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5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课件(59张)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 主要线索 · 中外关联 · 热点命题 专题一 内容索引 主要线索归纳 中外关联比较 “ 立德树人 ” 与社会热点 主要线索归纳 政治模块线索 线索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 专制主义逐步强化 ) (1) 秦 ——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 汉 —— 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 唐 —— 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 (4) 宋 ——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 明 —— 废丞相,使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6) 清 —— 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 一语点拨 ] 演变脉络:秦朝建立 —— 两汉巩固 —— 隋唐完善 —— 北宋加强 —— 元朝发展 —— 明清强化并走向顶峰。 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2. 中央集权加强的历程 时期 具体史实 秦朝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西汉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 “ 推恩令 ” 解决王国问题 唐朝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朝 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明朝 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 [ 一语点拨 ] 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体现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线索 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期 内容 夏、商、西周 开始:夏商时期 衰落:春秋战国时期 世官制 (1) 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 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战国、秦朝和汉初 公元前 356 年,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位 军功爵制 (1) 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2) 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 两汉 开始:西汉 衰落:东汉末年 察举制 (1) 内容:官吏查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 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荐 “ 孝廉 ” ,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魏晋南北朝 开始:东汉末年,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1) 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 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隋唐宋明清 产生于隋,确定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科举制 (1) 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 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演变趋势 (1)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 (2) 选拔方式由推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3) 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 一语点拨 ] 选官模式和选官依据的变化是:世官制 ( 爵位、血缘 ) → 军功爵制 ( 军功 ) → 察举制 ( 名望、品行 ) → 九品中正制 ( 门第 ) → 科举制 ( 才学 ) 。 线索 3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变迁 (1) 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 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 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 (4) 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 (5) 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 [ 一语点拨 ]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监察程度越来越深入,从而加强了皇权,也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 经济模块线索 线索 1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五大线索 (1) 生产工具的改进。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 (2) 耕作技术的进步成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杠到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 (3) 农作物的推广。如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和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米等。 (4) 水利工程的兴修。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汉朝西北地区的龙首渠、隋朝修大运河等。 (5)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 [ 一语点拨 ]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精耕细作。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经验的积累等。 线索 2 古代中国商业与外贸的发展 时期 概况 先秦 “ 商人 ” 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秦汉 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 隋唐 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 “ 柜坊 ”“ 飞钱 ” 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宋元 出现纸币 “ 交子 ” ;市坊界限打破了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 一语点拨 ] 古代商业发展的要素包括:商人、市场、货币、城市商路和国内外贸易等。每一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水平和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线索 3 “ 市 ” 的发展演变 (1) 秦朝:制定了管理 “ 市 ” 的法律。 (2) 汉代:城中设专供贸易的 “ 市 ” ,官府直接管理。 (3) 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整齐划一。 (4) 宋代:坊市格局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5) 明清: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 [ 一语点拨 ] 在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宋代是一个转折点。宋代以前是严格限制阶段,宋代以后放宽限制 。 线索 4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魏晋 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建康这样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 得到初步 开发 中 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一语点拨 ] 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文化模块线索 线索 1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 孔子 —— 仁、礼结合,为政以德、中庸、有教无类。 (2) 孟子 —— 仁政,德治,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3) 荀子 —— 仁义王道,礼法结合, “ 制天命而用之 ” ,人性本恶。 (4) 董仲舒 —— 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 朱熹 —— 理是 “ 三纲五常 ” ,理生万物,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6) 明末清初儒学家 ——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 一语点拨 ] 发展过程:形成 ( 春秋战国 ) → 受打击 ( 秦朝 ) → 成为正统思想 ( 西汉 ) → 进一步发展 ( 宋明时期 ) → 新发展 ( 明清之际 ) 。