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南宁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周代社会的上层是“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这种现象 A.催生了高度集中的王权 B.弱化了等级秩序 C.造成了特权阶层的封闭 D.缓和了阶级矛盾 2.成语“越俎代庖、舍生取义、守株待兔”都与我国古代思想流派有关,所指流派分别是 A.道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儒家 C.兵家、墨家、道家 D.儒家、道家、墨家 3.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4.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 B.是“君权神授”思想的具体体现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这表明 A.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 B.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 D.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 6. 下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城市 商 税 额 两浙路首府杭州(今浙江杭州) 82000贯 江南东路首府江宁府(今江苏南京) 45000贯 淮南东路首府扬州(今江苏扬州) 41000贯 成都府路首府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67000贯 广南西路首府桂州(今广西桂林) 6600贯 A.城市地位决定其经济发展的程度 B.商业发展状况深受区域条件影响 C.海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经济发展 D.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 7.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 D.政府的推动 8.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期被一路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 与此相关的关公戏经久不衰。关羽地位的提升反映了 A.儒家吸收佛教思想发展 B.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倾向 C.理学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D.佛教因中国化兴盛不衰 9. 1840年4月,美国领事告诉清朝某官员英国将派军远征中国的消息,但该官员将其称之为 “谣言”,英军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后,该官员还上奏皇帝:“伏查英夷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由此可知,该官员 A.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 B.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 C.判断敌情失误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D.认为英国鸦片走私行为不足为虑 10.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有充分的信心。”据此可知,当时的斗争形势是 A.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1.下表为1912—1920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表。该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营产业 1912—1920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 行业 项目 1912 年 1920年 年平均增长率(%) 棉纱 面纱产量指数 100.0 422.4 17.4 面粉 面粉产量指数 100.0 516.9 22.8 卷烟 资本额 137.8 1680.4 36. 7 A.发展速度已超过外来资本 B.深受国内民族主义运动影响 C.受“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D.得到独立、均衡的发展 12. 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称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13.1954年,毛泽东在会见英国外宾时说:“中国、苏联、英国和其他各大国都靠拢些,也包括美国在内。希望美国也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美国这样的大国如果不要和平,我们就不得安宁,大家也不得安宁。”这表明 A.中国希望联合美国抗衡苏联的威胁 B.中国外交对意识形态有所突破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公认 D.中国外交的重点开始转向大国 14.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产。” “正确的政策措施”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B.“农业合作化”的政策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古雅典和古罗马文明有共通之处。下列属于二者都曾存在过的是 A.君主专制制度 B.司法陪审制 C.行省制 D.陶片放逐法 16.公元前326年,罗马通过了彼提利阿法案,依照法律规定,债务人以他的财产而不是以人身对债主负责。这一规定 A.保证了平民的公民身份和权利 B.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C.解决了平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 D.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17.16世纪初,佛罗伦萨香料价格为每磅20个格罗特,葡萄牙香料则为17个格罗特。佛罗伦萨商人因此被迫亏本出售胡椒。这种现象说明 A.葡萄牙是香料的原产地 B.佛罗伦萨经济地位下降 C.欧洲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D.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18.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 A.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 B.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C.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D.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19.《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写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已经完善 B.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已经解决 C.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D.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 20.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其共同点在于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21.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 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 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 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 22.“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成立欧盟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WTO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盟 D.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立联合国 23.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24.某校在艺术节上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演讲主题包括:“海涅的诗歌创作”、“名画 《自由引导人民》背后的历史”等,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表演一场“贝多芬之夜”。你认为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 A.启蒙运动的学术 B.印象派的文化风格 C.浪漫主义的文艺 D.后现代主义的文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 25.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康乾时期农业高度发展。政府大力鼓励垦荒,此时全国新地面积上升到10亿亩以上。康熙帝亲自在宫中反复试种早熟的福种“御稻米”,以此带动农业技术发展。人们还创造了复种套种、多熟轮作等新作方法。此外,农作物品种方面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是番薯、玉米、马铃薯的推广,这成为人口飞速增长的重要条件。防范水旱灾害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乾隆皇帝就曾在谕旨中说:“河工关系民生者甚巨,苟有裨益,虽费帑金一二千万,亦非所惜。”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机制农产品全蜂拥而至,中国农业、手工业受到冲击。纺织工业需要进口大量的棉花作为原料,造成了大量资金外流。对外贸易方面,中国传统农业日渐失去竞争优势。1877年的《华北捷报》认为:“印度制茶较中国优越的地方在于改良的机器、最好的焙制技术及专家监督的大茶园。”1895年,康有为建议清政府设农商局于京师。袁世凯也上书呼吁,“中国想讲求地利,开辟利源,非效法西方创办农业学堂、培养农业人才不为功”。