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丹凤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丹凤中学2019届6月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 ‎1.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说明 A. 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 B. 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 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 D. 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治 ‎【答案】B ‎【解析】‎ 根据“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 “天惟时求民主”可知,西周时期我国即有了民本思想,故B正确;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中“自古以来”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 “天惟时求民主”,紧扣关键信息和商周历史分析解答。‎ ‎2.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 建立了官僚政治 B. 推动了社会转型 C. 有利于中央集权 D. 打击了贵族政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其实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是一样的,都是用地域关系来代替原来的血缘关系,因为“郡县制”是典型的地域关系,“分封制”则是典型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是属于贵族政治的,所以,用地域关系来代替原来的血缘关系也就打击了贵族政治。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打击贵族政治 ‎3. 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是西周以来关于继承制度的规定。但到满清时,皇位继承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表明( )‎ A. 宗法制的影响削弱 B. 分封制的彻底瓦解 C.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 清朝放弃了王位世袭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根据材料“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可知西周继承制度是依照宗法制来实施,严格贯彻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而皇位继承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反映了清朝皇位继承模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宗法制的影响有所削弱,故A项正确;B、C项与题干所述现象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点评: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材料型的选择题,一定要抓住材料,紧扣课本知识来加以分析。‎ ‎4.“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 A. 重视礼义教化 B. 强调严刑峻法 C. 提倡上善若水 D. 主张王霸并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说明了礼法并用的思想,即王道和霸道并用,故D项正确;重视礼义教化、强调严刑峻法均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故AB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上善若水”,故C项错误。‎ ‎5.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A. 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 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 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 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必须“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表明通判不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的“狱讼听断之事”、“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表明通判掌握司法与都督地方官员的权力,所以B项错误。C项也不全面,通判也掌握地方的行政权,。通判掌握部分行政权,对地方长官进行监督,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通判 ‎【详解】‎ ‎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蓄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赀,无其禄不敢用其财。”这一主张对经济活动的主要影响是 A.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确立了农业在经济中的中心地位 C. 有利于限制官府对农民的剥削 D. 促进了各个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社会等级有序,要求人们遵循等级制度。材料中“虽有富家多赀,无其禄不敢用其财”,这种主张体现了对商人的限制,不利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选项A正确;选项B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等级制度,这种制度下,农民处于社会底层,因此这一主张会强化政府对农民的剥削,选项C排除;强化等级制度,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选项D排除。‎ ‎7.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清末城市生活的特征,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与500年前宋代的情况极为相似。”这句话旨在说明 A. 宋代城市生活已具有近代社会特征 B. 清末城市生活出现了历史性的倒退 C. 宋以后中国城市发展长期陷于停滞 D. 中国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清末城市生活的特征与500年前宋代的情况极为相似,这说明宋代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停滞不前,故C项正确;A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倒退”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城市的发展 ‎8.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 A. 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 B. 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 C. 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 D. 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 ‎【答案】C ‎【解析】‎ 门下省是负责审议机构。材料反映了皇帝签署的中书省的敕书和尚书省的奏抄如果不能经过门下省的审议,就不能施行下去,表明门下省在政务的决策、审议、实行过程中处于中枢地位,故A项正确。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审议机构,没有决策的权力,故C项错误。皇帝具有最高的决策权,三省制是为协助皇帝处理军政大事而设立的机制,故D项错误。‎ ‎9.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④③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儒学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第①项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思想;第②项是明末思想家李贽的主张;第③项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主张;第④项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主张。本题选A项。‎ ‎10.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 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1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1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 ‎1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 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14.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15.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16.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 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不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不正确。‎ 点睛: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理解。解答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17.‎ ‎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 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 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 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 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答案】B ‎【解析】‎ ‎1836年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还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钦差大臣》里的情节反映的是小官吏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而备受巴结和奉承以至于行贿,这是沙俄腐朽的专制体制的产物,故选B;当时的俄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A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剧作表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以俄国著名戏剧家的作品入题,考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考生要具备一定的俄国时代特征知识才可以准确判断每个选项的正误,既要有时间概念,又要有对俄国历史的总体把握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 ‎18.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19.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抨击贫富差别 D. 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 ‎20.关于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②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和文征明 ‎③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要形式之一 ‎④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气势是山水画的灵魂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书法主要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五中字体。从中国古代绘画的格局来看,山水画是国画精粹,这种画的灵魂是气势宏伟,选项A正确;文征明是明代书法家,②错误,选项B、C、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准确记忆文征明是明代的书法家。‎ ‎21.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 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 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C. 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 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该书认为,虽然这三大发明都最早出现在中国,但大多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作用,甚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未能推进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大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对西方的影响;B选项中“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表述绝对,错误;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 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D. 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答案】D ‎【解析】‎ ‎【详解】王夫之这段话的大意是:粟米价贵伤害商业,价贱则伤害农业。当其价格昂贵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贱,政府强制平抑粮价,那么粮商不再收粮出售,只会导致粮价最终更贵;当粮价低贱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格提高,政府强制要求粮食售价提高,那么粮商压仓不售,就会导致粮价更加低贱。