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张掖二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优才) 解析版
张掖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10月) 高二历史(优才) 命题人:李佩剑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其中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十八世纪的西方有句谚语:“The lAziest(最懒惰的)government is the best government”下列先秦时期思想流派的观点与其不谋而合的是 A. 以德治国的文化人学派 B.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C.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D.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故A项错误;墨家被形象的成为“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因为它代表的是下层人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说的是道家,材料意思是;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强调的是政府无为,顺其自然,故C项正确;“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是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百家争鸣。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注意抓住儒、墨、道、法各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再进行比对即可得出结论。儒家提倡“仁爱”,注重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希望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友爱的关系,与君子对应;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与侠客对应;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隐士对应;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与英雄对应。故选A。 3.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其思想属于 A. 强调赏罚的法家思想 B. 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 C. 提倡道德的儒家思想 D. 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得出“尚力”的思想;根据“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得出“尚贤”的思想,这一思想家为墨家,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材料指出,墨子主张根据德能来分配官职名禄,有才能的人“举之”,无才能的人“下之”,这样就“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社会就实现公义了。这体现了墨子对公正至上的强调。根据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尚贤,是对世卿世禄的否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4.“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为此明清之际的儒学家 A. 坚守理学正统 B. 倡导工商皆本 C. 提倡经世致用 D. 批判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说明顾炎武反对理学的空谈,主张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故C正确;顾武炎的思想没有脱离儒家的范畴,仍属于儒学,不可能否定儒家的正统,故A错误;B是黄宗羲的思想,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是反对空谈,没有涉及批判君主专制,故D错误。 5.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主张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 C.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有力捍卫 D.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总结捍卫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入学范畴,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故A正确,B错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继承了传统儒家民本思想,反对理学空洞、脱离实际的学术风气,“有力捍卫”“总结捍卫”表述错误,排除CD。 6.古希腊哲学史,一般以苏格拉底为界,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自然,那么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宗教与神学 B. 人与社会 C. 科学与理性 D. 道德与功利 【答案】B 【解析】 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上发现了人类自我,故哲学关注的重点转向人本身,故选B。A项应该之前哲学关注的重点,排除;科学和理性是启蒙时期,排除C;“功利”不是苏格拉底哲学关注的重点,排除D。 7.“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这段话反映了 A. 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B.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C. 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 维护教会的神学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彼得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观点“我不想变成上帝……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追求现世幸福,故A项错误。人文主义主张个性解放,故C项错误。人文主义反对教会的神学权威,故D项错误。 8.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这反映了当时 A. 人们纷纷追求奢侈与享乐 B.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C. 民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法律成了一纸空文 【答案】B 【解析】 材料“奢侈消费在(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 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文艺复兴的开展等角度得出15世纪的欧洲崇尚奢侈的消费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故选B;文艺复兴运动限于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故“纷纷”表述太绝对,排除A;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限于“上流社会”,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效果,排除D。 9.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提出“人只要信仰上帝,所有信徒都是牧师”的新理论,旨在 A. 丰富基督教教义教规 B. 否定教会的神学权威 C. 肯定教皇的中介作用 D. 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目的是反对教皇的中介作用,反对的是教会的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故排查AC,选B;宗教改革与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无关,排除D。 点睛:“因信称义”即人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从而动摇了教会的权威和传教士的作用。 10. 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A. 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 发展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的要求 C. 封建统治陷入了全面危险 D. 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业已动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启蒙运动·表现 11.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 A. 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B. 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C. 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D. 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可以看出启蒙强调的是强调批判质疑,理性思考,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因此排除BC。A选项材料没有提到,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观点提炼的问题,解答有关观点提炼的问题,我们就是要找到能偶表达作者观点的那句话,这句话往往直接包含了问题的答案。 12.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A. 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 B. 印刷术,青铜器、指南针 C. 书法、火药、指南针 D.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火药的使用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到了直接作用。指南针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它们都改革了世界的面貌,故选D。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1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在这其中,最为根本的乃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队伍不断扩大,B项符合题意;自然经济缓慢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儒家地位逐步提高与题干无关。