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甚至外来的思想以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其思想特点是民本主义;重群体,轻个体;重人伦,轻自然;崇老尚古。 线索 2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体裁 成就 《诗经》 收录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作品;风、雅、颂三部分;现实主义风格 楚辞 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浪漫主义风格 汉赋 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唐诗 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批判黑暗,寄托抱负 宋词 适应市民生活需要;婉约派与豪放派 元曲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关汉卿与马致远 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文学世俗化;具有反封建色彩 [ 一语点拨 ] 古代中国市民文化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 ( 《搜神记》志怪小说 ) → 唐 ( 传奇 ) → 宋 ( 话本 ) → 元 ( 散曲和元杂剧 ) → 明清 ( 小说 ) 。 线索 3 古代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 1. 绘画艺术的发展 进程 表现 新石器时代 起源,彩陶画 战国 从萌芽走向成熟;帛画 秦汉 门类丰富,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 魏晋 宫廷画;士大夫画家活跃,绘画理论形成 隋唐 展子虔的山水画,吴道子的人物画 两宋 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突出成为亮点 ( 张择端 ) 元明清 文人画 ( 王冕、郑板桥 ) 2. 书法艺术的发展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小篆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 始于东汉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洒脱活泼 草书 起源于汉代,成熟于东晋 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 一语点拨 ] 书法和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有重大影响,其发展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中外关联比较 1. 比较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 国家 项目 古代中国 古代雅典 政权结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皇帝制、皇权至上 公民大会 ( 最高权力机关 ) ,四百人议事会 ( 参政 ) ,陪审法庭 ( 司法、监察 ) 人民 地位及 权利 专制统治下的人民无参政权 符合一定条件者享有公民资格,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的成员均来自公民群体 生产方式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落后,粮食缺乏,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文化特色 宣扬 “ 忠君 ” 思想,重视封建道德教育,颂扬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享受和 “ 人 ” 的价值尊严,反对专制 后世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雅典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 宋元明清时期和 16 世纪西方 “ 商业革命 ” 的表现与特点 宋元明清 西方 表现 宋元: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 “ 草市 ” 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特 点 发展 水平 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 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市场 范围 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 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 影响 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 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 比较古希腊人文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异同 (1) 相同点 ① 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例如,古希腊先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倡导 “ 仁者爱人 ”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 “ 人之性恶 ” 等。 ② 都强调道德的作用。例如,古希腊思想家主张改善人们的灵魂,以德教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 仁 ” 和 “ 礼 ” ,主张以德治民。 (2) 不同点 古希腊人文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 对人的属性 的关注点 强调 “ 个体 ” 的人,即以个体 ( 个人 ) 为中心 强调 “ 社会 ” 的人,即以集体 ( 社会 ) 为中心 处理个人与社会 关系 的着眼点 强调人的平等,反对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不平等 强调社会等级秩序,高度重视伦理道德 对自然科学 的研究态度 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例如,亚里士多德研究自然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 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 立德树人 ” 与社会热点 热考点 1 国家治理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多有创新,富有成效,国家治理能力也有显著提高。 [ 针对练 1 ]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 “ 下其议 ” 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 “ 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 其相似作用 是 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限制、监督了皇权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 答案 解析 解析 根据题意,秦汉时期,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唐代时三省长官相互牵制,并未提到行政效率的问题,故 A 项 错误; 秦汉 时期,下其议于群臣,并未说是丞相,故 B 项错误 ; 根据 前面分析,故 C 项错误 ; 根据 “ 下其议 ”“ 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 均使得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 D 项正确。 “ 一带一路 ” 是 “ 丝绸之路经济带 ” 和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的简称,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旨在借用古代 “ 丝绸之路 ” 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热考点 2 一带一路 [ 针对练 2] 1956 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 13 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 “ 天下第一 ” 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 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 答案 解析 解析 长沙铜官窑的瓷器打广告语,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都是为了扩大市场,体现出其注重市场营销策略,故选 B 。材料反映不出 A 、 C 、 D 三项 。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 2017 年 10 月 18 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其基本内容是: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热考点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针对练 3] (2018· 宁夏育才中学高三月考, 8) 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 3 600 处。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这种情况表明,两宋 时期 A. 