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部分第7单元第17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部分第7单元第17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第17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背景 ‎1.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中央决策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过程 ‎1.工业化建设 ‎(1)成果: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2)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表现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存在缺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史料一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史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0.1%以下。‎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1)史料一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1)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以唯物史观看待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 ‎ 材料 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 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石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发展,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随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摘编自武力《从二百年的大视野看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 ‎【提示】 借鉴苏联模式并得到苏联资金、技术援助;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用重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积累;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改变原有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崇左一模)1953年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这一方式(  )‎ A.有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 B.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 C.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A [由材料“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可知,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过渡,以减少对生产的冲击,故选A项;“全盘借鉴苏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而非国民经济的恢复,故排除C项;“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排除D项。]‎ ‎2.195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536.7亿元,比1952年的417亿元增长了24.8%,平均每年递增4.5%。粮食总产量19 505万吨,比1952年的16 392万吨增长19%,平均每年递增3.5%。据此分析,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优先发展农业   B.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C.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D.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 [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走的是集体化道路,农民生产自主权减弱,故C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3.下图为我国1952-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开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D项不是最主要的意义。]‎ ‎4.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问世,全国2 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奇缺 B.规范市场经济、统一消费行为 C.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城镇已建立 D.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 D [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的恢复,物资困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为计划经济体制确立阶段而非市场经济阶段,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公有制才得以确立,故C项错误;票证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经济进行指导的重要措施,故D项正确。]‎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成功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 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 ‎(1)内容: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2)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八字方针 ‎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正确认识“八字”方针 ‎(1)含义:“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 ‎(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其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 二、探索中的失误 ‎1.原因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2.表现 ‎(1)事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正确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三、十年建设成就 工业 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交通 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能源 到1965年石油实现自给,结束了“洋油”时代 四、曲折发展的国民经济 ‎1.表现 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整顿 ‎(1)周恩来整顿经济: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2)邓小平全面整顿: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整顿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国防科技工作等,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了恢复和发展。‎ ‎3.危害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教材拓展]__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1950—1957年,伴随着新中国经济逐渐恢复与“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年)‎ ‎►探究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 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4月3日)‎ 史料三 在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史料一表明“大跃进”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什么特点及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是针对哪一事件发表的社论。该事件有何特点?‎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  (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出现。其中“跃增至”一方面说明钢产量超越常规,另一方面也说明钢产量的目标增幅已经脱离社会实际。‎ ‎(2)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3)史料三中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①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②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1)核心:大炼钢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影响:不仅造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破坏。‎ ‎(2)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3)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②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③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④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 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以家国情怀感悟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 材料 一九五八年初全国有七十四万多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已经合并改组成为二万四千多个人民公社……过去绝大多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的范围比较狭窄,现在的农村人民公社不但是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经济组织,而且是工、农、商、学、兵合一的,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但是它的公有化程度已经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高……在将来,人民公社是我国农村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最好的形式,也是我国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好的形式。‎ ‎——谭震林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 会议上的报告(1960年4月6日)‎ 思考:历史发展证明,人民公社并不是“我国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好的形式”。请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提示】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致使农业生产衰退;人民公社体制成为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为改变这种局面,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改革开放时期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启示 ‎(1)要正确认识国情,解决“三农”问题要遵循客观规律。‎ ‎(2)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3)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要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同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进一步增至43.8%和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 D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58年至1960年可知,这期间正是我国的“大跃进”运动时期,“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积累率突然猛增可得出,1958年至1960年,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故D项正确。]‎ ‎2.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  )‎ A.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 B.适应“大跃进”的需要 C.有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D.