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山东专用):第45讲 日本明治维新(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山东专用):第45讲 日本明治维新(学案)

第45讲 日本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一 明治维新的背景 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1.原因 ‎(1)政治:天皇没有实权,幕府掌管国政,身份等级制度森严。‎ ‎(2)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幕府推行实行锁国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3)社会关系: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与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的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在统治阶级内部,一些中下级武士产生了反抗思想。‎ ‎(4)对外关系:1853年“黑船事件”,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 ‎2.条件 ‎(1)日本社会危机加剧。‎ ‎(2)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知识点二 明治维新的内容 ‎1.废除旧体制 ‎(1)“废藩置县”,开始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2.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2)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3)殖产兴业:在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政府扶持的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3.倡导“文明开化”‎ ‎(1)重视教育,确立“国民皆学”方针,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 ‎(2)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派遣人员出国留学。‎ ‎(3)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4)生活习俗西方化。‎ ‎4.建立新军队 ‎(1)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建立军工企业,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2)军人接受武士道教育,必须效忠天皇,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 ‎5.颁布1889年日本宪法 ‎(1)《日本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2)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国家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中。‎ 知识点三 明治维新的影响 ‎1.积极性:推动日本走向近代化道路。‎ ‎(1)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4)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5)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局限性 ‎(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2)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漫画解史】 明治维新的背景 信息提取:1853年,美国黑船来袭,打开日本大门,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加速了变革的步伐。‎ ‎【图示解史】 殖产兴业的三阶段 ‎【图解历史】 “文明开化”的日本 信息提取:推行“文明开化”,学习西方文化、教育、生活习俗等。‎ 探究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 ‎1.倒幕运动 倒幕运动从性质上讲并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因为它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的,结果也是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新官僚集团掌握了政权;其出发点也不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是要推翻卖国求安、腐朽没落的幕府统治。‎ ‎2.“废藩置县”‎ ‎“废藩置县”:藩国其实是在幕府统治下享有特权而且独立的小王国,不受中央的管理,久而久之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建立县制就是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设置地方组织的县,藩所保留的军事及征税权也都归新政府所有,使国家的权力全部回收中央。日本明治政府在1871年(明治4年)7月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革。‎ ‎1.(2018·北京文综,21)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B.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 C.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 D.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 解析  由“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到“凡国民,必须取姓”,旨在推动“四民平等”;由“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可知,旨在加强对人民的管理,A项正确。国民取姓与引进西方生活方式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措施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D项属于经济措施,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A ‎2.(2015·上海单科,18)1868年日本改元“明治”推行新政,新政的首要举措是(  )‎ A.展开“修约运动” B.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C.实行“殖产兴业”政策 D.推行教育改革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的首要举措是废藩置县、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故B正确;A、C、D均是明治维新的措施,但不是首要措施,排除。‎ 答案 B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治维新的特点 ‎ (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较为全面。‎ ‎(2)从改革方式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 ‎(3)从西化的具体方式上看,不仅仅是简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是注重加以更新改造。‎ ‎(4)从措施的推进方式上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 ‎(5)从改革内容的特点来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了主导地位 解析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歌舞伎属于日本的古典戏剧形式,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倡导“文明开化”,导致日本文化的多元化,故C正确;A、B材料未体现,排除;D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C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明治维新的施政纲领及性质 ‎1.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施政纲领 明治政府建立后颁布的《五条誓文》‎ ‎(1)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2)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3)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4)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5)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核心论点:《五条誓文》体现了明治政府的改革精神:第一条是为定新政权秩序,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第二条强调上下一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第三条是等级身份制;第四条暗示放弃攘夷口号,与外国交往;第五条是要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2.关于明治维新性质的争鸣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核心论点:上述观点具体理解如下:①“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且自上而下完成,日本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革命”‎ 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③“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 ‎1.(2015·北京文综,23)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解析 题中时间点“1880年”属于明治维新时期。结合所学,明治维新时期,实行四民平等,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运用武士道精神(忠孝精神)武装日军。题中强调对农商庶民的教育,意在强调对臣民的培养,“实际教育”意在强调符合现代社会的技能教育,故D项正确。‎ 答案 D ‎2.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日本政府提交《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指出:“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这反映了日本工业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是(  )‎ A.始终由国家主导日本工业化 B.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通过对外扩张推动工业化 D.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可知,反映的是日本工业化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即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法1 明治维新的背景 ‎【考题1】 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  )‎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强大 C.民族危机加剧 D.倒幕派的形成 答案 C ‎『』‎ ‎★明立意 本题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 ‎★抓关键 “外部因素催化下”说明本题考查的侧重点是外因。‎ ‎★清误区 本题属于史实印证型选择题,难度较小。材料关键信息是“外部因素”。A、B、D项均属于内部因素,排除。‎ 考法2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评价 ‎【考题2】 (2015·江苏单科,24A)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答案 (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 ‎★关键信息 信息1:“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得出涉及范围广泛;“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得出国民竞相效仿。