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武平一中王胜祥长汀一中谢仰金上杭一中郭智华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可知,这体现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先秦百家诸子价值观念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先秦诸子对“六经”的传承与守护,并未说明儒学影响力的不断增强;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论语・述而第七》记录说,孔子捕鱼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材料反映了孔子保障生态的策略是 A. 克己复礼 B. 中庸之德 C. 礼法并施 D. 敬而远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和持续性的观点,分析选项内容可知,“中庸之德”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礼法并用”是荀子的主张;D选项错误,“敬而远之”是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北宋僧人契嵩认为,佛教、儒教以及百家都是圣人之教,都引导人向善,只是各教教人为善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浅显、有的深奥、有的切近,有的玄远,但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这一说法旨在 A. 打击儒学百家 B. 促进三教合一 C. 争取更多信徒 D. 自由传播佛教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僧人契嵩宣扬佛教、儒教和百家都是引人向善的圣人之教,目的是进一步弘扬佛法,传播佛教,使佛学思想融入社会主流思想之中,争取更多的信徒,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契嵩提倡佛儒调和,阐述了佛儒主流一致的思想,并非打击儒学百家;B选项错误,契嵩的目的是传播佛教,争取信徒,不是促进三教合一;D选项错误,当时佛教自由传播,并未受到遏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共同关注的是 A. 道德修养 B. 君主权威 C. 教育普及 D. 经世致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无论是朱熹的“格物致知”还是王守仁的“致良知”都体现出对人道德的要求,讲求人的品行,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君主权威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教育问题,排除C;经世致用是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排除D。‎ ‎5.古代有一位思想家强调“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天地之化日新”,反对保守退化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 韩非子 B. 韩愈 C. 朱熹 D. 王夫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强调气一元论和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结合材料“天地之化日新和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可知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的观点,D选项符合题意。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代表,A选项排除。韩愈是儒学复兴运动的倡导者,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朱熹是理学的代表,C选项排除。‎ ‎【点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有:(1)唯物主义方面,他主张“太虚一实”的唯物论思想,强调强调气是一切变化着的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客观存在。还强调“天地之化日新,认为政治应该趋时更新(2)在动静学说方面他认识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批判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不变论。他认为动静是辩证的关系,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3)在政治方面反对君主专制。‎ ‎6.明清时代,封建君主专制已发展到极点,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发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掀起了关于郡县制还是封建制的大讨论。他们讨论的问题实质是 A. 君权 B. 民生 C. 吏治 D. 赋税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掀起了关于郡县制还是封建制的大讨论。实质上是探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问题,即君权强弱的问题。因此A选项正确。这次讨论的问题实质是君权的强弱问题,不是民生、吏治和赋税问题,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写下“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从“六经皆史”角度,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唐朝 A.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 君主专制日趋削弱 C. 地方割据日趋严重 D. 人民生活日趋困苦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而“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唐朝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故选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日趋加强,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不出地方割据日趋严重,排除C;“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不仅揭示人民生活日趋困苦,而且反映权贵奢靡无度的生活,排除D。‎ ‎8.清代画家石涛有诗云:“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与诗中所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西方画派是 A. 浪漫主义 B. 印象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石涛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似”指客观对象的真实,“不似”指画家心中的个人情意,这是一种不追求与客观现实完全相似,反而追求变幻神奇、懵懂不清的艺术效果。与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较为相近。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古典主义画派强调以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为典范,主张理性重点的原则,追求理想化的美。具有构图稳定和谐、造型严谨明确、色彩纯净明丽的特点,与材料中艺术风格不符;B 选项错误,印象主义画派提倡户外写生,追求外光的色彩变化,强调表现直观感受。捕捉光与色的瞬间印象,线条粗狂,形式夸张,色彩明快;C选项错误,现实主义画派一般具有朴素写实、严峻深沉、多使用明暗对比法等特点,追求真实生动和内在感情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明末清初,学术界出现一股重证据、讲逻辑的实学思潮。学者阎若璩运用西方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倒推古代日食月食时分,与《古文尚书》中有关文字对照,从而确证此书为后人伪造。由此可知,实学思潮 A. 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主流 B.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C. 注重对经典义理的阐发 D. 推动天文学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学者阎若璩运用西方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倒推古代日食月食时分,与《古文尚书》中有关文字对照,从而确证此书为后人伪造。”可知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实学思潮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主流;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利用西方方法推算古代日食月食时分,并非阐发经典义理; 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推算验证的是古代日食月食时分,并未推动天文学向前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1754年,乾隆皇帝在改建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时,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五种民族文字镌刻。其意在表达 A. 孝亲敬祖的情感 B. 民族平等的愿望 C. 民族主义的思想 D. 