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21/03/46/2afe4568c23f793f1c7ee128efbb92e7/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21/03/46/2afe4568c23f793f1c7ee128efbb92e7/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21/03/46/2afe4568c23f793f1c7ee128efbb92e7/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少的东西外,无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 A.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B. 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 C.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D. 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 【答案】C 【解析】根据“除了必不少的东西外,无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可知体现了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项正确;“除必不可少的东西外,……无论多便宜都一概不需要”可知体现的不是勤俭节约、吝啬守财和精耕细作,排除ABD项。 2.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 精耕细作的传承 B. 人地矛盾的显现 C. 稻麦种植的减少 D. 技术交流的增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B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3.《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近人统计隋唐时期长江下游各地水利措施的次数见下表。这反映了 省份(今) 隋朝(次) 唐朝(次) 浙江省 2 44 江苏省 1 18 安徽省 1 12 A. 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C. 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明显加速 D. 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结合近人统计隋唐时期长江下游各地水利措施的次数可知,主要体现了唐朝时期南方水利建设增多,实质问题是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即经济重心的南移进程加速,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封建历朝都实行的经济政策,隋朝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数据可知题干主要体现了唐朝时期南方水利建设增多,说明南方经济发展较快,而不是强调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唐朝时长江下游地区水利措施的次数增多,但是题干没有其他地区水利工程的信息或农业发展的信息,无从得出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心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4.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 A. 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 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 C. 盐铁专卖制度解体 D. 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鼓励民间盐铁经营,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民间商业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中国封建社会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C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并未普及,但汉武帝执政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这是因为 A. 盐铁官营政策推行 B.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 C. 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 小农经济的高度繁荣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的推广。故答案为A项。汉代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超过民营手工业,排除B项;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即水排,是在东汉时由杜诗发明,排除C项;铁农具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 6.“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 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 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 民营手工业已关注自身品牌价值 D. 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物勒工名”“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可知,“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在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将“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而并非假冒官营产品,故答案为C项。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与事实不符合,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争夺,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而材料的时间是“宋代”,排除D项。 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镇附近的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 A. 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 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C. 私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 小农经济已经破产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材料“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体现的是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B正确;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明清之前的私营手工业就已经发展,排除C;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8.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有的“先儒后贾”,有的“先贾后儒”,有的“亦贾亦儒”。这表明当时徽州地区 A. 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B. 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C. 社会结构发生变动 D. 商人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先儒后贾”“先贾后儒”“亦贾亦儒”等信息,可得出这些商人兼有士人身份,打破了士农工商分立的阶层限制,即出现了士商结合的新群体,故选C;明清时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题干没有反映官商勾结现象,排除B;题干没有反映商人地位的变化,D错误。 9.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说明明朝 A. 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 C. 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追求商业利润,但是把读书做官看作更高的价值追求。这使得商人在致富后,往往不是扩大再生产,而是将资金更多用于培养子弟读书做官,从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权力对商品经济的压制,D选项排除。 10.统计,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三年(1832),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了 A. 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社会动荡 C.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 闭关锁国下外贸仍有一定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结合所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材料数据说明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故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绝对禁止中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因此根据材料所述中外贸易情况不能得出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故A错误;根据题干“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可见材料中中国处于外贸出超状态,白银应该是大量流入中国,故B错误;材料表明中国处于外贸出超状态,说明中国在当时的中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故C错误。 