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近代史家赵翼称战国时期“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商鞅变法中与这一现象相关的措施是(  )‎ A. 重农抑商 B. 轻罪重刑 C. 奖励军功 D. 连坐之法 ‎【答案】C ‎【解析】“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奖励军功,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马王堆汉墓是汉文帝时期一位官员及家属的墓葬,出土了《易经)《老子)等28件帛书,其中《老子》有两个抄本,甲本字体接近篆体,不避汉高祖名讳。乙本字体为隶书,避汉高祖名讳,但是没有避惠帝和文帝(西汉第二,三位皇帝)名讳。甲乙本内容与现在的通行本(槐晋王弼版)有较大的区别,是现今发现的《老子》最早文本之一,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 ①甲本成书时间很可能早于乙本成书时间 ②由此可知帛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③甲乙本可以作为研究《老子》的一手史料 ④由此证明老子思想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甲本字体接近篆体,不避汉高祖名讳。乙本字体为隶书,避汉高祖名讳,但是没有避惠帝和文帝(西汉第二,三位皇帝)名讳”可以看出甲本成书时间是秦朝;乙本成书时间是汉代,故①正确。 依据材料“马王堆汉墓是汉文帝时期一位官员及家属的墓葬,出土了《易经)《老子)等28件帛书,其中《老子》有两个抄本”可知,③正确。 ②无法从材料推出,排除。 汉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需要掌握小篆、隶书出现时间、汉代儒学的地位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汉代思想文化史实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汉代思想文化史实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有学者说:“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它(  )‎ A. 是中国占代社会最为进步的思想 B. 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夹集权的需要 C. 始终未受到其他思想的严重冲击 D. 宣扬无为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答案】B ‎【解析】“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主要是由于它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正确; AC太过绝对,排除; D是道家思想,排除。 ‎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 1. 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 ③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④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并未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故④错误; 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故①②③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背景。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 2.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内容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 内容 评价 A 火药 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 ‎《九章算术》‎ 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是中国占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C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 D 张仲景 是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被誉为”西学东传”的先驱之一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火药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A。 《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排除B。 张仲景与“西学东传”无关,排除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关键信息是:内容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 3. 下列中国近现代思想主张,按照时间先后排列,顺序应该是(  ) ①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 ②我们必须颠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③既款之后,则宜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④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 A. ③①②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②④③ D. ④②③①‎ ‎【答案】A ‎【解析】①项中提出“变法”“采鉴于日本”,应是1898年维新运动。②提出“颠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应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③项“宜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应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④中提出无产阶级斗争内容,应是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因此按时间先后应是③①②④.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根据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和史实进行辨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主要掌握各个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特点和时间,是历史学习基本功底的要求。 ‎ 1. 有人说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保守的变革,这体现在(  ) ①其理论宣传借助儒家思想 ②维新派只寄希望于光绪皇帝 ③变法并未实行君主立宪制 ④改革教育,设立大中小学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运动其理论宣传借助儒家思想,维新派只寄希望于光绪皇帝,变法并未实行君主立宪制,故①②③正确; 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保守”。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戊戌变法,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封建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 2. 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1918年)中说:“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对他的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 A. 试图将新旧思想进行融合 B. 严重阻碍新思想的发展 C.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D. 意在全面批判封建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陈独秀在讨论解决中国政治方面问题,他认为“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联系所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只有西方的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此外别无它法。