国家一统的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乾隆帝把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共同用于承德避暑山庄 门额和祖陵的石碑,表明满、蒙、汉、维、藏都处于清朝大一统之下,反映了国家一统的理念,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现象只能说明乾隆帝宣示五族一统,与表达孝亲敬祖观念无关;B选项错误,乾隆帝实行该措施的目的是表明国家一统,并不能说明民族平等;C选项错误,乾隆帝实行该措施的目的是表明国家一统,满、蒙、汉、维、藏都统一于清朝的统治,并非为了突出民族主义。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19世纪30、40年代,中国一些开明的文人学士或撰写政论时文批评时政,或研求兵农漕盐等治国实政,或潜心于舆地术数。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努力营造救亡图存的社会舆论 B. 谋求为现实的危机寻找出路 C. 试图冲破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 D. 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30、40年代,中国一些开明的文人学士已经有了危机感,其主张主要是关注时政寻找出路,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文人学士在寻找解决现实危机的出路,并非只是营造社会舆论;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些文人学士研求兵农漕盐等治国实政,或潜心于舆地术数,并未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些开明的文人学士的认识,不能说明倡导变革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陈虬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1889年他在乡试试卷《日月星辰系焉》一文中明确指出“天无不动之物”观点,批驳了“天不变”之经义。这一观点 A. 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B. 总结了变法失败的教训 C. 体现了向近代转变的特征 D. 提出了科举变革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陈虬认为运动是绝对的,反对固守残缺,止步不前,这体现了向近代转变的特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首先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的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B选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此时尚未发生;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变革科举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1902年,梁启超撰写了《古议院考》,提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认为上古时期的中国就已经萌生了议院制度的雏形。由此可知,梁启超 A. 鼓吹西学中源减少变法阻力 B. 为立宪运动寻找历史依据 C. 托古改制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D. 认为古代政治比西方优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类似议院(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机构和议员的设置。这是梁启超为立宪运动寻找历史依据,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02年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所以梁启超并非为减少变法阻力;C选项错误,此时期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并不主张民主共和;D选项错误,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就存在近代西方议会的形式,并非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比西方优越。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这种转变说明孙中山 A. 民族国家构想走向成熟 B. 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 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 社会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孙中山抛弃了排满的狭隘的民族革命任务,致力于民族平等和融合,其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和进步,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指创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内涵没有发生变化;C 选项错误,“民族统一战线”指的是被侵略被压迫民族的各阶级和各种政治力量在反侵略反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或民族战争中结成的全民性的政治联盟。与题意不符;D选项中“最终”一词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5.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赫胥黎原著直译文:在生物界,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严复译文(与上文对应):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两种译本内容体现 A. 大同小异 B. 继承发展 C. 互为相反 D. 社会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体现了我国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所以能按照原文本意翻译。严复译本夹杂了强烈民族救亡色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当时社会处于半殖民地的反映,所以译本的不同体现了社会进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两本译文内容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情况,并非是大同小异;B选项错误,两种译本内容的不同与社会发展情况有关,两者不是继承关系;C选项错误,两种译本内容都建立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并不相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 清朝加强文化专制 B. 思想革新的重要性 C. 君主专制得到复活 D. 出现新旧思想并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四年是 1915 年,1915 年袁世凯尊孔复古,封建儒家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反映了思想革新的重要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15年清朝统治早已被推翻;C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5年虽然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但83天之后即被迫取消,君主专制并未得到复活;D选项错误,漫画体现的是传统思想对民众的束缚,并非体现新旧思想的并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这一论述意在 A. 运用“孝悌”文化改造西方文化 B.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C. 引导青年正确理解“孝悌”文化 D. 号召青年摆脱陈旧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一些年青人对“孝悌”理解出现了错误,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的“孝悌”文化,所以要引导青年正确理解“孝悌”文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张用西方的文化改造中国文化;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传统道德的看法,没有涉及到文化转型;D选项从未,材料强调的是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而不是号召青年摆脱陈旧状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区域”等。这说明中共中央 A. 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 B. 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C. 积极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D. 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的革命道路。依据材料中“1927年11月”、“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区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中共开始思考革命的新出路,是对革命方式的新认识,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此时中共中央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革命方式的新认识,并未体现中共积极开展农村土地革命;D选项错误,中共开始重视农村阶级力量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不是土地革命时期。