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永安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B.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C.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D.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B项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 B. 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推行 C.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D.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开国之初,出现了“布衣卿相”的局面,这是因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且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战火及楚汉之争的影响,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趋于稳定。至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汉武帝改变汉初统治者奉行的“无为而治”的政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这成为东汉中兴,诸将多“儒者气象”的根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无关;B选项错误,察举和征辟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以德才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但不是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加强中央集权与这种现象的出现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从唐末到北宋五子,再到南宋,儒学终于消化了佛道两个思想体系,对儒家经典做出了创造性的新理解。”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新理解”的是 A.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B. 出现“理即天道”和“心即是理”两大体系 C. 提出经世致用理念 D. 重新恢复了儒学的正统思想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认为“理即天道”,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已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不是南宋时期出现的“新理解”;C选项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主张;D选项错误,在此之前虽然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目中未涉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变迁,排除A;材料“儒教……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可知B项中的“出现质变”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儒教……在夏商周,是……原始儒教……以后,是……国家宗教”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趋势,C正确;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孔子……被……神圣化”不符,故排除。‎ ‎5.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项重大发明中的两道工序:“斩竹漂塘”和“透火焙干”。这项发明 A. 经毕升改进后得以推广 B. 受益于古代道士的炼丹术 C. 使书写材料发生革命性变革 D. 为发现美洲新大陆创造了条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材料揭示的是造纸的程序。依据所学,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分析选项,A是指印刷术;B是指火药;C是造纸术,符合题意;D是指指南针。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技·四大发明 ‎6.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这时的“晚霞”是指 A. 集大成科技巨作涌现 B. 各种发明不断出现 C. 早期反封建思想出现 D. 古代小说蓬勃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的特点是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性阶段,集大成的总结型科技巨著涌现,并没有转化成近代科技,这与西方近代科学形成巨大的差异,故选A。B与当时的中国科技状况不符,C、D均未从科技的角度来阐述。‎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古代科技的落后。‎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技虽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7.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 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 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 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繁盛时期,根据材料中崇尚楷书的原因可以看出,楷书在当时主要用于记铭、碑刻等,这和楷书的端重庄严有关。故答案选择D项。A项是小篆的特点;B、C项是草书的特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出 A. 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B. 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C. 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 D. 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答案】C ‎【解析】‎ 中国古代各地戏剧风格迥异,但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故A项错误;‎ 题干中提到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说明专制统治并未抑制文化的多元性,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说明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有利于集聚、融合各类文艺,故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说明地域特色文化并未随时代发展而衰落,故D项错误。‎ ‎9.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腐朽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髙,思想禁锢加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变化原因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的 原因有: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兴盛为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不断的扩大,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考点: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 ‎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体现了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文学作品逐渐通俗化的趋势。我国古代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和民族关系都出现昌盛的局面,尤其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从而让学生明白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的关系,解答这种题型时,一定要从另外两方面去寻找答案。‎ ‎10.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中西纪事》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A. 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 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 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D. 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局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可知,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通过著书立说介绍西方,故D正确;A项直接表述有误,扼;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迫切要求表述有误,排除D。‎ ‎11.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 A. 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 B. 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 C. 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D. 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结合梁启超的思想及王安石变法分析可知,梁启超非常推崇王安石的变法精神,他“借用”王安石来论证当时的中国应该实行变法维新的道理即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故答案为D项。A项,王安石改革属于封建社会内部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属于民主改革,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明梁启超极力推崇的是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精神,而不是推崇宋神宗,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改革的具体思想或主张,不能得出“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的结论,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2.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排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着旨在 A. 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 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 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D. 主张重建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新文化运动过分推崇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材料中“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说明对待孔子的态度持怀疑态度,可见该学者对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文化态度进行反思,故B项正确;A中没有体现,材料中态度不明确;C是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材料中没有反应;D项态度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反思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载体。新文化运动以十月革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13.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A. 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 工农运动的发展 C. 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D.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无产阶级领导者带领工人阶级创造法律,是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陈独秀的观点是强调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革命,再结合时间信息1920年,结合所学可知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项新文化运动与题意不符,BC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BC三项排除。‎ 点睛:历史学科很多题目都与时间有关,可以说时间是审题时应注意的首要信息,利用时间进行选项的排除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 ‎14.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 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 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毛泽东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而不是以城市为中心,这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故C正确;当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尚未形成,故A排除;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等的资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可能是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C.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D. 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分别发表于 1938 年、 1945 年和 1940 年,属于抗战时期,抗战时期延安是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故B 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是井冈山时期,A错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1945-1949年,C错误;建国后时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D错误。‎ ‎16.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线的科研话动”说明此时期我国科技水平极为落后,B正确;A和C不是主要原因;D项说法错误,虽然国家贫穷,但科研经费还是有的。‎ ‎17.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这段谈话 A. 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 B.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 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D. 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邓小平说的这段话是“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并不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故排除A项;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中共十四大,故排除B项;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选C项;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一国两制政策,故排除D项。‎ ‎18.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人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科学回答了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 建设什么样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 中国走什么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依靠谁的问题 D.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结合所学可知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邓小平理论回答的问题,B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问题,C项是毛泽东思想回答的问题,均排除。‎ ‎19.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是 A. “百家争鸣”‎ B.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 “百花齐放”‎ D.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从题干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郭沫若和范文澜不同的史学观点并未做出定论,而是尊重彼此的观点,这反映出其开放的思想主张,是“百家争鸣”方针的体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指文化之间的继承与交流,与材料中的学术争端问题不符;C选项错误,“百花齐发”是“双百”方针中关于文学艺术领域的主张,与材料中的学术争端问题不符;D选项错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方针态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下图是中国政府颁布的某文件的内容摘录。该文件 A. 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 B. 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 C. 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 D. 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表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老三届’等往届毕业生放宽年龄限制”“不受家庭出身的限制”“按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可知这是“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时的文件,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表现,故D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1956—1966年,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不能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故C项错误。