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7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二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课件)(73张)
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 ① 原因: 20 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 ② 过程: 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1907 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③ 影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b) 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 旷日持久的战争 (1) 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 (b) 战线 地理范围 作战双方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英法军队 ↔ 德军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军 ↔ 德、奥匈军队 南线 巴尔干地区 塞尔维亚军队 ↔ 奥匈军队 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其中西线起决定性作用 (2)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b) ① 1914 年战争重心在西线:马恩河战役是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了德军 “ 速战速决 ” 的 “ 施里芬计划 ” 失败。 1914 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② 1916 年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 1916 年 2 月,德国发动了凡尔登战役。法军在总司令霞飞元帅指挥下,顽强抵抗,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双方伤亡总人数达到 70 多万,因而被称为 “ 凡尔登绞肉机 ” 。 ③ 1916 年 6 月下旬,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国首次使用了新武器 —— 坦克,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被称为 “ 索姆河地狱 ” 。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 (c) ① 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② 杀伤力大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 ③ 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 ④ 帝国主义各交战国鼓吹 “ 爱国主义 ”“ 民族利益 ” 等欺骗民众。 ⑤ 参战国的数量增加、进程的复杂等导致时间延长。 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b) (1)1917 年 4 月,美国以德国实施 “ 无限制的潜艇战 ” 为理由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2)1917 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1918 年,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 《 布列斯特和约 》 ,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b) (1)1918 年,协约国总反攻,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2)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在巴黎签署停战协定,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c) ① 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 尤其美国参战后 ) ; ② 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 如 “ 施里芬计划 ” ) ; ③ 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④ 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4. 人类历史发展到 20 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c) (1)20 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的局面。 (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以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 (3) 一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发生的战争,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 (4)20 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5.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 (c) 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6.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d) (1) 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侵略、比利时抗击德国侵略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2) 影响 ① 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的灾难。 ② 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美日崛起,也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③ 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1. (2018· 稽阳联谊学校高三 10 月联考 ) 照片有时也是珍贵的史料,记录了历史上的重大时刻,右图照片反映了 100 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关于一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爆发根源是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 出现坦克、毒气弹、导弹等新式武器 C. 一战结束前德国皇帝已被迫宣布退位 D. 战争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解析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 A 项错误;导弹是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出现的武器,故 B 项错误; 1918 年 11 月,德国成立了共和国,废除德皇称号,昭告退位,宣布投降,故 C 项正确;一战时美国尚未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在战后的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中可以得到体现,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 (2019· 杭州高三 1 月期末 ) 19 世纪晚期英国奉行 “ 光荣孤立 ” 政策,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则被视为美国 “ 孤立主义 ” 的先导,为美国历任统治者所遵循和发展。英国的 “ 光荣孤立 ” 与美国的 “ 孤立主义 ” ( ) A. 目的不同:英国为维护海上霸权,美国为争夺海上霸权 B. 提出基础不同:英国有世界优势,美国是新建弱国 C. 本质相同:在欧洲大陆扮演一个 “ 均势维持者 ” 的角色 D. 结束时间相同:在一战期间共同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 解析 美国的 “ 孤立主义 ” 和英国的 “ 光荣孤立 ” 其实都是一种保守主义外交政策,二者区别主要是外交政策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美国 “ 孤立主义 ” 外交政策是由当时美国自身新国建立,十分弱小的国情所决定的;英国的 “ 光荣孤立 ” 是由于在 19 世纪晚期英国已经建立日不落帝国,经济基础强大, B 选项符合题意。美国 “ 孤立主义 ” 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英国 “ 光荣孤立 ” 则是英国为了保障其海上霸权地位所提出的, A 选项错误。英国 “ 光荣孤立 ” 政策本质是在欧洲大陆扮演一个 “ 均势维持者 ” 的角色,美国 “ 孤立主义 ” 的实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愿轻易卷入欧洲强国的纷争, C 选项错误。美国 “ 孤立主义 ” 结束于二战, D 选项错误。 答案 B 考点二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 .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国的图谋 (b) (1) 召开时间: 1919 年 1 月 18 日。 (2) 各国的图谋 ① 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② 英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吞并已经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 “ 大英帝国 ” 版图。 ③ 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德国,把中、东欧国家纳入防御德国的 “ 体系 ” ,树立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④ 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以便进一步侵略中国,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 (c) (1) 和会结果: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2) 影响: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五四运动随即爆发。