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关于毛泽东在各个时期撰写的著作及其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著作 解释 ‎(1)‎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著作 ‎(2)‎ ‎《新民主主义论》‎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3)‎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4)‎ ‎《论十大关系》‎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A. (1)‎ B. (2)‎ C. (3)‎ D. (4)‎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主要是论述农民问题,故A错误;《新民主主义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论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故B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时间是1949年,与抗日战争胜利无关,故C错误;《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涉及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下列选项中不符当时邓小平讲话的现实意义 A. 恢复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B. 批抨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 C. 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D. 打破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的枷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之后在全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因此C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此次讲话针对的是党内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他批评了“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行为,强调实事求是,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有利于打破党内的个人崇拜,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其他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继中国科学家因签证问题缺席在美举办的“张衡一号”相关会议后,据“CGTN”2019年2月16日报道称,“墨子号”成果获美国大奖,潘建伟签证受阻未出席。4月17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监管者当日采取一项措施,禁止移动运营商使用联邦补贴购买中国企业生产的任何电信设备,包括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公司在内。该材料说明 A. 中国空间技术已经崛起 B. 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 C. 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 D.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空间技术和通讯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和敌视,这主要源于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体现了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引起了美国的敌视和警觉,并非只是空间技术的崛起;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引起了美国的敌视和警觉,并未体现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C选项错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不是材料主要表达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决定表彰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者,教育界有11位代表入选。下列属于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A. 国民教育注重培养精英 B. 恢复中断十年高考制度 C. 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 D. 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分析选项内容可知,新时期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不是培养精英,A选项不符合题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的时间1977年12月,B选项不符合题意;2008年9月,我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C选项符合题意;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是 A. “百家争鸣”‎ B.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 “百花齐放”‎ D.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从题干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郭沫若和范文澜不同的史学观点并未做出定论,而是尊重彼此的观点,这反映出其开放的思想主张,是“百家争鸣”方针的体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指文化之间的继承与交流,与材料中的学术争端问题不符;C选项错误,“百花齐发”是“双百”方针中关于文学艺术领域的主张,与材料中的学术争端问题不符;D选项错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方针态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下图中教学形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孔子讲学图 雅典学院(左上角苏格拉底正和四位青年交换意见)‎ A. 社会环境 B. 政治制度 C. 经济水平 D. 思想认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孔子讲学图中孔子坐于高台之上,采用的是传道式、讲授型的方法,学生围坐四周,而雅典学院中苏格拉底与学生站在一起平等交流,采用的是师生讨论式教学方法。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强调师道尊严,反映出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雅典学院的平等教学氛围,反映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制度的高度发展及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特征。所以造成两种教学方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中国和古雅典的政治制度都是奴隶制度,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中国和古雅典的经济水平都是奴隶制经济,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思想认识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它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虽然悲剧中主人公都难逃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但悲剧的整体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材料主要说明 A. 悲剧把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B. 古希腊人批判神权统治 C. 古希腊文明是英雄主义的滥觞 D. 戏剧成为宣扬人文主义的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意在突出人的意识的觉醒,符合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所以悲剧成为宣扬人文主义的方式。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古希腊悲剧并未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人要求摆脱命运的束缚,并未涉及神权统治;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英雄主义产生于古希腊文明,结合所学可知,英雄主义产生于表现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古代神话传说。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6.