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是解题的关键,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队伍不断扩大,是明清小说兴起的原因。 14.郑板桥在画作《墨竹图》上题诗一首:“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该作品 A. 体现了浓厚的民间风情 B. 是中国画诗画结合的开端 C. 着重反映个人思想情感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 【答案】C 【解析】 郑板桥的画作《墨竹图》属于文人画,注重事情达意,不是民间画,排除A,选D;中国画诗画结合早就存在,故“开端”不当,排除B;《墨竹图》作为文人画,并非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排除D。 15.“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使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上述材料反映出 A. 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 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 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 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答案】B 【解析】 “百戏之祖”是昆曲,不是京剧,不选A项。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可知京剧是经融合后而推陈出新的,故选B项。材料只是叙述了京剧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反映其地位,不选C项。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形成过程 16.“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照此定义,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这次科学革命的标志是 A.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B. 伽利略开创实验科学 C.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确立 D. 瓦特改良蒸汽机 【答案】C 【解析】 “18世纪以蒸汽动力技术出现为中心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涌现出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是天文学方面的理论,与材料无关,排除A;伽利略在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但这与蒸汽时代的重要发明成果无关,故B错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对此后两个世纪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因此,材料中的“科学革命”指的是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故C正确。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体现了“18世纪以蒸汽动力技术出现为中心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因而它不是材料中的“科学革命”,故D错误。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创立于1831年,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D。考生可能没有理解“科学”与“科技”的差别。 17.列宁说:“达尔文的著作最后把上帝从自然界赶走了,生物科学便站立起来了。”这主要说明 A. 达尔文对生物学发展的贡献 B. 生物科学真正确立的标志 C. 进化论在打击神学中的作用 D. 进化论思想被所有人接受 【答案】C 【解析】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最终科学战胜了神学,进化论逐渐被科学界普遍接受。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进化论对打击宗教神学中的作用,A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8.安德鲁·乌尔在1835年解释说:“工厂体系的原则……就是用‘机械科学’代替‘手工技术’,将工序分割至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以适应工人的分工和等级。”这反映出工厂体系 A.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B. 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C. 有利于保障工人权利 D. 改善了工人们的劳动环境 【答案】A 【解析】 题干材料“将工序分割至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以适应工人的分工和等级。”表明在工厂体系下工人有着明确的分工,通过不同的工序协作完成生产,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工厂体系的优点,没有涉及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保障工人权利、改善工人们的劳动环境,故BCD三项排除。 19.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了,对于“新”的主要含义,同学们提出下列四种观点,你认为最正确的是 A. 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 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 推翻清政府,改革国家体制 D.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有识之士萌发了新的思潮,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师夷长技以制夷”,故D项正确。A项各朝各代都存在,故排除。B项是清初的内容。C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与题意不符。 20.以下是中国某些政治阶层在近代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作用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末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 实现中国工业化 B. 实行民主政治 C. 启蒙与救亡并重 D. 推动中国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分别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的是西方的科技,推动了中国的物质方面的近代化;郑观应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章太炎是革命派的宣传家,宣传革命,建立共和。他们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梁启超的言论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思想的解放,是思想领域里的近代化。根据以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故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中国近代化 21.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忧患意识转变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易观念转变为“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本思想转变为民主主义;这些转变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有关,是民族危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现代文化精神,C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西方思想影响无关,排除A。社会性质、政治变革推动了传统文化项近代文化转变,排除B。传统文化为近代革命提供借鉴,而非是指导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2.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更好的意见。”这种观点实质上 A. 肯定了洋务派的客观进步性 B. 指出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C. 赞美了洋务运动的政治改革 D. 明确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要想成功就不能脱离这个国家原来的历史文化、政教渊源,所以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进步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进行政治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故D项错误。 点睛:排除错误选项时常用的方法有:第一,史实错误,如本题的C项。第二,选项是否与材料有关,如本题的BD两项。 23.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 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 B. 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C. 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 D. 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时务报》中翻译的译稿“列强在中国”所占比列最大,说明维新派关注的焦点在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再结合《时务报》属于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的报刊,可得出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变法维新主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清政府自己的行为,故C项错误;经济类比重不如“列强在中国”,因此“着重强调”的说法错误,故D项排除。 24.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久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下列人物及其历史活动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内容特点的是 A. 李鸿章洋务运动 B. 康有为维新变法 C. 孙中山辛亥革命 D.