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湖州高一上历史期中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湖州高一上历史期中试卷

‎2018-2019学年浙江湖州高一上历史期中试卷 选择题 ‎ ‎ ‎1.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该段记载是指(        )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 C.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D.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 ‎ ‎ ‎2. 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 B.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 C.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 D.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 ‎ ‎ ‎3. 《诗经·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 A.旧邦新造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D.等级秩序十分严格 ‎ ‎ ‎ ‎4.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 ‎ ‎5.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划时代的突破”是指(        ) ‎ A.军功爵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皇帝制 ‎ ‎ ‎6.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 ‎ A.中央集权 B.削弱相权 C.君主专制 D.重农抑商 ‎ ‎ ‎7. 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有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这是因为秦朝(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④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国家权力的承继制度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 ‎8.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秦始皇的哪些措施属于首创(        )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推行郡县制    ③修筑长城    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 ‎9. 嬴政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体现了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A.严格的等级制 B.浓厚的部族色彩 C.秦始皇非常勤政 D.权力高度集中 ‎ ‎ ‎ ‎10. 《全球通史》记载:“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        ) ‎ A.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B.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 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 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 ‎ ‎ ‎ ‎11.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对中央官制的变革有(        ) ①起用布衣为相 ②设立中朝决策机构 ③“事归台阁” ④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③‎ ‎ ‎ ‎12.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生的时间可能是(        )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 ‎ ‎13.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 ‎ A.中书门下 B.通判 C.枢密院 D.三司使 ‎ ‎ ‎14. 元朝的中央机构不包括(        )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枢密院 D.宣政院 ‎ ‎ ‎15. 下图中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 ‎ A.是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 B.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C.打破血缘垄断特权的局面 D.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 ‎ ‎ ‎ ‎16.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 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 ‎ ‎17.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西周政治制度相比,主要特点是(        )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 ‎18. 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 ‎ 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相权的日益加强 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 D.中央机构的精简 ‎ ‎ ‎ ‎19. 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并随之出现了“批红”现象。“批红”是在“票拟”经过皇帝首肯后,由太监用朱笔抄出,再加盖玉玺,交付实行。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明朝内阁出现后使(        ) ‎ A.历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B.宦官与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C.宦官专权的因素大为增强 D.其他大臣参政权被完全剥夺 ‎ ‎ ‎ ‎20.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 ‎ ‎21.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有的内容是( ) ‎ A.割占中国土地 B.强迫中国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惩办爱国官吏 ‎ ‎ ‎22.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下列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 C.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D.因吸烟,中国死亡亿万千人 ‎ ‎ ‎23. 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        )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 ‎24.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 ‎ ‎ ‎25.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 ) ‎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 ‎ ‎26. 下表为1896年日本出版的部分军用汉语教科书目录。日本出版这些书籍的主要目的是(        ) ‎ 书名 编者 出版社(人)‎ 刊行时间 ‎《日台会话大全》‎ 水上梅彦 民友社 ‎1896.2‎ 御幡雅文 ‎1896.3‎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警务必携:台湾散语集》‎ 台湾总督府民政局警保课 ‎《军队宪兵用台湾语》‎ 平井数马 平井数马 ‎1896.9‎ ‎《台湾十五音及字母详解》‎ 台湾总督府民政局学务课 台湾总督府民政局学务课 ‎1896.11‎ A.加强对台湾风俗民情的研究 B.配合甲午战争的侵略进程 C.服务于巩固殖民统治的需要 D.泯灭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 ‎ ‎ ‎27. 1896年谭嗣同在《有感》诗中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他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 ‎ A.《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北京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C.《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D.《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 ‎ ‎ ‎28. 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下列有关台湾历史理解错误的是(        ) ‎ A.1895年《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B.刘永福的黑旗军参加了反割台斗争 C.1949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D.丘逢甲和徐骧组织了义军参加了反割台斗争 ‎ ‎ ‎29. 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环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下列条款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③“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④“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 ‎ ‎30. 