主张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封建政治和文化,因此只有D项符合; A项与材料“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不符,排除; B项与所学不符,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排除;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主为传统文化是“旧法子”,必须否定,故C项不符合,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东西文化的态度来分析材料。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 3.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国家启动这一工程的目的是(  )‎ A. 完成“十三五”计划 B. 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C. 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995年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其他的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特征。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教育措施和教育政策变化的特点,学生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集团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这一变化源于(  )‎ A. 财产等级制 B. 陶片放逐法 C. 津贴制度 D. 比例代表制 ‎【答案】A ‎【解析】A.财产等级制是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等,并以财产资格分配政治权利;对国家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力,故正确; B.陶片放逐法是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题干中没有涉及,故排除; C.津贴制度是伯里克利时期为调动低等公民参政的积极性为其提供津贴,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 D.材料中没有涉及代表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选取的,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对梭伦改革的掌握,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内容。 本题考查对梭伦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认为,变化的具体事物背后,始终存在着一种完美的、不变的东西,这反映了他的(  )‎ A. 正义观 B. 理念论 C. 法治观 D. 道德观 ‎【答案】B ‎【解析】“变化的具体事物背后,始终存在着一种完美的、不变的东西”体现了理念论,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柏拉图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变化的具体事物背后,始终存在着一种完美的、不变的东西”。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柏拉图的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新全球史》认为:“牛顿是新的科学方法的集大成者,他依靠精确观测和数学推理建立了一整套有力的天文学和数学理论。”下列选项属于“新的科学方法”内涵的是(  ) ①现象措述经验总结 ②以实验事实为基础 ③注重科学理论探索 ④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现象措述经验总结不是牛顿的科学方法的内容特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注重科学理论探索,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表达方式的特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牛顿的科学贡献,要求学生结合牛顿科学贡献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牛顿的科学贡献,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1.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西风颂》它体现的创作风格是(  )‎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需要掌握浪漫主义文学。解题的关键是对《西风颂》风格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 2. 张建华在《俄国史》一书中认为,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原则之一是:要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改革中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措施是(  )‎ A. 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 解除农奴对其领主的封建义务 C. 农奴向地主交赎金才获得份地 D. 推行城市自治改革,建立杜马 ‎【答案】C ‎【解析】“要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表明改革维护地主的利益,其措施是农奴向地主交赎金才获得份地,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要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你们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份土地。农民为了赎地而背负了沉重的负担,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 3.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介绍了中国网络建设的成就,网民规模从2007年2.1亿人发展到2018年的8.02亿人,网络新闻用户使用率由2007年的73.6%增长到2018年的82.7%,由此反映了(  )‎ A. 传统的生活方式被完全取代 B. 改革开放推动信息时代即将到来 C. 新式传媒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D. 网络媒介提供的信息全面且正确 ‎【答案】C ‎【解析】“网民规模从2007年2.1亿人发展到2018年的8.02亿人,网络新闻用户使用率由2007年的73.6%增长到2018年的82.7%”表明新式传媒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网民规模从2007年2.1亿人发展到2018年的8.02亿人,网络新闻用户使用率由2007年的73.6%增长到2018年的82.7%”。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 儒学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到卫国,卫灵公向孔子问起军队作战的事。孔子回答,祭祀的事我听说过,排兵布阵的事,我还不曾学呢。第二天,孔子与卫灵公谈话的时候,卫灵公不再看孔子,孔子于是离开卫国。 后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因鲁乱而适齐,与齐景公该政,因为当时齐国的政权已操纵在卿大夫手中,孔子一针见血地为齐景公提出“君君、臣臣”的为政方略。于是有“齐大夫欲害孔子”。而齐景公对此无可奈何,孔子只好离开齐国。‎ 依据所学,指出上述材料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在卫国、齐国失败的具体原因(从两次失败中任选一例说明)。 材料二:孔子何貌?……《论语》以“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十个字概括孔子的风神气质。自秦汉时期儒学成为显学后,人们借助于各种造型艺术形象的栽体,不断地塑造孔子的形象,或图之于壁,或刻之于石,或镂之于木,或画之于纸帛,将孔子形象、事迹及思想广泛传播。孔子的形象基本被定格为慈样、谦逊,以衬托其“温良恭俭让”的精神气质……宋元以后,孔子形象被帝化和神化,服饰由公侯制进到帝王制,头戴十二冕,身着十二章服,野史和民间传说则塑造出眼露睛、鼻露孔,唇露齿、头圩顶、耳重肩、手过膝以及身材不匀称等“七陋说”和“四十九表说”,孔子相貌的呈现渐次夸张与变异。 ---摘编自董倩倩、范菲菲《圣人之像一从馆藏文物看孔子形象变迁》‎ 依据图文材料拟定一个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主题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孔子思想主张可知,在卫国,孔子学说不符合诸侯进行争霸战争的直接需求,在齐国,卿大夫专权,但孔子主张以周礼恢复等级秩序,损害了卿大夫的既得利益。 (2)第一小问的论证,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主题是历史视野下的孔子形象变迁和历史视野下的孔子形象传播。然后对主题进行论证,历史视野下的孔子形象变迁可从汉代儒学、宋明理学以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影响解答即可;历史视野下的孔子形象传播可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儒家思想发展状况以及绘画艺术和造纸术发明的影响解答,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札坏乐扇。 原因:在卫国,孔子学说不符合诸侯进行争霸战争的直接需求,在齐国,卿大夫专权,但孔子主张以周礼恢复等级秩序,损害了卿大夫的既得利益。 (2)评示例一:历史视野下的孔子形象变迁。 ‎ 中国古代早期,伴随着儒学的兴起和正统地位的确立,孔子呈现的是为人师表的学者形象,宋代以后,理学确定了思想界统治地位,在孔庙等官方祭奠场所,孔千的形象走向神化和帝王化;与此同时,市民阶层兴起,在年画、民间传说等市民文化中孔子形象体现了与官方不同的认知,呈现出世俗化的布衣形象或者夸张变异形象。 综上所述,孔子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产物,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象征符号。 示例二:历史视野下的孔子形象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初兴,影响力有限,孔子形象只见于简洁的文字记载,自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孔子形象被大量塑造,并借助于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段和民间传说广为流行;同时,纸的发明及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孔子形象的传播。 综上所述,孔子形象的传播与儒学地位的变化紧密相关,并得益于文艺和科技的发展。‎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考查孔子思想主张以及时代特征;孔子思想及其地位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历史学习要求能够从来源和目的等多方面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并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史事作出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二年)九月丁狎,行青苗法。……民愿预借者给之,令出息二分,随夏、秋税输纳。 ---《宋史纪事本末》‎ 请简述青苗法的内容。 材料二:(王安石)“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又,小人喻于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注释:如果是君子,就不应该谈利)。”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青苗法者,颇有奥于官办之劝业银行,荆公(指王安石)惠民之政也。夫以荆公生八百年前,乃能知银行为国民经济最要之机关,其识国卓绝千古。…虽然,银行之为物,其性质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 ---梁启超《王安石传》青苗法实施之前,民间存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借貸行为。……各地官吏为了提高自身的政绩,发放更多货款以及收取更多利息,开始垄断借货市场……政府去做私人部门的事情,往往只是想象中很美好,但在现实经济中,往往引发更多问题,其弊端比市场尤甚。 ---沈琪《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王安石变法的政策演进过程及福利分析一以青苗法为例》‎ 概括上述材料中三位学者的核心观点和依据。‎ 依据上述材料井结合所学,请你对青苗法进行评价。‎ ‎【答案】【小题1】(1)“九月丁狎,行青苗法。……民愿预借者给之,令出息二分,随夏、秋税输纳”青黄不接时,政府低息贷款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还本付息。 (2)“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司马光依据儒家道德准则,认为王安石是重利轻义。“夫以荆公生八百年前,乃能知银行为国民经济最要之机关,其识国卓绝千古。…虽然,银行之为物,其性质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梁启超依据近代的金融制度,认为青苗法具有官办银行的性质,有创新意义,但银行更适合民。“各地官吏为了提高自身的政绩,发放更多货款以及收取更多利息,开始垄断借货市场……政府去做私人部门的事情,往往只是想象中很美好,但在现实经济中,往往引发更多问题,其弊端比市场尤甚”沈琪依据现代经济学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认为王安石的做法是以政府垄断借贷市场,其弊端更严重。 (3)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作用看,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增加;从消极影响看,因执行不当,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用借贷的办法,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因缺乏现代经济体制的支持,该措施在农耕社会很难实现。 故答案为: ‎ ‎(1)青黄不接时,政府低息贷款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还本付息。 (2)司马光依据儒家道德准则,认为王安石是重利轻义。 梁启超依据近代的金融制度,认为青苗法具有官办银行的性质,有创新意义,但银行更适合民。 沈琪依据现代经济学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认为王安石的做法是以政府垄断借贷市场,其弊端更严重。 (3)从积极作用看,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增加;从消极影响看,因执行不当,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用借贷的办法,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因缺乏现代经济体制的支持,该措施在农耕社会很难实现。‎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青苗法的内容及评价,需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及评价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中国人民知识程度之不足,固无可隐讳者也。且加以数千年专制之毒,深中乎人…(辛亥革命时)曾十起而十败者,以当时大多数之中国人,犹不知彼为满洲之所征服,故醉生梦死,而视革命为大逆不道 ---孙中山1917-1919年所著《建国方略》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所在皆是…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又之意亦必至为强烈。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 ---1924年国民觉一大宣言 依据材料一,比较两个时期孙中山对待民众的不同态度,并简析导致其态度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中的“走西方国家老路”指什么?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理论创新。 材料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邓小平批评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1978年中国是如何实现了思想领域的重要转折。‎ ‎【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一可知,1924年之前强调民众的愚味落后,1924年视民众为革命主要力量。