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亡灵”是指以孔子及其权威,“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是指儒家思想,“演出历史的新场面”是指西学习方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因此材料所是指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思想,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并未借孔子进行变革,故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对儒学进行批判,故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的特点。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根据。并把西学与传统思想结合进行宣传,为变法减轻阻力。 25.“如果不用国家的力量来经营,任由中国私人或者外国商人来经营,将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私人的资本发达,也要生出大富阶级的不平均。”这反映出孙中山 A. 实行平均分配的思想 B. 消灭私人资本的思想 C. 发展国家资本的思想 D. 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由“不用国家的力量来经营,任由中国私人或者外国商人来经营”会“要生出大富阶级的不平均”可知,孙中山认为应该用国家力量来经营,而不是发展私人资本,故选C;题干说的是防止贫富严重不平均,故排除A;B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不是孙中山的追求,因为孙中山属于民族资产阶级而不是无产阶级的代表,故排除D。 26.下表是对1850年至1899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统计。作为史料,它可印证当时中国 类别 数量 比重 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 399 70.4% 社会科学与史地哲等 113 19.9% A. 社会科学有较高学术水平 B. 近代化水平处于较浅层面 C. 科学技术尚未应用于社会 D. 资产阶级主导了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850年至1899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统计”可知,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类别的书籍比重较大,社会科学与史地哲等比重较小,这说明当时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层次主要在于科技方面,说明近代化水平处于较浅层面,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科学有较高学术水平,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科学技术尚未应用于社会,故C项错误;中国人主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方面,这属于地主阶级的特点,不是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故选B。 27.《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A. 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洗礼 B. 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推动 C.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D.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鼓舞 【答案】A 【解析】 【详解】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在于民众民族意识觉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洗礼。故答案为A项。B项是表面现象,与题干“深层次原因”不符,排除;C、D两项都是外因,不是深层次原因,均排除。 【点睛】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中国人的民族感情、民族观念也得到极大的增强。 28. 根据刘望龄先生的研究:“检阅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湖北群众缺乏文化,只知反满 B. 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 C. 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D.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主要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根源在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D项正确。本题设问要求是“出现的根源”,故排除A、B、C。 29.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其确立分别是(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 C. 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D. 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在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D。 30.“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答案】D 【解析】 天朝惊梦是指太平天国运动;自强梦碎是指洋务运动;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建国梦成是指新中国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改革开放,故D项正确;A、B和C顺序不符合。 31.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 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B. 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 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D. 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 材料句子大意为,偏爱自己长期形成的主张唯恐听到别人说其不好,依据自己的偏见来观察别人的学说,唯恐听到说别人的学说好。此思想家认为应该避免出现上述观点,说明他认为人的思想应当兼收并蓄,反对排除异己。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该观点旨在表达支持吸取各家思想精华,避免偏见和片面认识,故排除B,选A;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是程朱理学的特点,排除。 32.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路德的上述观点 A. 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B. 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D. 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应归世俗政府管理”强调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这一思想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C项正确;A中人类主体地位说法“教随国定”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D中属于信仰得救不符合材料主旨。 33.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三次反思是在“文革”后,何以在大胜利中又大失误。经过“第三次反思”,中国人取得的核心成果是 A. 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 B. 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拨乱反正 C.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重新定义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根本认识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反思取得的核心成果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C项正确;AB项是该核心成果的表现,故错误;1992年的“南方谈话”重新定义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根本认识,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设问中的“核心成果”,ABD都是基于核心成果实行对策举措。 34.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观察下图,导致19世纪中后期我国翻译西方书籍新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 魏源等人的倡导 B. “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践 C. 新式学堂的开设 D. 早期维新派的宣传 【答案】B 【解析】 略 35. 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源是国人“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梁启超分析中国积弱的根源,其目的在于 A. 唤起国人现代国家意识 B. 表达政治改革的紧迫性 C. 动员国民参加民主革命 D. 为推翻满清作思想准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表明梁启超分析中国积弱的根源,其目的在于唤起国人现代国家意识,故选A;政治改革、参加民主革命材料未体现,排除BC;为推翻满清作思想准备的是革命派,故D错误。 36.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阶段。第二阶段,毛泽东的理论贡献是 A.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C. 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 首次明确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答案】A 【解析】 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A正确;B是1942年提出,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理论;C是1949年,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理论;D是1925年提出,属于国民革命时期。 37.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简政放权时这样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此解读说: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朿下运用,不可有丝毫的任性。下面启蒙思想主张与之最为相似的是 A. 天赋人权 B. 三权分立 C. 自由平等 D. 社会契约 【答案】B 【解析】 启蒙思想家主张社会契约论,卢梭是其典型代表。