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 ‎ A.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于外来侵略 B.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 ‎ ‎ ‎31. 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马关条约》开苏州、福州为商埠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 ③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 ‎32. 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其横批最有可能是( ) ‎ A.驱除鞑虏 B.打倒军阀 C.抗战到底 D.解放全中国 ‎ ‎ ‎33.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是( ) ‎ A.正视历史,历史不容篡改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D.记住历史,记住仇恨 ‎ ‎ ‎ ‎34.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主要有( ) ①南京大屠杀 ②潘家峪惨案 ③细菌战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④火烧圆明园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 ‎35. 毛泽东指出:“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积极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以下史实能支持这一说法的有(        ) ①淞沪会战   ②太原会战   ③徐州会战   ④百团大战   ⑤枣宜会战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 ‎ ‎36. 冯子超在《中国抗战史》中这样评价某战役的胜利:“顶多不过是使日本占领徐州作为征服中国的初步计划受到一个重大的打击、延缓一些时候罢了。”该战役应是( )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37. 蒋介石1937年9月26日电:“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勋鉴:25日电悉,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徵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盼。”材料表明(        ) ‎ A.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C.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主战场 D.平型关大捷意义重大 ‎ ‎ ‎ ‎38.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宣言和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 ①“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于而让台” ③“三元里抗击英军” ④“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 A.③②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④②①③‎ ‎ ‎ ‎39.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下列相关抗战史实,按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冯玉祥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③国、共两党揭开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 ④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 ‎ ‎40.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答题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项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 ‎——摘自《历代名臣奏议》‎ 材料三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伏,履垒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贾谊《过秦论》‎ ‎ ‎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和秦朝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的表现。‎ ‎ ‎ ‎(3)概述秦统一的意义。‎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近代的开端,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惧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义(节选)‎ ‎ ‎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条约及其影响。‎ ‎ ‎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 ‎ ‎(3)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指出1937年前中国共产党为此做出的表现。‎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8-2019学年浙江湖州高一上历史期中试卷 选择题 ‎1.‎ ‎【答案】‎ A ‎【考点】‎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王位世袭制。‎ ‎【解答】‎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天下为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由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变成了王位世袭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A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是一种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选官制,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故选A。‎ ‎2.‎ ‎【答案】‎ A ‎【考点】‎ 夏商的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宗法制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嫡长子继承的原则解答即可。‎ ‎【解答】‎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帝乙的两个儿子长子启和少子辛为同母所生,但生启时其母是妃,启并非嫡子;商生辛时已是后,辛是嫡子,根据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最终立少子辛为帝,是为商纣王,由此可知,商纣王即位没有违背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综合材料可以看出B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答案】‎ B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材料大意为:文王神灵升上天,在天上光明显耀。周虽是古老的邦国,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这周朝光辉荣耀,上天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灵升降天庭,在天帝身边多么崇高。由此可知西周利用神权来强化王权,故B项正确。A项中央集权一词不能使用于西周时期,排除。家国一体、等级秩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D项两错误。‎ ‎4.‎ ‎【答案】‎ D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 ‎【解答】‎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子”“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故选D。‎ ‎5.‎ ‎【答案】‎ B ‎【考点】‎ 郡县制 ‎【解析】‎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 ‎【解答】‎ 材料中秦朝突破了西周最得意的制度,说明秦与西周这两种制度之间是对立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与秦朝的郡县制正好是用意相反的两种制度,分封容易造成地方割据,而郡县制的推行则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 A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故排除。 C涉及的中央官职,与题干“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没有联系,故排除。 D明显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B。‎ ‎6.‎ ‎【答案】‎ A ‎【考点】‎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解答】‎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家要建立,(一定要)根本强大,末梢弱小,这样才能巩固…治理天下就应该像运用身体使唤手臂,运用手臂使唤手指,从大到小管理,大小适称不违背常理,由此可知,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相权,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根与本、身与臂、臂与指的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商业,故D项错误。 故选A。 ‎ ‎7.