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三;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2.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4.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 A.“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5.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6.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7.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 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8.朱熹曾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可见,朱熹意在说明( ) A.立纲纪以求稳定 B.循理性而求王道 C.正君心以申民本 D.省刑罚而薄税敛 9.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10.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 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1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 A.鼓励发展私欲 B.突出个性自由 C.主张实行分封 D.反对理学禁欲 12.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13.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朝野一心,人无间言。”下列主张属于“感时忧世之士”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C.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14.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仪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15.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 A.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B.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16.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农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 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 17.某学生根据梁启超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内容,整理出下表。从表格内容推断当时梁启超做此宣传的目的是 ( ) 中国旧思想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級,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A. 宣扬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唯一路径 B. 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 C. 主张实业救国,实现富国强兵 D. 谴责专制君主,否定儒学正统地位 18.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 ) A. 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B. 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C. 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D. 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19.“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 A.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 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20.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 21.1921年6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C.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份 22.孙中山在1923年元旦发表的国民党宣言中说:“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取独夫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这一论述( ) A. 阐明了辛亥革命存在的弊端 B. 反映了组建国民党的紧迫性 C. 认识到国民革命的依靠力量 D. 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基本纲领 23.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是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毛泽东在文中主要调强中国( ) A.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 B.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 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4.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 A.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 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C. 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D. 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25.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评论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26.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在当时,对苏联专家提出疑问或持不同意见者被视为落后者甚至反动者,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 A. 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 B. 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 C. 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基础 D. 背离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初衷 27.毛泽东、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毛泽东提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邓小平将该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了升华,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邓小平的“升华”是提出了( )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 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方针 D. “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28.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 A. 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上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 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 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9.“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 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B. 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 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D. 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30.历史上某一运动兴起期间,“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一运动( ) A.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B. 构成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 促使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D. 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31.有学者认为卢梭所强调的自由是社会自由,“自然的自由”术语不过是刚刚演变为人的猿身上尚未彻底褪去的尾巴。他把社会自由看作是受公意约束着的,“惟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据此推断,卢梭的这一观点( ) A. 利于政治权力相互制衡 B. 保证个人权利不受侵犯 C. 体现开明专制的政治观 D. 体现“社会契约”思想 32.伏尔泰曾说:“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一种身高5尺的小动物竟不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永恒的法则”指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B. “永恒的法则”通过“数学与实验”方法获得 C. “随心所欲地行动”指的是人类活动缺乏道德约束 D. 伏尔泰的目标是寻找决定人类事物的“永恒的法则” 33.“他是一个探索者。经过一段热烈兴奋的思考和试验,似乎发现宇宙秘密。他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机械装置,像绅士图书室里的流行玩具——一个用黄铜和闪光木料制作的装有发条的天国模型。它由一个上帝的工程师调试,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转动并保持平衡。”“探索者”的成就( ) A. 奠定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基础 B. 有利于诠释自然现象的奥秘 C. 揭示了物体高速运动的规律 D. 标志着科学摆脱神学的控制 34.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 ) A. 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 C. 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D. 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35.恩格斯说:“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恩格斯所评价的学说( ) A.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B. 引发了天文学革命 C. 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 D.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36. 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 A. 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B. 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C. 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D. 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7.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 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38.在某一历史时期,欧洲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 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沮柔多情的牧女、至兽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其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 A. 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 B. 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 C. 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批判社会罪恶 D. 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39.二战后,“人”在美国某一流派作品中,就不再是真实生活的主体,他也不是话语的主体,人物仅仅成为“角色”(而不是主角),他随时处于生活破碎的边缘。该流派作品的特点是 A. 重新理解自我 B. 强调表现理性 C. 再现社会风貌 D. 挖掘人类情感 40.美国史家帕尔默说:“人们阅读的书籍没有标点符号,或者使用古怪的标点符号;听被称作无调性的音乐,还故意制造嘈杂和不谐和的效果;热衷于研究抽象的或者‘非写实的’绘画和雕塑,对它们艺术家本人往往不安上标题。”与上述艺术倾向最契合的作品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日出·印象》 C. 《约翰·克利斯朵夫》 D. 《格尔尼卡》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60分) 41.(25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材料一 汉武帝及其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8分) 材料二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道佛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欧洲步入近代社会以后,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理性时代”。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的“理学”和近代欧洲的“理性”的不同内涵;并指出 两种不同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理论化。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结合所学,对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9分) 42.(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義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義,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11分) 43.(12分)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问,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精神导师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信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田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 ——摘编自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解读材料,提炼论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点,阐述史论结合) 历史参考答案 1----40(每题1分,共40分) DBDCC BBCCB DCACA DBDDB BCCCC BBDAB DCBBC BBAAD 41.(25分)(1)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规范了官僚集团的行为;关注国计民生,稳定了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8分) (2)理学:“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即儒家的道德伦理;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新儒学体系。(2分) 理性:理性是指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政治民主、反对专制;主张个人自由、权利平等,尊重科学。(2分) 积极影响:①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2分) ②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救亡图存和近代化。(2分) (3)(9分)【示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分析中国社会性质,依靠工农群众,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领导人民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逐步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共中央正确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积极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建立起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完成三大改造,推进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完善了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实;拨乱反正,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改革开放,由农村到城市,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华文化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奋的精神,用改革创新的视野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解析,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 42(23分) (1)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6分) 原因: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 (6分) (2)特点:以救亡图存为穿旨;学习西方;付诸于实践;体现近代化;派别众多。(5分) 意义: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丰富了中学的内涵;有利于思想解放,推动了救亡图存、近代化运动的开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6分) 43(12分)示例l:论点: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思想流派的兴起,构成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轴心时代构筑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对各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深刻而急剧的变化,一大批思想家面对着社会的变革,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变革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的“仁”、“仁政”,“礼”及道德教化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及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答法家思想,则应体现法治观念和改革精神;如答道家思想,则应反映道家思想构筑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其它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论点:宋明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顺势而生。(轴心时代思想的苏醒或复兴,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 阐述: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厂为传播,儒学遭遇困境;两宋时期,二程、朱熹,汲取和消化佛、道文化,把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构建起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儒学文化圈”形成。 说明:也可选择“西汉董仲舒复兴儒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人性复苏,文艺复兴崛起”“启蒙运动的兴起”等论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