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社会全体缔结契约、让渡部分权利的产物。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运用”,这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国家权力必须遵循公意,不得任性、侵害公民权利,故正确答案为D。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8.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翻封建帝制的事件是辛亥革命,与“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不符,故A项错误;从“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可知体现的是抨击封建儒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故B项正确;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是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不符,故C项错误;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意义,与“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39.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下列选项最能完整体现这一过程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C.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 太平天国——中法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思想,故B项正确。清末新政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继续,但缺乏政治现代化方面的表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中法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不是近代中国向学习西方的过程,故ACD三项排除。 40.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义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 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 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 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 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答案】B 【解析】 英国是从英国利益出发,属于商业战争;我国民族战争从民族命运角度出发,属于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是从文明冲突角度出发,B正确;其他顺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 ——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史《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家训思想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思想:重视道德修养;体现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清正廉洁;重视耕读传家。 因素:小农经济的制约;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的支配。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每一项对应一条内容,简单概括即可。第一条强调淡泊明志说明注重道德修养,第二条强调忠孝,第三条强调勤俭持家,第四条强调为官清廉,不能贪污腐败,第五条强调耕读传家。 (2)结合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考虑即可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影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影响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代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 孔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崛起》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思想在秦汉、宋明、清三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和其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图中A点至b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来看待国家、政权机构的? (3)根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东西方思想家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1)发展历程及地位变化。 西汉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汉武帝大力推,儒家思想“独尊”,开始成为正统;宋明时期: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形成具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批判与挑战 ②变化的原因: 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为巩固统一,需要思想文化的统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和统治者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的需要);汉武帝采取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 (2)①古代希腊: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古代中国:重民(或:民本、仁政)②新观念: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 (3)中国:社会的人;西方:个体的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的发展。从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先秦儒学、董仲舒的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时进步思想等几个阶段去分析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第二小问可以从汉代儒学的改造、西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表格内容可以从两位古希腊思想家名言不难看出,两者都突出 “人” 的作用,而古代中国两位圣人则主要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角度,强调“仁政”,以民为本。根据所学,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等。 (3)根据表格内容“认识你自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是社会的人;西方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是个体的人。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1793年乾隆帝致英王的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仅用50艘舰船、3000名和4000名陆军,只以500人阵亡的代价,就击败了清王朝几十万大军,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以资政剿,甚为得力……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摘自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材料四 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清定立宪开国会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人怎样的外交观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林则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我们如何评价林、魏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说明李鸿章和康有为的思想主张的异同。 (4)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概括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必然性。 【答案】(1)外交观念:天朝上国的夷夏观念。 (2)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评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制度;但停留在学造器物层面,且没有具体实践。 (3)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不同: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局限于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康有为主张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4)必然性: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思想观点的解放等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归纳出天朝上国的夷夏观念。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可知学习西方技术;第二小问结合林则徐和魏源学习西方技术的目的以及局限性思考回答。 (3)第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三“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和材料四“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 可知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同点依据材料四“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可知康有为在学习西方技术同时进一步学习西方制度。 (4)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近代民族危机、救亡图存需要以及向西方学习深入和思想解放等角度思考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