亦不远矣》,意在说明一战期间的俄国十月革命威胁到德皇的统治,讽刺帝国主义战争自掘坟墓不是作者的主要意图,故A项错误;俄国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统治,但造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经过十月革命才走上民主化的道路,故B项错误;根据漫画内容结合题目可知,作者意指民主的剑虽没刺中德皇,但也不远了,抨击俄国与德国的封建专制也不是作者的主要意图,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深远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  政策 项目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全部国有化 解除部分国有化,部分恢复私人企业 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 作用和实 践结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前期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苏联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点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苏联逐渐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此后,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基本上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后期弊端严重,存在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缺陷。‎ ‎[真题例证2] 斯大林体制下的苏联农业改革 ‎(2017·课标全国卷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 A 解析 斯大林体制在农业中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中物质报酬发放次数的增多,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试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清除”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D项错误。‎ ‎[考向预测2]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据苏维埃经济委员会统计,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 786个,工人人数从2.04万增至6.05万,这反映了(  )‎ A.工业经济已经基本恢复 B.工业化建设已全面启动 C.经济政策调整成效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遭到破坏 答案 C 解析 工业经济恢复是与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比得出的,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开始于苏联斯大林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因此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说明经济政策调整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在工业化建设时期形成,此时还未形成,故D项错误。‎ 短板33 对关键时间节点相关的知识模糊 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查短 与关键时间节点相关的知识记忆模糊,从而误选错误答案。例如本题中,关键的时间节点有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有的考生误选A项,是因为没有记清当时的苏联被资本主义封锁,所以未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故排除A项。有的考生误选C项或D项,是因为没有弄清美国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去羡慕苏联的公有制,故排除C、D两项。 补短 弄清关键时间节点,联系所学知识,综合判断,选出正确答案。“4年以后”,即1932年,当时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此时的美国正经受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因此B项最有可能吸引美国人。‎ 答案 B ‎[针对练1]‎ ‎(2017·河南洛阳高三检测)1928年,苏联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种做法(  )‎ A.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 D.促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 B 解析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包括了所有制形式、经营管理方式等,故A项错误;苏联的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来提供资金,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已经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农民的一种剥夺,导致了农业的长期落后,故D项错误。‎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2)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 ‎4.道路的选择: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国、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经济大危机加深。‎ ‎(2)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挽救危机失败。‎ ‎(3)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复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调整农业政策: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了就业,缓和了社会矛盾。‎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影响 ‎(1)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间接影响: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 ‎(3)深远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世界经济: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 ‎(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导致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剧各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3)政治危机:法西斯开始泛滥,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4)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5)文学艺术:人们感到焦虑、悲观,推动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 ‎(6)对苏联的影响:苏联利用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机器,加速工业化建设;促进了美苏关系的改善。‎ ‎(7)对中国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点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影响是深远的。它使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分化,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美、英、法等国在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世界主要矛盾由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逐渐演变为世界人民同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矛盾。‎ ‎[真题例证3] 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有限干预 ‎(2013·课标全国卷Ⅰ,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答案 D 解析 胡佛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辅助富人和大公司摆脱经济危机,故选D项。‎ ‎[考向预测3]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冲击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产品价格曾经暴跌,直接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村,无人愿意种地,也无人愿意买地做地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蓬勃发展 B.