文化反映时代变化趋势,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概况,其相似的理由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资产阶级的需求 C. 社会思潮的推动 D. 传统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典型代表,而风俗画的出现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作品,而文艺复兴的发生主要是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结果。由此两者呈现出世俗化倾向的共同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A正确;《清明上河图》不是资产阶级的要求,B错误;社会思潮的推动不符合《清明上河图》,C错误;《蒙娜丽莎》不属于传统文化的影响,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把握一定时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体现。二者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27.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产生的社会效果是 A.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B.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平等 C. 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D.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人人都可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这就使人们相信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上帝面前每个人都可以不依赖教会,独立与上帝沟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和教皇的权力变化;C选项错误,马丁·路德使得《圣经》成为唯一的权威,人们依然虔诚地信仰宗教和上帝;D选项错误,马丁·路德只否定了教会的作用,丝毫没有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8.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重大事件。在这一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 A. 王权的衰落 B. 神权的动摇 C. 人的解放 D. 理性的启蒙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权的衰落和理性的启蒙主要出现于启蒙运动中,没有贯穿于文艺复兴,故排除 A、D项;对神权的抨击和动摇不是启蒙运动的重点内容,故排除B项;贯穿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是对人的重视与发展,对人的解放,即人文主义思潮,故选C项。‎ ‎29.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则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这说明牛顿力学 A. 推动了理性思维的形成 B. 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 C. 否定了传统的文化体系 D. 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可知,牛顿认为理性的分析和推理是获得知识的正确道路,主张理性的作用,为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基础,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牛顿重视理性思维的运用,不是推动理性思维的形成;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牛顿对理性思维运用的重视,并未否定传统的文化体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宗教信仰的改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0.下图是一位欧洲名人的航行路线。这次航行 A. 首次完成了世界环球航行 B. 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 C. 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D. 为进化论产生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航行路线从英国西南部的城市普利茅斯出发,没有经过东南亚,从澳大利亚进入印度洋,由此可知是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为时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故 D 项正确;首次完成了世界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但是麦哲伦船队是从西班牙出发的,与达尔文的环球航行路线并不一样,故排除A项;引发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是哥自尼的日心说,故B 项错误;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的是哥伦布,故排除C项。‎ ‎31.“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B.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C. 电信缩短了人们之间心理距离 D. 开启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春节拜年时人们联络方式的变化,从家家户户登门拜访到电话通话、电子贺年邮件、短信、微信拜年增多。这反映了通信网络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化进程的加深;C选项错误,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不是材料反映的重点;D选项错误,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2.湖畔派是18—19世纪英国的一种诗歌流派。该流派在诗歌题材上,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下列同湖畔派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A. 《老人与海》‎ B. 《向日葵》‎ C. 《唐璜》‎ D. 《红与黑》‎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发挥诗人的想象力”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相似,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分析选项内容可知,《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A选项不符合题意;《向日葵》是荷兰作家凡·高的印象主义绘画作品,B选项不符合题意;《唐璜》是英国诗人拜伦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C选项符合题意;《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義的民本思想打破了君主制的框架。认为天下不是君主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设立君主的目的是服务民众。他提出具体的政治改良办法,如“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宰相设政事堂,便殿议政,天子不能尽批,到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学校,养士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是非于学校”;他还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封建制,提倡“方镇自治”。‎ ‎——黄宗義《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必须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或监督它所制定的法律的执行。贵族应组成团体和平民团体同时享有立法权,二者有各自的议会。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因为政府各部门时时需要采取急速的行动,一个人管理比由几个人管理要好。行政机关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否则立法机关就要变成专制。行政也应通过它的“反对权”来参与立法。司法权应由——选自人民阶层中的人员组成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来行使,它不为某一特定阶级或某一特定职业所专有。‎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康有为对欧美各国的政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应“于宪政中,君民共治,君民交益,即君主立宪,”且“旧制行之数千年,实人心国命所寄,纪纲法度虽有积弊,只可去其太甚,以渐行之。如尽去之,人心国命无所寄,则荡然不乱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对政治改良的构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和黄宗羲的思想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政治主张的因素。‎ ‎【答案】(1)提倡民本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共治天下;恢复宰相分割皇权;提高地方自治权利;发挥学校议政功能。