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学案

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考纲要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c)。‎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 ‎1.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2.内容:筹建新中国 ‎(1)确定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 ‎(2)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意义: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职能的表现 ‎(1)机构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的性质。‎ ‎(2)内容上,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确立的各项原则为1954年宪法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 ‎1.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标志着____________。‎ ‎2.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 新中国是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基石。‎ ‎(4)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1.时间:1954年9月。‎ ‎2.地点:北京。‎ ‎3.贡献:通过《________________》。‎ ‎(1)内容:确定了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4)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四、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c)‎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意义:是中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新发展:1956年“________________”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意义:调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减少决策的失误。‎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①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地理原因: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 ‎(2)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3)法律依据 ‎①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概况:先后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意义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 ‎(1)制定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制定的;后者是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制定的。‎ ‎(2)制定的主体不同。前者是由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后者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3)性质不同。前者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正确区分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代表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人大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                   ‎ ‎1.(2015·7月浙江学考)《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 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  )‎ A.开国大典 B.1949年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3.1953年某地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传单主要是为了(  )‎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4.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有了变化。政协性质开始变化的原因在于(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 D.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5.(2015·浙江学考)新中国初期形成的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政治制度包括(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历史性转折 考纲要求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b)。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c)。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d)。‎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b)‎ ‎1.表现: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陷入政治和社会混乱。‎ ‎(1)革命委员会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4)红卫兵运动践踏公民基本人权;公民人身自由失去保障——________被迫害致死(‎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2.教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1.“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坚持依法治国,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2.20世纪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几部法律文献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49~1954年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互动探究 探究点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材料 1966年8、9月,北京市被打死1000多人。自8月27日至9月1日,大兴县先后杀害“四类分子”及其家属325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仅38天,有22户被杀绝。1969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因遭受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在河南开封病逝,成为我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组口号:“砸烂公检法”,“打倒旧政府”,“踢开党委闹革命”,“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在哪些方面?‎ ‎ ‎ ‎ ‎ ‎(2)“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受严重挫折,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有哪些?‎ ‎ ‎ ‎ ‎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c)‎ ‎1.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1)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3)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d)‎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修改宪法:1982年11月,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1)提出: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2)确立: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3.形成体系:基本形成以__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 “法制”与“法治”有所区别:“法制”是国家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指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 ‎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                   ‎ ‎1.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人民的生命完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2.在中共90余年的历程中召开过许多重要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其中之一,下列各项形容中,最符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是(  )‎ A.“开天辟地” B.“星火燎原”‎ C.“生死攸关” D.“伟大转折”‎ ‎3.(2016·4月浙江选考)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 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4.(2015·7月浙江学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一部法律,它成为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部法律是(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发展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考点3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考纲要求 1.“一国两制”的构想(b)。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b)‎ ‎1.基本含义: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________________(补充)。‎ ‎2.形成过程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1980年后,从台湾回到祖国探亲、经商投资等人数增多,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3)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就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提出方针政策。‎ ‎(4)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5)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 “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的地位 ‎(1)对内: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2)对外:特别行政区有一定的外事权,但不能行使国家的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 ‎1.回归过程 ‎(1)香港:中英会谈(1982年)——联合声明(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0年)——顺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顺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 ‎2.回归意义 ‎(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为国际社会以__________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 ‎3.回归原因 ‎(1)前提条件:我国综合国力强大。‎ ‎(2)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构想。‎ ‎(3)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群众基础:群众渴望回归。‎ ‎1.‎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2.‎ ‎ 正确区别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不同性质 ‎(1)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的问题,属于内政。‎ ‎(2)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的问题,涉及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属于外交范畴。‎ ‎ 祖国统一大业的图示 ‎1.(2016·4月浙江选考)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 A.