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国共合作原因解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老路,结合所学可知,老路是指资产阶级领导政治变革,力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小问的创新,结合所学可知,创新是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创造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3)第一小问的批评,依据材料三的内容和时间,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批评的是教条主义的左倾错误。第二小问的实现,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不同:1924年之前强调民众的愚味落后,1924年视民众为革命主要力量。 原因:孙中山多次斗争失败后寻求新的革命之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 (2)资产阶级领导政治变革,力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创造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 ‎(3)教条主义的左倾错误(“两个凡是”错误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查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以及新三民主义的原因;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和内容。 本题考查对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人文主又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 材料二:《十日谈》第四天讲了一个爱情悲刷故事。亲王的女儿绮思梦达与侍从纪斯卡多相爱,由于地位悬殊,为父亲所不容。亲王派人杀死纪斯十多,将其心脏送给女儿,以绝女儿之念。但悲痛的绮思梦达服毒殉情,在临死前,她对父亲说:“我按捺不住这片青春烈火,我年青,又是个女人,我情不自禁,私下爱上了一个男人。我凭着热情冲动,做出这事来……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 请从材料二中摘引一例原文,说明《十日谈》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材料三:有人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与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平民化。它从教会内部破除了封建的旧观念,进一步宣扬了以人为主体的思想。 ---摘编自《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 请结合史实,阐释上述观点。 材料四:“文明”一词最平见于1756年出版的《人口论》。该书三次用到“文明”一词,第一处,揭示了宗教和文明的关系,作为“文明”动力的宗教,压抑人性中的“恶”,引导人们从善并且行为举止要符合宗教规范。第二处和第三处侧重于将“文明”用于指以教养和礼貌为植心的行为,可以看出,“文明”一词凸显与“野蜜”的时立,并强调了宗教与文明的紧密关系。 18世纪末,“文明”一词在欧洲各国传播和使用。启蒙思想家借“文明”来表达其追求的目标:人类理智和知识的进步;杜会整体从野蛮的低级阶段到有教化的高级阶段的发展。其中一些思想家已经从全球的角度来理解“欧洲”、来理解他们心目中的“欧洲文明”。欧洲话语中“文明“观念暗含的欧洲中心论色彩也在启蒙思想家对该词的理解和使用中被逐渐确立起来。 ---陈铭,石坚《启蒙动时期“文明“观念嬗变研究》‎ ‎18世纪中期和末期“文明”一词的含义出现了变化,你如何认识这两个时期的“文明”词?‎ ‎【答案】【小题1】(1)结合所学知识,否定了神成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但它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道德。 (2)“我按镣不住这片青春烈火,我年青,又是个女人,我情不自禁,私下爱上了一个男人,我凭着热情冲动,做出这事来”这段材料描绘了对爱情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倡导追求幸福、个性解放的思想,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这段材料展现了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否定,表达了追求平等的愿望,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3)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反对神学束博,但思想解放只在文艺和生活等领域,且主要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而宗教改革宣扬“因信称义”,促使广大民众打破了对天主教会的迷信,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建立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新教,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 (4)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中期的“文明”是指符合宗教规范的有教养的行为,由于当时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依然存在,“文明”一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18世纪末,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推动了欧洲的发展,“文明“一词的含义发生变化,“文明“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以及欧洲领先世界的象征,“文明”一词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追求,也是欧洲中心论的表现“文明”一词的演变折射出欧洲在思想,经济,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变迁。 故答案为: (1)否定了神成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但它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道德。 (2)示例一:“我按镣不住这片青春烈火,我年青,又是个女人,我情不自禁,私下爱上了一个男人,我凭着热情冲动,做出这事来”这段材料描绘了对爱情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倡导追求幸福、个性解放的思想,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示例二:“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这段材料展现了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否定,表达了追求平等的愿望,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3)文艺复兴反对神学束博,但思想解放只在文艺和生活等领域,且主要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而宗教改革宣扬“因信称义”,促使广大民众打破了对天主教会的迷信,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建立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新教,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 (4)18世纪中期的“文明”是指符合宗教规范的有教养的行为,由于当时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依然存在,“文明”一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18世纪末,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推动了欧洲的发展,“文明“一词的含义发生变化,“文明“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以及欧洲领先世界的象征,“文明”一词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追求,也是欧洲中心论的表现“文明”一词的演变折射出欧洲在思想,经济,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变迁。‎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 本题考查智者学派的评价、《十日谈》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启蒙运动的思想,需结合智者学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智者学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