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题1.5分,共54分)‎ ‎1.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表明 A. 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B. 铁农具已经普遍使用 C. 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D. 铁犁牛耕技术普遍推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铁制品多为农具,由此可说明当时铁农具已经普遍使用,故选B项;虽然出土的铁制品多为农具,但并不能由此证明铁农具的制造技术的高低,故排除A项;墓葬中已经出土大量铁农具,所以“开始用于”的说法明显有误,故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铁农具,没有涉及牛耕,故排除D项。‎ ‎2.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C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个体小农经济 ‎3.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B. 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 C. 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D. 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答案】D ‎【解析】‎ 官营手工业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而是为政府贵族生产消费品,故A错误;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大,因为其生产不计成本,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官府以及皇帝服务,故C错误;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故D正确。‎ 点睛:由材料中“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以知道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4.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大进步 C. 苏州出现“小户”“计日受值”现象 D. 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答案】C ‎【解析】‎ ‎【详解】“计日受值”是雇佣关系的表现,说明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由此能说明材料中的结论,故选C项;租佃制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不属于新的生产关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B项;白银的大量使用只能证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体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故排除D项。‎ ‎5.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 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 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答案】D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才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了消费观念的变化,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人们普遍认同的是“追求享受”,而不是“拜金享乐”,故C项错误;材料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普通市民参与到旅游浪潮中,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故D项正确。‎ ‎6.《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内容不包括 A. 城市商业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B. 乡村地区不能设市的规定被废除 C.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 D. 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宋代“商业革命”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选项“商帮及会馆”明显不符合宋代史实,是明清时期的,不正确。进一步可知,ABC三项均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状况 ‎7.钱穆认:“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正因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即可解答。‎ ‎8.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 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 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 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C ‎【解析】‎ 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错误。‎ ‎9.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私田的开垦。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ACD都取决于B.‎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土地制度的演变 ‎10.朱元璋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由父母申请,经官府批准,出家三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这些规定 A. 使佛、道等宗教走向衰落 B. 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C. 是为了提高僧尼的宗教水平 D. 是实行政治专制的重要表现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的重农政策。朱元璋的禁令保障了农业劳动力,这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对寺观的规定,是为了限制寺观的发展,但客观上有利于提高从教人员的宗教水平,因此不会导致佛、道等宗教的衰落,也不是专制统治的表现,可排除A、C、D项。‎ ‎11.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发达的古代农业。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在井田制下实行集体耕作,农民称“众”;秦汉时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个体小农经济,称农民为“夫”;魏晋时期,地主豪强大庄园经营模式下的农民称“田客、部曲”;宋元时期,租佃关系盛行,农民称“佃客”,因此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导致了农民称谓的变化,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表格中农民的称谓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赋役制度改革体现的是农民承担的服役标准,与称谓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的经济地位一直较低,故D项错误。‎ ‎12.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A. 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 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 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 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察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开拓海外市场和寻求原料产地,这才是资本主义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也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动力所在,答案选D;A、B、C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故应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根本原因 ‎13.19世纪初,英州殖民者欧文考察东非后,竭力主张废除奴隶贸易,就地利用当地资源,他说:“这些新的资源将为我国的企业和工业开放。“这一主张反映了当时 A. 资本原始积累不断扩张的需要 B. 重商主义者增殖国家财富的强烈诉求 C.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D. 商品输出逐渐成为经济侵略主要手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世纪初”、“就地利用当地资源”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欧文的主张迎合了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需要,即不再通过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进行资本积累,而是商品输出逐渐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故选D项,故排除A项;欧文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而不是重商主义者的要求,故排除B项;“开始建立”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时间,故排除C项。