‎ ‎【答案】‎ A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考点】‎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他所建立的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选项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国家权力的承继制度说法错误,因为皇帝制度也是血缘世袭,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8.‎ ‎【答案】‎ B ‎【考点】‎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统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一,要求学生结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 ‎①皇帝制度是秦朝首创的。 ②郡县制在秦朝统一之前已经有了。 ③长城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 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是秦朝统一以后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秦始皇的首创。 故选B。 ‎ ‎9.‎ ‎【答案】‎ D ‎【考点】‎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 依据题干“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反映的是国家的一切大事完全取决于皇帝,说明皇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 ‎10.‎ ‎【答案】‎ B ‎【考点】‎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 从材料可以看出,官员由中央任命,不再世袭,体现了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 故选B。‎ ‎11.‎ ‎【答案】‎ B ‎【考点】‎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答】‎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打破惯例,任布衣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所以①符合题意。 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所以②符合题意。 刘秀建立东汉后,仍建三公之制,但名称和职掌都发生变化。大司马改太尉,大司空改司空,大司徒改司徒,分别管军事、土木工程、民政等,权力比过去大大减小。同时还规定,国家大事必须三公通而论之,共同负责,一人有罪,三人同当。与此同时,尚书台的权力渐渐加重。史称光武帝此举是“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所以③不符合题意。 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所以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12.‎ ‎【答案】‎ D ‎【考点】‎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 题干所给材料为汉武帝的附益之法的内容,反映了中央王朝剥夺了诸侯参加政事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不与政事”判断此时诸侯权力较小,而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王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权力是比较大的,排除A。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诸侯崛起、争霸,权力更大,排除B。 秦朝实行郡县制,没有诸侯,排除C。 故选D。 ‎ ‎13.‎ ‎【答案】‎ C ‎【考点】‎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要求学生结合宋朝中央官制的内容和地方官制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 中书门下不具体负责军事,A排除; 通判为地方官,主要监察地方官员,不负责管理军事,B排除; 枢密院是中央官僚机构,负责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C正确; 三司使主要分管财政,D排除。 故选C。‎ ‎14.‎ ‎【答案】‎ B ‎【考点】‎ 元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元代实行一省制,中央只保留中书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代一省为中书省,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元代枢密院掌管军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代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 ‎【答案】‎ B ‎【考点】‎ 元朝行省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 ‎【解答】‎ 根据图片判断,这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图,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故B正确。 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16.‎ ‎【答案】‎ B ‎【考点】‎ 元朝行省制度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元朝行省制的职能.应全面掌握行省制形成的背景、职能及其影响.‎ ‎【解答】‎ 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 A项错.材料旨在强调行省制度下地方所拥有一定的大权.而不是强调行省制度造成地方势力膨胀; B项正确.较好地把我和理解了材料的内涵; C项错.材料不是强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和制衡的关系; D项错.中书省才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故选B.‎ ‎17.‎ ‎【答案】‎ C ‎【考点】‎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世卿世禄制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故②错误。 ①③④均符合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故C项正确。 故选C。 ‎ ‎18.‎ ‎【答案】‎ A ‎【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强化君主专制。‎ ‎【解答】‎ A.内阁和军机处只能强化君权,不能制约君权,反映的主要趋势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正确。 B.明清时期,宰相制度被废除了,排除。 C.设立内阁和军机处,不能看出中央官越来越多,排除。 D.内阁和军机处也看不出中央机构精简的特点,排除。 故选A。‎ ‎19.‎ ‎【答案】‎ C ‎【考点】‎ 明朝的内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 ‎【解答】‎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设立以后,故A排除。 宦官能够制约内阁,内阁不能制约宦官,故B排除。 内阁出现以后太监容易替皇上进行批红,这就增强了太监专权的可能性,故C正确。 D项表述太绝对,其他大臣仍然可以参政,故排除。 故选C。‎ ‎20.‎ ‎【答案】‎ B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解析】‎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强化中央集权。‎ ‎【解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是西周分封制,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正确; C项是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项是清朝军机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B。 ‎ ‎21.‎ ‎【答案】‎ B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需要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的识记.‎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三个条约均涉及中国赔款问题,故B项正确. 割占中国土地、开放通商口岸在《辛丑条约》中不涉及,故AC两项错误. 惩办爱国官吏在《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中不涉及,故D项错误. 故选B.‎ ‎22.‎ ‎【答案】‎ A ‎【考点】‎ 鸦片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 ‎【解答】‎ 材料“我所畏者鸦片烟,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反映了鸦片的危害。故A正确; BCD不符题意,故排除。 故选A。‎ ‎23.‎ ‎【答案】‎ A ‎【考点】‎ 鸦片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冲击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和外交政策,中国开始融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 B.洋务运动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C.甲午战争是在洋务运动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之前中国已经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故选A。 ‎ ‎24.‎ ‎【答案】‎ B ‎【考点】‎ 鸦片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考查南京条约的附件,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材料的意思是一国在中国得到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 A项是指司法管辖权,与材料无关,应排除; C项在材料中并无反映,应排除; D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故错误。 