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3/22/23/26/90a7c6516513973ed96dd9d19c2343db/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3/22/23/26/90a7c6516513973ed96dd9d19c2343db/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1/03/22/23/26/90a7c6516513973ed96dd9d19c2343db/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练习: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第八单元 第 22 课 [练案 22] 时间: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 1.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 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浪漫主义 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C )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解析] 浪漫主义憎恨丑恶与庸俗,而这种丑恶与庸俗正是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而暴露出 来的。故选 C 项。 2.有学者在谈到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时说道:“他们热爱情绪或印象,情节或故事,耳闻 目睹或具体经历过的事情,浪漫主义促使人们对于陌生而又久远的社会,以及陌生而又久远 的历史时代产生新的兴趣。”这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A ) A.善于寻觅灵魂深处的记忆 B.追求人文主义的自由思想 C.注重描写社会底层的心声 D.主张恢复启蒙时代的理性 [解析] 依据材料中“对于陌生而又久远的社会……产生新的兴趣”可知,善于寻觅灵魂 深处的记忆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A 项正确;追求人文主义的自由思想是文艺复兴时 期文学作品的特点,B 项错误;注重描写社会底层的心声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C 项 错误;主张恢复启蒙时代的理性是新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D 项错误。 3.情节离奇,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入木三分,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德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 黑暗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是( A )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老人与海》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它以情节的离奇和对人物性 格入木三分的刻画,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故选 A 项。 4.《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它的作者是( C ) A.雪莱 B.托尔斯泰 C.巴尔扎克 D.高尔基 [解析] 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 19 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故选 C 项。 5.《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曾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在这个“宣 言书”里,主人翁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对现实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的 传统观念进行了直接的控诉和反抗。下列与它属于同一流派的作品是( C ) A.雪莱的《西风颂》 B.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C.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D.雨果的《悲惨世界》 [解析] 《玩偶之家》反映的是娜拉对现实社会罪恶的“直接的控诉和反抗”,属于现实 主义文学。《西风颂》《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悲惨世界》都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罗曼·罗 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选 C 项。 6.(2020·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作家狄更斯(1812~1870 年)的作品长期受到英国工业 文明研究者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其作品( D ) A.弘扬了个人奋斗的时代精神 B.真实描绘了英国工业革命全貌 C.描述了封建贵族的吝啬 D.反映了 19 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 [解析] 材料“长期受到英国工业文明研究者的重视”表明该作品主要反映了英国工业 革命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历史研究价值,C 项不是研究者重视的主要方面,D 项正确。根据所 学,现实主义主要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故 A 项错误;“真实描绘了英国工业革命全貌”有夸 大成分,故 B 项错误。 7.下面分别是西方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作,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相同点是( A ) A.揭露社会问题 B.塑造英雄形象 C.鼓吹暴力革命 D.崇尚理性主义 [解析]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杰 作。浪漫主义文学及现实主义文学都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文学上的反映,只不过是文 学表现手法不同而已。故选 A 项。 8.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被公认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主要原因是他 刻画了( C ) A.作者对母亲尼洛夫娜的无限敬仰和爱戴 B.布尔什维克党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场景 C.工人阶级不畏强暴坚持革命大无畏气概 D.农民阶级争取土地改革的不懈斗争精神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高尔基的《母亲》完成于 1906 年,深刻地反映了 20 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群众革命斗争,塑造了第一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 级英雄的形象,C 项正确。A 项不能体现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错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 专制统治,与材料不符,B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不符。 9.20 世纪是亚非拉民族文学的繁荣时期。印度的著名代表作家是( B ) A.马尔克斯 B.泰戈尔 C.马克·吐温 D.索卡因 [解析] 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泰戈尔是印度著名 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戈拉》;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索卡因是尼日利亚作家。故选 B 项。 10.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 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 件,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 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与其风格相似的是( A ) A.《老人与海》 B.《巴黎圣母院》 C.《红与黑》 D.《约翰·克里斯朵夫》 [解析] “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 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表明其是现代主义风格,《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风格,故 A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英国诗人拜伦的代表作,使拜伦“一夜醒来 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他塑造的“拜伦式英雄”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孤 傲、倔强、狂热、浪漫…… 材料二 爷爷的遗体用货车运到离雅斯纳雅·波良纳 6 俄里左右的查雪卡火车站。……当 我们的马车经过乡村时,发现许多人走到街上。当然,与聚集在火车站和铁道两旁的成千上 万的人相比,他们毕竟还是为数不多的。看来沙皇政府更加害怕死去的托尔斯泰,因而把前 来参加护送灵柩的大学生专车中途拦住,在灵柩护送队伍必经的沿途两旁,出动了骑警,如 临大敌。 ——《回忆祖父列夫·托尔斯泰》 材料三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文人求之不得的事情,然而奇怪的是,当荒诞派戏剧 作家贝克特风闻自己获得 1969 年诺贝尔文学奖时,竟做了一个“荒诞”的举止,马上躲到乡 村的一个小山庄里去了。最后在政界人物的劝导下同意接受此奖项,又以健康的缘故,不亲 自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 (1)材料一中的作品属于哪种风格流派?该流派兴起于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下?(10 分) [解析] “流派”结合其作品回答,“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流派:浪漫主义。背景:工业革命以来的欧洲社会发展迅速,但同时资本主义社 会的种种弊端也日益暴露,人们普遍感到失望、不满,反映在文学领域,是浪漫主义与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沙皇政府更加害怕死去的托尔斯泰”?试从其文学作品的社会价 值角度分析。(10 分) [解析] 注意从题中所给角度去分析原因。 [答案] 托尔斯泰的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该类作品注重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抨 击罪恶的社会现实,对于人们反抗黑暗的沙皇专制统治具有激励作用,故沙皇政府更加“害 怕死去的托尔斯泰”。 (3)你喜欢贝克特的作品吗?请简述理由。(10 分) [解析] 作为开放性题目,表明观点后,理由要充分。 [答案] 喜欢,因为其作品反映了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及工业社会的压抑下,人们苦闷、迷 惘、虚无情绪和变态心理等精神创伤,给人们以警醒。 不喜欢,因为其作品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情节支离破碎, 难以理解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 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 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 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 文学的一部分。” 材料二 从 19 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 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世界文学发展的什么特点?(6 分) [解析] 本问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 [答案]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认。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使两个时期文化交流加速的原因。(12 分) [解析] 本问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答案] 19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20 世纪 50 年代后: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推动;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 (3)面对 19 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文化交流,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等国 的文化侵略,应该抵制;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被侵略国家应当有选择地 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本国文化。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12 分) [解析] 本问属于判断题,考查学生推理能力。 [答案] 第二种说法。看法:资本主义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被侵略国家要辩证地看 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交流中充实和发展自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