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课件)(45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课件)(45张)

第 5 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一 、 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的探索 二、经济: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思想:近代前期中国四大社会思潮 核心目录 考向一 政治近代化的探索 考向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向三 近代三 大思想启蒙运动 考向四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曙光 考向目录 考向五 综合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是觉醒与探索。 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 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段特征 • 通史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初到1919年 政治 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进行维新改革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维护共和的斗争 经济 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资本输出的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文化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近代报刊兴起 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成为思想的主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一、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的探索 1.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危机——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义和团 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2)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 戊戌变法 :1895 年 公车上书 ,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 1898 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 动 , 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核心提炼 ▪归纳提升 (2)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 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 》,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 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二、经济: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初步发展 (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 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 短暂春天” (1) 背景 : 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 ;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第一次 世界大战期间 ,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 表现 :1912—1919 年 , 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 结局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 民族工业迅速萧 条。 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 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 中山装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礼仪简化,显 示出 自由、平等 等精神。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 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2)1909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3.通讯工具的变迁 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 大众传媒的变迁 (1) 报刊业的发展 :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 报刊 作为宣传自 己主张的工具 , 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 影视事业的发展 :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 定军山 》 首映成 功 ,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四、思想:近代前期中国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战争后, 救亡图存 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 派登上历史舞台,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并利用进 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 思想解放的潮流。 2.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 使民 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 科学的大旗,把救亡图存与 思想改造 相结合。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 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和社会主义。 考向一 政治近代化的探索 考向专练 (2017安徽合肥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29)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 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也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 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变了旧的社会集团。据此对辛亥革命理解正确 的是   (  ) A.完成了社会转型  B.催生了社会新现象 C.实现了改朝换代  D.颠覆了封建秩序 考向探究▪考点突破 答案     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社会性质 , 没有完成社会转型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完成了种种社 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说明辛亥革命催生了社会新现象, 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新变化,不是改朝换代, 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没有颠覆封建秩 序,故D项错误。 考点深化 1.多视角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根本目的)。 (2)内容:规定了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起分权制衡 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 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如三权分立、权力制 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2.多元史观认识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3)从整体史观看,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已紧密 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 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 大成果。 (5)从社会史观看,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谓的移风易俗 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经典再练 1.(2017广东汕头一模,29)1913年2月13日,某县议会议长在私人日记中 写道:“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八日:阖邑之人仍推予充本县议会之议长 …… 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怨。”这可以 用来说明当时   (  ) A.共和体制逐步被民众所认同 B.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 C.清朝帝王年号仍被允许使用 D.底层民众不满民主共和体制 答案    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某县议会议长承 认“大清宣统五年”,存在旧思想,同时对于人民的推选,深感压力,要为 民做事,可见基层政权组织中新旧思想混杂,思想成分复杂,故B项正确; A项和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 2.(2017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四调,28)面对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 混乱,梁启超提出要有一个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章士钊认为: “代议政体者,本为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非任多数人自谋幸福之 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   (  ) A.主张君主立宪  B.主张贤人政治 C.强调开启民智  D.反对民主政治 答案     B  根据材料“要有一个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和“代 议政体者 , 本为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可知其意在强调建立以当时 的先进力量为核心的领导制度 , 故 B 正确。 A 、 C 、 D 与题意不符 , 均排 除。 考向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向专练 (2017湖北襄阳普通高中联考,4)下图为近代中国机械进口数据统计图, 下列对此图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 A.传统手工业基本被机器 生产所取代 B.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列强放松对中国机器进口的限制 D.