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讲)-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讲)-学案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讲)-学案 考向一 中国古代政治家对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的贡献 ‎1.讲高考 (1) 考纲要求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2.东西方的先哲 ‎(2)命题规律 这一考向主要是从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的角度进行认识和评价。从措施和意义的角度来看,一般是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农业经济;文化繁荣;抵抗入侵等角度。‎ 例1(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莫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 ‎【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颜回 ‎【名师点睛】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是牢牢把握其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依据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具体来说,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坚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要结合历史处境,具体分析;要坚持唯物主义,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本题对于“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的解答,主要是根据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来说明。‎ ‎2.讲基础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儒家文化创始人 一、孔子的生平 ‎①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②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 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③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④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①“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②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 ‎⑴对中国: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⑵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⑶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称“学园的灵魂”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提出“中庸之道”。‎ 二、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 ‎①哲学:I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II 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②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③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三、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 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思想局限性。‎ 四、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3.讲典例 ‎【例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和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 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2)根据材料“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吴国在江南长江流域,中原诸国在黄河流域一带,可见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吴国公子季札•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以及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以吴国公子季札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文化融合的认识和理解,契合了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时政热点。本题第一问要求学生能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儒家文化观念相结合。第二问要求学生从文化认同、文化传播以及国家关系等角度认识。‎ ‎【趁热打铁】(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广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竞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边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 ‎【答案】(1)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环境宽松,君主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提供制度保障;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道的约束。‎ ‎(2)表现:群臣针对皇室的礼仪、财用问题大加指责;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权。影响:导致党争加剧,朝政混乱;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3)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官僚集团争权夺利。‎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表现:由材料二中的“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等信息可以得出群臣针对皇室的礼仪、财用问题大加指责;由“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可得出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权。影响:上述以官员批评皇帝的君臣冲突的影响可以从明朝统治危机和不同派系之间争夺等角度分析即可,具体来说就是导致党争加剧,朝政混乱;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4.讲方法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 ‎(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整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 ‎(3)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 ‎(4)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5)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 ‎(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5.讲易错 ‎【题目】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3分)‎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 ‎【答案】‎ ‎(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3分)‎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3分)‎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2分)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2分)‎ ‎【解析】‎ ‎(2)依据材料中“天子者……诚可畏也”可以概括出“隋朝无道而亡”,据材料“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可以得出“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结合所学,从唐初大乱初定,经济凋敝的角度回答。‎ ‎(3)本题属于观点论证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据材料“法者,乃天下之法”、“致天下太平”、“天子者,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可以得出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结合所学得出另一方面的答案。‎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政治家•唐太宗。‎ ‎【反思】在这一选修专题内,就观点评析类的题目来说,一定要把握题目的要求和限制性条件,把握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观点评析是要尊重史实、逻辑正确、观点科学,同时,要充分运用材料信息,不能偏离材料的方向盲目得作答。‎ 考向二 近现代中外领袖人物的评价 ‎1.讲高考 考纲要求 ‎1.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2.“亚洲觉醒”的先驱 ‎3.无产阶级革命家 命题规律 这一考向大部分情况下会与同时期的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杰出人物进行对比,或者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先驱进行对比性考查。同时这一考向容易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一类型需要把握一些原则和角度。‎ 例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3分)‎ ‎【答案】‎ ‎ (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让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宪法的制定。‎ ‎(2)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 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 ‎【解析】‎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的信息从“勇于担当以及不贪恋权力”等角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贡献”结合所学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等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历史人物评价•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华盛顿 ‎【名师点睛】人物评价题主要是把握人物的主要活动,同时对人物进行简单评价,评价一把要遵循这样的原则:1.分阶段评价:对历史人物可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主要阶段进行评价。如梁启超,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介绍了三个阶段的活动情况:①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参与变法,应肯定;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坚持保皇立场,反对革命,应否定;③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应肯定。‎ ‎2.分方面评价:对历史人物也可以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如唐太宗,我们可以从政治(三省六部制)、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思想文化(科举制,设立国家史馆和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民族关系(文成公主进藏)、对外关系(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等方面,对其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总结,做出正确的评价。‎ ‎2.