11.1572年,美洲白银开始一次新的引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同菲律宾首都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这反映出 A. 世界经济中心逐步向亚太转移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C. 中国工业品逐步打入美洲市场 D. 新航路开辟加速了物种交流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者把从美洲掠夺的白银购买印度、中国的商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联系,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世界经济中心逐步向亚太转移,排除A;材料说明西欧殖民者用白银购买印度、中国的商品,无法体现“打入美洲市场”,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物种交流的信息,排除D。 12.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其安特卫普港口更成为欧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据此可知,当时荷兰 A.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B. 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C. 重视发展手工业经济 D. 在商业贸易中占据优势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造船业,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其在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因此这时期荷兰在商业贸易中占优势,故D选项正确;这时期的荷兰积极发展商业贸易,而不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可知,这时期荷兰没有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重商主义强调通过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来获得财富,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荷兰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在商业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而不是重视发展手工业,故C选项错误。 13.有人根据英国海关记录整理出下表,从表中信息可知英国 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表 年份 1700 1714 1737 1751 1774 1783 1800 吨位(单位:万吨) 32 44 50 52.5 84 96 192 A. 海上贸易突飞猛进 B. 成为“世界工厂” C. 已经掌控世界市场 D. 自由经济政策盛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可知,反映的是英国的海上贸易,故A项正确;成为“世界工厂”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故B项错误;“已经”说法错误,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盛行是19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14.据丹宁《法律的界碑》记载,公元1606年英国商人约翰•贝特在缴纳了正常的议会税后,国王却下令额外征收5先令的葡萄干进口税,贝特以与“制定法相抵触”为由反对并向理财法院起诉国王,案件以贝特败诉告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英国 A. 额外征收进口税体现重商主义政策 B. 议会与国王展开斗争实现权力制衡 C. 长期参与殖民战争致国家财政困难 D. 进口税增加是王室奢侈享受的后果 【答案】A 【解析】重商主义盛行于15到17世纪的欧洲,它强调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材料中增加进口税,体现了对于进口的限制维护贸易的顺差,符合重商主义,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贝特起诉国王失败,没有体现出议会对于国王的制衡,故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重商主义主要是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而非国家财政困难或者王室奢侈,且这两条信息材料并未体现,故C选项和D选项错误。 15.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的征服活动在当时(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殖民地产生的最明显结果是“失去整个……旧世界而未产生一个新世界”。这说明西方的征服活动 A. 造成了殖民地社会人才断层 B. 给当地人民再度套上了枷锁 C. 瓦解了殖民地封建剥削关系 D. 无法为殖民地创造发展契机 【答案】B 【解析】“失去整个……旧世界而未产生一个新世界”说明西方的征服活动破坏了殖民地旧秩序、旧制度,却没有改造成一个新社会,境况更差,使殖民地人民再度套上了枷锁,故B 正确;材料没有从人才方面阐释殖民扩张对于殖民地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产生一个新世界”说明没有对殖民地原有社会关系进行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无法为殖民地创造新生的契机”,故D项错误。 16.1868年,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工业革命为信号灯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B. 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C. 政治改革后,议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D. 汽车的发明应用使城市交通环境更复杂 【答案】B 【解析】煤气信号灯与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无关,排除A;1868年处于工业革命期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日益繁忙,安装煤气信号灯,规范交通规则,促进了城市交通的管理,故B正确;C与材料无关,排除;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7.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 A. 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B. 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 C. 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为处理工业化……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来看,工业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通过立法、加强管理来解决,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完善。故答案为B项。A项是题干所揭示的现象,不是针对现象所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9世纪实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排除;D项材料不仅涉及立法,而且还有政府部门的设立,排除。 18.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签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这一做法 A. 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B. 导致两国关税收入的大幅下降 C. 体现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D. 缓和两国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世纪中期”“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得出工业革命后因生产力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想盛行,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降低关税,并未提到关税收入的变化,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是在罗斯福新政后,C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两国对殖民地的争夺,D项错误。 19.如下图是19世纪末美国公司化运动中被合并公司数量统计图。这一现象 A. 导致了美国经济走向衰退 B. 表明了政府支持公司重组 C. 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完成 D. 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19世纪末美国公司化运动”可知,图表反映的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垄断(被合并公司的数量)的出现。根据所学可知,垄断组织的出现,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发展较快,导致了美国经济走向衰退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图表中不涉及政府对公司合并的态度,排除B项;美国完成工业化的信息从表格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 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一一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小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 A. 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 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C. 变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D. 