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分封的诸侯听命于周天子,有出兵勤王的义务,从材料内容可知,这是处于战国后期,周天子的命令诸侯已不予理睬,说明分封制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战国时期贵族政治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天子的权力从此时才开始削弱,天子的权力应该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削弱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 2.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央选拔人才的程度为,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审核通过后,交尚书省的下属吏部执行,D项正确;政令必须先通过门下省的审核,尚书省才能执行,A项错误;礼部没有选拔任命官员的职权,BC两项错误。 3. 伯利克里说:“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反映了 A. 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 B. 城邦利益至上 C. 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 D. 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反映了集体主义的特色,体现城邦利益至上,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公民政治才能的情况,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主发展程度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意在强调关心城邦利益,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 4.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A. 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 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 C. 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 D.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可知,物品交易需遵循严格的程序,缺乏灵活,可见罗马法注重形式和程序的特征,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了物品交易的严格形式,不体现注重保护双方的财产,A项错误;题干中无法确定交易双方是否为贵族,不体现维护贵族利益,B项错误;题干中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不便于物品交易的完成,无法减少贸易的纠纷,D项错误。 5.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 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 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 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D. 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革命史观重视阶级斗争的作用,通过对立阶级的斗争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其以革命为基调,站在被压迫阶级、民族的立场上分析社会问题。材料“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 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马克思站在民主革命的角度分析,孙中山站在民族斗争的角度,排除A,选C。现代化史观侧重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不符合题意,排除B;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般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而文明又可以分为不同方面和发展阶段,强调文明的发展、交流、多元甚至是碰撞,不符合题意,排除D。 6.1971年,美国建议,从联合国中取消“中华民国代表权”属于重要问题,需大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可以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但不剥夺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坚持在国际上孤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B. 要求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拉拢新中国以增加与苏联斗争的力量 D. 力图使台湾当局在联合国有一席之地 【答案】D 【解析】 美国想构建“双重代表权”,搞“一中一台”,力图使台湾当局在联合国有一席之地,阻挠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所以排除B,选D;此时美国这种政策说明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A;材料并没有涉及拉拢中国的意图,排除C。 7.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 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 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 首先根据《四月提纲》,即可判断这一时期俄国二月革命已经结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结束,正在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然后再根据材料核心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说明列宁强调俄国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排除AD两项,B项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必修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8.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错误的是 A. 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权威 B. 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 C. 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 D. 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而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中叶形成并得以完善的。故B项表述有错,符合题意。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从考古发掘和古典作家提供的材料来看,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的出席人数不过占公民总数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这主要说明 A. 并非所有雅典人均可履行民主权力 B. 并非所有合法公民均能参加公民大会 C. 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仍存在许多弊端 D. 雅典民主只是部分公民的民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中出席人数不足的现象,并没有说明雅典公民缺席公民大会的原因。故A、B、D三均项无法体现。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存在许多弊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10.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区域间的技术交流 C. 冶铁技术进步 D. 精耕细作技术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反映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而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进步为手工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商品经济、技术交流和精耕细作的技术进步都与这一现象没有关系,排除ABD。 【点睛】本题从春秋战国时期木工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角度切入,要对手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结合这一时期手工业中冶铁技术的进步作答。 11.明初礼制对生活器皿的使用有如下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六品至九品官可用银,“商贾、技艺家器皿不许用银”。然而晚明时期,这些禁令在苏州松江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晚明时期生活器皿使用的变化体现出 A. 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B.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C. 商人地位显著提高 D. 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答案】B 【解析】 题干主要是对“关于生活器皿方面规定”,而并未涉及政府的抑商政策,故A项排除;据材料信息可知明初在生活器皿方面有严格规定,不同级别用具不同,这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而在晚明时期,生活器皿的规定被破坏,恰恰折射出封建等级观念受到了冲击,故B项正确; 题干中“商人地位显著提高”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经济重心在材料中无体现, 故D项排除。 点晴:题干中以明朝生活器皿的规定为切入点,再紧扣“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等信息便可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 12.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据此材料推断,不准确的是 A. 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B. 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C. 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 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容可知,当时女子也可以进入学堂,更可以进入工厂做工养活自己,但据此并不能证明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所以A项说法不准确,符合题意,故选A项;根据“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可知随着工厂的出现,女子可以进入工厂做工养活自己,证明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了女权思想的兴起,经济独立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中国女子只能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所以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3.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国民政府推行苏联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 时局需要 B. 以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C. 改善民生 D. 苏联经济成就的示范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主要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解决民生;而“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主要是为了适应战时的需要,集中调配物资,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国民政府推行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应对不同时局下国家的需要,故A项正确;BC两项只涉及到材料信息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且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BC项; D项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D项。 