‎ ‎21.“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A. 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B. 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C.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D. 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可知,诗中描绘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项科技成就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故答案为C项。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是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排除A项;“神舟5号”实现载人航天,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排除B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不属于大跃进时期,且这项科技成就是实实在在的成果,排除D项。‎ ‎22.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A. 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B. 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C. 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D. 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把古希腊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体现出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故A项正确;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观念,故B项错误;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观点,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没有提出关于“人权”的观点,故D项错误。‎ ‎23. 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和常人无异。这幅画主要体现了 A.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 B. 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 C. 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D. “主权在民”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而代之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抒发作者的情感,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气息,故选B。A项明显错误,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被借用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的古代文化的复兴;C项错误,借助宗教说明资产阶级此时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D项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反封建专制的口号。‎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名师点睛】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时期产生,其源头可追朔到智者学派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复兴;宗教改革时期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时期发展到理性阶段。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肯定人性,反对神性,文艺复兴的作品中大都体现了这一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各个阶段相关的具体史实也需要把握。‎ ‎24.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D.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宗教改革提倡信仰得救、因信称义,打破了教会对圣经解释的垄断地位,动摇了天主教会权威,故C项正确;A项,宗教改革提倡简化宗教仪式,并非废除,排除;B项,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D项,宣扬《圣经》至高无上是宗教改革的主张之一,但并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25. 下图是康德的重要观点摘录。这体现了他 A. 对教权主义的眷恋 B. 对浪漫主义的抵制 C. 对蒙昧主义的肯定 D. 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德意志启蒙思想家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因此材料反映了他对理性主义的反思,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 ‎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理学家们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答案】(1)理由:在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世界观:天不变、道亦不变。(自然界不变化,则伦理道德不变。)‎ 特点:以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学,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区别:道家的“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法则),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法则)。‎ ‎(3)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表现: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注重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解析】‎ ‎【详解】(1)理由:依据材料一“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可知在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对于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进行回答。‎ ‎(2)世界观:依据材料二“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可以归纳出答案。特点:结合汉代儒学的新特点从综合其他家思想改造儒学,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回答。区别: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道家的“道”的含义以及董仲舒的“道”上升为社会法则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可知答案。表现:依据材料三“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归纳答案。‎ ‎2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革故鼎新,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将原有79所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1952年下半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全国各地高校分期分批进行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工科、师范、农林,财经院校和专业增多,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减少甚至被取消。同时实行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系迁至内地组建新学校。到195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较181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材料三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建国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影响:有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儒学地位的提高;有助于加强思想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2)内容:确立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强化理工科院校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和统一分配;注重沿海与内地教育的平衡发展。‎ 评价: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求,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照搬苏联模式,出现体制僵化,培养目标过于狭窄等。‎ ‎(3)原因:高考制度的恢复;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可知太学将教育与选拔管理人才相结合,把读书与做官相结合;二问结合所学从提高官员素质、提高儒学地位及思想统一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1952年下半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同时实行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结合所学从教育领导权、院校人才培养、招生分配及教育均衡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人才培养、工业化需要、教育体系完善及体制局限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结合所学从高考恢复、政府重视、教育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28.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中华文体库》‎ 材料二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四 ‎ ‎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五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指出其产生的政治根源。‎ ‎(2)对文艺复兴的评价,材料二与材料三存在哪两种不同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的内涵?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五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 ‎(4)材料三、四、五反映了西欧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们能够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重视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崇尚道德;崇尚理性。根源: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2)材料二认为文艺复兴是“真理的重新恢复”,材料三认为文艺复兴是“精神的新生”。内涵:前者认为文艺复兴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后者认为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原因:‎ A.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无力与神学正面对抗 B.当时封建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强大,压制其他思想。‎ C.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成果为依据 ‎(3)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立:追求民主政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 影响:推动了思想解放,对欧美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起到了推动作用(法国大革命);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欧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4)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可知,重视人的价值;根据材料“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崇尚道德,强调知识的作用;根据材料“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崇尚理性。政治根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政治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因此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故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政治根源是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2)观点,根据材料“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认为文艺复兴是真理的重新恢复;根据材料三“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可知,材料三认为文艺复兴是“精神的新生”。内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的重要原因是意大利保留有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因此材料二中认为的文艺复兴是真理的重新恢复指的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名义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因此材料三中认为文艺复兴是“精神的新生”指的是文艺复兴的实质,即认为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时期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说明当时封建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强大,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无力与神学正面对抗,同时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成果为依据,因此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来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因此材料中的破指的是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立指的是追求民主政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反对封建专制政体,这对欧美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起到了推动作用,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及分权学说,这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推动欧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内容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材料四内容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运动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会的腐败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五内容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材料三、四、五反映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百年(1811—1911年)之中,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或为西人控制,或系华人主持,尽管他们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20世纪初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女学歌略》‎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思路:可从了解世界、求富求强、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方面作答。‎ ‎【解析】‎ ‎【详解】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论述:根据材料提供信息可知近代西方知识传播对中国影响较大,因此可以从了解世界、求富求强、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方面展开论述。论题:近代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论证过程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俗方面展开,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翻译出《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军工企业和采矿冶炼技术的进步;甲午战争后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在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下,《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等有关西方政治制度的著作大量传入中国,使得先进中国人提倡政治民主,推动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20世纪初,西方思想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兴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女性逐渐主张摆脱社会束缚,要求获得政治权力。总而言之,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不断推动中国近代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