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云天化中学、附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9月摸底测试 高二历史 机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9月26日】 云天化中学郑重声明:严禁提前考试、发放及网络传播试卷,违反此规定者取消其联考资格,并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对于首位举报者,经核实奖励1000元。举报电话:0870 - 8667021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材料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 ) A.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城 B.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 2.西周宗法制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的关系以巩固西周王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这说明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 A.王权和神权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B.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实现对地方的控制 C.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D.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3.宋太祖时期曾颁布诏令,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这些诏令( )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4.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区域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加强专制皇权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5.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那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6.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开始出现“群相”现象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8.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 ) A.郡国并行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 ) A.防止武将专权 B.重视分宰相之权 C.强调监察地方 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10.公元691年,唐遣十人按察州郡而分天下为十道(十个监察区)后于711年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察刺以下善恶。不久,朝廷又因“御史秩卑望重,按时巡察,奸宄自禁”而罢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朝廷这样做( ) A.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便于频繁更换地方长官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提高了巡察使的权利地位 11.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人”。后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才 12.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出处 记述 清人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改名总理处。乾隆二年,诏复名军机处。” 台湾李宗侗《办理军机处略考》 “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 A. 军机处设立时间无法考究 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C.清人王昶的记述最为准确 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 13.清初,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实行“改士归流”,帝国统一的文教制度——科举制度随之推行,基层权势阶层逐渐实现由土司头目向功名人士的递变。新兴功名人士阶层不仅参与兴建庙宇等公共事务,还在家族内部创造出书写祖先谱系的新传统;发展壮大后的他们进而还重构了地方历史。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随国家统一进程扩展 B.中央集权加强促进边疆文明发展 C.改土归流将宗法制推向了边疆 D.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14.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纷纷种植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一些以经济作物为原料的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棉纺织业、丝织业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副业。上述现象表明( ) A.农村经济日渐凋敝 B.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15.从出土的画像石内容看,“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当然,有时也用一牛一马抬杠耦耕,但这只不过是二牛抬杠的一个变种而已”。这表明汉代( ) A.铁犁工具已经成熟 B.畜力普遍用于生产 C.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农业实行精耕细作 16.《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氏族公社之下的群居生活 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 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 D.人口高度膨胀工商业萧条 17.陈旭麓指出,“在一个王朝的休养生息之期过去之后,土地集中日渐月积地成为南北东西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地主的强取豪夺 B.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C.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18.北魏均田制规定,男丁(15—70岁)授露田40亩,实际授田却达80亩,政府收税只收40亩。这一措施( ) A.有利于政府准确掌握全国户口 B.不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 C.导致地主地所有制逐步崩溃 D.解决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19.中唐以后,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剧烈变动,至宋代,“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 ) A.中央政府管理失控 B.农村租佃关系盛行 C.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D.封建经济严重衰退 20.《汉书·刑法志》载:“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食货志》载:“赋共(供)车马甲兵徒之役,充实府库赐矛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赉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赋、税有别,功能不同 B.征赋是为了满足军需之用 C.税收是政府财政的来源 D.赋由兵马押送,税由百官看守 21.“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此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新生产方式的形成 B.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C.商帮的由来与形成 D.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22.顺治十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疏说:“山贼、海寇何代无之?但当制驭有方,使民获宁宇,未关堂堂天朝迁民避贼也。”“海民一旦迁之,鸿雁兴嗟,室家靡定。或浮海而遁,去此归彼,是以民予敌。”李之芳的上疏( ) A.针对当时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 B.是对政府厉行海禁政策的积极响应 C.认识到海禁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政策 D.表明当时大多数官员反对海禁政策 23.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这反映了当时( ) A. 选官用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 B.限制地方官与宗族势力勾结 C.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官员升迁 D.防范官员舞弊实行职务回避 24.“尽管这些家族富甲王侯,在财富的支配上显然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江津陈氏家族、潼南杨氏家族、巴蜀彭氏家族、涪陵陈氏家族从艰辛创业到成为当地著姓望族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经营人们日常生活须臾不离的食盐、米粮、桐油,开办钱庄,经营商号,用赚取的钱票购置大量的土地,收取巨额地租。”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传统思想 B.国家经济政策 C.家族宗法观念 D.巴蜀地方习俗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 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隋开皇四年,关内饥饿,隋文帝率群从逐食洛阳,同时又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仓发廪,赈济贫民,并动员富市出粟赈民,总算渡过难关。翌年五月,度支尚书长孙平建议隋文帝“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货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隋文帝采纳了长孙平的建议,并立即付诸实行。 ——《中国赋役制度史》郑学檬主编 材料三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沈括《梦溪笔谈》 (1)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中国古代赈灾的主要措施,并概括其特点。(15分) (1)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赈灾措施的特点及作用。(1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著 《宋代科举》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唯才是举。比起贵族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料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向断》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是有得有失的。 第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第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第三,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 第四,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5年)等整理 运用古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B D A C C D A C C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C B D A B D C C D B 二、 非选择题 25. (25分) (1)措施:移民安置;发放救济粮;兴建义仓。(每个点3分,有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特点:措施多样;政府主导与民间力量结合;赈灾与防灾结合。(每个点2分,有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2)特点:以工代赈;准备充分;立法推行(强制推行)(每个点2分,有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作用:解决灾民温饱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减少政府赈灾支出;兴建的工程对民生有利。(每个点1分,有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26. (15分) (1)特点:减少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殿试成为定制;注意对科举考试的规范管理,确保考试公平。(每个点2分,答到三点给6分,有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2)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拔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每个点2分,答到三点给6分,有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3)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推动了东西方政治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借鉴,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每个点2分,答到两点给3分,有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27.(12分) 示例一 各国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分) 如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保证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既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和土地制度,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又如雅典实行的直接民主制度,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和商品经济活跃的基础上,同时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也推动了雅典民主制的建立。这种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 (8分) 综上所述,各国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都有其积极作用,也推动了各自文明的发展。 (2分) (备注:此示例还可从制度的特点、原因进行论证。) 示例二 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2分) 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义务。 (8分) 综上所述,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