14.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 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 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 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体现进口的产品由奢侈品向工业原料转变,这明显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采用机器生产导致对工业原料需求大增,故B正确;市场规模的扩大体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多,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这一点,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殖民强国的更替,排除C;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亚非拉美地区更加衰落,故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主旨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欧洲产品需求的变化逐渐转向工业原料,结合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以及时代背景解答即可。 15.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中提到:“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任务”是 A. 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危机 C. 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D. 国内外敌对势力武装干涉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苏联工业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在粮食供应等方面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因此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故C项正确。新经济实行时候还没有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压垮”新经济政策的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是斯大林模式,故B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已被打退,故D项错误。 16.二战后美国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造成美元贬值的压力,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美元大幅贬值,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此次危机表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B. 美苏两国冷战加剧 C.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 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与黄金挂钩,材料中涉及的也是美元与黄金的关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出现了美元危机,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美苏两国冷战加剧,故B项错误;二战至今美国一直是全球的经济霸主,故C项错误;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确定了世界经贸和金融的秩序,但是仅一次美元危机无法说明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故D项错误。 17.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 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C. 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D. 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说明清远经验最大的特点是自主创新,符合改革开放精神,故C正确;清远不是经济特权,故A错误;清远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材料中说明的是清远的创新精神,故B错误;中国的深化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故D错误。 18.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明确提出“美国利益第一”“美国至上”等主张;英国“脱欧”;西欧一些政党与政界人士反思,甚至抵制经济全球化,这些现象表明 A. 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反作用明显 B. 恐怖主义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C. 全球化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D. 发达的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特朗普的主张和英国“脱欧”,是逆经济全球化的行为,表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曲折,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恐怖主义,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19.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 A. 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B. 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 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D. 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中信息可知,1995年与1965年相比,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急剧增加,日本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而其它工业国家、非洲和拉美等呈减少的趋势,说明世界经济重心有转移的趋势,故D正确;A、B、C三项与表中信息无关,未体现,排除。 20.《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儒生辕固生公然认为《老子》一书是“此是家人言耳。”崇信黄老之学的窦太后勃然大怒,随后惩罚辕固生“入圈刺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生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A. 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 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C. 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D. 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史记》记载,辕固生攻击《老子》是一家之言,遭到窦太后打击,在汉景帝帮助下得以解脱,反映了当时存在无为、有为即儒家、道家的争鸣,C项正确;采用儒家思想治国与窦太后打击儒生批评道家思想的做法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休养自息,B项错误;维持无为而治思想不是辕固生遭遇反映的主要问题,D项错误。 21.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22.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答案】C 【解析】 【详解】“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是王阳明的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顾炎武思想,C正确;A、B和D项人物思想不符合,排除。 23.“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个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据此可知,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D. 思想统一,法律至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和古希腊哲学家同一个时期的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我国哲学家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关系,西方人文主义者同样研究人和人类社会,故A正确;B是文艺复兴思想;C和D均是启蒙运动思想,不符合二者共同主张,排除。 2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別: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而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其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出 A. 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相同影响 B.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C.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阶段性变化 D.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体现的是文艺复兴使人类走出中世纪的愚昧;材料“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其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体现的是宗教改革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重要性,因此二者体现的是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C选项符合题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属于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A选项排除;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因此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 25.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上述变化表明 A.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迅速 B. 宗教改革打击天主教会 C. 古典作品受到高度重视 D. 印刷引入促进文化繁荣 【答案】A 【解析】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等因素,14~16世纪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出现了题干中所叙述的现象。故A正确;B属于宗教改革影响;C和D与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不符合。 26.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批判专制统治 B. 倡导人性解放 C. 捍卫人道精神 D. 追求民主法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反映出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和康德等四人都主张捍卫人权,这体现出他们都捍卫人道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反专制和追求民主法制,故AD 项排除;材料的言论主旨是人权思想,无法体现人性的解放,故B项排除。 27.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这表明了当时 A. 劳动力过剩 B. 轻视科技发明 C. 雇佣制广泛存在 D. 文化需求低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最常用的印刷技术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说明当时劳动力是过剩的,排除A;材料是轻视科技成果的使用而非重视科技发明,排除B;明代才有雇佣制,排除C;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宋代时代的人们的文化需求强烈,排除D。 