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前683—前621年)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因为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B.导致王位争夺激烈 C.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2.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 B.强化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文化交流 3.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 ) A.诸侯尊崇大宗 B.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 C.霸权交替频繁 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依靠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政权B.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C.利用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控制D.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 5.《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6.“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 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 A.宗法制 B.皇帝制 C.世官制 D.察举制 7.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8.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度 D.礼乐制 9.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10.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下图,该诸侯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在秦帝国,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 。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由此可见,秦朝( ) A.铲除了贵族等级制的基础 B.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 C.郡县制呈现出地缘性特征 D.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民主平等色彩 12.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1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些现象( ) A.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直接导致唐后期朋党之争 1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统计图。据此可知西汉初年( ) A.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B.中央辖郡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C.诸侯王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尖锐 D.地方官制调整影响社会秩序稳定 14.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的军、民、财、刑各权分散于四司,“路”之下的各州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这一制度设计( ) A.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5.唐玄宗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这种改变( ) A.形成了君相和议的决策体制 B.完善了三省六部的运作流程 C.隐藏着国家治理的严重危机 D.标志着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16.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17.有学者在介绍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材料说到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8.明朝初年,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废除了(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监察制度 D.丞相制度 19.关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清史稿》有雍正七年、八年、十年三说。私家记载亦如之,而雍正谕旨则谓定议于雍正四年,并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颇能自圆其说。对此现象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军机处创立时的政治地位较低下 B.军机处草创时并没有很强计划性 C.军机处之名正式出现于雍正四年 D.军机处的创立可能在雍正朝之前 20.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他是( ) A.汉高祖 B.唐太宗 C.宋太宗 D.明太祖 21、.论及某中央机构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是( ) A.唐代尚书省 B.宋代枢密院 C.明代内阁 D.清代军机处 22.西周时,周公死后,只有周公的嫡长子伯禽及其嫡系子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伯禽的诸弟在他的率领之下,才能参加祭祀周公的祭典。这体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23.《札记—王制》载:“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又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些规定( ) A.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明确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24.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这说明,分封( ) A.体现了鲜明的血缘宗法性 B.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 C.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 D.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 25.《钱氏家训》中提到“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这种观念与下列我国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6.西周时期,“建国”在性质上总是与“分贰宗”相一致的。不管是封同姓诸侯或者异姓诸侯,均为周宗族的分宗。这反映了( ) ①西周分封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②诸侯之间的等级相同 ③周王通过分封直接管理地方 ④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7.《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服制度 D.联姻结盟 28.“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维护家庭和睦、安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孝”这种传统美德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29.秦朝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 A.反对郡县制 B.反对分封制 C.改革中央官制 D.建立中央集权制 30.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中央专制集权的国家。这些措施包括( ) ①皇帝制 ②郡县制 ③刺史制 ④三公九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只凭皇帝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对国家的统治,于是设官分职。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分工所采取的措施是( ) 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二府三司制 32.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3.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34.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35.《汉书》记载:“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陆,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 B.削弱王国势力 C.增加税收 D.实现民族交融 36.金克木在《风流汉武两千年》中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运转机制,加上了软件。以下机制不属于汉武帝加装“软件”的是( ) A.十三部刺史 B.司隶校尉 C.中朝制度 D.监御史 37.《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由此可知,“刺史”的主要职权不包括( ) A.考察吏治 B.奖惩官吏 C.监察民众 D.决断冤狱 38.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刺史 D.知州 39.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 ) A.废除了宰相制度 B.官员管理规范化 C.内阁掌握决策权 D.根除了割据势力 40.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之处是( ) A.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D.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41.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秦朝的太尉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通判 D.清朝的军机处 二、材料阅读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唐会要·封建杂录上》 材料三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4分) (2) 指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2分)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⑵宗法制;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可知,当时秦国国君的继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有利于社会的变革,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秦朝自襄公建国至孝公时期经济发展落后,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秦国王位未严格按着嫡长子继承原则,并未涉及“王位争夺激烈”,排除B项;材料所述兄终弟及、以孙立等符合王位世袭制的原则,并未破坏贵族的世袭特权,排除C项。 