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得到较快发展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从近代中国机械进口 数据统计图可知,1894—1913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故D项正确;A、B、 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考点深化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与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 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 抵制作用。它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 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 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 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 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 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 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 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2. 全面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四个关键时间 : 鸦片战争 ; 辛亥革命 ; 新中国成立 ; 改革开放。 (2) 变迁原因 :“ 欧风美雨”的影响 ;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 先进的 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 ; 建国后党和政府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 第一位 ; 经济发展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3) 变迁规律 :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 呈现出 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变化趋势 ; 中西文化 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 , 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 在地域之间存在 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4)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 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 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 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5)特点 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密切相关。 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革命进程而不断加深。 ③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 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经典再练 1.(2017浙江4月选考,12)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 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 …… 江浙丝罗, 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歌词意在   (  )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   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答案    C 本题考查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由材料“提倡改良莫 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可知,作者希望民族产业有所改进和提高,故C 项符合题意;提倡国货不一定就要抵制洋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教育 救国的信息,排除B项;歌词夸赞了国货远胜洋货,但没有说明它一定就 是沿海地区的国货,排除D项。 2.(2017江西仿真卷测试六,29)20世纪初,广东中部地区在织绣厂工作的 女人很多,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专门反对包办婚姻的协会,主张 和丈夫过新式的生活,有回娘家看望母亲的合法权利。这表明当时的中 国   (  ) A.传统的家庭格局逐渐改变  B.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C.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  D.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 答案     C  材料反映了很多妇女走出家门到纺织厂工作后 , 有了新的主 张 , 说明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 , 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家庭格 局的改变 , 排除 A 项 ; 材料只是反映妇女有了新的主张 , 并不能说明其社 会地位大大提高 , 排除 B 项 ;D 项说法材料未体现 , 故排除。 考向三 近代三大思想启蒙运动 考向专练 (2017江西鹰潭二模,30)在梁启超、严复的历史叙述中,国人“自为牛 马、自为奴隶”“畜根奴性”,儒家“仁政”完全过时,“中国自秦以 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这些叙述最类似于   (     ) A.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   B.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 C.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批判   D.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潮 答案    D “国人‘自为牛马、自为奴隶’‘畜根奴性’,儒家‘仁 政’完全过时”,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类似于新文化运动的 反传统思潮,故D项正确;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认为中国的文化优 于西方,A项不符合题意;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没有涉及反对传统文 化,排除B项;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项。 考点深化 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称“近代三大启蒙运动”的原因 (1)戊戌变法:反对封建主义旧体制和旧文化,主张变法维新,改革政治、 教育制度等(例如废除八股取士)。戊戌变法冲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民 主思想传播和人民觉醒。 (2)辛亥革命: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资产阶级宪法,民主共 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愚昧、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科学、新道 德、新文化。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 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促使人民追求真理和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 级矛盾趋于汇流的时期。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 盾。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 呼吁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责 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经典再练 (2017安徽淮北二模,28)钱基博指出:“启超避地日本,既作《清议报》, 丑诋慈禧太后;复作《新民丛报》,痛诋专制,导扬革命。 …… 邹容《革 命军》先后出书,海内风动,人人有革命思想矣!而其机则自启超导之 也。”材料表明梁启超   (  ) A.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B.反对君主专制 C.促使民主革命思想产生  D.放弃改良主张 答案     B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 , 需要掌握梁启超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 键是对“丑诋慈禧太后”“痛诋专制 , 导扬革命”的分析理解。依据题 干“丑诋慈禧太后”“痛诋专制 , 导扬革命”可以看出梁启超反对君主 专制 , 故 B 项正确。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 故 A 项错误。依据题干 “邹容 《 革命军 》 先后出书 , 海内风动 , 人人有革命思想矣”可知 ,C 项 错误。题干材料“导扬革命”并不能说明放弃改良主张 , 故 D 项错误。 考向四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曙光 考向专练 (2017浙江温州十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8)下图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一下由G到I一段曲线反映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  ) A.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民族工业 短暂春天 C.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D.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答案    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从图中可以看出,由G 到I一段曲线由低点发展到最高点再逐渐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在辛亥 革命后尤其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萧条下去,这正是G到I一段 曲线的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 考点深化 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1928 年 ) 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 黑暗最反动的时期 , 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进步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1) 政治上 :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 , 发动了一系列革 命运动 , 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为革命转型奠定了阶级基础,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 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经济上:北洋军阀政府奖励实业、列强放松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 暂的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 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经典再练 (2017 河南百校联盟高三 11 月质量监测 ,8)1916 年至 1920 年 , 中国民族资 本新式煤矿的产量 , 由 44.95 万吨增至 488.97 万吨。 