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答案】D 【解析】A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西方工业文明对全球的影响,并没有反映各国的相互借鉴,B错误。C错误,材料的重点在工业文明的扩展,并非交通工具变革,故D正确。 21.尊重女性,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绅士文化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新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到19世纪末,传统的绅土概念被彻底稀释。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 A. 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变 B. 朝着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C.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 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新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绅士文化的变化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的经济转型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绅士文化注入新的概念,与低俗化无关,B选项排除。英国绅士文化的变化与资产阶级革命无关,而且19世纪的时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早已经完成,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绅士文化概念的变化,绅士文化并未消亡,D选项排除。 22.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 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 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 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 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出现于罗斯福新政后。B错误,因为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差距。C错误,材料只是说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而无法得出最早建立。因为德国政府加强社会保障,这说明了社会问题的增多。故本题选D。 23.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答的小麦,在此装载运往纽约的黄麻。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主要表明 A. 世界范围劳动分工形成 B. 科技创新助力世界市场发展 C. 商品是世界联系的纽带 D. 英国对海外市场有严重依赖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劳动分工,故A项错误;“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句话体现出了科技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商品的作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英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故D项错误。 24.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传统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C.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鸦片战争后”松江府大量种植棉花导致粮食短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大量种植的棉花主要以出口为主,说明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走向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应当时中国传统手工业迅速发展的内容,排除B项;当时自然经济是逐渐瓦解,其统治地位尚未丧失,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25.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时间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A. 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 B. 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 C. 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 D.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重点是洋务运动虽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肯定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抵制侵略只是其积极作用的一部分,故D项排除。 26.1913年张謇说:“…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日”。材料反映出 A. 一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C. 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门的共识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捍卫图存计”反映了挽救民族危机,实业救国;“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反映了抢占国际市场,表示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思想潮流,B为正确答案。一战时间是1914-1918年,与题意不符,不选A。 材料只反映张謇的主张,未反映实业家们的共识,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只反映张謇的主张,未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D与题意不符,不选。 27.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结合所学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A. 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 B.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 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此阶段商办企业的迅速发展,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A 错误,清政府不可能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B出现于甲午战后,符合题中的时间。CD出现于1911年之后。 28.1934年后,中国经济危机逐渐严重,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1935年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由此可知,南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A. 导致了官僚资本的产生 B. 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 C. 是罗斯福新政的翻版 D. 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 【答案】B 【解析】1927年左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诞生,故A项错误;政府及其官员参加活动或掌握领导权,为以公谋私、压榨和排挤民族资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不利于市场环境的良性形成与发展,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通过税收杠杆、金融调整等经济政策引导、干预资本运营,而不是政府及其官员直接参加乃至领导企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的信息,故D项错误。 29.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 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5年中国轮船数量和吨位增加,当时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中国航运业的发展,故C选项正确;全面抗战在1937年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选项错误;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故B选项错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在解放战争时期,故D选项错误。故选C。 30.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 31.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人绝境。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这说明 A. 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B. 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 C. 