【答案】D 2、【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⑴分封制;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答案】A 3、【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⑵宗法制;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庶长子”杀害“正妃长子”自立,遭到晋国反对,晋国要继续拥立“周景王正妃”的儿子可知,宗法制依然受到晋国国君等的重视,故选D项;由晋国攻打事实上的周王姬朝,可知诸侯尊崇的不是大宗而是制度,排除A项;西周时期的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再认可兄终弟及,排除B项;本题并非诸侯国之间“频繁”交替的霸权争夺,排除C项。 【答案】D 4、【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⑴分封制;⑵宗法制;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由是而生”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综合得出符合两种制度的结论,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故选D项;A项只涉及宗法制,与材料中“由是而生”不符,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中“由是而生”不符,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由是而生”不符,只涉及分封制,排除C项。 【答案】D 5、【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⑴分封制;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中“(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表明,周王因郑伯不朝而征伐郑国,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故选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材料中“周”不符,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与材料中“(周)王夺郑伯(郑庄公)”不符,排除C项;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与材料中“周”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6、【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⑵宗法制;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以‘己’为中心,……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反映了传统社会中以“己” 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选A项;皇权至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依据品德选官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7、【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⑵宗法制;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项;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排除A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排除B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排除C项。 【答案】D 8、【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⑵宗法制;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答案】A 9、【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先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礼乐制向外传播,异族学习西周文化,故选D项;材料是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的比较,不是贵族与平民的比较,凸显不出贵族特权,排除A项;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的制度,材料既没体现分封制又巩固不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不能说“保障了”应该说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并且材料的主旨是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的比较,排除C项。 【答案】D 10、【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⒈秦朝的建立;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 【答案】C 11、【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朝 【解析】通过题干中“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可以得知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各地的政治待遇是平等的,故选C项;贵族等级制度的基础是经济,而题干内容侧重的是政治地位,即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虽然对贵族也有影响,但并没有铲除基础,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所设立的三十六郡并没有打破地域关系,排除B项;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没有体现出民主平等色彩,排除D项。 【答案】C 12、【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1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可知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了唐朝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故选A项;材料主旨为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大,与科举制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大,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大,与朋党之争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13、【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统计图表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中央所辖地区供养了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好的经济基础,表明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故选A项;根据材料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排除B项;材料主旨涉及中央所辖郡的与王国所辖郡的数量及人口比较,未涉及诸侯王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主旨涉及中央所辖郡的与王国所辖郡的数量及人口比较,未涉及地方官制调整,排除D项。 【答案】A 1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㈠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分散于四司”、“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可知,宋代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分割地方事权,相互制衡,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对地方“军、民、财、刑”权的分割,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地方官员的增加加重了财政负担,导致“冗官”现象的出现,排除C项。 【答案】D 15、【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 【解析】根据材料“唐玄宗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可知由个别宰相专擅朝政,导致政局日趋败坏,隐藏着国家治理的严重危机,故选C项;根据材料“唐玄宗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可知由个别宰相专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唐玄宗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可知打破了三省六部的运作流程,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标志着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排除D项。 【答案】C 16、【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国两晋南北朝;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三省逐渐从内侍机构逐渐成为正式机构,体现出皇权增强削弱相权的需要,故选B项;三省在隋朝时成为定制,排除A项;材料展示三省的来历不能体现其工作效率,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央官制的演进而非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B 17、【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朝 【解析】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九卿”之中的“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故A项错误;西汉沿袭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承秦制”,故B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之中的的户部主管财政,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结合所学,宋代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18、【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⒈明朝建立与宰相制度的废除;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答案】D 19、【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⒉密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对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官方存在有多种观点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自圆其说,这一现象说明军机处的规范化和稳定性不强,计划设立和事实运行有差距,故选B项;军机处负责国家军事大事,政令颁发,排除A项;本题讨论的是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排除C项;材料中所说的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认可是在雍正时期,排除D项。 