28.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A. 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 B. 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C. 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 D. 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可以知道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故选B;A是经济条件,C是政治条件,D是文化条件,只是涉及问题的一个方面,排除。 29.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人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A. 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B. 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C.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 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富农阶层和平民为了成为上层身份而加入书画的消费行列,这是抬高自己身份的一种手段,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文人画的地位,故C项排除;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仍然存在,故D项说法错误。 30.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苹果的故事,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C正确。A项是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排除。B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排除B;D项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五到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把外来文化因素和他们自身的文化特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希腊古典文化。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致力于构建完整的,纯粹以人类推理为基础的哲学体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文化是如何体现出“构建以人类推理为基础的哲学体系的”? 材料二 十六世纪以来,学者们运用着科学观察和数学推算,开始重新定义地球和更为广阔的宇宙,开启了一场我们称之为科学的革命。其力量如此强大,促使知识分子用科学和理性的方法,而不是用传统的文化权威对道德、社会、政治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手术。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2)结合所学,概述对“彻底的手术”的理解。 材料三 伏尔泰在给他的一个反对者的信中写道:“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3)概括材料三中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1)说明: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即美德”,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柏拉图鼓励人们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并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理解:人文主义思潮推动理性思考的进步;宗教改革冲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桎梏;启蒙运动倡导理性、反对盲从、抨击专制统治;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3)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天赋人权”,人人都享有自由的权利。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作了准备 【解析】 【详解】(1)体现:依据材料一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致力于构建完整的,纯粹以人类推理为基础的哲学体系”,结合所学知识,用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在哲学方面探索的主要成果,说明古希腊“构建以人类推理为基础的哲学体系的”的努力。 (2)理解:根据材料二中“十六世纪以来……科学的革命……促使知识分子用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对道德、社会、政治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手术”等,结合所学知识,用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等的发展成就,分析“彻底的手术”的进程与内涵。 (3)主张:根据材料三中“我不同意你说 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等信息,可得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启蒙思想。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解放思想、动员革命、发展人文精神和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等方面,分析启蒙运动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庭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呼唤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不过,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之前,中国粗离婚率(年度离婚数与总人口之比)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2018年,中国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1010.8万对,离婚登记人数为380.1万对,离结比(离婚数与结婚数之比)为38%。其中,黑龙江省以63%的离结比排名全国第一,天津市、吉林省以62%并列第二,辽宁省以54%排名第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之前,中国离婚率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的原因有哪些? (2)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从社会的角度评价离婚现象? 【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原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广大农村传统、闭塞;传统道德观念、三纲五常思想浓厚,社会舆论总体上仍然不够开明;民主、自由思想在农村等落后地区传播有限;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森严封建等级制度对婚姻及妇女地位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民众受教育程度仍然相对比较低下。 (2)评价: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社会民主化程度的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进步;但离婚率居高不下,也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材料二中“青年知识分子呼唤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婚姻观念经历了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的变化。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等信息,从经济模式、农村生活、传统观念、纲常思想、农村思想、舆论状况、生活、文教等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之前,中国离婚率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的原因。 (2)评价:综合上述材料,特别是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之前,中国粗离婚率(年度离婚数与总人口之比)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材料三中“2018年……离结比(离婚数与结婚数之比)为38%。其中,黑龙江省以63%的离结比排名全国第一”等信息,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离婚现象。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地方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断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完善。 材料一: 材料二:西周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从黄土高原到山东丘陵这条自西向东的交通战略要道上的分封国为:晋(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蔡(武王弟叔度的封国)曹(武王弟叔振铎的封国)鲁(周公子伯禽的封国)齐(协助武王灭商的吕尚封国)都在这条交通线上。在商人兴起的河北之地,周王分封了西周开国重臣召公、建立燕国;在南方江汉之地,周王则分封汉阳诸姬以监视南土。 ——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材料中所提及的分封对象以及分封特点。 材料三:从制度建设而言,秦制所依赖的郡县制,其实源自于周制的变革。郡县制作为治理机制的出现,取决于统治技术的革新,这一革新的关键内容是官僚制的成长。官僚制的特点是官僚从君主手上领取俸禄,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要接受考核。秦汉以后,郡县的功能与范围大致不变,由于郡(州、府)数量太大,为方便管理故而在郡(州、府)之上还编有更高一级的政区,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是“州”,唐代在“州”上设“道”,宋代为“路”,元在“路”上设“省”,并被后世沿用。 ——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郡县制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对象的特点:姬姓贵族分封居多;分封的贵族色彩浓重;分封地域的特点: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姬姓多分封于战略要地 (2)特点:从君主领取一定的俸禄;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朝廷)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或者答有任期限定)。趋势:地方行政区数量不断增多;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减小。 【解析】 【分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分封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图片和材料二“黄土高原到山东丘陵这条自西向东的交通战略要道上的分封国”的信息从“分封对象以及分封地理位置”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官僚制的特点是官僚从君主手上领取俸禄,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要接受考核”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趋势结合所学从行政区划数量以及中央集权的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征 (1)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散或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2)特点:①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②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详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