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人取名很有讲究,一般而言,以字定辈者,都将这些辈份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份。你认为这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 A. 等级观念 B. 宗法观念 C. 法治观念 D. 辈份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取名时讲究“以字定辈”,强调辈分的作用,是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的结果,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调整家族关系的重要纽带,故B项正确。等级观念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按照血统、社会地位及社会成就的高低等标准,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辈份观念是指同宗族之间的辈分关系,一般是晚辈向长辈请安、敬烟、让座、让路等,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秦 ‎6位 两宋 ‎121位 西汉 ‎47位 明 ‎4位 唐 ‎182位 清 ‎0‎ A. 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 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 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 明代宰相人数减少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根据图表看出,唐代、宋代丞相人数明显多于其他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宰相,相权从秦朝的位高权重到日益削弱直至废除,反映君主专制日益加强,B项正确,C项错误;元朝宰相权力有所反弹,A项错误;宰相人数减少与行政效率的高低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3.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扩大了地方王国的势力 C. 有利于郡县制的推广 D. 结束了郡国并存的局面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立梁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封四侯”可知汉景帝将梁国一分为五,缩小了梁王的势力范围,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此举缩小了地方王国的势力,故B错误;梁国一分为五,仍实行的是封国制,故C错误;结束说法绝对,封国仍然存在,故D错误。‎ ‎4.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A. 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 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 阶级矛盾彻底消失 D. 中华帝国长期繁荣 ‎【答案】B ‎【解析】“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说明政府比较关注民情民意,C正确。唐代的监察机构不是礼部,礼部主要负责礼仪和对外交往,A错误。C中彻底消失说法绝对,排除。中华帝国长期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等待中正官评定品级 B. 参加科举考试 C. 投笔从戎戍边 D. 投做官吏幕僚 ‎【答案】B ‎【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体现的是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隋唐以后主要是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做官,调动了知识分子读书的积极性,故选B;A是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排除;CD符合战国时期,都不是隋唐以后知识分子步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排除。‎ ‎6. 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太吏之泄泄(闲缺)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 自然灾害频仍 B. 社会治安混乱C. 土地兼并严重 D. 官吏贪暴腐败 ‎【答案】D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词语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意思是说农民起义是因为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所以D项是正确项。自然灾害频仍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官吏本身的不作为造成民众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社会治安混乱是其表现,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 ‎7.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 A. 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 ‎ B.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B ‎【解析】依题和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提出政治纲领,此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占领武汉三镇,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限制袁世凯独裁。综上所述,①是中国同盟会成立;②‎ 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故答案为B项。湖北军政府成立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宣统帝退位后,排除CD项。‎ ‎8.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而非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已经是历史潮流,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当然不能起决定作用,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9.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 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 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 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由“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书记,故本题答案选B项。‎ ‎10. “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 《四月提纲》 B. 《共产党宣言》 C. 《大抗议书》 D. 《人权宣言》‎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可以推断“它”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对国际工人运动有指导作用的著作,根据时间可以排除掉CD;《四月提纲》虽然是有关工人运动的,但是它不可能被别国发行,因为它只是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对俄国革命进程发挥指导作用的文件,所以排除A;所以只有《共产党宣言》符合上述条件,故选B。‎ ‎11.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项“义和团运动时期”和C项“辛亥革命时期 ”均不符合材料信息。‎ ‎12.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 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是 A. 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 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先定三湘,光复武汉”、“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1926年进行,不到一年的时间由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所以答案选B。‎ ‎13.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A. 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D. 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答案】A ‎【解析】根据“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铁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嫩江桥奋勇抵抗”等内容可知该笔记的主题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地区抗日活动的高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故选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都是在1937年以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在1945年,故排除BCD项。‎ ‎14.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 ‎15.表一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表一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 五四大潮的洗礼 B. 长征 C. 上井冈山 D. 重庆谈判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所提示的时间,可以看出选项必须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面内战爆发之间的选项才符合题意,只有重庆谈判符合上述时间,故选D。ABC均发生在抗日战争之前,故不符合题意。‎ ‎16.毛泽东为新华社与的某一年元旦新年献叫中说道:“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这一献词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A. 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 三大战役,国民党军事力量急剧衰退 C. 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 开国大典,建立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的内容说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故B正确。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国民党的军事力量还是特别强大的,可排除A;解放南京和开国大典,分别发生在1949年4月和10月,与材料中所讲到的时间是元旦不相符,可排除C、D;因此本题选B项。‎ ‎17.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 ‎18.1955年的万隆会议、1970年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等国际关系文件,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产物 B. 获得国际社会的全面认同响应 C. 概述了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内容 D. 已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国际关系文件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证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和平共处是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提出的;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国际新秩序现在还没实现。‎ ‎19.1971年,当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时,沿途不少行人高兴地相互转告:“中国来的!中国来的!”不少人招呼说:“欢迎、欢迎!”并挥帽致意。此次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 亚非会议 B. 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 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1971年,当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会议指的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故C项正确;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尼的万隆举行,故A项错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在原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故B项错误; 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故D项错误。‎ ‎20.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 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 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 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答案】C ‎【解析】A.项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建立外交是在1979年,A错误。B项,材料中说美国开始寻求解决办法,说明美国对中国不再是之前的封锁与敌视,因此B项错误。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这个说法本身有问题,中美两国社会性质不同,而且即使在后来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中美之间只是不再对抗,双方关系还不会好到成为战略同盟的地步,因此D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尼克松说开始寻求中美不再是敌人的办法,这就说明了中美的关系和之前的对抗于封锁时期有重大的变化,因此选C。‎ ‎21.2018年1月3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表示,两岸关系与“九二共识”是“相合则旺、相离则伤、相反则荡”。“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A. 两岸直接“三通” B. “一个中国”原则C. 