故选B。‎ ‎25.‎ ‎【答案】‎ D ‎【考点】‎ 鸦片战争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 ‎【解答】‎ 联系所学可知,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打开市场。‎ ‎26.‎ ‎【答案】‎ C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答】‎ ‎1895年,台湾岛已经在《马关条约》中被割让给日本,日本出版与台湾有关的的军用书籍主要目的是巩固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故C项正确,A项错误; B项1896年甲午中日战争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 D项泯灭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是日本推行的殖民教育,主要是强制推行以日语替代台湾母语进行教学,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C。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27.‎ ‎【答案】‎ C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答】‎ 依据材料“1896年”“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写该诗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导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C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 ‎28.‎ ‎【答案】‎ C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9.‎ ‎【答案】‎ B ‎【考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鸦片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华的侵略,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时间解答。‎ ‎【解答】‎ ‎①“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不平等条约,时间是1842年。 ②“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这是甲午战争以后的不平等条约,时间是1895年。 ③“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这是八国联军侵华以后的不平等条约,时间是1901年。 ④“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一些附属条约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时间是1843年。 故选B。‎ ‎30.‎ ‎【答案】‎ A ‎【考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解答】‎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才知道有国家”可知,晚清时期的国民慢慢有了民族国家的概念和意识,并且这是随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战败才慢慢产生的,故A项说法正确; 闭关锁国政策确实造成近代国民意识落后,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民族国家意识的问题,并非中日孰强孰弱的问题以及国人何时学习日本的问题,故CD项均错误。 故选A。‎ ‎31.‎ ‎【答案】‎ B ‎【考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解答】‎ 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②正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对北京进行疯狂的抢掠,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故④正确; 《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开通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商埠,故①错误; 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是在1856年,故③错误; 故选B。 ‎ ‎32.‎ ‎【答案】‎ C ‎【考点】‎ 侵华日军的罪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 根据材料“华北平原”“保障国家独立”“争取民族解放”可知,对联反映的是全民族进行的抗日战争。C项“抗战到底”符合题意。 “驱除鞑虏”属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指导的实践活动是辛亥革命,故A项不符合题意。 “打倒军阀”是1926年北伐的口号,故B项不符合题意。 “解放全中国”属于解放战争,故D项不符合题意。‎ ‎33.‎ ‎【答案】‎ C ‎【考点】‎ 侵华日军的罪行 ‎【解析】‎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切入,结合南京大屠杀进行思考。‎ ‎【解答】‎ 材料没有提到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故A错误; 材料并没有提出科学发展的观点,故B错误; 由材料“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可知对于南京大屠杀要勿忘历史、珍爱和平,以和为贵,故C正确; 材料主张“让和平洒满人间”,并不是勿忘民族恨,故D错误;‎ ‎34.‎ ‎【答案】‎ A ‎【考点】‎ 侵华日军的罪行 ‎【解析】‎ 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关键信息是: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主要有。‎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抗战,南京大屠杀发生在日军侵华的正面战场,潘家峪惨案发生在日军侵华的敌后战场,细菌战是日本在东北地区“七三一”部队发动的,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火烧圆明园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故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 ‎35.‎ ‎【答案】‎ B ‎【考点】‎ 抗日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正处于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百团大战、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发生的战争,④⑤排除,故B正确。 故选B。‎ ‎36.‎ ‎【答案】‎ C ‎【考点】‎ 抗日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台儿庄战役,要求学生结合抗战第一阶段的徐州会战的基本知识来分析材料。‎ ‎【解答】‎ A‎.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是以徐州为中心的会战,不是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出现在太原会战中,不是徐州会战。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在徐州会战中中国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台儿庄大捷材料反映的正是台儿庄大捷的表现。 D.材料反映的是徐州会战,而不是武汉会战。‎ ‎37.‎ ‎【答案】‎ D ‎【考点】‎ 抗日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 从材料中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在抗战的第一阶段,在正面战场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这是国共合作抗战的表现,也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勇气和信心,意义重大,故D正确; 国共两党实现全方位合作与史实不符,故A排除; 全民族抗战开始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故B排除; 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故C排除。 故选D。 ‎ ‎38.‎ ‎【答案】‎ B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9.‎ ‎【答案】‎ B ‎【考点】‎ 抗日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解答】‎ ‎①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在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中提出; ②冯玉祥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是在1933年组织的; ③国、共两党揭开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是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④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在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上; 因此按时间顺序排列是②①④③。 故选B。‎ ‎40.‎ ‎【答案】‎ C ‎【考点】‎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的意义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材料中的“……专制权……愈积愈进”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 解答题 ‎【答案】‎ ‎【考点】‎ 郡县制 分封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考点】‎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