‎ 信息2:“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说明要理性对待;“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强调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 ‎“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说明片面理解西方文明。‎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废藩置县,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D.改革土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 解析 材料非常直观,从材料“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在此政策的指导下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故C正确;A是政治措施,排除;B是文化政策,排除;D是土地政策,排除。故选C。‎ 答案 C ‎2.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是(  )‎ ‎①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 ②更多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 ‎ ③人民群众痛恨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 ④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有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更多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人民群众痛恨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故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 答案 A ‎3.张之洞在1898年4月完成的《劝学篇》中主张“中体西用”,日本人福泽谕吉在1880年成书的《劝学篇》中提倡“文明开化”。这两个《劝学篇》的相似之处是(  )‎ A.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 B.为本国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 C.以维护传统为目标,劝勉学问为宗旨 D.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产物 解析 中体西用不是以劝勉学问为宗旨,排除A;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是维新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B; 日本1880年民族危机并不严重,排除C; 两篇文章都是对待西方文明问题的探索,故答案为D。‎ 答案 D ‎4.19世纪中期,日本出现了经营手工工场的富裕农民和商人,这种现象表明(  )‎ A.日本封建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B.日本封建领主经济已经瓦解 C.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 D.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解析 ‎ 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日本出现了经营手工工场的富裕农民和商人,这种现象表明在封建生产关系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 答案 C ‎5.1876年,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辩论,他认为日本人以西装换掉古老民族服装是不敬祖先。森有礼却说:“如果我们的祖先还活着,他们无疑会做我们全部做过的事……大约一千年前,他们改穿中国服,因为他们发现中国服比自己原来的穿着要好。”这次辩论(  )‎ A.展现了日本对中国传统服装的认可 B.说明两国对传统服装认识没有差异 C.反映了李鸿章支持变革的积极心态 D.反映了两国改革者不同的变革取向 答案 D ‎6.明治维新期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措施。下列表述体现这一“奇特现象”的有(  )‎ ‎①“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②“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③“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④“臣民克忠克孝……此国体之精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能力。所谓“奇特现象”,实际上是日本与西欧现代化模式不同的地方。②更符合西欧政治现代化模式,所以排除含②的选项。①③④均符合日本改革的特点。‎ 答案 A ‎7.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  )‎ A.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 B.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 C.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 D.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 解析 根据材料“欧式风格”“1883年”“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可知鹿鸣馆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故C项正确。‎ 答案 C ‎8.据《世事见闻录》记载:“三井家在江户有3座大店铺,雇佣着1 000多名伙计。据说每天的生意,要做到黄金2 000两以上才算好生意。黄金2 000两,也就是白米5 000袋。5 000个农民一整年的辛苦耕种,才能缴上贡米5 000袋。此外,三井家还有许多田地,租地收入每年多达黄金2万两。江户以外,三井家在大阪等地方都有分店;此外,还有分布在各藩的经销店。”这段材料反映了(  )‎ A.日本重农抑商 B.资本主义萌芽 C.日本商业发展 D.封建统治动摇 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知,日本商业发展的情况,没有反映抑制商业的措施,也没有提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其标志是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动摇。所以应选C。‎ 答案 C ‎9.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对外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 A.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其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大力扶持特权资本家集团 解析 题目中的信息反映了近代日本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的同时,由于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对外大肆侵略扩张,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C正确。‎ 答案 C ‎10.1868年,明治政府公布了著名的“五条誓文”,其中说道:“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为达到这一目的,明治政府(  )‎ ‎①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  ②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③废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  ④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民主平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 C ‎11.有学者认为,工业化“总是与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下列改造社会习俗,促进日本工业化的是(  )‎ A.尊王攘夷 B.“黑船事件”‎ C.废藩置县 D.文明开化 解析 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与工业化无关,故A项错误;“黑船事件” 指的是美国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不属于日本改造社会习俗的措施,故B项错误;废藩置县是指废除所有的藩国,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工业化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文明开化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其核心是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用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样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可以看出,这符合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8·江苏扬州期末)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既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悲惨的失败,而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与日本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世纪中期发生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然而,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盟的政权性质和天皇专制的国体,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尚难以割舍与封建传统的粘着性。政府一方面通过教育宣扬儒教伦理,将继承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伦理奉为保持日本民族的“醇风美俗”‎ ‎。同时还将家庭的建立和维持与对国家的忠诚联系在一起,与天皇制的国家观紧密结合。具体而言就是:以家长为中心,从祖先到子孙渊源不断的血统联系是个别的“家族制度”,由无数“家族制度”集合而成的综合“家族制度”就是国家,天皇就是国家之家长。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将原来作为民间规范而盛行的“家族制度”法制化。1898年出台的明治民法,基本继承了幕府时代封建武士阶级“家族制度”的衣钵,户主权、家督继承和男尊女卑构成了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三大支柱。‎ ‎——摘编自田晓虹《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变迁》‎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日本“家族国家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家族国家观”影响下,明治政府在教育和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家族国家观”的特征及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答案 (1)内涵:将天皇与国民的关系比作家族父子关系,通过神化天皇权力,实现对国民的家长式统治。实质:维护天皇专制统治的工具(或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合专政)。‎ ‎(2)教育:“忠君爱国”或“和魂洋才”。军事:对官兵灌输武士道精神。‎ ‎(3)特征:家长制;血缘政治;封建儒教伦理。影响:强化天皇专制统治;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的社会根源。‎ ‎14.(2019·南通高三调研)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 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 ‎——摘编自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答案 (1)政治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确立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2)特点:自上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发展不平衡。改革启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