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件(7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件(76张)

专题 2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知识框架 知识排查 核心突破 考向预测 一 知识排查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 意义 【 加试 】——( c) 召开 1949 年 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内容 会议指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会议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意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在思想和理论上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主要是筹备新中国的成立,并确定了国旗、国徽、首都,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会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 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1)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 5. 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c) (1) 建立: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意义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 “ 文化大革命 ” 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b) (1) 表现: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陷入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① 革命委员会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④ 红卫兵运动践踏公民基本人权;公民人身自由失去保障 —— 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 。 (2) 教训:加强民主法治 建设。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c) (1) 内容 ①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② 政治路线:停止使用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口号,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 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④ 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2)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①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②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③ 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d) (1)1980 年,邓小平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 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 “ 一国两制 ” 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 ——(b) (1) 酝酿: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 提出: 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 “ 一国两制 ” 的伟大构想。 (3)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 意义: “ 一国两制 ”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及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b) (1) 香港、澳门回归: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 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祖国。 (2)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① 1979 年元旦,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了两岸 30 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 1987 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③ 1992 年 10 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达成共识,史称 “ 九二共识 ” 。 ④ 2008 年 12 月,两岸 “ 三通 ” 终于实现。 3. “ 一国两制 ” 理论创新的 意义 【 加试 】——( c) (1) “ 一国两制 ” 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2)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3) 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① 提出: 1953 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 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2) 日内瓦会议 ——(b) ① 概况: 1954 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② 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 3) 万隆会议 ——(b) ① 概况: 1955 年 4 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 “ 求同存异 ” 的方针,促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② 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形成 “ 万隆精神 ”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 (1)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2) 概况: 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 意义 ① 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②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1) 原因 ①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 ② 中国: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 (2) 过程 ① 1971 年 4 月, “ 乒乓外交 ” 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 ②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 1978 年 12 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 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建交,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4. 中日邦交正常化 ——(b) (1) 原因: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日本舆论的强烈要求。 (2) 概况: 1972 年 9 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3) 意义: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推动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5. 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b) (1) 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 (2) 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 6. 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b) (1)2001 年, “ 上海五国 ” 机制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 (2) 特点:结伴而不结盟。 (3) 合作模式: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4) 意义: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 核心突破 1.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十一大中国特色 (1)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2) 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 (3) 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 方式、步骤:逐步扩大基层民主。 (5) 重点、次序: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6)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7) 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一、从中国特色视角认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8) 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9) 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 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11) 实质: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 2.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制度 中国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了最广泛的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好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适合中国国情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各党均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效解决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问题,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3. 以对比认识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国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产阶级代议制 不同点 经济 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 行使权力的主体 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权力主体是全体人民 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制 不同点 主要权力机构 立法机关,除受人民监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制约,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行政、立法、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利益 阶级 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政党活动方式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相同点 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 1.( 考向:史料理解 · 政治概念内涵判断 ) 对接选考 (2016·4 月浙江学考 )1980 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 “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 该讲话的发表 A. 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 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 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 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 答案 1 2 点拨 3 点拨  邓小平讲话解决领导特权问题,属民主政治体制范畴,而 A 、 C 属经济体制改革 ; B 项属法律体系改革,均与政治体制内涵不符。 1 2 3 (2015·7 月浙江学考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一部法律,它成为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部法律是 A.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2.( 考向:时空意识 · 法律建设的时空特性 ) √ 点拨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 治国安邦总章程 ” ,均带有明显的时空特性,只有 1982 年宪法同时符合上述条件。 1 2 答案 点拨 3 1 2 (2015·7 月浙江学考 )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2015 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 A.50 周年 B.57 周年 C.60 周年 D.65 周年 答案 3.( 考向:时空意识 · 历史现象时间识记 ) √ 点拨 点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于 1955 年,因此 2015 年是其成立 60 周年,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3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非常注重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及意义的考查。如 2016 年 4 月浙江省选考第 13 题考查 1980 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重要意义; 2015 年浙江省 10 月选考第 12 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试题的考查形式来看,直截了当,材料源于教材,虽不新颖,但加强了对历史本质的考查。 备考感悟 1.(2015·7 月浙江学考 ) 《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 √ 1 2 针对训练 解析 3 解析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主要是讨论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故 A 项错误 ; 1949 年 9 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故 B 项正确 ; 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 1954 年宪法,故 C 项错误 ; 中共 八大是 1956 年召开的,故 D 项错误。 1 2 3 2.(2017· 浙江教科院学考抽检 ) 下图是中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该组织系统最早形成 于 A.1949 年 B.1954 年 C.1956 年 D.1978 年 √ 答案 1 2 解析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图中所示的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由此形成。 解析 3 3.(2017· 衢州学考评估交流 ) “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 ” 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 由执政机构变为参政机构 B. 由主持机构变为监督机构 C. 由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 D. 由法律机构变为执行机构 √ 答案 1 2 3 解析 解析  按照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执政机构,而是立法机构,故 A 项错误 ; 统一战线 组织不是监督机构,而是协商机构,故 B 项错误 ;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是立法机构, “ 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 ” 是协商机构,故 C 项正确 ; “ 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 ” 不是执行机构,而是协商机构,故 D 项错误。 1 2 3 1. “ 一国两制 ” 构想的五大内涵 二、祖国统一政策及统一大业的成就 (1) “ 一国两制 ” 的基础是 “ 一个中国 ”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 实行 “ 两种制度 ”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 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 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 实行 “ 一国两制 ” 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2. 特别行政区 “ 特别 ” 的三大内涵 (1)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即享有高度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中央人民政府依法管理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 (2) 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 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基本不变。 3. 以具体史例认识统一大业政策的原则性、灵活性   台湾问题 港澳问题 不同点 本质 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干涉 港澳问题则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 权力 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同点 措施 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权力 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1.( 考向:历史理解 · 香港主权回归 ) 对接选考 (2017·4 月选考 ·16)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至 7 月 1 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A.