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1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必修2。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近代学者王国维指出:“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这反映出西周 A. 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B. 宗法制仅适用于天子与诸侯 C. 宗法制推动了高度集权 D. 宗法制旨在解决贵族继承权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可知,大意为王国维认为,周人的嫡庶制本身是为天子、诸侯的王位继承法而设立的,又把这种制度用来规范卿大夫以下,那么不只是世代相传的帝业,而且还是宗族系统,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旨在解决贵族继承权问题,D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宗法制相关知识,而不是分封制,A项错误;“宗法制仅适用于天子与诸侯”不符合材料“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B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宗法制目的是解决贵族继承权问题,没有强调宗法制推动高度集权,并且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2. 有学者在书中写道:“新的社会阶级借助于青年和妇女的解放,继续改造旧的社会结构。皇帝与旧政权结构的消失,改变了法统,并且深刻地改变了政治的性质。汉族的民族主义一对中国的明显关切一代替了对皇帝王朝的效忠。”该学者意在 A. 指出妇女解放成为新的时代潮流 B. 强调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指引作用 C. 突出资产阶级改造旧世界的能力 D. 肯定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对于思想解放、政治变革、民族主义转变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意在肯定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D正确;“时代潮流”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排除B;材料没有突出资产产阶级的作用,排除C。 3. 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并随时可以撤换;广大群众有监督各级政权组织和工作人员的权利,并有权直接参加国家的管理。这体现出 A. 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B. 公社缺乏必要的权力 C. 直接民主制的实践 D. 公社政权缺乏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并随时可以撤换,并有权直接参加国家的管理”可知,巴黎公社的代表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广大群众可以直接参加国家的管理,这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故A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公社的权力,故B错误;C项不能完整反映题干主旨,排除;题干信息无法说明公社政权缺乏稳定性,故D错误。 4.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利用非洲遭受灾害之机,向非洲国家包括亲苏国家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比如向一些国家提供粮食贷款,帮助开发石油等这一举动反映出当时 A. 美国加紧争夺第三世界国家 B. 非洲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 C. 美国与苏联关系得到了缓和 D. 苏联国际影响力逐步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利用灾害之际向非洲国家提供帮助,以此来拉拢这些国家向资本主义阵营靠拢,故A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反映非洲国家地位变化 ,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苏联,排除CD。 5. 某地出土有战国时期的犁、铧、镢、锄、铲.镰、斧等铁农具,且数量较多。这些农具包括起土工具、除草工具、收割工具等。由此可知,战国时期这一地区 A. 农耕技术进步明显 B. 冶铸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C. 农耕工具全国领先 D. 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某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种类多、数量大,功能齐备,反映出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出现,D项正确;只有战国时期一个阶段、一个地区农具的情况,不能得出战国时期农耕“技术进步明显”,A项错误;“冶铸水平”的显著提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这一地区农耕工具“全国领先”,C项错误。 6. 宋朝规定。“山泽坑冶.祖宗旧法,在外隶转运司,在京隶金部"“若有私采盗贩,皆违犯禁榷之物”。这表明宋朝 A. 矿冶经营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B. 政府严格管控矿冶业 C. 新设专职机构负责矿冶生产 D. 矿业生产不计较成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若有私采盗贩,皆是违犯禁榷之物可以看出,宋代严格禁止私人开采矿产,以及私自交易矿产资源,这说明宋代政府严格管控矿冶业,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管理制度的完善,排除A;转运司、金部都是旧有的部门,不是新设立的,排除C;材料与成本大小无关,排除D。 7. 妈祖原本只是以福建为首那些靠海生活的人所信仰的一-位地方女神,宋宣和五年(1123年),妈祖开始得到朝廷正式认可,绍兴四年(1134年)赐妈祖为“灵慧妃”,自此妈祖完成了从地方女神到全国女神的转变,并于清朝成为可与皇后相匹敌的最高地位的女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A. 历代朝廷对于海洋的重视程度 B.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 C. 对外开放政策得到了有效实施 D. 东南沿海与内地之间联系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妈祖是靠海生活的人所信仰的神祇,妈祖由一个地方女神上升为全国女神,说明信仰妈祖的群体庞大了,靠海生活的人增多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地位提升,从而推动了妈祖地位的提升,故选B;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并不重视海洋,更没有实行对外开放,排除AC;由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东南沿海与内地之间联系的加强,排除D。故选B。 8. 下表是明太祖和明成祖的部分诏令。 由此可知,明初 A. 劝课农桑是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内容 B. 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趋向强化 C. 统治者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的发展环境 D. 农业发展滞后影响社会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不如召者,并罪其布,按二司”可以看出,明初的统治都都要求地方官员要关注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的防治,否则将受到处罚,由此反映出劝课农桑是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内容,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强化的趋势,排除B;材料强调对官员的考核内容,而不是发展农业的措施,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农业发展的滞后性,排除D。 9. 1502年,达伽马率船队在印度洋上遇到一艘商船,公然命令部下将船上货物抢光,并放火将船(包括在船上的所有人)烧掉。到达印度的卡利库特后,立即用炮火将该城摧毁;另在印度西南海岸构筑城堡,建立殖民据点。这反映了 A. 葡萄牙主要在亚洲进行殖民活动 B. 葡萄牙率先进行新航路开辟 C. 早期航海与殖民侵略的血腥性质 D. 