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洋务企业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入绝境”可知,19世纪80年代洋务企业的发展已经面临困难,根据材料中“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可知,洋务企业的办理权限回到了政府手里,反映了洋务企业发展艰难,洋务企业封建的局限性无法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洋务企业不等同于中国近代企业,且政策不是决定近代企业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的为清政府,排除;C项,官员督办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 二、非选择题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1)特点:①时间早且区域多;②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③重心逐渐南移;④出现专业化产区;⑤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作用:①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④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 (2)背景:①世界市场的发展;②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 影响: ①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②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③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从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纺织工具不断革新”“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根据材料“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政府收入、商品经济、人们的生活等方面来分析出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作用。 (2)根据材料“17—18世纪”“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并结合17-18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可以概括出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华文明的影响、丝绸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常见人名 古代中国 福、禄、贵、寿、荣、千秋、延年、延龄、松龄、安、宁、和、顺、富、仁、义、信、忠、孝、德、修、文、武、贤等;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 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超英、超美、红专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卫兵武、爱武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波、涛、浪、飞、海、宇、彬、斌、博、璐、鑫、琳、颖、捷、睿、静、洁、莹、晨、露、晓、雪等。 ——摘编自张书岩《从人名看50年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看法:中国古代常见人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 说明:福、禄、贵、富贵、荣等常见人名,反映了自然经济形态下人们的理想和诉求。仁、义、礼、信、忠、孝、德,等常见人名则反映了儒家纲常伦理成为古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思想。综上,中国古代常见人名来源于古人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示例2:看法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名反映了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 说明:建国爱华、解放新华等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后的喜悦和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与拥护。抗美保国、卫国反映了朝鲜战争期间和胜利后人民群众对保家卫国的热情,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是人民群众深化国家认同的生动体现。综上,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名深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和拥护,是当时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的生动体现。 示例3:看法: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常见人名常常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说明:建国爱华新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抗美、保国、卫国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跃进、超英赶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历史背景。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人名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综上,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常见人名往往来源于当时正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我们今天考察这些事件的社会影响提供了一个视角。 示例4:看法:80年代以来,中国常见人名政治色彩减弱,呈现多元化特点。 说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常见人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常见人名。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波、涛、浪、飞、海等象征积极奋斗的字词成为常见人名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等时代热词也没有再成为常见人名,这表明常见人名中的政治色彩逐渐减弱。综上,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中国人名呈现多元化趋势,政治色彩逐渐减弱。 【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选择某一时期的人名,挖掘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如由“仁、义、礼、信、忠、孝、德”,可见中国古代常见人名来源于古人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由材料的20世纪60-70年代的人名,如“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卫东、卫红、向东、文革”,可见新中国常见人名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和重大历史变迁。由材料“波、涛、浪、飞、海”,可见80年代以来,中国人名政治色彩逐渐减弱,富有个性。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916年8月,索姆河战役中的最后阶段,陆军元帅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将军接管了德国的军事指挥权,随后,他们做出了建造兴登堡防线的决定,工程的建设期为1916年至1917年。1917年,在西线战线上,法国的尼韦勒将军取代了一向谨小慎微的霞飞将军,他决定用闪电战取得战争的胜利。兴登堡鉴于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决定在西线采取守势。由于兴登堡防线的修筑,德军的战线缩短了50公里,从而确保德军从此释放出13个师的储备军事力量。 当时,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这种冲锋在深壕沟、巧布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没有多大效果。尼韦勒将军的军队跃出壕沟发动攻击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这条防线使得协约国蒙受了四十万人的伤亡,而德国人伤亡只有二十五万人。1918年9月,协约国多国联军组织军队在西线发起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兴登堡防线。 ——据马丁·吉尔伯特《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做出建造“兴登堡防线”决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登堡防线”的影响。 【答案】(1)背景:德国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协约国在西线逐渐掌握主导权;法国调整军事战术,德国实行军事守势。 (2)影响:防线的修建使德军的战线得以缩短,释放了大量军事力量,增强了其军事上的灵活性;在应对欧洲传统战争时作用明显;但最终无法挽救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定局。 【解析】 (1)背景:根据“兴登堡鉴于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和所学得出德国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根据“在西线战线上,法国的尼韦勒将军取代了一向谨小慎微的霞飞将军,他决定用闪电战取得战争的胜利”得出协约国在西线逐渐掌握主导权,法国调整军事战术。 (2)影响:根据“德军的战线缩短了50公里,从而确保德军从此释放出13个师的储备军事力量”得出防线的修建使德军的战线得以缩短,释放了大量军事力量,增强了其军事上的灵活性;根据“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这种冲锋在深壕沟、巧布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没有多大效果”得出在应对欧洲传统战争时作用明显;根据“协约国多国联军组织军队在西线发起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兴登堡防线”得出但最终无法挽救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定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