土地改革取得卓越成效 C.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30年代初没有发生土地改革,且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应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选项同样与题干时间、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限制进口,因而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量大幅减少,导致价格暴跌,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加大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因而不会出现题干中农产品价格暴跌的情况,故D项错误。‎ ‎2.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新认识、新启示 新认识 新的理论 放弃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 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在美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新启示 金融稳定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就业保障 ‎“以工代赈”,启动市场,扩大就业。实施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职能 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市场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国际合作 积极谋求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 点拨: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开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也体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借鉴,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文明的竞争与相互借鉴并存。‎ ‎[真题例证4] 罗斯福新政中的就业安置 ‎(2014·福建文综,21)‎ 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答案 A 解析 材料“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兴办教育”“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说明工程振兴局采用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故选A项;材料中这些做法不属于“金融手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制定法规,排除C项;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是想解决就业问题而不是控制市场,排除D项。‎ ‎[考向预测4] 漫画上的罗斯福新政 下图为美国威廉·格罗伯在20世纪30年代所画漫画《名利场——“布条”为新政的各种机构与立法》,其主旨为(  )‎ A.新政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B.新政束缚了美国自由制度 C.经济大危机束缚经济发展 D.新政束缚了总统的行政权 答案 B 短板34 对历史概念的内涵理解有偏差 例题 (2015·课标全国卷Ⅰ,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查短 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有偏差,从而误选错误答案。例如本题中,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而A项属于罗斯福新政恢复工业生产的措施,C项属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D项属于保护劳工权利的措施,故都不是正确答案。‎ 补短 ‎ 认真审题,准确判断题干史料所反映的历史概念,进而找出正确选项。例如本题中题干材料信息“65岁退休人员可获得养老金”是关键信息,体现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同属一个范畴,故B项正确。‎ 答案 B ‎[针对练2]‎ ‎(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因为该法(  )‎ A.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 B.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 C.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矛盾 D.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 答案 C 解析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而不是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B项属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改革,故B项错误;该法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故C项正确;D项属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的措施,故D项错误。‎ 一、现代科学的诞生 ‎1.相对论 ‎(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受到挑战。‎ ‎(2)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3)意义: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诞生: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发展 ‎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丹麦的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3)意义 ‎①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二、现代文学艺术的诞生 ‎1.背景 ‎(1)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 ‎(2)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2.成就 ‎(1)现代文学 ‎①特点: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②成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现代美术 ‎①特征: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②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3)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的主流是摇滚乐。‎ ‎(4)影视艺术 ‎①电影艺术的发展: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②电视的出现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③影响:影视艺术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广泛。‎ ‎1.现实主义流派与现代主义流派的区别 项目 现实主义流派 现代主义流派 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 特点 侧重于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强调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点拨: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现代主义流派的突出特点是反传统,表现人类的空虚和迷茫;现实主义流派的突出特点是揭露和批判。‎ ‎[真题例证5] 现代主义美术 ‎(2013·安徽高考,22)“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实,而主张用抽象的语言——颜色和几何图形来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体现该主张的美术流派属于(  )‎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D 解析 现代主义美术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采用各种新材料,重视艺术家的内心的“自我感受”。 结合关键词“抽象的语言”“几何图形”“主观心灵”可知属于现代主义美术。‎ ‎[考向预测5] 科技发展对立体画派的影响 进入20世纪以后,立体画派一改传统欧美画追求形象、逼真、写实的技法,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20世纪后现实主义画派盛行 B.浪漫主义之风影响绘画艺术 C.科技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视野 D.