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知识背一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耕作工具主要是石制、木制、骨制的农具(比如耒耜)和少量的青铜农具(商周时期出现的) (2)传统农业(封建社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初步推广,汉代普及,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在此之后没有革命性进步。(牛耕方法:西汉的耦犁,东汉一牛挽犁;隋唐的曲辕犁) 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奴隶社会(商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属于周王私有。 2、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 (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 (2)确立: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从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土地制度。 三、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四川成都)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新疆)称为坎儿井。 ⑵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三国时期),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四、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1)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3)特点: ①以家庭的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具有封闭性、落后性、保守性、自给自足性等特征。 五、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2)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 (3)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4)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 “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 1、“工官”制度的形成: 从汉武帝开始,将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由中央机构所属各“工官”的皇家工场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2、“工官”制度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皇族官府使用等。 3、“工官”制度的影响(利与弊): (1)“工官”制度的实行,保证了官营手工业的延续性和生产水平。 (2)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3)封闭性也往往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普及,导致先进技术失传。 (4)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不利于技术创新。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 1、纺织业 (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主要原料是麻、葛、丝。 (2)商代:有专门负责蚕桑的政府官员。 (3)周代: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4)汉朝:纺织技术相当发达;丝绸之路开通,产品远销到罗马,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出土于西汉长沙马王堆1号墓(图片看课本11页)) (5)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作坊也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6)宋朝: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7)明朝: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在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1)冶铜业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商周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相当大,水平高。(如司母戊鼎,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 (2)冶铁业 ①春秋时期:现在己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时代的遗物; ②战国中后期:铁器在许多地方出土。 ③汉代: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体现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汉代冶铁的供风形式的变化,体现在:水力鼓风(最著名的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图片见课本14) ④南北朝: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 3、陶瓷业(先是陶,再是瓷) (1)原始社会:开始烧制彩陶。 (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3)东汉晚期: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记住书上15页的诗句) (5)宋代: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烧制出五彩瓷。 (8)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珐琅彩)。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相补充,官营手工业长期占主导。 (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不断进步。 (3)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世界,享誉世界。 (4)明清时期,手工业中的一些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1、早期(先秦时期) (1)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商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出现了巨商和商业中心。 2、中期(汉唐至宋元) (1)汉唐时期商运活跃。 (2)宋元: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北宋时,益州(四川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后期(明清)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明清出现会馆与“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形成与发展: 1、秦: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口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 3、南北朝时期: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 4、唐朝时:“草市”逐渐演变成了地方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 5、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管理。 6、明清:商业经济繁荣,都市中的商业区己经相当繁华。 【归纳总结】宋朝前后市的特点。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设市;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市坊分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贸易。 (2)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春秋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了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西汉: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五均司市师”;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除长安、洛阳外,广陵(扬州)“雄富冠天下”,“扬一益(成都)二”。杭州和湖州成为江南地区经济中心。 4、宋代: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商市繁荣。 5、元朝:大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6、清代:苏州、汉口、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2)商业发展受官府抑制。 (3)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形式多样、区域性、季节性)。 (4)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5)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开始: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2、含义:强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目的: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徭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 (1)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2)后期(明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 3、表现: (1)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主要是为了防止倭寇的侵扰 (2)清初“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以后只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4、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 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如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 ,丝织业手工工场里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另外在棉纺织业的中心松江和在广东佛山铁器制造业中也出现了。 3、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进一步扩大,分工更加细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4、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1)封建的自然经济的阻碍(如:①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窄 ;②地主和商人大量购田置地,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等) (2)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 (3)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等 【技能+方法】 1.关于古代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简单性、落后性 ③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封闭性 (4)有利因素: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③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的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不利因素: ①灾荒瘟疫 ②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 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 2.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式。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生产目的 性质和特点 官营手工业 供军队和官府贵族生活使用,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 不在市场流通 国家垄断性质;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取得诸多成就,世界领先,享誉全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供民间消费,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 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但后来居上 家庭手工业 农户个体生产,作为副业 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卖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在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如何看待重农抑商政策。 (1)积极作用:(前期)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2)消极影响:(后期)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如何看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等。 (2)消极作用: ①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它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等。 (3)启示:一个国家不能够关起门来搞发展,不能够搞“闭关锁国”;中国只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够不断发展进步,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基础练+测】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的细节性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 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解析】A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汉代是重农抑商比较严重的朝代,所以B项错误。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该内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到政治权利问题。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C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经济·汉初经济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并识记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能力中档。学生只要准确记忆汉代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内容即可答对,但答对的前提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本题整体看并不难,但要读懂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才能甄别出D项是无关项,要准确记忆A项的现象出现在明朝时在可以。 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6) 表1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它以唐代后期的均田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的分析能力。本题是我认为最有智慧的一道题,本题学生这容易选择BC两项,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可能会产生定势思维的错误,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二是学生忽视了材料数据,不知道多少亩土地算是自耕农。 4.( 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名师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 5.(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 【名师点睛】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6.(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在古代, 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7.(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汉武帝经济措施 【名师点睛】西汉时期的五铢钱,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 8.(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长途贸易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9.(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有可能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故B项正确。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生活和等级秩序的理解和认识。全国卷1试题在考察中国古代经济这类选择题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侧重考查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 10.(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的商业发展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本题考查影响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区域位置是重要因素之一。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图示,从图示中陶、曹、鲁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推动这一地区商贸发展的原因。 1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1) (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明朝货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影响 【名师点睛】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答题步骤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 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12.(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1)(24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经济发展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题目说的是“结合所学”但答案有2个要点都是材料上的,和我们一般的理解有些不一样,我们一般理解“结合所学”是不采用材料的,如果题目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一般是根据教材知识和整合材料,但本题并不是,不知道具体阅卷打分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这点。本题联系了时事政治热点“一带一路”战略,再次启示我们可以联系时事政治热点来把握历史备考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历史学科联系时事政治热点不是单纯背诵和记忆时事政治热点,而是将时事政治热点与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加强联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