‎ ‎(2)黄宗羲并未改变中国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趋势,没有引发社会变革。‎ 孟德斯鸠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革命或改革。‎ ‎(3)主张:在渐进中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因素:中国长期君主专制的历史传统;中国当时的社会阻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功实践;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和政治学说传入中国。‎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宗義的民本思想打破了君主制的框架”、“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宰相设政事堂,便殿议政,天子不能尽批,到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学校,养士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是非于学校”、“方镇自治”结合所学可从提倡民本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共治天下、恢复宰相分割皇权、提高地方自治权利、发挥学校议政功能等角度概括黄宗羲对政治改良的构想。‎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并未改变中国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趋势,没有引发社会变革。孟德斯鸠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革命或改革。‎ ‎(3)依据材料“中国应‘于宪政中,君民共治,君民交益,即君主立宪,’且‘旧制行之数千年,实人心国命所寄,纪纲法度虽有积弊,只可去其太甚,以渐行之。’”可概括得出康有为主张在渐进中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依据材料“旧制行之数千年,实人心国命所寄”结合所学从中国长期的君主专制历史传统、中国当时的社会阻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功实践、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和政治学说传入中国等方面分析影响康有为政治主张的因素。‎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说人文主义真的重新发现了对人、人的能力和人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力的信念,那么科学实验的新方式、革新了的世界观、企图征服和利用自然的新努力也应当归功于人文主义的影响。‎ ‎——(意)欧金尼奥·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 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龚育之《论科学精神》‎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答案示例一:‎ 论题:人文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阐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科学和理性,崇尚知识和教育,促使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等杰出的科学家。‎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发展为蕴含着科学和理性精神的理性主义,敬畏真实,崇尚真理,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总之,人文精神是科学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条件。‎ 答案示例二:‎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 阐述:波兰哥白尼的“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意大利的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这些科学研究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人文精神的发展。‎ ‎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建立起经典力学体系,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提出了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改变了人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这些自然科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推动了人文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提出,弥补了人们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总之,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 ‎(也可选择“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互促进”等论题,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以人文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或科技进步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为论题。前者要结合西方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后者可以以近现代物理学成就探讨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新政(1901一l911年),最值得重视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东方传统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典型……1901年,清政府已着手改革科举……与此同时,命选派人员出国游学,重开京师大学堂,将原有的书院分别改设为大、中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以期逐步取代旧教育系统。1902年制定了新的学制,翌年又加以修订……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联名上奏:“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清政府批准了这个建议,一举解决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除新教育已逐步生长外,还有三个重要措施:1906年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1905年开始,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 ‎——上述材料均摘引自袁伟时《我看清末新政》‎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清末新政在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在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逐步替代;当机立断;注意新旧衔接(或逐步建立新教育体系);措施(策略)得当。‎ ‎(2)废除了科举,兴学育才,推动了现代教育体制建立和教育的近代化(或奠定了中国教育近代的基础);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阶层的变化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等起了一定作用;推动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将原有的书院分别改设为大、中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以期逐步取代旧教育系统。”、“1902年制定了新的学制,翌年又加以修订……1905年9‎ 月,袁世凯、张之洞联名上奏:‘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除新教育已逐步生长外,还有三个重要措施……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可从逐步替代、当机立断、注意新旧衔接、措施得当等角度归纳得出清末新政在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特点。‎ ‎(2)依据材料“最值得重视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东方传统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典型”、“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联名上奏:‘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清政府批准了这个建议,一举解决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了现代教育体制建立和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阶层的变化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等起了一定作用、推动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等角度分析清末新政在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