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楚、秦、晋等国在新扩张的土地上设置县,战国晚期,“县”已经成为各国较为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这一变化表明 A. 贵族特权已被完全剥夺 B. 诸侯国强化对地方管理 C.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 D. 诸侯争霸战争逐渐平息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县制体制之下,官员由政府直接任命,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B选项符合题意。贵族特权被剥夺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C选项排除。诸侯争霸平息是在秦统一六国以后,D选项排除。‎ ‎2.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 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 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 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答案】B ‎【解析】‎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封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实施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因此宗法制体现了政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故B正确;A、C、D均与宗法制无关。‎ ‎3.清朝 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可知,宗法制为维系政权服务,故选D。材料重在强调制定“大宗小宗之法”的原因,而非强调大宗与小宗的血缘关系,A项片面反映材料内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诸侯的庶子可分封为卿大夫,仍有相应的政治权利,B项说法错误,排除;天子分封的对象包含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政权显然未被一家一姓所掌控,C项说法错误,排除。‎ ‎4.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下列哪一引言并非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 A. “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B. “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C. “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D. “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军国政务”“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可知是清朝时期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处最初是处理军务设立,A项正确;军机处大臣是上传下达,奉命做事,故C和D项正确;“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是元朝中书省的职责,故B项符合题意。‎ ‎5.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所给材料的意思来看,很显然是选择A。导致了“重文轻武”现象出现的是宋朝时的政策,排除B;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指科举制度,排除C;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很多是贪官污吏,因此,D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排除D。‎ ‎6.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郡守 ‎【答案】C ‎【解析】依据“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此官职是负责监察百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责,故C正确;丞相是辅助皇帝管理国家事务,主要掌管行政,与题意不符,排除A;太尉是掌管军事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郡守是郡县制下地方的最高长官,管理地方的行政,与题意不符,排除D。‎ ‎7.《中国传统政治》记载: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该材料分析了 A. 世卿世禄制的必要性 B. 察举制的弊端 C. 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 D. 科举制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由于当时地方骚乱导致传统选官无法进行,于是利用中正官进行到各地区选拔人才,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材料显然是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分析世卿世禄制的必要性,故A项错误;察举制是依靠孝廉选官,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实行,故D项错误。‎ ‎8.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举竞选,三也。”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 秦汉、明朝 B. 西周、秦汉 C. 西周、隋唐 D. 秦汉、隋唐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由封建而跻统一”是以战国至秦朝统一后废分封行郡县为代表,说明中国古代由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发展,到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材料中“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是以西周至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和军功爵制转向秦汉隋唐时期的“士人政府”为代表,说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材料中“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是以由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为代表,说明选官用官制度中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和标准的变化。综上所述,“第一级演进”是秦汉,“第二级演进”是秦汉至隋唐,“第三级演进”是隋唐。故答案为D项。A项,明朝实行科举制,但是在隋唐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第三级演进是实行科举制,秦汉时期与之不符,排除;C项,西周属于封建时期,没有完成“统一”,排除。‎ ‎9.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涵之一。下列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与上述文明发展主流趋势不一致的是 A. 秦代三公九卿明确了权力部门的分工 B. 唐代三省六部使相权被分散削弱 C. 宋代“二府三司”使各权力部门相互制约 D. 元代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元代行省制度下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能体现题干中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D项。秦代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唐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宋代“二府三司”分化事权,相互牵制。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0.观察如图,关于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秦朝推广郡县制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 宋朝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 明朝设内阁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削弱相权无关,排除A;宋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C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错误。‎ ‎11.‎ ‎ 1900年7月,八国联军组成“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俗称都统衙门,负责管理天津城厢事务。下列款项是该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这批款项可能是用于履行下列哪一条约的?‎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可知材料内容是用于《辛丑条约》,D正确。A项《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 B项《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C项《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均不涉及“拆毁炮台”的内容,且时间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BC项。‎ ‎1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毛泽东采取的“非正统做法”‎ A. 实现了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 B. 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C. 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D.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因形势变化而改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意义,故C正确。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属于长征的意义,故A排除;建立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属于南昌起义,故B排除;选项D表述不符合史实,工农武装割据被共产国际和中央政治局否定,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后才又回到毛泽东“非正统做法”上来。‎ ‎13.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主要论述了中共与党外人士及民主党派的合作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有《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由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贤达人士共同制定;有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①③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没有体现政党制度的特点。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与材料强调的“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的主旨不符。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 ‎14.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 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 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 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 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常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A项;1972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排除C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90年代,故排除D项。‎ ‎15.(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 ‎16.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D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指三大改造的完成,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中三个年代符合材料中三部法律颁布的时间,不符合题意;B中三个机构符合三部法律颁布个机构名称,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第一部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正确,不符合题意。‎ ‎17.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A. 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 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 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知周恩来认为少数民族区域制度适合中国国情,B选项符合题意。