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B. 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 C. 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D. 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 √ 答案 解析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两宋时期的农村商业中心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使乡村市镇更具经济性,说明乡村经济进行了自我调整和创新,故 A 项正确 ; 材料 仅体现两宋乡村市镇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故 B 项错误 ; 材料 仅体现两宋乡村市镇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故 C 项错误 ; 材料 仅体现两宋乡村市镇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流,故 D 项错误。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在当前从 “ 中国制造 ” 向 “ 中国智造 ” 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 “ 工匠精神 ” 。 热考点 4 弘扬工匠精神 [ 针对练 4] (2018· 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联考, 7) 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 唐代 A. 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 发展 B . 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 C. 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 先进 D . 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中显示了制瓷中使用匣钵导致瓷器质量提高,说明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故 A 项正确。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其 “ 多元一体,兼容并纳 ” ,与当代中国的发展血脉相连。习近平同志提出: “ 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 ”“ 深深根植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 ” 。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文化自信。 热考点 5 树立传统文化的自信 [ 针对练 5] (2018·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 6) 关于 “ 心外无物 ”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说, “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 据此可知,王阳 明 A. 认为宇宙其实是并不存在的 B. 反对程朱理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C. 强调人在认识世界时的主体地位 D. 继承了董仲舒的 “ 天人感应 ” 观念 √ 答案 解析 解析 据所学,王阳明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承认宇宙的存在,故 A 项错误 ; 据 所学,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而非唯物主义,故 B 项错误 ; 据 材料 “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 可知突出 “ 我 ” 即人的主体地位,故 C 项正确 ; 董 仲舒的 “ 天人感应 ” 主要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天人感应,故 D 项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 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重大成就的精神法宝。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更需要担当精神。担当精神的源头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热考点 6 担当精神,以天下为 己任 解析 儒学虽然在宋代出现危机,但是仍然处于统治地位,故 A 项错误 ; 材料 中的问题是真正的使命不仅是彰显情怀,故 C 项错误 ; 理学 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也重民生,故 D 项错误。 [ 针对练 6] (2018· 黄冈高三调研考, 26)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这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 是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D. 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 答案 解析 社会转型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社会转型。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到一个重要阶段。 热考点 7 社会转型 [ 针对练 7] (2018· 太原高三期中,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 “ 双刃剑 ” ,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 —— 颜炳罡 《民间儒学何以可能?》 材料二 元初统治者对文教、科教的不重视,大量的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仕途,他们或从事底层教育 ( 书院、私塾 ) ,或进入底层政治系统,他们将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还有一部分人因无法进入仕途,或选择隐逸著述,或选择创作杂剧糊口度日,他们在信仰上虽然出现危机,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坚持着儒家信仰,理学在他们的作品,诸如诗词、杂剧、元曲中得到体现。仁宗延 祐 元年 (1314 年 ) 科举恢复,程朱理学的典籍尤其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书目 。 —— 朱军《元代理学与社会》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 答案 答案 背景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吸收阴阳、黄老、法家思想而进行自我调整。 表现: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用儒者参政;设五经博士,宣扬儒家思想;中央到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 ( 任答 2 点即可 )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及其成因。 答案 答案 现象 :理学的民间化、社会化。 成因:宋代理学的兴起,影响逐渐扩大;知识分子仕途受阻;市民文化的繁荣;底层教育的发展;儒者的社会责任。 中国古代就有民本思想。当前,民生问题是我国党和人民政府的头等大事。关注民生,就是为人民谋福祉。 热考点 8 民本思想、民生意识、人民福祉 [ 针对练 8] (2018· 银川一中高三月考卷,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 “ 三长制 ” 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 —— 摘编自孙竞、张文 《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 1875 ~ 1878 年的 “ 丁戊奇荒 ” 使死者超过 1 000 万人。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 “ 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 ” 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 “ 损害分担,荒歉无忧。 ” 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针孔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 “ 教养兼施 ” 。 —— 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并说明其当代价值。 答案 答案 思想 :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扶贫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常设机构救助相结合;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 价值: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系统性扶持,将摆脱贫困的短期目标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答案 特点 :救灾与防灾相结合;赈灾与备荒相结合;鼓励民众平时储蓄和筹备保险;强调构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原因:中国近代灾荒频仍,郑观应富有慈善情怀;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