材料中王夫之并论及农业和商业关系,故A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干预粮价,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征收工商税的主张,故C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强制干预,主张粮价遵从市场调节作用,故D正确。‎ ‎23.《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朝代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业发展的推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据所学知识,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的发展的说法错误,因为政府对商业的发展总体上是控制的,但不是不再限制。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所提供的朝代,与南宋进行比较不难发现,①② 是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 ‎24.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 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C、D也正确,不符合题意。会馆并不是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择B项。‎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察基本史实的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 ‎25.“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战国末期韩非子主张的以法治国与当今中国提倡的“依法治国”的本质区别是 A. 更能体现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性 B. 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 严刑峻法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D. 加强君主权威,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需要 ‎【答案】D ‎【解析】‎ 法家思想只是君主统治的工具,不能体现法律的公正,排除A项;法家思想是“百家争鸣”的表现,排除B项;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排除C项;符合材料主旨,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D项正确。‎ ‎2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近代前夜”指的是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其主要特征是雇佣关系,选项A正体现了这一特征,为正确选项;选项B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的特征,不能看出雇佣关系特征,选项B排除;选项C体现的是瓷器制作工艺,分工细密,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选项D体现的是经商风气,与新经济因素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近代前夜”指的是新的经济因素,即以雇佣关系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27.《清史十五讲》中写道:“道光帝1820—1850年在位,他的一生似乎与‘门’有缘……当然其中最核心的是国门——大清门……守门的道光帝恪遵古训,兢兢守成,铸成其一生的悲剧,同时亦为时代之悲剧。”造成道光帝“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A. 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 B. “闭关锁国”政策使清王朝落后于时代潮流 C.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动摇了统治根基 D. 黄宗羲等思想家的进步思想的冲击 ‎【答案】B ‎【解析】‎ 根据“当然其中最核心的是国门——大清门……守门的道光帝恪遵古训,兢兢守成,铸成其一生的悲剧,同时亦为时代之悲剧”,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使清王朝落后,道光皇帝在位时鸦片战争爆发,B正确;A不符合“当然其中最核心的是国门——大清门”,排除;资本主义萌芽一直到鸦片战争前都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动摇了统治根基,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根据“当然其中最核心的是国门——大清门……守门的道光帝恪遵古训,兢兢守成,铸成其一生的悲剧,同时亦为时代之悲剧”,结合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解答。‎ ‎28.‎ 有学者认为,中国“第一个千禧之后的三百年,所产生的第一流科学家竟占秦汉以降两千多年的38%”。这一时期中国科技成就斐然的主要原因是 A. 受统治者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B. 政权林立、战乱纷争,促进火药武器的问世 C. 与封建王朝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息息相关 D. 学者提出经世致用思想,提倡社会实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个千禧之后的三百年”是指两宋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故A项正确。政权林立、战乱纷争的局面不利于科技的发展繁荣,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王朝推行的经济政策,排除C。D项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9.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 ‎30. 据统计,北宋和南宋共有书院203所,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共有127所,分别占74%和21%,其中,江西有80所、浙江有34所、江苏有27所、湖南有24所。导致两宋书院如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B. 理学家将书院教育与理学推广相结合 C. 科举取士的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D. 经济的富庶为书院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两宋时代,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繁荣,依靠印刷技术进步带来丰富藏书,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事业进入到空前发达的黄金时期。书院受到重视,创建711所。经济的发展为书院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考点: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解析】‎ 第(1)问,“相同因素”要看清设问要求的时间限定是“近代”。依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信息“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方面、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角度回答。‎ 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角度分析。‎ 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 点睛: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规模、发展程度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生产力水平很高时,城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便不会出现城市社会问题;相反,若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调现象,如生产资料供不应求;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低等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会给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一些借鉴与反思。‎ 本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概括、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和文明演进的社会热点,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关注,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试题整体难度不大。‎ ‎32.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型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 材料二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苏轼《东坡志林》‎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 材料四 顾炎武:“知封建之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 ‎【答案】(1)分封制.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县制,为君主管理地方。‎ ‎(2)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 ‎(3)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矛盾。‎ 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 ‎【解析】‎ ‎【详解】(1)区别:从字形结构来看,“封”明显呈现出两部分,而且有半部分的字形意思有武力之意,体现了分封制下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县制:从字形结构来看,金文和篆文中郡体现了密切联系,而隶书中的郡左半部分为“君”,右半部分为“耳”,体现出了郡为君主管理地方的耳目。‎ ‎(2)共同因素:根据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和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可知,秦朝和汉朝对地方行政制度的选择是吸取历史教训;根据材料二“县……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和材料三“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可知,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选择,其出发点是加强中央集权。‎ ‎(3)认识: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可知,清代学者认为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根据材料“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可知,清代学者试图糅合两种制度,以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矛盾。‎ 诉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学者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反思,折射出当时学者顺应潮流改革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学者在政治上的主要诉求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33.当前中国部分学者和文化人提出倡导国学,以保持本民族精神,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弘扬文化传统。但部分学者则指出对待国学不能一味的倡导,而应科学对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训蒙读物,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之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中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材料二中的“梨洲”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中哪些“仍蹈袭孟子之故辙”,哪些又体现了“转变”。‎ ‎(2)运用材料三评价黄宗羲的思想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答案】(1)思想:孝敬、谨慎、信用、仁爱、学习等。梨洲:黄宗羲。‎ ‎“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转变”: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标准;工商皆本。‎ ‎(2)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解析】‎ ‎【详解】(1)思想:根据材料一“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知,弟子规中涉及了儒家思想中的孝敬、谨慎、信用、仁爱、学习等。梨洲:根据所学可知,梨洲指的是黄宗羲。‎ ‎“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根据材料“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可知,黄宗羲继承了先秦的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根据材料“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主张保留君主制。‎ ‎“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主张君臣共治天下,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根据所学可知,黄宗羲主张君臣平等;根据所学可知,黄宗羲认为学校是取士之地,应当将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标准;在经济领域,黄宗羲认识到工商业的重要性,主张工商皆本。‎ ‎(2)评价:材料三对黄宗羲的评价是置于黄氏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的,反对以“现代”事物衡量黄宗羲的主张,从这一角度看孟德斯鸠的主张,可以看出,孟德斯鸠在政治上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其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从阶级属性看,孟德斯鸠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