导致城乡差别缩小 B [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政策从“严格限制”到“放宽”,并未涉及农业集体化运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58年”“‎ 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可得出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是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故B项正确;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不利,故C项错误;仅从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不能推出城乡差别缩小,故D项错误。]‎ ‎3.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决定缩小社队规模,取消供给制,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条例(  )‎ 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 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材料“缩小社队规模,取消供给制”“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故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社制度被取消,故C项错误;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故D项错误。]‎ ‎4.1966年,国家开始将“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主要用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社队将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购买和维护农业机械。这表明当时(  )‎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一定优势 B.中央在反思农业发展的方向 C.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严重失衡 D.人民公社的模式发生了变化 B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的投入,着重从技术上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的机械化,这说明中央在反思农业发展的方向,故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未涉及工农业生产的比较,故排除C项。]‎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命题角度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全国卷Ⅰ ‎2018·1953年的经济建设;2015·“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成就 全国卷Ⅱ ‎2018·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建设;‎ ‎2016·“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全国卷Ⅲ ‎—‎ ‎1.从考查内容看: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主干知识上。‎ ‎2.从考查题型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侧重于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成就、存在的问题,认识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影响,注意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和效果。‎ ‎3.从命题特点看:试题坚持能力考查,同时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呼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目的。‎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练点1: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建设 ‎ (2018·全国卷Ⅱ)右图为 ‎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其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当时城乡差别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排除D项。]‎ 练点2: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建设 ‎(2018·全国卷Ⅰ)右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D [题中漫画反映的是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入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故排除A项;“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 ‎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1、‎ 练点2‎ 情景鲜活 均以漫画作为命题材料,人物形象生动,信息更直观 热度不减 均考查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一五”计划 价值观念 练点1是突出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练点2是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练点3:“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 (2016·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A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 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故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故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练点4:“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成就 ‎ (2015·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A [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史实,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错误;1958年中国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 ‎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3‎ 逆向思维 减少住宅建设及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目的是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即扩大积累率,为工业建设服务 练点4‎ 中外关联 中、美、英三国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理性认识 不要被数据所迷惑,要注意中国自身的纵向比较,高速度数值的前提是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的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郑州二模)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 B [材料宣传画《越走越快》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美好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耕作方式仍占主体,故选B项;材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农耕出现了机器生产,但不能证明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耕(生产力)情况,无法说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耕作中所需动力情况,无法确定占主导地位的是否为小农经济,故排除D项。]‎ ‎2.(2019·汕尾质检)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  )‎ A.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 B.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 C.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 A [由材料“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可知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构建了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渡的框架,故选A项;“无益于”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B项;C项无法由材料体现,‎ 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而非具体的路径,故排除D项。]‎ ‎3.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财政经济的有关政策。该政策的实施(  )‎ 时间 政策 ‎1950年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规定绝大部分财政归中央财政部“统收统支”‎ ‎1951年 将“统收统支”改为“划分收支,分级管理”,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县(市)三级财政,由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绝大部分资金集中在中央 A.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充分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D.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2年属于经济恢复时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干中“统收统支”不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干中“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绝大部分资金集中在中央”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同时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从而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故D项正确。]‎ ‎4.(2019·深圳一模)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些社论旨在(  )‎ A.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 C.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 D.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B [材料中“不要轻易改变”“慎重地改造”“慎重地”等词强调了改造的稳定性,故选B项;从材料“《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无法判断改革的成果,故排除A项;材料“《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无法体现与“一五”计划的关系,故排除C项;“1956年2月”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末期,‎ 而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经完成,故排除D项。]‎ ‎5.(2019·太原模拟)1958年2月,为“加强田间管理”、保障“粮食放卫星”,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麻雀因“偷盗国家粮食”而在“灭四害”运动中被确定为“四害”之一加以捕杀。当时这一举措(  )‎ A.保障了全国各地粮食的丰产 B.是运动式经济建设的写照 C.改善了人民公社的生活环境 D.是伪科学大行其道的表现 B [材料反映的是在经济建设中“左”倾冒进的势头,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遵循科学生态规律而盲目追求产量,属于“大跃进”运动的写照,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除四害也不能说是伪科学,故D项错误。]‎ ‎6.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到10月,全国共有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5 161 617个、生产大队41 678个、公社77个,分别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98.89%、0.8%和0.01%。据此可知,这一调整(  )‎ A.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C.适应了工业建设的发展需要 D.改变了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 B [由材料“全国共有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5 161 617个、生产大队41 678个、公社77个,分别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98.89%、0.8%和0.01%”可知调整了人民公社的规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1962年适应了工业建设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农村人民公社撤销于198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