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福建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文科历史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 ‎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这一变化(  )‎ A. 强化了天子权力 B. 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 C. 降低了女性地位 D. 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 ‎2.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 A. 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 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 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 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 ‎3.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椽属(  )‎ A. 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 B. 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 C. 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 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 ‎4.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 A. 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 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 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5.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科举制注重出身门第 ‎ B.士族阶层占据主导地位 C.各阶层文化素养不同 ‎ D.维护统治集团利益需 ‎6.宋神宗打算杀掉一个职位不算太高的转运使,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宋神宗又准备把这个转运使刺配,门下侍郎章惊认为“如此,即不若杀之”,原因是“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于是感叹:“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这一故事从本质上说明了当时(  )‎ A. 皇帝成为虚位君主 B. 中央内部矛盾尖锐 C. 士人地位空前提高 D. 官僚政治较为成熟 ‎7.满清崛起与白山黑水之际,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八旗旗主及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决定。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天聪十年(1636年)仿明朝制度将文官改为内三院。满清入关后,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 A. 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性 B. 有利于君主专制 C. 加速了满族的汉化进程 D. 有利于社会稳定 ‎8.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9.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A. 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10.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多发区域中心在西汉、唐代以陕西为多,东汉以河南最多。此外,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中上游,宋元以后,重灾区的记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江浙一带。这反映了(  )‎ A. 政治动荡易引发自然灾害 B. 自然灾害制约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C.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变动 D. 自然灾害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1.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B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C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席铺买卖”‎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D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12.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生活的需要了,而已成为主要是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换的经济活动了,并且出现了拥有相当数量和实力的手工业主、工人和商贾集团,他们的存在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理应给予新的定位。这表明(  )‎ A. 重商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 C. 工商皆本观念出现有其必然性 D. 封建社会逐步实现了四民平等 ‎13.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14.西汉初年,“吏多军功”,汉武帝为“养天下之士”,在长安设立太学,又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到东汉初年,“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官学教育制度完备 B. 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 儒学恢复正统地位 D. 贵族政治日益削弱 ‎15.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16.下表为汉字“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冲的注解。‎ 汉字 解释 王 ‎“王,天下所归王也。”“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父 ‎“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为手持刀斧之形”。斧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武器。故用“父来表示手持石斧,具有成权救导子女的父家长”。‎ 夫 ‎“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夫”像一个正面的人端然站立,头插发簪,乃权利之象也。‎ 族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口从矢。“口”为旗帜,夫为箭。‎ 这主要反映了(  )‎ 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 父系血缘关系开始受到重视 C. 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17.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 A.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 C.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D.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18. 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 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 A. 直接民主 B. 精英政治 C.代议制民主 D. 贵族政治 ‎19.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  )‎ A. 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 B.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 C. 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 D. 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20.“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 C.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 D.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21.人民版历史教材提到“到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商路到东方的传统商路。”而这一说法却被其它版教材所否定。当时土耳其在军事上与西欧国家处于敌对状态,但在商业上并无明显的敌对行为。相反,这一传统商路畅通无阻。岳麓版言“西欧商人垂涎于地中海商人依靠这一商路获得的高额利润使他们也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对这一情况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人民出版社作为国家中央出版社更具权威 B. 历史事件扑朔迷离,后人不可能认清真相 C. 两者都反映了历史学家在不同角度的认识 D. 倡导对同一历史事件必须要有不同的认识 ‎22.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23.1860年,法国政府克服多方阻挠,与英国签订《法英商约》,实行自由贸易。此后,欧洲大陆掀起降低关税的风潮。