“一国两制” B.“港人治港”‎ C.高度自治 D.实现“三通”‎ ‎2.(2014·1月浙江学考)“我们一贯主张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上述材料出自(  )‎ A.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发表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1995年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3.(2014·7月浙江学考)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  )‎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大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4.(2015·浙江学考)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这一事件表明(  )‎ A.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中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C.海峡两岸“三通”变成现实 D.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占领 ‎5.“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考点4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考纲要求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2.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b)。‎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 ‎1.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2.过程 ‎(1)首次提出:1953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时。‎ ‎(2)再次提出: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3)最终定型:1955年亚非会议(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__________;互不干涉内政;____________;和平共处。‎ ‎4.意义 ‎(1)对中国: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对世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强调发展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这是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一种修正,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关键。‎ 二、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b)‎ ‎1.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 ‎(2)地点:瑞士日内瓦。‎ ‎(3)主题: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4)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________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5)结果: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4)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5)结果: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__”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异”是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干扰破坏,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与分歧)‎ ‎(6)意义:一是形成____________。(万隆精神是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精神)二是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联系,迎来了一次建交高潮。‎ ‎ “求同存异”方针的关键是“求同”,而不是消除差异。亚非各国之间由于国情不同,确实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历史与现实中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减少意见分歧,理应成为亚非各国的共同追求。‎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下图是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时,和印度总统普拉沙德(右一)、副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右三)、总理尼赫鲁合影。这次访问最大的成果是周恩来提出(  )‎ A.“一边倒”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的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2.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的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3.“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4.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次会议应该是(  )‎ A.日内瓦国际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考点5 外交关系的突破与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考纲要求 1.外交关系的突破:(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2)中美关系正常化(b)。(3)中日邦交正常化(b)。2.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b)。(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b)。‎ 一、外交关系的突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 ‎(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2)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b)‎ ‎(1)原因 ‎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 ‎②中国: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 ‎(2)过程 ‎①1971年4月,“______________”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b)‎ ‎(1)原因: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日本舆论的强烈要求。‎ ‎(2)概况: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双方签署《________________》。‎ ‎(3)意义: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推动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对中、美、日三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有利于维护中、美、日人民的利益。‎ ‎(2)对国际关系: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1.正确区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与“加入”的区别 ‎(1)恢复: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恢复”说明世界上代表中国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集团是非法占据联合国合法席位。‎ ‎(2)加入:等于变相承认“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谬论。‎ ‎2.正确区分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系 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 ‎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b)‎ ‎(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 ‎(2)实行对外开放,坚持__________________,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b)‎ ‎(1)2001年,“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 ‎(2)特点:结伴而不结盟。‎ ‎(3)合作模式: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4)意义: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                   ‎ ‎1.(2016·4月浙江选考)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2.给下图反映中美间复杂关系的画面配上一个主题,最佳的选择是(  )‎ A.中美在联合国相互制约 B.“台湾问题”是制约中美关系的因素之一 C.在重大国际事务影响力上中美并驾齐驱 D.中美同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力量之一 ‎3.(2015·浙江学考)1972年,有1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从而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有(  )‎ ‎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②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苏同盟关系的加强 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4.(2015·浙江学考)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  )‎ A.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我国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它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  )‎ A.平等互利的原则 B.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独立自主的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精析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知识清单 二、1.新中国的成立 三、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社会主义 四、2.(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1)②大杂居、小聚居 冲A训练 ‎1.B ‎ ‎2.A ‎ ‎3.C ‎ ‎4.C ‎ ‎5.B ‎ 考点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历史性转折 知识清单 一、1.(4)刘少奇 互动探究 探究点 (1)对人的生命财产的侵犯;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陷于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2)①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②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③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 二、1.(2)以阶级斗争为纲 三、2.(1)依法治国 3.宪法 冲A训练 ‎1.D ‎ ‎2.D ‎ ‎3.D ‎ ‎4.B ‎ ‎5.D ‎ 考点3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知识清单 一、1.资本主义制度 二、2.(3)和平方式 互动探究 探究点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9世纪末英国强行租借“新界”。‎ ‎(2)实质:继续保持在香港的统治。“底气”: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 三、1.(1)告台湾同胞书 (4)九二共识 冲A训练 ‎1.D ‎ ‎2.A ‎ ‎3.A ‎ ‎4.A ‎ ‎5.B ‎ 考点4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知识清单 一、3.互不侵犯 平等互利 二、1.(4)大国 2.(5)求同存异 (6)万隆精神 冲A训练 ‎1.B ‎ ‎2.C ‎ ‎3.C ‎ ‎4.B ‎ ‎5.A ‎ 考点5 外交关系的突破与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知识清单 一、2.(2)①乒乓外交 3.(2)中日联合声明 二、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冲A训练 ‎1.A ‎ ‎2.B ‎ ‎3.A ‎ ‎4.D ‎ ‎5.C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