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应城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0年4月21日上午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体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时期,分封制下的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这一变化表明西周( ) A. “天下一家”的理念趋向强化 B.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C.王位世袭制开始形成 D. 中央集权得以确立 2.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衣物和车马帷帐,其精美程度可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物一争高下。这一考古发现可印证( ) A.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 B.丝绸成为南越国民众普遍衣料 C.汉代岭南地区丝织技术的进步 D.南越国丝织技术来自长沙地区 3.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如歌舞125首,球类72首,武艺106首,出游踏青47首,秋千91首,龙舟66首等,并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 A.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B.文化生活世俗化发展趋势 C. 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性 D.士人热衷于竞技活动 4.唐朝诗人孟郊在七言律诗《登科后》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孟郊已46岁。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冲击了土族门阀制度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引导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5.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宋代经济现象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史实是,宋代( ) 记载 出处 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在湖南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太平(半)在外。 《宋会要辑稿·食货》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的罗成还不著,卖钱买的素丝归。 徐积《织女》诗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有陕民值凶荒,母妻之别地受佣,民居家耕种自给。 元好问《夷坚志》 A.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渗透了商品经济 B.雇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C.商品经济已滲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D.社会经济基本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6. 19世纪80年代初,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上海的妇女,更是以香水、墨镜、洋烟为时髦用品。就连文士王韬也经常以“晶(玻璃)杯、洋皂,赠送朋友”。这表明,当时( ) A. 开埠通商彻底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 B.逐新趣异体现市民的精神追求 C.社会时尚中出现崇洋现象 D.西学东渐推动社会的重大变革 7. 近代中国某个阶段出现了如下诸多图景:“土布在市场上滞销”、“老婆婆旧纺车在衰败”、“织妇入纱厂为女工”、“武夷农民漫山遍野种茶”,等等。这一幅幅图景整体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B.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C.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 D.耕织分离的加快 8. 19世纪80年代,晚清在处理法越问题时,两江总督刘坤一称:“法人进入越南举动忽以捕盗为词,狡焉思启,其如万国公法何?”河南道监察御史刘恩溥从正面援引国际法,并提出联合英美诸国利用国际法维护清廷对越南的宗主权,履行保护越南的职责。这说明当时( ) A.清政府依然推行传统的夷夏之防 B.近代国际法影响了中国外交关系的处理 C.国际法被近代士大夫普遍接受 D.清政府对列强抱有幻想 9. 19世纪40年代,英国第一任香港总督璞鼎查说:在中国“约束英国人远比保护英国人困难的多”,英国人“个个都是更大的恶棍”。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 A. 协定关税 B.五口通商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 领事裁判权 10.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指出:社会组织的改造,必须假手于其社会内的多数人,而为改造运动的基础势力,又必发源于在现在的社会组织下立于不利地位的阶级。那些居于有利地位的阶级,除去少数有志的人,必都反对改造。这说明,李大钊( ) A.主张对社会进行彻底改造 B.坚信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C.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D.对社会改造缺乏正确方法 11. 吴满有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劳动致富的典型,成为新富农。1943年1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开展吴满有运动》,指出“吴满有的一生,他的肯劳动,有办法,各方面起模范作用,是我们今天发展 生产运动中最好的榜样”。由此可知,陕甘宁边区( ) A. 积极推进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B.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革命任务 C. 扭转了所面临的抗战不利形势 D.满足了敌后根据地农民的土地要求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香港为基地同英国和西欧等国家进行贸易。1952年2月,中国又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签订巨额贸易协定,使1953年中国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5亿美元,为1952年的5倍。这一做法( ) A. 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发展 B.对打破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有利 C.密切了中国同西欧的外交关系 D.恶化了中国和苏联的同盟关系 13.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背景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没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强调的那样,倡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也没有展示中国当时所流行的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导向”。之所以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具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立场 B.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C.提高了中国的外交话语权 D. 开创了中印两国友好的局面 14.1991年,上海市2195 家私营企业无一户获准与外国公司合资。上海的银行规定,私营企业一律不贷款,信用社也只能以有价证券做抵押,或要有实力的国营企业担保才能贷款,但数额在3000元上下。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市场经济的发展遭受挫折 B.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C.私营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D. 私营企业尚未取得合法地位 15.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伙伴关系”成为中国外交中出现颇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中,积极构筑“伙伴关系”框架。中国做出这一外交调整的背景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已不合时宜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深度发展 C.不结盟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D.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6.下图反映了 1983〜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日益凸显 B.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C.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D.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卓有成效 17.“解负令”并没有满足平民提出的平分土地的要求,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旧归贵族所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解负令”( ) A.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 B.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C.壮大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力量 D.将公民内部的阶层融为一体 18.古罗马早期,封闭保守的个体家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公元前2世纪以后,广阔的大庄园改变了古罗马的家庭经济,大量奴隶涌入家庭生活中,这些庄园采取一种新型的赢利的农业模式。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扩张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B.奴隶主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C.公民法加强了产权保护 D.农业耕作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19.从17世纪初开始,荷、英、法等国家相继成辛“东印度公司”,全凭从美洲得来的白银换取欧洲所需的大量亚洲产品。这说明大量白银输入欧洲( ) A.促进了欧洲对亚洲的商品输出 B.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联系 C.导致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亚洲 D.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 20.伏尔泰说:“我看到机器,我想到有一个机器匠。宇宙是非常奇异神妙的机器,也一定有一个非常奇异神妙的智慧——宇宙的创造者(自然神)”。这一思想( ) ①鼓励人们去探索世界 ②促进了人类理性化倾向的发展 ③受到了量子理论的影响 ④没有摆脱天主教神学束缚 A. 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③④ 21.1920年11月苏俄颁布了《租让法令》,1921 年又颁布了《租借条例》和《关于手工业和小企业的决定》。