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凡尔赛和约 》 的主要内容、客观作用和局限性 (c) (1) 主要内容: ① 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② 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③ 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战胜国以 “ 委任统治 ” 的方式加以瓜分。 ④ 限制德国军备。 ⑤ 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2) 客观作用:战胜国中的帝国主义大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通过和约达成了一定的妥协,原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了解决,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开始建立。 (3) 局限性: 《 凡尔赛和约 》 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苛刻条约,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对德国过于苛刻,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 2.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凡尔赛体系及其实质 (c) 《 凡尔赛和约 》 签订以后,各战胜国又相继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 “ 凡尔赛体系 ” 。其实质是战后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是帝国主义大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其盟约 (b) (1) 建立: 1919 年盟约通过, 1920 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2) 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 (3) 盟约: “ 维护和平 ” 的原则,国联的宗旨是 “ 促进国际合作 ” ,保证 “ 和平与安全 ” ,承担 “ 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 ;实行 “ 集体安全 ” ;对战败国殖民地的 “ 委任统治 ” 。 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 (b) (1) 主要活动: ① 成立初: 1924 年缔结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议定书即 《 日内瓦议定书 》 。国际联盟中的卫生、劳工等机构或组织,为促进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 ② 20 世纪 30 年代:由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日本、意大利、德国的侵略扩张,持姑息、纵容的态度。 (2) 作用: ① 积极:盟约体现的基本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② 消极: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国联盟约规定的形成决议所需要的 “ 全体一致 ” 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最终没有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3. 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b) 1921 年 11 月 12 日,美、英、法、中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了 《 四国条约 》《 五国条约 》 和 《 九国公约 》 ,建立了华盛顿体系。 中国山东问题 (b) (1) 中日双方以会外 “ 直接谈判 ” 的方式签约,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同时它仍在山东保留一些特权。 (2) 影响:是对 《 凡尔赛和约 》 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4.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c) (1) 实质: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 不稳定性: ① 主要条约对战败国极为苛刻,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激化。 ② 战胜国主要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它们自己利益的需要来处理领土问题的,随着新国家的诞生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 ③ 面对日益高涨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强在瓜分殖民地时采取了较为隐蔽的 “ 委任统治 ” 形式,但并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④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 1. (2019· 五校高三一联 ) 对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 “ 十四点原则 ” ,西方一位评论家说: “ 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 ……”“ 威尔逊的原则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能 “ 征服欧洲 ” 的主要原因是 ( ) A. 美国的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 B. 世界大战的灾难使人们渴望和平 C. 美国在经济上控制了欧洲各国 D. 各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利益 解析 美国的综合实力在二战后跃居世界第一,故 A 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使人们渴望和平,威尔逊的 “ 十四点原则 ” 表面上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可行计划,故 B 项正确; C 选项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威尔逊的原则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2018· 绿色评价联盟 10 月联考 ) 齐世荣在分析一战时指出: “ 美国军队无论在数量方面、训练方面还是装备方面都达到了顶点。欧洲完全依赖美国的粮食供应;在财政方面尤其受美国的支配。欧洲不但没有能力偿还美国的钱,而且需要美国进一步地大量援助,才能免于饥饿和破产。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 ( 指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 ) 能掌握这样的武器,可以用来约束全世界的君主们。 ” 材料旨在说明 ( ) A. 美国在一战后实现了称霸世界的目的 B. 欧洲在战后出现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 C. 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一战后日趋提升 D. 一战摧毁了德、俄、奥、土四大帝国 解析 从材料 “ 顶点 ”“ 依赖美国 ”“ 支配 ” 等信息,可知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考点三 经济危机与走向世界大战 1 . 经济危机与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及英法绥靖政策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 (b) ① 社会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市场供需矛盾;狂热的市场投机等。 ② 影响: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方式和道路。 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b) ① 德国: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 《 凡尔赛和约 》 的束缚;垄断资产阶级的推动;缺乏民主传统,法西斯组织的煽动。经过: 1933 年希特勒上台组阁,法西斯政权建立,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② 日本:原因:经济危机打击;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军部推动。经过: 1936 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法西斯专政初步建立,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c) ① 政策: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的姑息纵容政策。 ② 表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的迁就;听任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 “ 不干涉 ” 政策,慕尼黑阴谋等。 ③ 影响、教训: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加速了二战爆发。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的主要内容及后果 (c) ① 内容: 1939 年 8 月苏德间约定,双方互不使用武力;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② 后果:导致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构建落空,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 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c) (1) 同: ① ( 原因 ) 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均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都对 “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 不满。 ② ( 政策 ) 都实行极权统治;都扩军备战,发展军事工业,积极对外扩张。 ③ ( 影响 ) 形成战争策源地,加速二战爆发。 (2) 异: ( 上台方式 ) 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 —— 纳粹党,并通过欺骗性宣传以合法途径上台。日本通过法西斯组织军部,发动政变上台。 3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过程 (d) (1) 原因 ① 经济危机影响。 ②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③ 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败。 ④ 大国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 (2) 过程 ①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大举侵华。 ② 1935 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 1936 年,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 ④ 1937 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⑤ 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奥地利, 9 月割占苏台德地区。 ⑥ 1939 年 3 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8 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 9 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 (2018· 嘉兴期末卷 ) 20 世纪 30 年代,法西斯势力逐步对外扩张,最终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 ( ) ① 西班牙内战爆发 ② 卢沟桥事变爆发 ③ 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 ④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A. ②①④③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解析 西班牙内战爆发于 1936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于 1937 年;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是在 1935 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是在 1939 年,故 D 项排列正确。 答案 D 2. (2019· 杭州高三 1 月期末 ) 右图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军军官和一个苏军下级军官面面相觑的历史照片,双方眼神之间传递着 “ 友情 ” 。这个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 A. 《慕尼黑协议》签订时 B. 德国入侵波兰后 C. 苏德战争爆发后 D. 雅尔塔会议召开时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39 年 8 月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随后德国闪击波兰,波兰被苏德分区占领,二战爆发,结合材料 “ 纳粹德军军官和一个苏军下级军官面面相觑的历史照片,双方眼神之间传递着 ‘ 友情 ’” 可知, B 选项符合题意。《慕尼黑协议》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与苏联无关, A 选项排除。苏德战争爆发后,双方处于敌对状态, C 选项排除。雅尔塔会议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在 1945 年召开的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与德国无关, D 选项排除。 答案 B 考点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 (b)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向波兰大举进攻。 9 月 3 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 (b) (1) 波兰迅速溃败的原因 ① 波兰: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 ② 德国: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 闪电战 ) 。 ③ 英法:对德宣战后,并未在西线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波兰孤军奋战,寡不敌众。 ④ 苏联:趁机向西扩展疆域,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 (2) 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 ① 主要原因: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忽视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的作用。 ② 根本原因:长期推行绥靖政策。法国备战不足,国内民心涣散,士气低落,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③ 外部原因: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的签订,使德国无后顾之忧,集中兵力于西线;意大利趁火打劫。 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 (b) (1) 敦刻尔克撤退: 1940 年,德军突破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将英法联军主力围困于法国东北的敦刻尔克。英军将联军官兵撤到英国,为以后反攻保存了实力。 (2) 不列颠之战: 1940 年,德国执行入侵英国的 “ 海狮计划 ” ,为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不断空袭英国本土,重点打击英国的军事设施。英军粉碎了德国 “ 空中闪电战 ” 计划,德国被迫不定期推迟 “ 海狮计划 ” 。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和转折 苏德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c) (1) 爆发: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撕毁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2) 影响: ① 对苏:损失惨重,但顶住了德军的压力。 ② 对德: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③ 对整个战局:二战扩大,同时美英调整对苏政策,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c) (1) 爆发: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2) 影响: ① 对日:战术上暂时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本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为失败埋下祸根。 ② 对美:损失重大,卷入战争。 ③ 对亚太: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④ 对整个战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⑤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 (c) ① 形成: 1942 年元旦,中、美、英、苏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 《 联合国家宣言 》 。 ② 意义: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奠定坚实基础。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c) ① 莫斯科战役: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② 中途岛海战 ( 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苏德战场及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转折 ) 、阿拉曼战役 ( 北非战场的转折 ) 。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 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 (c) 瓜岛战役 ① 概况: 1942 年 8 月,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展开反攻,夺占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日军被迫撤退。 ② 影响: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到 1945 年初,美军已收复马里亚纳群岛和菲律宾等战略要地,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意大利投降 ① 概况: 1943 年 7 月,美英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新政府退出战争。 ② 影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库尔斯克会战 ① 概况: 1943 年 7 月,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力图消灭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主力,在普罗霍罗夫卡地区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德军损失惨重。 ② 影响:德军失去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诺曼底战役 ( 代号 “ 霸王行动 ” ) ① 概况: 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登陆。 ② 影响: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法西斯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加速走向灭亡。 (2)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 (c) 名称 时间 参加国 主要内容 作用 开罗 会议 1943 年 11 月 中美英 《 开罗宣言 》 :日本归还中国领土 ( 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 ) 。 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认可;利于三国协同对日作战。 德黑兰会议 1943 年 11—12 月 苏美英 决定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就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加强了三国联合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 1945 年 2 月 苏美英 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安排。 ① 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② 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波茨坦会议 1945 年 7 月 苏美英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中美英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 《 波茨坦公告 》 。 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3) 德国、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b) ①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②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4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1) 德、日法西斯犯下的主要暴行 (b) ① 德国:希特勒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在波兰设奥斯威辛集中营, 600 万犹太人惨遭杀害。 ② 日本:在中国沦陷区进行野蛮大屠杀, 1937 年 12 月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达 30 万人以上;灭绝人性地使用生化武器,在中国东北成立了代号为 “731” 的细菌部队,用活人做细菌试验。 (2)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 (b)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 ② 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③ 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 4 万亿美元。 ④ 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 (3)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c) ① 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300 年来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结束,战后美国成为雄踞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② 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③ 二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c) ① 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 ② 绥靖政策 —— 对侵略行为不能姑息纵容。 ③ 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法西斯的重要保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世界和平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维护。 ④ 战争中一些国家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结果付出惨重代价,所以只有创新和发展,国家才有出路。 1. (2019· 诸暨高三期末 )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写道: “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 ” 这种 “ 和平主义 ” 导致的后果有 ( ) ① 德国 “ 海狮计划 ” 实施成功 ② 苏台德地区被割占 ③ 阿尔巴尼亚被吞并 ④ 德日意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 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 ” 指的是绥靖政策。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导致 1938 年苏台德地区被割占, 1939 年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故 ②③ 正确;德国 “ 海狮计划 ” 指的是侵略英国的计划,最终失败,故 ① 错误; 1940 年 9 月,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此时绥靖政策已经破产,故 ④ 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B 项, A 、 C 、 D 三项错误。 答案 B 2. (2018· “ 温州十五校联合体 ” 高二 11 月期中 ) 二战期间的一份重要宣言规定: “……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 签署这一文件的国际会议的会址位于下图中的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 由材料 “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 可知为《开罗宣言》的内容, ① 地处欧洲,故 A 项错误; ② 位于地中海沿岸,故 B 项错误; ③ 位于亚洲,故 C 项错误; ④ 是位于非洲的开罗,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考向 1 空前惨烈的帝国主义战争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能力认知 ]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019·4) (2) 美国参战的原因、目的 (2017·11) (3) 巴尔干地区形势的变化 (2016·10) 【考题例证】 (2019· 浙江 4 月选考 )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 “ 1939 年的这一代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 …… 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 ”“ 诚然,还有这样一种区别: 1939 年的 …… 这场战争是为了一种信念而斗争。这就使人变得坚强刚毅。而 1914 年的战争则不同,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 …… 所以,当年的炮灰们脖子上围着花环,钢盔上绕着橡树叶当桂冠,会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 ” 这段话旨在说明 ( ) A.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B. 两次世界大战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式与内容 C. 二战因其战争的正当性引领人们勇于献身和牺牲 D. 一战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的阴影 理解材料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一战带来的 “ 失望 ” 到二战 “ 坚强刚毅 ” ,一战的 “ 一无所知 ” 到二战 “ 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 ” 。 _ D [ 备考导向 ] 挖掘 认知 深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 导火线 ( 直接原因 ) :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 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4) 物质上: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5) 军事上: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转换 思维 视角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 (1) 从战争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 从战争的进程看,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 (3) 从战争的结局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感悟 核心 素养 唯物史观 ——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国家矛盾产生的根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垄断的出现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实力的变化,列强之间围绕瓜分世界问题的矛盾日趋尖锐,冲突愈演愈烈。 考向 2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关系 [ 能力认知 ] (1)1913—1950 德国经济趋势 (2017·4) (2) 国际联盟的活动 (2017·4) (3)1913—1939 德国经济趋势 (2016·4) 【考题例证】 (2017· 浙江 4 月选考 ) 某学者在 1919 年撰文称, “ 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哩!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 ” 该文旨在 ( ) A. 