西班牙取得世界殖民的霸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葡萄牙人在印度洋上直接进行抢劫,并且对印度进行军事打击和抢劫、构建殖民据点,反映了早期的航海和殖民侵略的血腥性,故选C;材料不能说明葡萄牙主要是在亚洲进行殖民活动,排除A;材料现象并不是率先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此前迪亚士已经开辟欧洲到非洲南端的航线,排除B;材料看不出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表现,排除D。 10. 学者埃伦在(圈地和约曼》中写道:“1800年,英国农场的平均面积约为145英亩,其中60英亩以下的农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为11.7%,60~100英亩的农场面积占全国农村总面积的7%,100英亩以上的农场面积所占比重为85. 1%。”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大农场农业顺应了英国经济发展趋势 B. 技术革新促使英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C.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土地呈集中化趋势 D. 农村体制调整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00年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此时英国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对羊毛等纺织原料需求量较大,大农场的出现有利于养羊提供羊毛,是顺应英国经济发展趋势的表现,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大农场的出现,并没有涉及技术革新和农村体制调整,BD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英国土地集中化趋势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C项倒果为因,排除。故选A。 11. 1877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专利法后,超过18000项专利在1884—1913年被转让,其中约三分之二的专利转让发生在专利发行后的头三年内。由此推知,专利技术的转让 A. 开启了德国工业化进程 B. 助推了德国经济发展 C. 增强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D. 引领德国技术的传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专利法的推动下,德国大部分专利转让发生在专利发行后的头三年内,使新技术、新发明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据此可推理出专利技术的转让助推了德国经济发展,B项正确;开启德国工业化的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专利技术转让,A项错误;专利法促进专利技术的发明、转让不能推理出德国增强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C项错误;专利技术的发明、转让与引领德国技术“传承”不符,D项错误。 12. 中国茶叶出口在19世纪30年代就已经达到每年5000万磅之多。上海开埠后,达到每年7000万磅,此后几年中一直保持着每年7600万——8400万磅增长,1851年,我国茶叶出口达到最高峰,每年9000万磅。材料信息可以用来说明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清政府主动调整了闭关锁国政策 C. 上海开埠带动中国采茶技术发展 D. 清政府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19世纪中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迅速增加,并在1851年达到最高峰,可以用来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主动”调整闭关锁国政策,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采茶技术发展”,C项错误;19世纪中期,清政府没有主动“扩大对外开放”,D项错误。 13. 近代史料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设备来源——一为容闳赴美采购的机器,二为从虹口美商旗记铁厂购入;福州船政局的设备主要订造于英、法;华盛纺织总厂、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所用设备无不从英国、美国、德国等国进口。由此可知 A. 洋务运动开启了西方文明在华传播的历程 B. 技术引进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C. 清廷政策的调整为民族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D. 中国民族企业对西方工业文明的依赖性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洋务企业的设备都是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进口,由此可知中国民族企业对西方工业文明的依赖性强,故选D;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开始于明清的西学东渐,A错误;洋务运动成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诱因,不能说技术引进加速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4.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这一政策 A. 是计划经济在国家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B.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 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指导作用 D. 旨在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方针是一种市场经济,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对1949到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起到了指导作用,故选C;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实行计划经济,A错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完成,B错误;改革开放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标,D错误。 15. 据统计,1978~1986年,我国农村村民人均收人的年增长率高于城市居民的年增长率,且1982~1985年城市与农村人均收人的增长速度对比,相差越来越大。这说明我国当时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城市经济体制亟需变革 C. 城市改革不涉及居民生活领域 D. 城乡经济发展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8~1986年正是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期,从材料“农村村民人均收人的年增长率高于城市居民的年增长率”可以看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此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A正确;城市改革于1984年已经开始,排除B;城市改革也涉及到居民的生活,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农村的经济面貌,而不是城乡经济,排除D。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设立蛇口工业区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设立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流域开放带形成;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据此可知,新时期中国 A. 逐步主导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发展走向 B. 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力度日益增强 C. 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D.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蛇口工业区到特区,再到沿海港口城市,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外开放从试探性走向主动开放,这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 信心和力度日益增强,B正确;中国并未主导世界经济新秩序,而且世界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题干内容未涉及对外开放的特征,没有涉及开放的领域,排除C;题干中未提及区域性经济组织活动,D与题无关,排除。 