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 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 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 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答案 1 2 3 点拨 4 点拨  香港回归的重要意义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故选 B 项。 当时 澳门仍被葡萄牙占领,故 A 项错误,香港问题不涉及区域合作问题,也没有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C 、 D 项错误。 1 2 3 4 2.( 考向:历史理解 · “ 特区 ” 内涵的理解 ) (2016·4 月浙江学考 )1990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A. “ 一国两制 ” B . “ 港人治港 ” C. 高度自治 D . 实现 “ 三通 ” √ 答案 点拨 1 2 3 点拨  实现 “ 三通 ” 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涉及的内容,故 D 项符合题意。 4 3.( 考向:时空意识 · 统一大业进程与成就 ) (2015·1 月浙江学考 )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至 7 月 1 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这一事件表明 A.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 中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C. 海峡两岸 “ 三通 ” 变成现实 D.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占领 1 2 3 √ 答案 点拨 点拨  B 、 C 项都涉及台湾问题, D 项是指澳门回归后的影响。 4 4.( 考向:历史理解 · “ 一国两制 ” 内涵 ) (2014·7 月浙江学考 ) 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 “ 一国两制 ” 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 A.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 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 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 大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 2 3 √ 答案 点拨 点拨  “ 一国两制 ” 的 “ 制 ” 指的是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选 A 项。 4 高考命题侧重于主要历史现象的准确识记及对 “ 一国两制 ”“ 特别行政区 ”“ 九二共识 ” 等重要概念内涵的理解。 备考感悟 针对训练 1.(2017· 浙江教科院学考抽检 ) 邓小平早在 1984 年就提出: “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 该观点表明 A.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 B . 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 “ 一国两制 ” 只适用于 台湾 D . 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1 2 3 答案 √ 解析 解析  解题时应明确材料表达的是 “ 一国两制 ” 的思想,而这一思想的核心意思就是要以 “ 一个中国 ” 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2.(2017· 嘉兴一中 10 月月考 )1990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法体现的原则不 包括 A. “ 一国两制 ” B . “ 港人治港 ” C. 高度自治 D . 实现 “ 三通 ” 答案 √ 1 2 3 3.(2017· 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 )1950 年 5 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 “ 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 。 1979 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 “ 争取和平统一 ” 。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 A. 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B. 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C. 以 “ 一个中国 ” 为前提 D. 说明了国共两党对抗激烈 答案 1 2 3 √ 解析 解析  根据材料 “ 一年准备,两年反攻 ” ,不利于和平统一,故 A 项错误 ; 第一 份材料反映了国共关系的对立,故 B 项错误 ; 无论 武力统一,还是和平统一,都只统一在一个中国之下,故 C 项正确 ; 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故 D 项错误。 1 2 3 三、原则性、灵活性兼具的中国外交 1. 新中国外交的六大原则 (1) 根本原则 —— 独立自主。 (2) 根本出发点 ——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3) 首要目标 —— 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 (4) 基本准则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 基本立足点 ——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6) 基本国策 —— 对外开放,坚持对外交往。 2. 影响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四大因素 (1) 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2) 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 ( 意识形态 ) 。 (3) 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 (4)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 3. 国际视野认识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 1.( 考向:主干知识 —— 新中国外交成就 ) 对接选考 (2017·11 月浙江选考 ) 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 “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 ” 。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 是 A. 日内瓦 会议 B . 万隆会议 C. 第一次不结盟运动 会议 D . 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 1 2 3 点拨 √ 点拨  万隆会议是周恩来参加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此次会议上形成了 “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的万隆精神 ” 。根据题中的关键词 “ 周恩来 ”“ 解除殖民主义 ”“ 共同基础 ” 等词可知,此次会议指的是周恩来参加的万隆会议。故答案为 B 。 1 2 3 1 2 3 2.( 考向:时空意识 · 外交成就识记 ) (2016·4 月浙江选考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 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 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 ①②④③ B . ①④②③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①④③ 答案 点拨 点拨  ①②③④ 分别发生在 1972 年、 1979 年、 2001 年、 1991 年,故 A 项正确。 √ 3.( 考向:历史理解 · 万隆会议 ) (2017·4 月浙江选考 ·32 ,节选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 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 “ 万隆十项原则 ” ,主张 “ 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 。决议 “ 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 ” ,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洲各国人民 “ 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 ” 。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 “ 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 。 ——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1 2 3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 答案 答案  诉求: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文化交流。 时代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国际局势紧张与缓和交织。 点拨 点拨  本题考查亚非会议和国际组织的情况 。 “ 诉求 ” 从亚非会议内容的角度回答,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2 3 现代中国外交成就的时段特点及影响因素,特别是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与国际环境、国内主要任务转变的密切关系是命题热点。 