‎ ‎14.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831~1841年伯明翰因为是工厂集中而出现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现象,结合这一时间考虑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生存环境恶劣所导致的,故选A;B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5.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此规定意在 A. 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 B.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 提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 D. 漠视失业者必备的生存权益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可以看出英国提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的分析理解。‎ ‎16.《全球通史》中记载:“19世纪末期的美国福特公司采取了某种大规模生产技术,即制造标准的、可以互换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技术 A. 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基本建立 B.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适应了垄断组织的集中生产 D. 反映了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制造标准的……零件”、“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生产技术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用了垄断组织的集中生产,故选C项;推动工厂制度基本建立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排除A项;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是工业革命,而不是材料中的生产技术,故排除B项;根据“19世纪末”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所以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的说法有误,故排除D项。‎ ‎17.据统计,英国在1700年至1851年,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28.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曾高达70.4%,食品从26.6%上升到36.9%.英国进口商品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主要是因为 A. 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客观影响 B. 通过殖民扩张掠夺了更多的原料 C. 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 D. 圈地运动造成农业生产持续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从1700年到1861年,英国原材料和食品进口比例上升,制成品进口比例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故选A项;此时的英国已经渡过了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的阶段,故排除BD项;国内市场日益饱和的结论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 ‎18.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 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 C. 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D. 女性审美情趣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C ‎【解析】‎ 本题重点强调女性服装面料的变化,并未体现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并非强调女性审美情趣的改变,故A、D错误。材料中女性服装面料涉及棉、麻、人造材质等,所以该选项“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过于片面,故B错误。世纪晚期的服装面料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化学工业与传统纺织业技术的结合,而这种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C正确。‎ ‎19.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工人还不到3人,11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多家,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十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这种现象 A. 推动法国城市化水平提高 B. 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使用 C. 说明法国工业革命未完成 D. 促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法国主要是小企业数量庞大,大型企业较少,这种情况不利于新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和使用,故选B项;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A 项;从当时法国的企业数量和规模上看不出法国工业革命的进展情况,故排除C项;小企业众多,大企业较少,明显不利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故排除D项。‎ ‎20.“1879年10月21日,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纽约的一个实验室里,亮起了一盏电灯。当这个消息传到证券交易所,煤气行业的股票应声下跌,因为人们预感到,煤气灯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电灯的时代来临了。”该史料旨在说明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电器的发明和应用 B. 煤气行业开始为新兴电力工业所淘汰 C. 证券交易所操纵着美国的经济运行 D. 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知,电灯的出现,导致煤气行业的股票下跌,并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这说明科学技术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故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发电机的发明,故A项错误;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1.阅读如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麦粉进口 钢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 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 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 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 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是抗战前夕,钢铁、机器等战略物资的大量进口和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C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排除A。仅仅根据进出口量的数据无法得出当时国民经济结构的实际状况,因此不能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排除B。轻工业产品的进口量下降,间接反映出轻工业的发展,说明民族工业是在发展的,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钢铁、机器等战略物资进口增加”,运用所学知识可知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22.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新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0余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商办企业的投资额几乎相当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投资额的3倍。此时商办企业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B. 清朝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 C.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影响 ‎【答案】B ‎【解析】‎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与题干时间不合,故A项排除;据“1895年到1898年”可得出当时甲午中日战争已经结束,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为了偿付大量战争赔款,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故B项正确;“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是一战时期,与题意时间不合,故C项排除;“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影响”在时间上与题意不合,故D项排除。‎ ‎23.