经济密切合作 D. “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B ‎【解析】“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故选B;“九二共识”的内容与两岸直接“三通”无关,排除A;C不是“九二共识”的核心,排除;“一国两制”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不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排除D。‎ ‎22.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 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九二共识”的确定 C. 中国困际威塑的提高 D. 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D ‎【解析】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之所以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 ‎23.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三权分立C. 小国寡民 D.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具有人民主权的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的思想和私有财产权问题,故BD项排除;小国寡民是古希腊城邦的特征,故C项排除。‎ ‎24.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 对平民没有一点好处 B. 维护贵族的利益 C. 维护平民的利益 D. 是对后世影响最广的古代法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都体现了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十二铜表法》变习惯法为成文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十二铜表法》是维护贵族利益,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影响最广”。‎ ‎25.英国著名歌剧《劳兰斯》中有段广为流传的唱词:“我时常感到可爱滑稽,人间万物是这样离奇:降临到人世间的每个活生生的男孩和女孩,要么是一个小自由党人,要么是一名‘小托利’。”这反映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政治生活 A. 君主立宪制确立 B. 两党制盛行C. 责任内阁制形成 D. 代议制完善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要么是一个小自由党人,要么是一名‘小托利’”可知反映的是19世纪英国的两党制,故B正确;君主立宪制确立于168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责任制内阁形成于18世纪前期,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代议制,故D错误。‎ ‎26.1952年杜鲁门总统命令商务部长将某些钢铁企业置于联邦政府的管制之下,不久,最高法院裁决杜鲁门发布的这一行政命令违宪。据材料可看出,美国 A. 各州拥有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 B. 总统无权签署上述行政命令 C. 最高法院正常行使自身的权力 D. 司法机关的权力高于行政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美国的 三权分立。美国实行联邦制,但各州并不拥有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故排除A项;美国总统形式行政权,有权签署行政命令,故排除B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司法权并不高于行政权,故排除D项。美国总统虽然有权签署行政命令,但该命令必须符合宪法规定。最高法院以违宪裁决该行政命令无效,体现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衡,是最高法院正常行使权力的表现,故选C。‎ ‎2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 总统控制议会 B. 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 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 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 ‎【答案】D ‎【解析】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总统控制不了议会,A错误;两者权力是相互牵制,没有大小之分。B和C项错误。“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体现出总统和议会权力的相互制约性,D正确。‎ ‎28. 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及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 君主专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共和制 D. 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C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题目的关键信息是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是1877年的当前政体,而不是1789年,只要读清题意的时间限制即可,法国在1875年确立了议会共和制,选项C符合题意。‎ ‎29.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在《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中写道:“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这“两种武器”主要表现为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B.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铁幕演说 C. 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D. 马歇尔计划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为了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美国推行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根支柱;材料中“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中的“两种武器”指的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用武力来结束对方与其的世界霸权争夺.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保证毁灭.冷战结束后再加上经历了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30.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答案】A ‎【解析】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故本题应选A项;德国分裂属于冷战,故排除B项;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C项;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D项。‎ ‎31.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答案】C ‎【解析】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材料内容无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这股“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材料“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吹遍整个非洲大陆”可看出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谋求在国家社会上不结盟,获得国家独立发展的有力空间,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非洲的“变迁之风”,没有涉及美苏关系,故D项错误。‎ ‎32.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 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 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 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 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等关键信息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是单极世界和多级的结合,选择A项符合题意。B不符合“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信息;C说法不符合“美国也孤掌难鸣”的信息;D说法明显不符合当今格局的特点。‎ 二、材料题 ‎33.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较之于封建专制,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进步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国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不能再左右国家。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历程。‎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在政治制度方面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和英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创造的新政体的名称和确立该政体的法律文件。指出德国“传统权力精英”巩固“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代议制的历史进步性。‎ ‎【答案】(1)主要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或议会制度)、责任内阁制、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特点:王权受到限制,逐渐统而不治;确立议会主权;以革命为前提、以立法为主要手段;受经济水平制约;权力转移具有和平性、渐进性。‎ ‎(2)政体:民主共和制(或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法律文件:1787年宪法。表现:规定皇帝大权独揽;规定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帝国国会对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进步性:推动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1)主要表现:根据“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得出确立君主立宪制,根据“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得出资产阶级代议制,根据所学可知,还可回答责任内阁制,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等。特点:根据“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得出王权受到限制,逐渐统而不治;根据“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得出确立议会主权;根据“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得出以革命为前提、以立法为主要手段;根据“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不能再左右国家”得出受经济水平制约;根据“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得出权力转移具有和平性、渐进性。‎ ‎(2)政体:根据所学可知,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表现:根据“”得出规定皇帝大权独揽;根据所学1871年宪法的内容,可从规定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帝国议会对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等分析回答。进步性:根据“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历程”得出推动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根据“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得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得出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 ‎34.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图一和图三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2)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答案】(1)图一:虎门销烟;图二: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图三:抗日战争;图四:渡江战役。‎ 共同主题:反抗外来侵略。‎ ‎(2)斗争对象:由抗战时期的日本帝国主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 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挑起内战。‎ 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和中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影响: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坚实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图一是虎门销烟,图二是武昌起义,图三是抗日战争,图四是渡江战役。联系所学可知,图一和图三的共同主题是反抗外来侵略。‎ ‎(2)联系所学可知,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由抗战时期的日本帝国主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联系所学可知,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蒋介石挑起内战、导致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和中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图四反映的是渡江战役的胜利。联系所学可知,这一事件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坚实基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