1913 年至 1919 年中国 的轮船吨数,由13.32余万吨增至28.75余万吨。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 A.近代交通业已形成规模  B.蒸汽机使用比较广泛 C.重工业获得了一定发展  D.列强经济侵略已减弱 答案     C  根据材料信息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煤矿、轮船均属于重工业 , 煤矿的产量、轮船吨数的增长体现的是重工业获得了一定发展 ,C 符合 题意 ;A 不适合煤矿产量的增长 , 排除 ;1916 年至 1920 年的中国蒸汽机使 用并不广泛 ,B 不符合事实 , 排除 ;D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 排除。 考向五 综合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 考向专练 (2017江西于都高三4月仿真训练,28)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 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 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 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  ) 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    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 …… 奋起效法,组织 各种学会”反映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这些学会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 市,拥有近万名会员,说明当时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的认识,不是社会共识,故A项 错误;先进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也不等于地方权贵势力,故B项错误; 知识分子、士大夫组织各种学会也不能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 台,故D项错误。   考点深化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及作用 (1)历程 (2) 特点 ①爱国性 :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始终与抵制侵略、启 蒙和救亡相连 , 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②广泛性 : 近代前期 , 地主、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进行了 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③渐进性: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 样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历程。 ④转变性: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的过程,最大的选择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 思想武器,并将其牢牢地植根于中国大地。 (3)作用:推动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斗争;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 社会的转型。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 …… 非继续的觉悟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维持。” 经典再练 (2017 湖南常德一中高三第七次月考 ,12) 下面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 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 , 其共同诉求是   (    )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问题。李鸿章和郑观应的思想,有利 于推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章太炎和梁启超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 近代化,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希望中国实现近代化,故C项正确。A项和B 项只侧重经济和思想,故排除;D项侧重思想和救亡方面,故D项错误。 猜想解码   本阶段的历史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是通过采用新材料和创设 新情境,考查多角度分析各个阶级近代化的探索;利用图表等考查近代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对本阶段特征的理 解和认识;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和特点。本部分考查形式多 样,以选择题为主,但主观试题也有出现。 命题猜想▪典题演练 猜想押题 1.( 立意 : 主流价值观 —— 民族危机与爱国主义 ) 辛亥革命时期 , 一些刊物 大声呼吁“教育救国” , 宣称“强国强种 , 惟教育者之功”。五四运动 前后 ,“ 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这主要反映了   (  ) A.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意探索 B.民主革命促进民众素质提高 C.国人已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D.教育近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答案    A 本题考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后“教育救国”成为时尚,这是在民 族危机下,爱国知识分子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 体现出民众素质的提高,故B项错误;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工农武装割 据”,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教育近代化的突破性进展,故D项错误。 2.(立意:多元史观——辛亥革命与社会转型)政治人物由“舞台”之争 向“剧本”之争的转变,是近代中国由“帝国”转变为“民国”的关键 环节。反映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运动的剧本是   (  ) A.《资政新篇》   B.《中国同盟会章程》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共产党章程》 答案    C 本题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社会转型。依据题干 “20世纪第二个十年”可知,时间是1910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制定的宪 法性质的根本大法,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与题干时 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同盟会章程》出现于1905年,与题干时间不 符,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章程》出现于1921年,而且与“由‘帝 国’转变为‘民国’的关键环节”不符,故D项错误。 3.(立意:主干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下图为19世 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示意图,它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传统手工产品的质量下降  B.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沦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 答案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机器产品的出口比重增长,传统手工 产品的出口比重下降,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故B项错误;沦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与材料“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示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机 器产品出口比重的增加,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故D项正确。 4.(立意:主干知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演变)曾任侍读学士的恽毓 鼎在1917年2月8日的日记中记述:“况宣统之季,构乱之奸徒,煽乱之报 馆,议和逊位之奸谋,皆聚于此。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这表明   (     ) A.上海成为民主革命的发源地 B.新闻出版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C.社会舆论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不稳定 答案    C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遗老恽毓鼎总结清亡教训时认为,社会舆 论是导致清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故社会舆论推动了民主化进程,C项正 确。广东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源地,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 调社会舆论推动了民主化进程,而非新闻出版自由得到充分保障,排除B 项。材料信息与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不稳定无关,排除D项。 5.(文化的借鉴与反思——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 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 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的直接 影响下破土而出的。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  ) A.造成了文化断层  B.推动思想的启蒙 C.促进了史学产生  D.承续了传统文化 答案    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材料“对于祖宗 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起 了承续作用,故A项错误,D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史学在新文化运动 之前早已产生,所以C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