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实热点训练9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实热点训练9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业)

训练9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1.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 省份 地点 铁器物种类 四川 绵阳 斧、锸、锛 四川 荥经 铁锄、曲柄刀、削刀 重庆 巫山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重庆 涪陵 铁斧、铁锯、刻刀 重庆 云阳 铁削、铁锄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答案 C 解析 铁犁牛耕只是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下主要的生产工具和农业动力,仅仅铁器的广泛分布也并不意味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表格所展示的只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而非比例表,所以仅仅依据该表格难以推断铁器是否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生产工具,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表格不难看出,铁器于东汉末年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西南地区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该地区的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 ‎2.《辽史》在叙述契丹南征时,有诸如“沿途民居、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梨、栗。军退,纵火焚之”等记载。这一现象客观上(  )‎ A.推动了区域性商帮的发展壮大 B.改变了北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加快了蚕桑纺织技术南移步伐 D.隔断了南北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桑、柘被砍伐焚烧,这不利于北方蚕桑纺织业的发展,加快了蚕桑纺织技术南移步伐,故C正确。‎ ‎3.据1937年国民政府对农村调查所得资料估计,地主占有大约40%—50%的耕地。而且,在土地肥沃的东南地区,土地所有权更趋集中,地主约占全部耕地的60%—70%,而在贫瘠的西北旱地区域,土地所有权反而比较分散。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间租佃关系发展程度有别 B.不同区域土地政策实施的差异 C.地区间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差异 D.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体现的是1937年,当时土地租佃关系应该是普遍存在的,故排除A;由于当时是土地私有制,所以土地政策对其影响不应该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当时这两个地区的土地集中程度的高低反映的是两个地方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故选C;题干中说到农村土地集中程度在东南地区要高于西北地区,虽然在东南与西北两个不同的地区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但是这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D。‎ ‎4.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陆为20.4%,沿海为16.8%。“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 B.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C.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建国后我国实施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从平衡地区生产力的布局和国防安全出发,决定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二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体现了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故A正确。‎ ‎5.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这种现象(  )‎ A.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 答案 A 解析 材料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中利润分配极不平衡的表现,这种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剧了全球 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故A项正确;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占据主导显然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B项错误;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仍需要建立,故C项错误;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是全球化的体现,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故D项错误。‎ ‎6.下图为1870—2010年全球资本分布表。图中二战后全球资本的数据分布可以表明(  )‎ A.全球资本均衡发展 B.发达经济体优势明显 C.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D.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亚非的总资本较欧美有所提高,亚非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故C项正确。非洲资本较少,明显不符合均衡发展的特点,故A项排除。发达国家经济在二战后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洪武年间先后设立北平行省和北平布政司,对今京津冀一带实行管理。明迁都北京后,京师宫廷、百官及军队所需要的大量粮食及各类物资,主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而天津是重要的转运中心,水陆交通将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连通起来。为守卫京畿,清朝除在京津冀地区布防八旗兵外,还设立了正定镇、天津镇等七镇绿营兵。清雍正二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辖区包括今天京津冀的大部分地区。明清时期,今津冀一带有许多商人来京贩粮,北京也吸纳津冀之土特产等。《河间府志》卷七记载,该地贩盐商人来自沧州、天津,贩木材商人来自真定(今河北正定)。——摘编自肖立军《明清时期的“京津冀一体化”》‎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材料三 1981年,华北地区成立了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开展区域经济联合。1986年,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提出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15‎ 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随着长江三角洲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浪潮,2004年,国家发改委决定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转向规划的编制工作,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摘编自魏丽华《建国以来京津冀协同 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和21世纪初“京津冀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 答案 (1)设置行政机构管理;津冀地区拱卫北京;津冀地区服务北京;水陆相通,交通便捷;商务联系密切。‎ ‎(2)新变化:形成以京津为中心的网络体系;天津成为金融商贸中心;对外联系加强;城市化和近代化进程加快。原因:列强对华经济入侵;天津开埠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商品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改革开放初期:单一的政府主导型;地方政府自发倡导协同发展。21世纪初: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国家战略;市场体制的主导作用在不断增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