艺术家善于运用“光”和“色”‎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科技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视野,推动立体画派一改传统手法,用几何空间来表达内心世界,故C项正确。‎ ‎2.科技中心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 ‎(1)经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其物质基础(保证有足够的科教资金投入)。‎ ‎(2)思想: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积极探索自然。‎ ‎(3)政治:政局稳定、政府重视(科研环境)。‎ ‎(4)对外:交流学习,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科技。‎ ‎(5)人才: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科学家)队伍。‎ 点拨:例如:美国在20世纪成为科技中心的条件:19世纪末,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政府重视科技教育;政治相对稳定,民主制度比较完善;采取移民政策,吸引大批欧亚科学家;积极引进外来技术等。‎ ‎[真题例证6] 爱因斯坦的世界影响力 ‎(2015·四川文综,11)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 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答案 C 解析 欧洲长期以来都是西方科学文化的中心,而爱因斯坦最终放弃了欧洲国家而选择移居美国,朗之万认为这一事件“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说明他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可能会由欧洲转移到美洲,而且此时美国已经是经济强国,故C项符合题意。‎ ‎[考向预测6] 相对论创立之初的“曲高和寡”‎ 在相对论创立之初,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爱因斯坦也因此遭受过无数的责难与屈辱。这主要是因为相对论(  )‎ A.创立者声名不显 B.超越多数人认知 C.没有形成系统性 D.与经典力学相悖 答案 B 解析 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科学家,并且科学的发展不是以创立者的名声为标准,故A项错误;当时相对论提出相对性原理,改变了经典力学下人们的认知,故B项正确;相对论包括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故C项错误;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发展,并不相悖,故D项错误。‎ 短板35 审题中提炼“题眼”的能力欠缺 例题 (2014·课标全国卷Ⅱ,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查短 不能从题干材料中提炼出显性和隐性的“题眼”从而误选错误答案。例如本题中,显性“题眼”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幻想→孤儿感化富人,隐性“题眼”是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故A、B两项可排除。“题眼”信息和现代主义艺术无关,故排除D项。‎ 补短 正确提炼“题眼”,联系相关知识排除错误选项并找到正确答案。例如本题中,根据提炼的“题眼”,结合当时美国正经历世界经济危机,人们生活困苦,希望寻求慰藉可判定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针对练3]‎ ‎(2017·黑龙江大庆一模)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这种主张(  )‎ 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 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C.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 答案 B 解析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文学注重文学对情感的朴实的反映和描绘,材料“细小的、奇异的……按着顺序记录下来”注重刻画内心世界,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批判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一个文学流派的特征而非多元文化格局,故D项错误。‎ ‎1.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 ‎(1)经济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政治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则是高度集权,一党专政。‎ ‎(3)从国际关系上看,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扩张,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点拨:20世纪30年代,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峙与竞争共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演变为世界人民同法西斯主义的矛盾。‎ ‎[真题例证7] 罗斯福新政实施前后的美国经济形势 ‎(2015·江苏单科,18)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答案 D 解析 1921~1930年,美国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故A项错误。1930~1932年,罗斯福还未上台,美国尚未开始实施新政,故B项错误。1935年相比1934年预算比重有所下降,故C项错误。由于实施新政,美国逐渐渡过经济大危机,故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D项正确。‎ ‎[考向预测7] 大萧条背景下的国际市场争夺战 ‎1933年,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组织了反对所谓的苏联“倾销产品”“强迫劳动”和实行“宗教虐待”等罪名的运动,指责苏联按低价和倾销价格出售商品。这表明(  )‎ A.国际市场争夺日趋激烈 B.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C.两种社会制度空前对立 D.苏联趁机主导世界市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严重过剩,急需对外倾销,拓展市场,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了欧美国家对苏联产品的态度,不能体现苏联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尚未达到后来“冷战”时期的紧张程度,故C项错误;苏联主导世界市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两种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具有渐进性,经历了从原始积累、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基础较扎实,体系较健全,但时间长,速度慢,并伴随血腥残暴的对外殖民扩张。‎ ‎(2)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集中国内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短,速度快,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点拨: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苏联的工业化模式的形成与苏联的国情有密切的关系。两种工业化模式各有优缺点,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真题例证8] 苏联工业化对农业的牺牲 ‎(2015·课标全国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 ‎[考向预测8] 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控 如图是1932年4月美国某报刊刊登的一幅漫画。作者意在(  )‎ A.肯定罗斯福扶助农民恢复发展生产 B.肯定罗斯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C.讽刺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 D.批评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 答案 C 解析 此漫画作者意在讽刺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漫画内容没有涉及社会保障体系,故B项错误;C项表述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故D项错误。‎ 本时段考情分析 时段 备考关注点 全国卷考情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题目集中出现在34题,难度中等偏下。‎ 两种社会制度竞争与并存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 ‎(2)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3)中苏、中美、美苏不同发展模式的异同。‎ ‎(4)20世纪上半期世界科技成就和文学艺术成就。‎ ‎(2)通过列举社会现象,提供经济数据的描述,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