这表明(  )‎ A. 工业革命不断扩展 B. 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C. 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D. 欧洲实现自由贸易 ‎24.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右侧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 A、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  ‎ B、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  ‎ 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25.右图是天主教反击新教的漫画作品。表现的是路德和加尔文在反对天主教会活动中相互扭打的情景。一脸仁慈的教皇则力图劝解双方,这则漫画主要反映出(  )‎ A. 教皇和宗教改革家之间的矛盾 B. 不同国家的宗教改革之间的冲突 C. 宗教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 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存在本质区别 ‎26.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他们”(  )‎ A. 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B. 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 C.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 ‎27.有学者认为:“在康德那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对此最恰当最全面的理解是(  )‎ A. 欧洲启蒙运动源于对宗教神权的“觉醒”‎ B. 新文化运动旨在“背叛”封建纲常礼教 C. 启蒙思想家因“觉醒”与“背叛”的矛盾而求索 D. 思想启蒙的历史蕴涵着“觉醒”与“背叛”的变奏 ‎28.有学者说:“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下列选项与该学者观点相吻合的是(  )‎ A. 资本主义发展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B. 罗马教皇专制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C. 科学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D. 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29.桑戴克在《世界文化史》中叙述到:“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署《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这两本著作反映出当时思想和科学领域(  )‎ A. 开始挑战天主教会的权威 B. 推动大众思想解放的诉求 C. 冲破封建神学束缚的愿望 D. 否定宗教重视科学的风气 ‎30.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 A. 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 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 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31.该作品(  )‎ ‎ 英国画家德·卢戴尔布格(1740-1812)的绘画《卡尔布鲁克代尔之夜》:月亮高挂在天幕,但是夜深人不静,大熔炉飞溅的火花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周围的小镇和远处的群山,运输的马车整装待发......‎ A. 描绘了英国工业化的场景 B. 以夸张强烈的色彩表现物象 C. 反映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风格 ‎32.某作家在作品《华特》里的描述"至于他那两只脚,有时每只脚都穿一只短袜,或者一只脚穿短袜,另一只脚穿长袜,或一只靴子,或一只鞋,或一只拖鞋,或一只短袜和靴子,或一只短袜和鞋子,或一只短袜和拖鞋,或一只长袜和靴子,或一只长袜和鞋,或一只长袜和拖鞋。”该作品风格属于(  )‎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古典主义 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2分)‎ ‎33.(25分)中国历史上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除京畿外,其余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唐代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原籍任职,与本人或本家族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地区,如本人或其父辈曾经生活过或曾任职、置有财产等地区,都在回避范围之内。清代进一步规定,即使待任命的官员,其籍贯与即将担任官职的地方,虽然不属于同一省、府、县,但二者相隔距离只要在五百里之内也必须回避。‎ ‎——摘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材料二 人民信赖克里斯提尼是有原因的。这时正当僭主废黜后的第四年……他既成为大众领袖,第一步便把所有的居民化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部落,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数的人参加到政府来。‎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结合史实,说明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结合材料一,分析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作用。(16分)‎ ‎(2)材料二中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与中国古代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相比,本质上有哪些异同点?(9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伍袁萃作的《林居漫录》中记载“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社会风俗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9分)‎ 福建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文科班)历史答卷 一、选择题:1.BABAC 6.DBBCC 11.ACABD 16.DCBCD 21.CDBBA 26.DDACB 31.AC 二、非选择题:‎ ‎33.(1)原因:西周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度的实行,使各级贵族世袭享有其封地和职务。(4分)‎ 趋势:制度规定越来越细致,回避的范围越来越大。(6分)‎ 作用:避免官员结党营私,对整顿吏治、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强化中央集权起了一定的作用。(6分)‎ ‎(2)相同:都削弱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势力。不同:前者是为推动民主政治的建立,后者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9分)‎ ‎34.(12分)示例一:15—16世纪是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 在15—16世纪以前,西欧经历了一千年之久的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中世纪;到了15—16世纪,西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场重要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它们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经济领域,15世纪前后发生了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在政治领域,王权正在加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总之,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转型,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 示例二:17—18世纪才是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 社会的转型并非通过一、两场运动就可以实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弘扬了人文主义,但理性精神却仍然受到压抑,只有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只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只有到17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加剧,世界市场才得以拓展。紧接着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展示了新型生产力的巨大能量。‎ 总之,17—18世纪西欧社会发生剧变,工业文明到来。‎ ‎35.(1)(6分)特点:①合并税种(或赋役税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或按田亩核算或地租货币化);②力役货币化;③突出官府在丁银征收和使用中的地位;④简化纳税环节;‎ ‎(2)(6分)变化:①由注重气节到拜金主义(或追求金钱财富的价值观);‎ ‎②由重地位和礼数到重财产为标准的世俗观念;‎ ‎③由鄙视商人的风俗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原因(3分):①一条鞭法的推行,白银的大量使用,加强了农民、农产品与市场的联系;②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③市民阶层的壮大;④出现反理学(反礼教);⑤人们价值观和生活观发生变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