近代以来,1898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资本不断增加,到1911年为止,该厂获利370多万两白银,1917年~1921年连续获利560多万白银。可好景不长,1922年后,大生纱厂开始走下坡,1923年秋,大生纱厂因无款购棉花一度停工。这一现象说明了:‎ A.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B.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给予历史事物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内容的核心,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均不理想,这与近代中国是主权不独立密不可分。A项“思想解放”,无从体现;C项“主要障碍”应该是帝国主义的侵略。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状况及原因 ‎24.《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 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 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D. 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材料时间是1906年,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封建等级制度此时并没有被废除,故B项错误;儒家传统的礼仪至今都没有被废除,故C项错误;“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与晚清时期曾进行过社会习俗的改革的信息相符合,故D项正确。‎ ‎【点睛】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民俗学研究的重点,其变迁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学习本专题的重点应放在分析社会生活变迁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5.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和效仿 B. 近代中国交通的多元发展 C. 自由恋爱男女平等被认同 D.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铁路是中国近代兴起的新式交通,“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说明新式交通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故选D项;“婚礼铁路”的时髦反映了当时对西方的效仿,但不能说是盲目崇拜,故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了铁路和“婚礼铁路”的盛行,不能反映交通的多元化和婚恋观念的变化,故排除BC项。‎ ‎26.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慌,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水有毒,相诫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 B. 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的原动力 C. 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D. 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国人对电灯和自来水由排斥到接受,说明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故选C项;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的明显不足无从体现,故排除A项;思想观念是近代化发展的原动力的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接受过程,无从体现生活水平的提高,故排除D项。‎ ‎27.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票股、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 A. 民众法律意识普遍增强 B. 报纸的功能已有所拓展 C. 商业经营环境日益恶化 D. 国家金融体系日趋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时人通过报纸发布相关告示和声明,体现了报纸功能的拓展,故选B项;“普遍增强”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商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国家金融体系的完善,故排除C、D项。‎ ‎28.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革命党人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革命党人将发辫当做满清的象征,“剪辫易服”体现的是对推翻满清统治的号召,故选B项;“剪辫易服”是为了反清,而不是与西方文明对接,也不是为了提倡民主自由,故排除AC项;“剪辫易服”并不是宗教信仰,故排除D项。‎ ‎29.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短时间里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民航事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福建茶叶市场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主要反映了信息传播速度快,结合所学可知,电报业可以将茶叶价格变动的信息及时地传向各地,A项正确。航空运输业的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铁路交通业与轮船航运业都是属于交通方面的发展,传播速度不及电报业,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1884年”“‎ 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联系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30.“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 单一公有制的产生 B.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余粮收集制的扩大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苏联公有制的弊端,可以看出苏联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保留了一定的私人土地,所以A选项排出;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选项说法正确;D选项与此无关。‎ ‎31.一段时间里苏俄曾经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和交通保持在国家手里。这些政策的实施 A. 维护农民利益以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B. 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以恢复发展经济 C. 集中一切力量支持红军在前线作战 D. 形成了计划经济和新型工业的发展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和交通保持在国家手里”可知,这里是在分析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A项不符合俄国革命和建设史实;C项所说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与本题题意不符;D项为斯大林模式,与本题发展商品经济不符。‎ ‎32.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这种“退却”‎ A. 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措施 B. 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 C. 不利于苏俄经济的快速恢复 D.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21年推行”“列宁”“退却”,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强调商品和市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通过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D;新经济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恢复经济的措施,A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实施是苏俄时期不是苏联时期,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适应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21年推行”“列宁”“退却”,联系所学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和特点分析解答。‎ ‎33.1929年至1933年,胡佛政府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公园面积增长了40%,森林面积增加了250英亩,并从1931年开始修建著名的胡佛水坝工程。这说明胡佛总统 A. 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社会经济 B. 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境 C. 过度开支加剧了国家经济困难 D. 完全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1929年至1933年,胡佛政府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公园面积增长了40%,森林面积增加了250英亩,并从1931年开始修建著名的胡佛水坝工程”,说明大危机中,美国总统胡佛并没有一味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而是进行了“有限的干预”,因此A项符合题意;BD项与史实明显不符,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 ‎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美国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是 A. 