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长顺县民族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贵州省长顺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开学考试 高三文科综合历史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B. 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 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洋务运动”、“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的表述,题干材料内容无从涉及,排除;D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不相关。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对洋务运动根本目的的认识 2.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说,革命成功了,革命党就没有了。思想是留下了,这是思想史上的一个花朵。张謇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D.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觉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影响,只有D项符合要求。A、B、C表述的均是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影响,所以选择D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 3. 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 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此人是苏格拉底。选项B正确。根据所学,选项A、C、D涉及到的哲学家不符合材料材料要求,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 4.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A. 要加大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列宁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是错误的 C. 保存私营经济,利于形成竞争机制 D. 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营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合作工厂”指的是公私合营工厂,“私营工厂”指的是不符合当时社会主义改造潮流的小私营企业。毛泽东主张让其合法化,这在毛泽东看来是“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讲话表明,公私合营后的合作工厂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管理,工厂生产质量下降,意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太快,需要实行中国式的“新经济政策”,进而对苏联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持怀疑态度,这体现出毛泽东在实践中的实事求是态度,由此可知,C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经完成,A项的“加大”明显错误;B项中说“列宁”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错误,事实上是斯大林;D项中的“限制国营经济发展”错误,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5.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可知,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他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以确保自己的权利。这表明 A. 当时德意志统一尚未真正完成 B. 德国国家结构形式具有联邦制特征 C. 德意志邦联制下地方权力过大 D. 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了德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他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以确保自己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德国国家结构形式具有联邦制特征,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B项正确。当时德意志统一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德意志邦联制下地方权力过大,故C项排除。启蒙思想没有涉及联邦制,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意志帝国宪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关知识。德国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但是由普鲁士掌握全帝国最高行政权,保留了浓厚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立法权、军权、外交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具有专制主义性质。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统一,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6. 1903年8月清廷正式谕令设立商部。在职能上商部是“联络官商之情”的国家机构,担负着制定经济政策、领导发展国家工商实业的重任,随即制定了一系列商法商律以规范商品市场、保护商人的合法利益等。这一举措 A. 目的是为了保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表明传统的封建政府职能在发生转变 C. 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已开始改变 D. 表明资本主义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的经济形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的信息中看,清政府设立商部主要还是扩大税源,满足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职能上商部是‘联络官商之情’的国家机构”说明传统的封建政府职能在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封建政府一直坚持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经济主体仍然是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7.有位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天朝田亩制度》 C. 《土地法令》 D. 《资政新篇》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明确规定变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建成一个有饭同食的理想的社会。故选B。A项是解放战争时期实行,C项十月革命之后颁布;D项主张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8.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防止军机泄露 B. 维护君主权威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根本目的”, “防止军机泄露、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均是目的,但均不是根本目的,只有维护君主权威才是“根本目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9.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我们被放在这有如戏院的世界上,每个事件的起源和缘由却完全隐瞒不让我们知道,我们既没有足够的智慧预见未来,也没有能力防止那些使我们不断受伤害的不幸事件发生。我们被悬挂在永恒的疑惧之中。”该材料是对哪些科学家诞生之前的社会进行的描述 A. 爱因斯坦 B. 哥白尼 C. 牛顿 D. 伽利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休谟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都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牛顿力学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A不对,爱因斯坦是在牛顿之后,BD不对,哥白尼、伽利略都是牛顿之前的科学家。 考点:本题考查物理学发展。 点评:材料选择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10. 1911年6月,咨议局联合会上奏:“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奉旨斥以“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涉。”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革命赢得了对改良的时间 B. 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 C. 推动国会请愿运动的深化 D. 滋长汉族官僚的反满情绪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得立宪派的政治改良设想破产,革命形势发展更快,影响日渐超过改良思潮,故A项正确;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武昌城内空虚,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故B项错误;国会请愿运动出现在皇族内阁出台之前,故C项错误;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得立宪派中汉族官僚反满情绪滋长,但不是主要影响,故D项错误。 11. 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排除①。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78年签署建交公报,再次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扫除台湾问题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应选②③。1979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第一次访问美国,此时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已经达成共识,排除④。 12.《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说明的是生产能力,故C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能力 分卷II 二、必考题部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材料二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1)椐据材料一,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观点与课本关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论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观点:①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②民主政治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③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 (2)不矛盾。 