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三专题十一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江苏专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三专题十一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江苏专版)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        宋明理学                                              ‎ ‎  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 ‎  ‎  ‎ ‎  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②理学是儒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时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③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 ‎ ‎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  ‎ ‎  1.黄宗羲等思想家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他们仍是著名的儒学大家,是儒学的信徒。他们的新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2.明清之际的儒学趋向实事求是,伴随时代变迁,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一方面继承了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反对理学的陈腐之处,主张儒学要经世致用,关注国计民生,从而发展了儒学。‎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突。‎ ‎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③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 1.《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强调的“理”是(  )‎ A.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    B.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C.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D.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 解析:选B 朱熹强调的“理”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倡导的是三纲五常,故B项正确。‎ ‎2.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 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 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 解析:选B 王阳明强调的是“自然知”和“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体现提倡加强内心的修养,故B项正确。‎ ‎3.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说明(  )‎ A.强调伦理道德 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解析:选D 伦理道德的解读更应该围绕人与人的关系,材料围绕忠君这一事件阐述心与理的关系,故A项错误,D项正确;“格物致知”这种求理的方式是程朱理学的内容,故C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4.谭嗣同称“孔教亡而三代下无可读之书矣……以冀万一有当于孔教者,则黄梨洲《明夷待访录》其庶几乎!其次为王船山之遗书。皆于君民之际,有隐恫焉!”谭嗣同在此赞扬两人都(  )‎ A.批判君主专制 B.赞成民主自由 C.主张工商皆本 D.提倡经世致用 解析:选A 材料中考查的是王夫之和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二人都批判当时的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 ‎5.中国历史上不乏具有深刻批判精神的思想家。明清时期这种批判精神强烈地冲击着儒家民本思想的固有框架。这种冲击体现为(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人感应”‎ C.“存天理,灭人欲” D.“天下为主,君为客”‎ 解析:选D 根据题目时间是明清时期,A项是战国孟子的思想,B项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C项是宋明理学的内容,D项是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的。‎ 史料一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①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史料二 ‎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②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③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④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朱熹与陆九渊在探究“理”的途径上产生的分歧,由①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 史料二从世界观、思想实质、对“理”的认识、对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等方面分析朱熹理学与王守仁心学的异同。由②可知二人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由③可知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由④可知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 [史论形成]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对“理”的具体认识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即理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达到“理”的途径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相同点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 主题二 开时代之新风,创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①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 [教你读史]‎ ‎——李贽《藏书》‎ 古者以②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③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天地之德不易,而④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王夫之《船山思问录》‎ 史料一分别反映了李贽的批判思想、黄宗羲的批判君主思想、顾炎武注重实学的观点、王夫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划线部分①表明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划线部分②是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其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划线部分③反映了百余年来为学者的作风,客观上说明顾炎武注重实学,强调经世致用。‎ 由④可知王夫之提出了遵循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史料二体现了明清儒家思想对近代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⑤体现了对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 ‎ [史论形成]‎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 ‎(1)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2)发展: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史料二 清初之儒……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梁启超、谭嗣同辈⑤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1.王守仁(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史料]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探究]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并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提示] (1)性本善,致良知;知行合一;发明本心。‎ ‎(2)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2.理学的社会作用 ‎[史料]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探究] 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根据史料,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提示] 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3.黄宗羲的进步思想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探究] 据史料,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提示] 儒家思想理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4.对明清进步思想的认识 ‎[史料]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探究]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史料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 ‎[提示] (1)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一、全面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影响 ‎(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 ‎(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对理想不懈追求。‎ ‎(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4)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影响: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封建伦理,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三、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想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在专制统治下,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愚昧迷信,难以接受新思想。‎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就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其影响也远远不如西欧的启蒙思想。‎ 题组一 宋明理学 ‎1.(2016·海南高考)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解析:选C 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都不具有决定作用,故A、B两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忠”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项。‎ ‎2.(2018·天津高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解析:选B 材料强调“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体现了“民”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根据材料可知“二者”指的是国和社稷,所以材料没有强调君主至尊,故A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与材料中的民本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朱熹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没有体现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D项错误。‎ ‎3.(2018·浙江4月选考)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说明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说明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故④正确;重建儒家信仰是理学兴起的目标,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①错误;“无私则无心”是李贽的思想,故③错误。故选D项。‎ ‎4.(2015·江苏高考,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2)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关键信息“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作答;第二小问,要联系魏晋以来儒学的危机以及宋明理学家复兴儒学等知识作答。第(2)问,可在总结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儒学发展演变的特点从尊重传统、与时俱进等角度作答。‎ 答案:(1)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2)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题组二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5.(2016·江苏高考)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解析:‎ 选C 李贽的衣着和行为反映出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是反对正统思想、力图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表现,并非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C项正确,D项错误。仅凭衣着不能反映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收女弟子是倡导男女平等的反映,而明代妇女地位并无变化,无法谈认可,排除B项。‎ ‎6.(2010·江苏高考)“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明朝李贽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人人皆可以为圣”可知,该思想家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故选B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