拉动就业缓和社会矛盾 B. 发展农业摆脱经济危机 C. 兴修水利防止水土流失 D. 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采取的这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是为了扩大内需,拉动就业,保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工代赈是社会保障的内容之一。故选A。B项不是直接的目的;C项是手段,不是目的;D项不是直接的目的。‎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此题是考查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的基本知识。为了扩大就业,恢复和发展经济,罗斯福除了直接救济以外,采用了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通过建立兴修一些公共工程,这些基础设施的兴修为以后的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5.为了复兴工业,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著名的“蓝鹰行动”,凡遵守法律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这一运动 A. 用计划经济调整资本主义企业生产 B. 有效地促使企业进一步加强规范经营 C. 增强了民众对银行和金融业的信心 D. 强化了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了人民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只有遵守法律的企业才能悬挂蓝鹰标志,所以这一运动能够促使企业加强规范经营,故选B项;罗斯福新政是进行国家干预,而不是采用计划经济,故排除A项;蓝鹰运动是对工业的调整,与银行和金融业以及社会保障无关,故排除CD项。‎ ‎36.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 1929-1933年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是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灵则是在战争结束后政府干预过多所致,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是两者相互借鉴的结果,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借鉴市场取得成功,不是失灵,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策属于自由市场借鉴国家干预而非失灵,故D项错误。‎ 第II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分)‎ ‎37.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解析】‎ ‎【详解】(1)从“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中可得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依据材料“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不产米,仰食四方”。”可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从“当时商业很发达,……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可得出商人资本雄厚,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2)原因:从“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中可得出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从“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可得出政府部分开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联系欧洲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的内容可得出,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从新大陆掠夺大量金银用于购买中国商品;以及中国手工业产品、茶叶等农产品在欧洲市场受到欢迎;并且欧洲商品在中国市场较小,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点睛】本题作答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再者结合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及经济政策,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殖民扩张的表现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特别注意要用教材讲授的历史语言作答。‎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这个法令从两方面对美国金融业进行改革:第一,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禁止商业银行出售证券,不允许投资银行接受存款。第二,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1935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1935年银行法令》,扩大联邦政府管理货币与信贷的权力。罗斯福政府大量发行货币,加大货币扩张政策的力度……1934年1月,国会通过《黄金储备法》后不久,美国政府就把黄金价格正式规定为每盎司35美元,把美元的含金量从23.2克降低为13.71克。‎ ‎——摘编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金融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金融改革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1)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引起价格革命。‎ 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答“导致封建地主势力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也可得分。)‎ ‎(2)特点:加强国家对金融的干预;以立法为手段;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扩大货币发行量,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 作用:使得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解析】‎ ‎【详解】(1)因素:根据“16世纪”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新航路开辟的角度总结当时物价上涨的因素。‎ 影响:结合所学内容,从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金融改革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干预、立法为手段,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扩大货币发行量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的政策有利于恢复金融秩序和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作家陈杰创作的小说《大染坊》出版于2003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清朝末年,乞丐陈六子混入通和染坊,改名陈寿亭。寿亭天资聪穎,偷学会了染布的手艺,并出任染坊主槽兼经理。民国初年,由于寿亭经营得法,通和染坊成了周村最大的染坊。而寿亭并未满足,他同张店大户在青岛釗办了大华染厂,走上工业印染之路。“九一八”事变后,寿亭断然拒绝了与日本商人的合作,借着抵制日货运动,以及与上海林氏印染厂的合作,进一步发展为印染界的大亨^怀着一顆强烈的爱国心,并在民族印染同行的大力协助下,一举逼迫汉奸印染厂倒闭。可当战火燃起,面对国家的孱弱,寿亭只能付诸绝望的微笑…‎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民国初年,由于寿亭经营得法,通和染坊成了周村最大的染坊。而寿亭并未满足,他同张店大户在青岛釗办了大华染厂,走上工业印染之路。工业短暂春天的特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列强放松了对我国的侵略,同时辛亥革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以及民主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我的轻功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有很多产品还打开了国际市场。为我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论述:根据材料可知此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题干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可以从材料中选“出民国初年,由于寿亭经营得法,通和染坊成了周村最大的染坊。而寿亭并未满足,他同张店大户在青岛釗办了大华染厂,走上工业印染之路”一段情节,根据所学可知这一阶段正是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短暂春天原因,主要是由于列强放松了对我国的侵略,同时辛亥革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以及民主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评价,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知这一时期我国轻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有很多产品还打开了国际市场。从政治角度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我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