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与国情的适应性,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选项排除。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的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选项排除。‎ ‎18.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可知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故C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徐州、淮阴、淮安、宝应、高邮”等信息不符,排除A。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地区,与材料中“徐州、淮阴、淮安、宝应、高邮”等信息不符,排除B。渡江战役是指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与材料不符,排除D。‎ ‎19.1949年1月19日,中央致电在香港的方方、潘汉年、刘晓:“兹发去毛周致宋电,望由梦醒译成英文并附信,派孙夫人(宋庆龄)最信任而又最可靠的人如金仲华送去,并当面致意……。”周恩来在审改电稿时加上:“总之,第一……,第二必须孙夫人完全同意,不能稍涉勉强。”中共邀请的人士即将参加的会议是 A. 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根据“1949年1月19日,中央致电在香港的方方、潘汉年、刘晓”“总之,第一……,第二必须孙夫人完全同意,不能稍涉勉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筹备组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召开),故B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又称西柏坡会议,召开于1949年3月,宋庆龄没有参加,排除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1956年9月,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严安林在《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一文中指出:“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②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③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一国两制”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蔡英文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的存在,说明民进党执政后,仍然坚持其“台独”立场未变,这说明台湾当局缺乏积极沟通的诚意,故①错误;“九二共识”明确了一个中国原则,它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故②正确;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普遍的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③正确;海峡两岸普遍接受的是“九二共识”,而非“一国两制”,故④错误。综上,故选B。ACD均含有错误选项①,排除。‎ ‎21.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 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左图信息为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右图为开国大典,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辛亥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可知二者都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新发展,C项符合题意,D项只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影响不是二者的共同点,AB两项仅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也不是二者的共同点。‎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22.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判断下列情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1954年,王援朝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 1968年,王援朝的父亲被红卫兵批斗,家也被抄 C. 1976年,王援朝的舅舅从国外回来并当选为政协委员 D. 1998年,王援朝被村民民主选举为村长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76年文革结束,但仍处于徘徊时期,党中央的指导思想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王援朝的舅舅从国外回来并当选为政协委员是不可能出现的,符合题意,故选C;结合所学知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在1954年,其父参加人大选举是可能的,A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知识,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1966年-1976年,1968年王援朝的父亲被红卫兵批斗,家被抄是可能的,B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知识,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其被选为村长也是可能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 ‎23.“(美国)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各州)自治的能量,(1787年)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材料中的“这种能量”“往回收了一点”体现在 A. 共和制的确立 B. 联邦制的确立 C. 三权分立制的确立 D.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美国独立战争胜利,赢得了独立自由和民主,特别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压制反感,实行了松散的邦联制,但导致邦联政府的权力太小无力维护国家的利益和解决许多问题,1787年宪法制定,确立了联邦制,实质上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把地方州的自治权力收收回一部分归中央政府,因此材料中的内容正是体现了联邦制的确立,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体现民主政体内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排除。‎ ‎24.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 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 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 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的准确识记,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B。A中的“第一次”表述错误;武昌起义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清起义,也不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不选CD。‎ ‎25.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 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B. 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 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该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独立,故A项错误;封建制度的终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故D项错误。‎ ‎26.1935年1月,红军占领某重镇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会址位于图中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会议是指遵义会议,而遵义的地点在②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其他几个选项均是不合题意的,例如,①处是瑞金,是长征的出发点,选项A就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7.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该制度 A.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 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 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 ‎【答案】C ‎【解析】材料“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反映了明朝的内阁的职权。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故选C;内阁制并非选官制度,排除A;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但内阁制度是明成祖建立的,排除B;内阁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 ‎28.1923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罗绮园指出:“我们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劣绅土豪、贪官污吏。凡此种种……犹如莠草,势在铲除。”为此,中国共产党 A. 组织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B. 制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目标 C. 积极推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 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事发1919年,当时中共尚未成立,且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由材料“我们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劣绅土豪、贪官污吏”,可见中共的斗争矛头是国内外敌人,排除B;材料表明中共的反帝反封的立场,为此,应该和其他革命政党和团体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选C;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 ‎29.2014年底,台湾军方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此前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1943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名列其中。(如图)这说明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 B. 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 C. 国共联合抗战增进了民族感情 D. “一国两制”政策得到切实执行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台湾和大陆军方都重视牺牲的烈士,不分党派,体现了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故答案为B项;国民党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A项排除; 题中材料不能体现国共联合抗战增进了民族感情,C项排除; “一国两制”在台湾还未实行,D项排除。‎ ‎30.“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反映了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隔绝状态结束于 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C. 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 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通商、通航、通邮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改变了以前对台的政策,但两岸隔绝状态还没有结束,故可排除A;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了,故选B;1987年两岸隔绝的状态就已经被打破,据此可排除CD。‎ ‎31.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 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C.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 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知,托洛茨基强调了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也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排除;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排除B;《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选项D排除。‎ ‎32.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这部宪法 A.