于是,雇工、“俄外合资”等形式使许多工业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材料表明了苏俄( )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设想 B.与资本主义妥协和革命意志消退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D.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不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就应支持和援助它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 ) A.自身实力的削弱 B.冷战的需要 C.经济危机的困扰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23.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是美国人很清楚,这对于苏联来讲是不可能办到的。这反映出美国( ) A.无心援助社会主义国家 B.意图迫使苏联解体 C.希望借援助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马歇尔计划是骗局 24.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在他看来,苏联的解体( ) A.导致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失衡 B.造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 C.为美国实现世界霸权奠定基础 D.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6、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今天山西省的边界早在秦代就已大致形成,其东、南、西三面以太行山和黄河为界,在秦代恰好是太原、河东、上党三郡的边界,古代的豫章郡几乎与今天的江西省完全一致,其东、西、南三面以山脉、北面以江为界。元朝行省的划界打破了以往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边界的原则,犬牙交错原则更加突出。两广地区原有南岭之险,元代将南岭的部分区域分别划给江西、湖广两个行省,以此来控制两广地区。“合江南、江北为一长江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材料二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三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和元行政区划界原则,并简评元代行政区划界原则。(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宋、明时期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13分)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生存的必要条件。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指出其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某个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只需明确写出一种看法,阐释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服饰变迁是中英两国近代化过程中都曾发生过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的城市特点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为女装西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殷实的土壤。从晚清到民国,上海女界一直引领服饰变革的潮流,成为近代女子服饰变革舞台上的主角。民国以后,受西方风气熏染的都市女子日益增多,“摩登小姐”、“新妇女”成为时代美丽女性的代名词。 ——据陈国灿《江南城镇通史 晚清卷》等整理 材料二 18世纪进口印花棉布和随后本土生产的棉布,色彩更加丰富明快,英国人感受到“棉布比厚实的羊毛纺织品穿起来更加舒适”。18世纪上半叶,服饰的模仿非常普遍,同类型的服饰消费为服饰的大规模生产提供重要契机。成衣业的发展使得廉价的时尚服饰成为可能,时尚服饰的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到18世纪中叶,已经很难从服饰上判断一个人的出身。先前从未感知的市场力量进入部分有识之士的视野,经济学家的目光从如何扩大贸易顺差转向生产市场,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供应领域,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的增长,提倡自由放任。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旗袍为例,指出“女装西化现象”的表现,并说明上海“女装西化现象”的社会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大众对于服饰的审美观念,并分析这种审美观念形成的影响。(8分) 28.[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在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斗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由国际联盟主持召开的国际裁军会议于1932年2月2日在日内瓦召开。大会由英、法、美等大国操纵。会议期间,各大国提出了力图互相削弱对方军事实力的裁军提案,但彼此分歧很大,尤以法德间的矛盾最为突出。法国建议确立国际安全体制,坚持必须首先确保安全,然后裁军;德国则要求军备平等。1933年10月14日,德国以要求未得到满足为借口,退出国际裁军会议,19日又退出国际联盟。在这次会议上,美国为了贯穿其裁军总原则,采取了抑制法国的安全要求,部分满足德国的平等要求的政策。但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未能在这次裁军会议上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摘编自鲁静《美国与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召开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未能在这次裁军会议上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的原因。(6分) 参考 答 案 1——5:ACBDC 6——10:CABDB 11——15:ABABB 16——20:CAABA 21——24:CBAA 25.(1)原则:秦:山川形便;元:犬牙交错。(2分) 评价:元朝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但也给行政管理带来了困难,不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4分) (2)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2分) 对策:宋:削夺节度使的权力、编选禁军;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3分) 明: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2分) 效果:宋: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3分) 明: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3分) (3)原因:提高行政效率。(2分) 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4分) 26. 答案示例: 看法1: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新陈代谢实现自我保持的。 阐释:文艺复兴发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是早期资产阶级对天主教神学束缚不满而掀起的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运动;罗马教会的压迫剥削日益激化西欧的社会矛盾,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从而导致了否定罗马教会权威,倡导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出现;启蒙运动是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不满,以理性为武器而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综上所述,三者从人性自由到宗教信仰自由再到人权自由,但始终保持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因此,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变迁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陈代谢中实现自我保持的。 看法2:文化的自我更新要不断地取长补短。 阐释:儒家思想在西汉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等,构建新的儒学体系,终成正统思想;从魏晋到隋唐,儒释道合流,中华文化又赢得旺盛的生命机制;宋元明清,佛道思辨触入儒学体系,理学应运而兴。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主张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托古改制”,把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而新文化运动大胆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等逐渐深入人心。 由此可见,文化的更新需要不断地取长补短,取长补短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史实运用部分,阅卷时只须三个基本史实即可赋分) 27. (1)表现: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2分,答“出现改良旗袍”可给1分)社会背景:上海作为首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2 分)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贸易中心转移到上海,洋务运动以来上海工业化蓬勃发展,经济发达;(2分)上海形成了一批都市女性。(1分) (2)观念:追求色彩多样、舒适、时尚。(2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影响: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国内消费市场;弱化了服饰体现等级身份的传统功能,推动了社会平等观念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经济思想的变迁(或答“推动自由贸易思潮的兴起”;由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6分) 28. (1)背景: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日益严重,波及世界各地;缓靖思潮出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又发动“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中国的上海;徳国法西斯运动的发展使得法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反应强烈;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斗争日益高涨。(9分) (2)原因:欧洲各国之间关系复杂;法德矛盾、英法矛盾、英德矛盾等等,使得美国在裁军大会上贯彻裁军原则的进程举步维艰;美国被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所局限,未能在裁军大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6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