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 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 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 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弄清该学者的观点:一方面不能指望国际联盟,主要还是靠自己;另一方面,国际联盟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还是有其作用。 _ B [ 备考导向 ] 转换 思维 视角 帝国主义战胜国通过 《 凡尔赛和约 》 实现了各自企图 (1) 英国:取得了一系列原德国的殖民地,抑制了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 (2) 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了萨尔煤矿 15 年的开采权,取得了一些原属德国的殖民地,但过分削弱德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3) 日本:取得了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原德属殖民地和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 (4) 美国:由于英法的抵制和综合实力上的差距,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企图未能实现。 挖掘 认知 深度 凡尔赛体系的特点 (1) 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优势。 (2) 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 (3) 体系具有反动性。 (4) 体系具有不全面性。 考向 3 绥靖与妥协的恶果 —— 走向大战 [ 能力认知 ] (1) 张伯伦与慕尼黑阴谋 (2019·4) (2) 慕尼黑协定 (2018·4) (3) 慕尼黑阴谋的影响 (2017·4) (4) 美 “ 中立 ” 政策的变化 (2016·4) 【考题例证】 (2019· 浙江 4 月选考 ) 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 “ 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 ” 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 “ 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 ” 。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 ) A. 凡尔赛会议 B. 慕尼黑会议 C. 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 D. 缔结《非战公约》 结合张伯伦的言行及丘吉尔的 “ 激烈批评 ” 即可判断。 _ B [ 备考导向 ] 挖掘 认知 深度 《 慕尼黑协定 》 的消极影响 (1) 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希特勒得寸进尺, 1939 年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 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转换 思维 视角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的影响 (1) 对苏联: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粉碎西方大国 “ 祸水东引 ” 的阴谋;该条约附属的秘密议定书,规定苏联和德国法西斯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第三国,争夺势力范围,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与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无区别。 (2) 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苏德签订条约使祸水西引,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 对英法: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的签订,使英、法面临更加不利的局面,希特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英法的安全难以保障。 考向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 能力认知 ] (1) 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 (2019·4) (2) 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战役 (2019·4) (3) 敦刻尔克撤退 (2018·11) (4) 苏联对二战的贡献 (2018 · 4) (5) 《大西洋宪章》及二战扩大 (2017·11) (6) 偷袭珍珠港 (2016·10) 【考题例证】 (2019· 浙江 4 月选考 ) 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请观察下面示意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明确地图 ( 形势图 ) 空间信息: ① 是中途岛, ② 是瓜岛, ③ 是关岛, ④ 是菲律宾群岛。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的是中途岛战役和瓜岛战役。 _ A [ 备考导向 ] 挖掘 认知 深度 全面认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同盟,联盟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联盟内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联合的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于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拓展 教材 宽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1) 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 (2) 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 (3)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4)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 (5)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典例 1 】 (2019· 浙江 4 月选考 ) 1941 年 11 月 莫斯科 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 阅兵式。斯大林发表讲话: “ 让我们的伟大祖先 …… 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 ” 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此判断,这次 设问主旨 7 日, 时空判断:莫斯科保卫战 战役的意义 在于 ( ) ① 宣告德军 “ 闪电战 ” 破产 ② 根本 ③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德国转向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 ④ 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 全面进攻 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1942 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标志 1942 年《联合国家宣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抓题眼 抓住材料时空信息 “ 1941 年 11 月 ” 和 “ 莫斯科 ” 可知该战役是莫斯科保卫战。 析错因 对战争进程中 “ 时空 ” 和重大事件识记不准导致失分。 _ B 【典例 2 】 (2017· 浙江 11 月选考,节选 ) “ 一战 ” 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 年,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如果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起欧洲争端,那么许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美国人理应继续享受和平。可是, 到 19 世纪末, 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 随着大战持续进行,这项叫做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 。 战争进程的推动 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 。 美国与西欧经济联系加强 …… 其实,早在 1915 年威尔逊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建议增加陆军,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美国人看出, 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 。 —— 引自 [ 美 ] 费尔南德斯 ·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等 战后扩大美国影响力的需要 (1) 阅读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 , 分析 部分答案来源于教材知识 美国不再 “ 继续享受和平 ” ,介入 “ 这场战争 ” 的 原因 。 (4 分 ) 设问限定项参战 “ 原因 ” (1) 原因:美国希望参与争霸、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战争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 评分细则 (1) 其他参考答案:战争形势逐渐有利于协约国、孤立主义不利于美国利益等酌情赋分。 增分策略 (1) 明确设问考什么:分析原因。 (2) 知道答案来源:材料信息+所学知识。 失分析因 (1) 不会概括史料信息,仅照抄史料原文,缺少概括升华。 (2) 对所学知识识记与利用不足,使答案缺少要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