1897 年,罗振玉主编《农学丛书》时,既有欧美、日本农业生产新技术,又有传统农书和我国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 ——摘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乾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12分) (2)根掘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晩清农业的新变化及其影响。(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该表为17~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17~18世纪 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杀,其著作在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雍正设立军机处。 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启蒙运动。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广东十三行成立。 乾隆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并拒绝了英国开口通商的要求。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目的是想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 美国1787年宪法正式生效。 法国大革命爆发。 19世纪 两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戊戌变法。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英国议会改革。 马克思主义诞生。[] 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 俄国农奴制改革。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日本明治维新。 20世纪初 中华民国成立。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 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从27、28中选择一题作答。 27.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600年英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特权,后来它又逐步取得代表王室对印度的统治权。但其自知单凭自身力量很难实行有效统治,因此采取了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东印度公司牢牢掌握着统治印度的最高实权,以达到掠夺印度、服务英国的目的;另一方面,英国殖民者并未立即完全摧毁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而是采取了与印度的土邦王公贵族相勾结的办法,利用印度自身封建势力对印度实行暴力统治,以达到永久殖民占领的目标。 随着印度人民的不断抗争,特别是一些上层精英人士的不断争取,迫于压力,英国殖民者逐渐进行了一些改革。1790年— 1793年,印度总督康沃利斯改革司法制度,将司法与行政分立,并完善了民事、刑事两类司法体系。1833年英国殖民者通过印度政府法,决定在总督参事会中设立专司立法成员,立法成为总督参事会的专项职能。1853年,印度政府法又正式使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分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法案决定采取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录用印度文官,为今日印度文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陈峰君《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 (1)根据材料,概括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进行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东印度公司的改革。(9分) 28.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狄青(1008—1057),北宋名将,出生贫寒,但为人慷慨,尚节义,慎密寡言。宋仁宗宝元初年,西夏李元昊反,狄青随军出征,屡立战功,“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以《左氏春秋》授之。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惠州团练使等职。皇佑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仁宗任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平定了南方侬智高的叛乱。宋仁宗先后擢升狄青为枢密副使、枢密使。 ——据《宋史·狄青传》 材料二 狄青在枢密院任职的四年间,欧阳修三次上书弹劾“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后来狄青被贬到陈州,不久即郁闷而死。狄青死后,宋仁宗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武襄”。宋神宗把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高规格礼节来祭祀。宋代的《说狄青》、杂剧《狄青扑马》等均塑造了其忠孝节义的形象。 ——据张春晓《从接受反差到形象神化——试论狄青形象的文学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青在政坛崛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中期以后狄青形象日益受到推崇的原因。(9分) 高二期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A 【解析】“越俎代庖”出自《庄子》,意思是放下自己分内的职责去帮助其他人做事,反映了道家对不守本分的一种反对,“舍生取义”是孟子的义利观,体现了儒家思想,“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讽刺墨守成规,可知变革的思想,体现了法家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墨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兵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私田的开垦,因而推动井田制的瓦解,A项因果关系倒置,故A项错误;由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可知学者认为井田制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有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中学者仅说明井田制瓦解与铁犁牛耕使用的关系,没有提供关于土地私有制确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土地制度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体现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故D项错误。 4.【答案】A 5.【答案】C 【解析】由“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办理日常公务”可知,内阁并非名存实亡,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内阁大学士常被调到军机处办事,没未提及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故B项错误;由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可知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故C项正确;材料是说内阁大学士被借调到军机处,不是说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此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仅据此无法说明经济发展的程度,故A项错误;根据商税额,可以看出两浙路首府杭州(今浙江杭州)成都府路首府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商税额较高,说明这两个地区商业发达,故B项正确;此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不能体现海外贸易的发达,故C项错误;仅凭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无法说明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与当时对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有关。商品经济的繁荣并不能保证中国的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B项虽然符合事实,但也不能必然带来政府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故B项错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对外国商品输入的抵制,带来对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主要是经济模式导致的,D项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材料关羽形象符合宋明理学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因此其地位得以提升,与儒家吸收佛教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脸谱化倾向是比喻文艺创作中刻画人物的公式化倾向,好坏一眼可知,材料与文艺作品的创作无关,故B项错误;关羽形象符合宋明理学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关羽地位的提升反映了理学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家思想中关羽地位的提升,与佛教的中国化无关,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该官员认为消息是“谣言” ,又认为主要是走私鸦片,表明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故A项正确;一个官员的认识谈不上负主要责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该官员没有认为鸦片走私不足为虑,故D项错误。 