原因:孙中山的结论主要是基于人们对民主共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而课本论断是基于民主共和作为一股思想潮流而言的。 【解析】 【详解】(1)依据“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得出钱穆认为学习外国制度,不能照搬,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表述的观点是民主政治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最后是一个反问句,表示作者认为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政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得出不矛盾的结论。课本与材料中的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民主共和的问题。课本强调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思潮而言。而材料则从更为具体的人们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与实践上看待这一问题。因此二者并不矛盾。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材料一中“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 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 《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答案】(1)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领先的新兴工业部门: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 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小。 (3)意向: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市场。准备: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结果: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基础知识即可答题。 (2)归纳、运用材料二的对比数据,可从经济增速、工业实力、贸易份额等方面总结德国经济的特点。可从政治前提、技术条件、海外利益等角度简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3)理解运用材料三的关键句即可答出意向和准备,如“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那是万万办不到的”。从材料三的时间上也可判断出其结果。 15.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近代重大改革。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成为拥有私户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为止。 ——《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二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习惯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因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革对两国的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答案】(1)内忧外患。俄国: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的反抗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开明人士的斗争;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日本:幕府统治危机;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人民的反抗斗争;武士阶层的分化与不满;西方列强侵入。 (2)不同:俄国侧重解决内部机制,重点废除农奴制;日本则侧重向西文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共同影响: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开始了政治民主化进程;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都加强侵略扩张。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面临共同的社会问题是内忧外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关史实是:A俄国: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的反抗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开明人士的斗争;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B日本:幕府统治危机;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人民的反抗斗争;武士阶层的分化与不满;西方列强侵入。 (2)根据材料“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成为拥有私户的完全自由的农民”、“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可知两国解决危机的角度是:俄国侧重解决内部机制,重点废除农奴制;日本则侧重向西文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共同影响是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开始了政治民主化进程、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都加强侵略扩张。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国民政府正式收复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省管辖。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西沙群岛并派海军赴南海诸岛立碑、测绘地图、厘定岛屿滩礁名称,12月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南海中属于中国领土的四个群岛及其附属岛、礁名称。1947年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讨论并批准了“加紧建设西南沙群岛力保主权而固国防”的提案,并进行实质性的策划。 ——摘编白黄俊凌《20世纪50年代台湾当局维护南沙群岛主权的斗争》 材料二:1984年邓小平就国际争端提出的“共同开发”的构想,构成了中国政府解决南海问题新思路的雏形。1988年中国外交部发表的《关于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备忘录》指出:“……中国主张将南沙群岛问题暂时搁置一下,将来商量解决。”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领导人在访问南海周边国家时,多次阐明对南海争端的原则立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1992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此后又批准了《公约》,宣布了中国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和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发布了领海基点。1998年中国颁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国有了覆盖所有管辖海域的基本法律。1987-1996年,我国先后对南沙海域进行油气物探调查。200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获准进行南海海域勘探。 ——摘编白郭渊《20世纪9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初期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海海域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对南海问题的新举措及其国际意义。 【答案】(1)恢复行使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加强对南沙群岛的管辖;进行国防和经济建设。(6分) (2)举措: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加强海洋立法;进行经济开发。(6分) 意义:有利于区域稳定和世界和平;为解决邻国领土争端提供了新原则。(答出一点2分,答出2点得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国民政府正式收复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省管辖。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西沙群岛并派海军赴南海诸岛立碑、测绘地图、厘定岛屿滩礁名称,12月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南海中属于中国领土的四个群岛及其附属岛、礁名称。1947年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讨论并批准了“加紧建设西南沙群岛力保主权而固国防”的提案,并进行实质性的策划。”进行归纳概括其措施为恢复行使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加强对南沙群岛的管辖;进行国防和经济建设。 (2)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二“1984年邓小平就国际争端提出的“共同开发”的构想,构成了中国政府解决南海问题新思路的雏形。1988年中国外交部发表的《关于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备忘录》指出:“……中国主张将南沙群岛问题暂时搁置一下,将来商量解决。”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领导人在访问南海周边国家时,多次阐明对南海争端的原则立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1992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此后又批准了《公约》,宣布了中国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和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发布了领海基点。1998年中国颁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国有了覆盖所有管辖海域的基本法律。”“1987—1996年,我国先后对南沙海域进行油气物探调查。200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获准进行南海海域勘探。”可以概括出中国政府的新举措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加强海洋立法;进行经济开发;第二小问国际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其国际意义为有利于区域稳定和世界和平;为解决邻国领土争端提供了新原则。 17. (09宁夏文综) 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年可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意图排挤而以独得俄助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答案】(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材料二“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当时国共合作、三民主义与民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孙中山的历史局限性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