备考感悟 针对训练 1.(2015·10 月浙江学考 ) 周恩来说: “ 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 ‘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 。我们希望 …… 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 这个 “ 新的开始 ” 发生在 A.20 世纪 50 年代 B.20 世纪 6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 1 2 3 答案 √ 解析 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中美两国还处在敌对的紧张状态,故 A 项错误 ; 20 世纪 60 年代中美两国还在敌对的紧张状态,故 B 项错误 ;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有了 “ 新的开始 ” ,故 C 项正确 ; 20 世纪 80 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故 D 项错误。 1 2 3 2.(2015·1 月浙江学考 )2001 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 A. 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 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 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 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答案 √ 解析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开创新型区域合作的重大成就。 1 2 3 3.(2017· 温州新力量联盟高二 ( 下 ) 期末 ) 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设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计划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下列外交实践不属于该计划的 是 A.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B. 在中印谈判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签署《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D. 签署《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答案 √ 解析 1 2 3 解析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不属于该计划,故 A 错误,符合题意 ; B 、 C 、 D 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A 。 三 考向预测 押题 1   ( 立意:历史理解 · 历史现象的时空特性 ) (2017· 绍兴学考评估交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名用字,往往随着历次重大政治运动或社会变革而变易,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比如:张要武、陈兴无、李造反等名字应该出自 A. 建国初期 B . “ 大跃进 ” 年代 C. 三年困难时期 D .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 答案 解析 √ 解析  建国初期主要政治事件是新中国成立、 “ 一五 ” 计划及三大改造, “ 张要武、陈兴无、李造反等名字 ” 体现不出当时的时代特色,故 A 项错误 ; “ 大跃进 ” 年代主要变革是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反映的不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故 B 项 错误; 三年 困难时期的时代特色是谋求温饱及发展经济,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 ;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强调 “ 阶级斗争 ” ,武斗、造反是当时流行词语,与材料 “ 张要武、陈兴无、李造反等名字 ” 相符,故 D 项正确。 押题 2   ( 立意:历史理解 · “ 九二共识 ” 内涵 ) (2017· 浙江教科院学考抽检 ) “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 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 “ 九二共识 ” 是 A. 和平统一 祖国 B . 反对 “ 台独 ” 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C. 加强两岸 交流 D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答案 解析  “ 九二共识 ” 核心内容与精神是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 解析 押题 3   ( 立意:历史素养 · 史料的认识利用 ) (2017· 宁波学考评估交流 ) 电视剧《老农民》的编剧高满堂说: “ 作为一部编年体正史,它时间跨度长达 60 年,从头至尾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历史节点和敏感时期。 ” 这部作品 A. 可用于研究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B. 是一部体系较完善的史书 C. 不可能涉及新中国的城市建设 D. 可为冤假错案的平反证伪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中 “ 作为一部编年体正史,它时间跨度长达 60 年 ”“ 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历史节点和敏感时期 ” 说明历史影视可用于研究历史,故 A 项正确 ; 文艺 作品不是史书,故 B 项错误 ; C 项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 ; 冤假错案 的平反证伪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押题 4   ( 立意:时空意识 · 外交成就的区域性 ) 答案 解析 (2017· 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 ) 读下图,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表述准确的是 A. 中国与 ① 的外交谈判中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与 ② 的交往中提出了 “ 求同存异 ” 的外交方针 C. ③ 是首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成同盟的国家 D. 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为解决 ④ 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 解析  从图示可以看出 ① 是印度尼西亚, ② 是印度, ③ 是蒙古, ④ 是印度支那,中国首先与印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 A 项错误 ; 中国 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 B 项错误 ; 首先 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成同盟的国家是苏联,故 C 项错误 ; 中国 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中国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故 D 项错误。 押题 5   ( 立意:国际视野 · 国际格局变动对中国影响 ) (2017· 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起,国家集中力量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 “ 三线 ” 地区进行工业基础建设,其布点与选址的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 “ 三线建设 ” 战略决策的主要背景是 A. 应对外来安全威胁 B. 改变旧有工业布局 C. 呼应国内政治形势 D.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 答案 解析 解析  据材料 “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起,国家集中力量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 ‘ 三线 ’ 地区进行工业基础建设,其布点与选址的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 ” 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为了应对外来安全威胁,故 A 项正确 ; “ 三线建设 ” 属于国防需要,并非改变旧有工业布局,故 B 项错误 ; 当时 国内处于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 “ 三线建设 ” 与此不符,故 C 项错误 ; “ 三线建设 ” 区域不全是民族地区,故 D 项错误。 押题 6   ( 立意:史观引领 · 唯物史观分析外交影响因素 ) (2017· 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与之相关的原因是 A. 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正常化 D.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答案 解析 解析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故 A 项正确 ; 中国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表现,故 B 、 C 项错误 ; 反对 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 20 世纪 90 年代外交政策,故 D 项 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