【答案】B 20、【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⒈明朝建立与宰相制度的废除;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答案】D 21、【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⒉密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答案】D 22、【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先秦 【答案】D 23、【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先秦 【解析】材料体现与分封制配套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分封下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体现贵族垄断权力,故A项错误;分封不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只是强调诸侯权利义务,故D项错误。 【答案】C 24、【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先秦 【解析】据材料“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说明分封制并未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故A项错误;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朝的统治区域由一个个的诸侯国拼接而成,故B项正确;题干只是说明分封的对象不只是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项错误。 【答案】B 25、【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 【答案】B 26、【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先秦 【解析】由材料“不管是封同姓诸侯或者异姓诸侯,均为周宗族的分宗”可知西周分封以宗法关系为基础,故①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而非诸侯间的关系,故②错误;结合所学受封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郡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故③错误;结合宗法制的特点可知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7、【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 【解析】据材料“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可知,同志的基础在于同姓,结合所学可知,“同姓”在于利用血缘关系加强政治统治,故A项正确;依所学,分封制主要强调的是分封诸侯,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B项错误;依所学,商朝时期的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并没有达到西周分封制同姓的诸侯国的情形,故C项错误;据材料“同志”的基础在于“同姓”,而非联姻,故D项错误。 【答案】A 28、【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答案】D 29、【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朝 【解析】据材料“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可知该大臣认为郡县制不利于中央的统治,故A项正确;据材料“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说明该大臣主张仿效古代推行分封制,故B项错误;据材料“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可知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不是中央官制,故C项错误;据材料“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可知是主张分封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A 30、【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朝 【解析】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故①正确;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故②正确;汉代刺史制度形成,与材料内容“秦始皇采取”不符,故③错误;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符合“建立了中央专制集权的国家”,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1、【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答案】C 32、【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解析】材料“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策略,派文臣做知州取代武将正是重文轻武,故A项正确;据材料“设‘三衙’,收精兵”体现了轻武而没有体现重文,故B项错误;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主要收财权不是文官制度,故C项错误;据材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削弱地方武备不是重视文官,故D项错误。 【答案】A 33、【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解析】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即“惟稍夺其权”,故A项错误;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符合“制其钱谷”,故B项正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是削弱相权,故C项错误;中央设置二府三司也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D项错误。 【答案】B 3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解析】本题主要首先要弄清楚三省的具体作用和程序,中书省负责决策计划,之后门下省负责审议计划,之后尚书省负责执行计划,而后交给相对应的各部来具体落实,负责工程的是工部。A项尚书省应该在第三位,故A项错误;B项尚书省、门下省的顺序有误,故B项错误;C项中三省的顺序都不对,故C项错误;D符合三省六部制的决策程序,故D项正确。 【答案】D 35、【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答案】B 36、【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解析】十三州刺史设于汉武帝时期,用来监督地方长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司隶校尉也属于汉武帝时期设置,用于监督京官和地方长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朝制度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监御史是秦朝监督地方官吏的一种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37、【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根据材料“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可知,汉代刺史具有考察吏治的职权,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黜陟能否”可知,刺史具有奖惩官吏的职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对刺史监察民众职能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可知,刺史具有决断冤狱的职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8、【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结合所学,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A项错误;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并非“周行郡国”,故B项错误;由材料“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此官员具有监察职能,监察范围为郡国,故C项正确;知州是宋代地方官员,故D项错误。 【答案】C 39、【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解析】题干中“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并结合所学,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故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官员管理规范的问题,故B项错误;明朝内阁是内侍机构,决策权在于皇帝,故C项错误;割据势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题干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40【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解析】明代废丞相以来,不论内阁制还是军机处,都任用品秩较低官员,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A项正确;同理,故B项错误;两个机构都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两个机构都参与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但不能统领军队,故D项错误。 【答案】A 41、【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由材料“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可知完全依照皇帝意旨办事,是清朝的军机处,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而非中书省,故B项错误;通判负责监督文官,具有监察权,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而非通判,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完全听从于皇帝的裁决,故D项正确。 【答案】D 42、【答案】(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4分) (2)政治制度:分封制。理由:西周时期实行分封,统治时间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 (4分) (3)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4分) 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分)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2分)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2)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任1点1分);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任1点1分)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2分) (3)据材料三,指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还有哪些机构?(2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