17. 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旗袍,吸收了许多西方设计理念,出现了斜肩(也称破肩)胸腰部捏省道、拼接等西式裁剪的旗袍,面料也推陈出新。无论体形胖瘦,爱美女子总能穿着旗袍展现自己美的一面。这反映出 A. 中西融合促进了旗袍发展 B. 纺织进步是服饰革新基础 C. 当时市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D. 旗袍国际化趋势日渐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旗袍,吸收了许多西方设计理念”“爱美女子总能穿着旗袍展现自己美的一面”等信息可知,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近代旗袍吸收西方设计理念,反映了这时期中西融合促进了旗袍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近代旗袍吸收西方设计理念,没有强调纺织进步对服饰革新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了中西融合促进了旗袍的发展,没有涉及市民生活水平,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国近代旗袍的发展,不能体现旗袍的国际化趋势,D项错误。 18. 下面是南京市华界民国初年到1936年电话事业发展简表。这反映了当时民国 A. 电话普及为市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B. 公共事业得到了-定程度发展 C. 政局稳定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 电话增多密切了民间亲情血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民国期间电话逐渐在民众中普及开来,安装电话的用户增多,说明公共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B;表格内容仅反映了电话事业的发展,没有体现电话普及带来的影响,排除A;材料内容无法看出政局是否稳定,排除C;表格信息没有反映电话增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排除D。故选B。 19. 欧美某一时期,汉堡5分钱两个,人们买不起,人们愿意为一小时挣1角钱而工作,而雇主从他们的劳动中也赚不到利润。这一现象可能反映的是 A. 资本主义崛起时的冷酷与罪恶 B. 工业革命时贫富分化日益扩大 C. 经济危机下的人民生产与生活 D. 经济全球化下的欧洲难民现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欧美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大量人口失业,这最有可能是1929年经济危机时期的场景,C正确;材料与资本主义崛起时代不符合,排除A;根据“雇主从他们的劳动中也赚不到利润”可以看出不是工业时期,排除B;经济全球化下的欧洲难民不可能“一小时挣1角钱”,排除D。 20.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工业化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以往翻了一番还多,导致税收和政府支出大幅度上扬的局面。这种情况受到越来越多西方人的批评,被认为对经济增长构成阻碍。这表明 A. 高福利需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来支撑 B. 福利制度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C. 过度的福利开支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D. 福利国家建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急剧增多,导致政府支出大幅度上扬,说明福利开支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即过度的福利开支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故选C;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福利制度与西方意识形态无关,B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1. 根据列宁的指示,苏俄1918年组建了工人征粮队,按照需要征集一定数额的粮食和伺料,并摊派给各产粮省向农民征收,实行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免征的原则。苏俄这一举措 A. 带有明显的阶级斗争色彩 B. 得到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 C. 促进了苏俄小农经济发展 D. 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利探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实行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免征的原则”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明显针对富农与中农,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政策带有明显的阶级斗争色彩,A正确;富农与中农并不支持,排除B;农民税收增加,不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排除C;战时共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因此这一举措并不是有利有探索,排除D。 22. 到1931年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授助的项目己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总值为8300万卢布外汇。1931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出口量的三分之一,1932年上升到二分之一左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苏联利用经济危机努力提升本国工业实力 B. 欧美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经济封锁 C. 苏联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我发展的转变 D. 美德两国与苏联的关系比较密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开展工业化的时候,正是西方国家遭受经济危机的时期,因此西方国家把相关的工业品销往苏联,而苏联也错此机会进行工业化建设,故A正确;放弃的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只反映了苏联引进技术,排除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也无法反映出美德与苏联的关系问题,排除D。 23. 1959年11月以来,日本政府连续3次缓和对输入商品的限制,贸易自由化率由30%增至40%。次年6月,日本计划在3年内继续增大输入自由化的比率,并取消外汇管制。上述措施 A. 反映了日本主动适应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环境 B. 使日本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大影响力 C. 表明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主要经济力量 D. 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战后的日本通过加强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主动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从材料中贸易自由化率不断提高可以看出这一点,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日本在国际上的作用,排除B;没有比较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C;此时日本的经济已经恢复,排除D。 24. "下面是--幅关于欧盟居民对欧盟信任调查的漫画,部分欧盟居民沉浸在庆祝“欧盟日”的蛋糕里。该漫画的寓意是 A. 欧洲民众-致反对一体化进程 B. 欧洲--体化受到民众的质疑: C. 欧洲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受阻 D. 