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 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C. 表明新时期法制建设走向健全 D. 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C ‎【解析】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故A选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遭受过挫折但是并未中断不存在恢复,故B选项错误;根据题意结合所学1982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明确了许多制度和原则,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走向健全,故C选项正确;从1954年宪法的颁布我国就已经开始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直到今天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故D选项的表述不准确错误。‎ ‎33.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A.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B. 《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分兵北伐,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D. 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纲领具有空想性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纲领具有空想性,不可能实现,故D正确;《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故A错误;《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是其进步性的表现,故B错误;分兵北伐,孤军深入最终失败是太平天国局限性的表现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体现,故C错误。‎ ‎34.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学者所述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获得民主解放两大目标,特别是使社会底层的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这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最接近胜利是在解放战争时出现,故D项正确;1927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各有侧重,也没有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故BC两项错误。‎ ‎35.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就是这样,背信弃义地向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一个突然的袭击。”材料中毛泽东评价的是 A.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B. 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求荣 C. 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D.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答案】D ‎【解析】由“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背信弃义地向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一个突然的袭击”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事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D项符合题意。《论联合政府》发表于1945年,1946年夏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北洋军阀政府的活动,B项错误。由“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可知,C项错误。‎ ‎36.《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 A.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成立人民委员会 D.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析】材料“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反映了列宁的《四月提纲》号召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正确;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B错误;成立人民委员会,并不属于“直接目的”,故C错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对外政策,不是十月革命的直接目的,故D错误。故选A。‎ ‎37.下面为某校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制作的资料卡片。通过研读卡片,他们从中能得出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正确结论是 A. 民众广泛参与 B. 得到政府支持 C. 上海首先发起 D. 以学生为主力 ‎【答案】A ‎【解析】由材料“除山东、北京、上海外,其他许多地区也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拒签和约的斗争”可知五四运动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故A正确;五四运动并未得到政府的支持,故B错误;五四运动首先在北京发起的,故C错误;学生是先锋,不是主力,故D错误。‎ ‎38.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某次战役的示意图,这场激战三个月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太原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正面战场”“激战三个月”及图片中的“上海市”等城市即可得出这场激战三个月的战役是淞沪会战,A项正确;徐州会战发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战役,与图片“上海市”不符,排除B;太原会战发生在山西,与图片“上海市”不符,排除C; D项武汉会战发生在武汉,与图片“上海市”不符,排除。所以选A 点睛:此题目是材料和图片组合选择题,既要识图又要充分利用材料。可以通过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正面战场”“激战三个月”及图片中的“上海市”等即可得出答案。‎ ‎39.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C. “九二共识”的达成 D. 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答案】B ‎【解析】根据设“直接原因”推断这种改变得益于1988年前不久的某件事件,1987年介于当时的形势蒋经国同意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与大陆对于蒋经国去世的态度起到直接影响故B选项正确;A选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1979年与此事相距甚远,故错误;C选项的“九二共识”的达成在1992年,不符合时间故错误;D选项两岸实现三通的时间是2008年晚于1988年,故错误。‎ ‎40.1917年11月,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条约,并号召各国工人把和平事业以及使劳动群众摆脱奴役和剥削的事业进行到底。这表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A. 代表了人民大众利益 B. 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C. 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 D.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析】一战的爆发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而二月革命之后临时政府并没有满足人们的土地和和平的要求激起了俄国人民的不满,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府发布《和平法令》试图退出一战符合人民的利益,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主要是针对停战缔结条约,并未涉及无产阶级政权的建设,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材料中号召各国工人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却并未实现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故C选项错误;D选项,《和平法令》号召退出一战,后苏俄政府与德奥集团签署《布列斯特和约》才正式退出一战,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到1945年抗战胜利,一共十四年。‎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徐州会战等。敌后:百团大战。‎ ‎(3)牢记历史,维护和平。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1)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之间的差距就在六年的时间。我们知道全面抗战时间是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而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两者之间差的就是六年,所以这就是两者的依据所在。‎ ‎(2)材料反映出的是一种协同抗战的态度,因此它所指的是国共两党不计前嫌共同合作,建立起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役:正面战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敌后战场主要是百团大战。‎ ‎(3)材料中的两幅图片体现出的是对历史的纪念。和平鸽象征着和平,因此材料反映出的是一种铭记历史,和平发展的态度。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教材中已经明确给出,直接回答即可。‎ ‎42.《人民日报》被视作中国社会的风向标,勾画着时代变迁的轨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刊有“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的口号。在前天闭幕的政协会议上,当选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谁?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施政纲领是什么?‎ ‎(2)195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国庆社论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过去的十年。写出这十年间我国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 ‎(3)197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指出中国“开始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此前的哪次会议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开辟了一条怎样的新道路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4)199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祖国万岁》的社论。祖国统大业在这一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什么?‎ ‎(5)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请你畅想那一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可能聚焦的主题。‎ ‎【答案】(1)主席:毛泽东。施政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会议: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成就:1999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宣告成立。‎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习近平主席的强国梦角度来答;也可从科技、教育等多角度来答。‎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选出的主席是毛泽东;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施政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据所学可知我国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据所学可知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的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据所学可知1999年祖国统大业在这一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主权。‎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可从习近平主席的强国梦、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答;也可从科技、教育等多角度来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