10.【答案】C 11.【答案】B 【解析】表格中列举的是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速度,并没有外国资本的发展概况,所以不能进行比较,故A项错误;时间是1912到1920年,此时中国通过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民族工业的措施,再加上民族危机的加剧,人民掀起了一些提倡国货反对洋货的爱国运动,这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27年之后的国民政府发动的,故C项错误;表格中民族工业的发展只限于轻工业,无法说明均衡,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材料中“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相符,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与材料中反对“国渣”一致,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表现在反帝爱国,与材料中“保存国粹”不符,故C项错误;“全盘西化”,与材料中“整理国故”“保存国粹”不符,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1954年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一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希望美国也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美国这样的大国如果不要和平,我们就不得安宁,大家也不得安宁”,这说明中国外交对意识形态有所突破,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公认的信息,故C项错误;中国一开始就倒向了社会主义大国苏联一边,并不是1954年外交的重点开始转向大国,故D项错误。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326年,罗马通过了彼提利阿法案,依照法律规定,债务人以他的财产而不是以人身对债主负责”可知,该法案保证了平民的公民身份和权利,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波提利阿法案并没有对债务人政治权力的授予和对贵族特权的制约条款,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土地问题的相关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此时罗马法依旧是公民法,并没有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故D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葡萄牙不是香料的原产地,故A项错误;B项夸大了材料中“佛罗伦萨商人被迫亏本出售胡椒”的影响,故B项错误;随着欧洲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葡萄牙香料卖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导致供应量增加,价格下跌,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欧洲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出现了“商业革命”,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德国是一战的发动者,故A项错误;20世纪初,德国工业革命完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民主认识不断增强,才会出现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故B项正确;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结论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随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德意志就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兴起于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需要与时俱进,故C项正确;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不会相同,工人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故D项错误。 20.【答案】D 21.【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核武器,故A项错误;据材料“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可以得出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故B项正确;冷战是有美国发起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政策,故C项错误;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争夺世界霸权,故D项错误。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现代化”“修补资本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1848年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即建设社会主义,故A项错误;成立WTO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国家之间建立的组织,与西方修正民族国家无关,故B项错误;社会福利制度是修补资本主义制度,而欧盟是欧洲民族合作(代表区域合作),属于修正民族国家,故C项正确;联合国也是世界国家之间建立的组织,不适用于西方,故D项错误。 23.【答案】A【解析】当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只有通过共同协商才能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多边峰会大量涌现,故A项正确;多边峰会的参与者不仅仅是新兴国家,故B项错误;多边峰会协商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有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多边峰会的参与者不仅仅是经济区域集团国家,故D项错误。 24.【答案】C 25.【答案】(1)表现:人口激增,耕地面积的增长;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西文明交流,高产作物引种。(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原因: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的重农政策(或政府鼓励垦荒);赋税制度的变革;国家重视河工水利;人口的增长;传统农业科技的进步。(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变化:传统农业受外资入侵冲击逐渐解体(西方工业化农产品冲击);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方式逐渐转型;大众传媒、社会精英呼吁建立近代农业;建立农业管理机构和人才培训体系;出现农业专业丛书;出现兼采中西农学经验的主张。(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影响:带动近代中国的农业近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资入侵;促进了西学(西方农业生产经验)的传播;革新了中国人的农业产理念;促进中国融入近代世界;但未能从根本上变革传统农业现状。(每点2分,任答3点得5分) 26.(12分) 示例1 论题:中西两种不同的近代化道路 阐述:西方: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中国:首先改变有形的物质,然后改变政令,最后变革人心。 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及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理性”和“科学”构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启蒙思想影响下,英美法等国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蓬勃开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及。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示例2 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阐述: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灾难,但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深重,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伴随着西学东渐,封建思想受到冲击,中体西用、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 总之,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示例3 论题: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示例4 论题:工业文明影响下的世界 27.【答案】(1)背景:英国残暴的殖民统治,激起印度人民的不断反抗;殖民者与印度封建王公相勾结;印度上层精英人士的不断争取;西方政治近代化的影响。(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评述:改革在印度初步形成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促进印度政治近代化的进程;通过考试录用官吏,为现在文官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实现印度的独立,而是为了缓解英国殖民当局的困境。(9分,每点3分。) 28.【答案】(15分) (1)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皇帝信任和朝廷重臣赏识;能文能武,德才兼备。(每点2分,共6分) (2)狄青的功绩和个人际遇;北宋中期的边患危机,皇帝的表彰与百姓对名将的期待;理学兴起,节义观念的强化;世俗文学对其形象的塑造与固化。(答对四点9分,四点以下每点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