欧盟受债务危机等因素困扰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漫画内容可知,象征欧盟的蛋糕只有一部分,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欧盟居民都对欧盟持信任态度,即欧洲一体化也受到部分民众的质疑,故选B;有部分居民沉浸在蛋糕中,说明并不是一致反对一体化,排除A;漫画反映的是欧盟居民的态度,不能体现欧洲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受阻和欧盟受欧债危机困扰,排除CD。故选B。 第I1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小农家庭人口的稀少,土地占有的短缺,其经营方式也只能是小规模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生产条件又非常贫乏.所以农民生活很不理想。生产基础薄弱,任何一点内在的或外在的破坏力量,都可以把它打乱,甚至把它摧毁。但它作为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对封建统治政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封建统治者又采取种种措施来保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 ——摘编自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材料二 嘉庆二十五年时的苏州和松江,即使耕地全种粮食,也不能满足当地口粮所需。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收入。再则,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非常强,农闲季节,家庭中总有一些劳力闲置下来,在劳动力多而土地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小农经济日益重视手工业生产,而棉纺织业由于设备简单,技术容易掌握,有丰富的原料材料供应,又有日益扩大的市场,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随着无地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对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棉纺织手工业甚至由副业渐渐转化为主业。 ——摘编自史建云《从棉纺织业看清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结构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特点:规模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脆弱性;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2)变化: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大。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大量剩余;农业不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棉纺织业门槛相对较低等。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小农家庭人口的稀少,土地占有的短缺,其经营方式也只能是小规模的” 可知,规模小;根据“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耕织结合),自给自足,是封建经济的主体;根据“生产基础薄弱,任何一点内在的或外在的破坏力量,都可以把它打乱,甚至把它摧毁”可知,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小农经济日益重视手工业生产”,“棉纺织手工业甚至由副业渐渐转化为主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大。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即使耕地全种粮食,也不能满足当地口粮所需”可知,人地矛盾突出;根据“家庭中总有一些劳力闲置下来,在劳动力多而土地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知,劳动力大量剩余;根据“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收入”可知,农业不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根据材料二中“棉纺织业由于设备简单,技术容易掌握,有丰富的原料材料供应,又有日益扩大的市场,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还包括棉纺织业门槛相对较低等。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英法两国之间海上争夺的结果,使一个世界范围的英帝国初步形成。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成为世界的海上强国。战争带来的收益,极大地加强和巩固了英国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表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此后英国政府将关注的重心转向生产,从而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摘编自张佳音《18世纪英法商业战争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晚期以来,工业资产阶级积极推进自由贸易,与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垄断商人展开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从19世纪20年代起,英国与几个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贸易协定,废除所有输出品的限制。181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1849年又废除了《航海条例》。这一系列事件成为英国自由贸易的里程碑。在国内,一系列不合理的干预制度也被废除了。至此,英国实现了自由市场制度,政府基本不干预市场。 ——摘编自高德步《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法商业战争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影响:使英国成为头号海上强国和最大的殖民国家;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为英国长期称霸世界奠定了基础。 (2)变化:由重商主义政策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原有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解析】 【详解】(1)影响:根据“使一个世界范围的英帝国初步形成”得出使英国成为头号海上强国和最大的殖民国家;根据“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从而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得出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资本原始积累;根据“同时也表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得出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为英国长期称霸世界奠定了基础。 (2)变化:根据“工业资产阶级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和“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1849年又废除了《航海条例》。这一系列事件成为英国自由贸易的里程碑”可得出由重商主义政策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原有经济政策存在弊端等方面概括。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俄国开始推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但集体化从来不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连参与其中的农民都似乎缺乏热情。如果说斯大林对农业采取的方法有严重的缺陷,那么他对工业的控制则在很多方面都是一项惊人的成功。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下执行的五年计划体系开始明确地为工业发展制定出优先项目。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为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俄国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自身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而苏维埃的机器生产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成为德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长期落后的历史似乎结束了。 ——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中央在物资、生产、工资等方面的权限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把许多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还把以部门为主的条条管理改为以地区为中心的块块管理。这些改革冲击了过去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但又滋生了地方本位主义等问题。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所有计划均由农庄、农场自行编制。1958年2月,通过法令使集体农庄拥有自己进行生产的技术设备。这些改革总体上促进了农业发展:1951~1955年,苏联粮食年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年均产量达到1.3亿吨。赫鲁晓夫还很重视改善公民生活状况,提高公民福利待遇。 ——摘编 自王铁群《赫鲁晓夫的“揭盖”与“解冻":在犹豫中寻找出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从来不是一个巨大成功”的理由,并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并进行评价。 【答案】(1)理由: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推行,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民对于集体农庄缺乏生产积极性;国家政策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对于农业缺乏支持。 原因:国家政策强力支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制定五年发展计划;苏联拥有工业发展必需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 (2)措施:将部分权力下放地方和企业,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提高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将主要生产设备卖给农庄;关注民生,注重改善公民福利待遇。 评价:工业改革成效不大,农业改革取得--定成效;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并没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解析】 【详解】(1)理由:根据“连参与其中的农民都似乎缺乏热情”并结合所学可从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农业、以及农民没有积极性等角度概括。 原因: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下执行的五年计划体系开始明确地为工业发展制定出优先项目”得出国家政策强力支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制定五年发展计划;根据“俄国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自身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可得出苏联拥有工业发展必需的自然资源;根据“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而苏维埃的机器生产和”得出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 (2)措施:根据“把中央在物资、生产、工资等方面的权限下放给加盟共和国”得出将部分权力下放地方和企业,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根据“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所有计划均由农庄、农场自行编制”得出提高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将主要生产设备卖给农庄;根据“赫鲁晓夫还很重视改善公民生活状况,提高公民福利待遇。”得出关注民生,注重改善公民福利待遇。评价:根据所学可从工业改革成效不大,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并没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等方面概括。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亚洲新安全观”,该观点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亚洲新安全观是以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为基本内容的安全理念,主张在亚洲地区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摘编自王彪《浅析构建亚洲新安全观与安全机制的原因》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条信息,围绕“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安全与合作推动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阐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局势处于动荡不安中。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加速社会主义阵营的灭亡,对中国实行各种制裁。在新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国除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还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自主外交活动,积极推进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2001年,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发挥了主导作用,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外交政策的调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维护和保障了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纷繁复杂,中国将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中国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改善同他国之间的关系,深化同他国之间的合作,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这样才能在外交中赢得主动,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 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亚洲新安全观是以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为基本内容的安全理念,主张在亚洲地区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 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结合所学可以总结出一个论题:安全与合作推动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根据题目要求“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因此,论证的论据要求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件。论述时要围绕安全与合作来论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制裁,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更是加速对社会主义灭亡的行动,因此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新时期的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还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自主外交活动。如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维护和保障了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最后用面对复杂的国家环境,中国积极改善同他国的关系,采取灵活外交政策,更好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