讲基础 ‎【美国国父华盛顿】‎ 一、叙述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 ‎①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②战争开始后,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③整顿和训练大陆军,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④1776年解放波士顿,北美人民首次取得重大胜利;⑤解放波士顿后一度受挫,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士气;⑥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得到法、西、荷等国家的支持,英国完全陷于孤立;⑦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结束,北美人民取得最后胜利;⑧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二、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外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⒈第一任期(1789—1793) ‎ ‎⑴措施:①政治: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创立总统否决制;②经济: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③外交: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作用:维护国家民主制度,完善总统制 ‎⒉第二任期(1793—1797)‎ ‎⑵政绩:①巩固第一任期内的成果;②外交: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③经济:展开西进运动——推动美国西部开发和经济发展 三、总评华盛顿:①具有高尚品格: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提倡);②功: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共和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建立和维护美国民主政治③局限:宪法歧视黑人,保留了严重的种族歧视 ;④总评: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 的称号;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拿破仑崛起的原因 ‎①时势:法国大革命爆发,逐渐达到高潮.法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国外:英国及欧陆封建王朝联合干涉法国革命;③国内:督政府软弱无能, 无力来维护革命成果。→大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④主观:拿破仑的军事才能与条件 二、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的作用及性质 ‎①措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及法制等方面,对法国社会进行全方面改造,尤其以颁布的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影响最深远②作用: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法国社会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性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三、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与作用 前期:①1796年远征意大利; 1798年远征埃及; 1805年三皇会战②目的:反对干涉,防止复辟,捍卫成果和国家主权③性质:革命.正义战争 ④作用:捍卫了法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唤醒了民族意识.‎ 后期:①1812年进攻俄国;1813年莱比锡会战; 1815年滑铁卢战役 ②目的:扩大统治范围,扩张领土③性质:非正义侵略战争 ④作用:奴役侵略他国,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四、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①法国:政治上的军事独裁引起不满;长期战争使法国经济困难,人民厌战;因战争而实施的封锁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②外因: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和反法同盟的打击 ③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相对弱小,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五、评价拿破仑:①功:内政: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战争:前期作战 —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②过:内政: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战争: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③总体:其有功有过,功大于过。法国资产阶级阶段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对法国及欧洲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第1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 ‎⒈大事记: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倡改革,无果而终; ②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③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④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将同盟会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⒉认识: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 第2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 ‎⒈大事记: ①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③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 ④1913-1919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 ‎⒉认识: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 第3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⒈大事记: ①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②接受过苏俄(1924年后称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③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④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 ‎⒉认识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二、评价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其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圣雄甘地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⒈运动背景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④英国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印度人民主权,甘地发动 “文明不服从”运动,由于超出非暴力界限被甘地终止;⑤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⑥直接原因:阿姆利则惨案;‎ ‎⒉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⑴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 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②起因: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③斗争 a方式(内容):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b目标:实现印度民族自治;c手段:“非暴力不合作”;d过程:全国性的抗英斗争——英经济损失惨重;e结果:1922年,出现暴力冲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随后,甘地被捕入狱,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④影响:积极: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消极:发动了广泛群众,但非暴力又限制运动的深入发展;赢得敬意——“圣雄”‎ ‎⑵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 背景:a.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b.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为转嫁危机,加强对印度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损害印度人民利益。② 运动:1930年,“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③ 结果:释放甘地,撤消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人民煮盐,停止不合作运动。‎ ‎④ 影响:进一步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但没有实现印度独立。‎ ‎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二战时期, 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特点: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 ‎3、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积极性: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独立奠定基础。②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⒈创建革命的理论㈠背景原因: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阶级条件: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条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⒉创建过程:⑴两次思想转变:①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②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标志:1844年主编出版《德国年鉴》。‎ ‎⑵两大理论发现①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 ‎⑶马恩合作的两部精典著作:①《神圣家族》(1844)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②《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使黑格尔的辩证法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 ‎⑷、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2月)‎ ‎⑸、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 ‎①、德国的古典哲学;②、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⑺、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资本论》的问世 ‎1861年开始写作,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⒊指导革命的实践 ‎①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②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③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④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积极工作,成为第一国际的灵魂。‎ ‎⑤1871年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公社失败后,总结公社革命教训,《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所写的最辉煌的文件之一。‎ ‎⒋对马克思的评价:伟大的一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⒈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自由上升时期 ‎①经济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政治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暴露,工人运动兴起。‎ ‎⒉与马克思的伟大合作 ‎①1844年合作《神圣家族》 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②1845年合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③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④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⑤1848年合作《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⑥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⑦1850年以后,为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⑧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积极工作⑨1871年关注巴黎公社运动。‎ ‎⒊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的主要活动 ‎⑴、领导国际工人运动:①背景: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任起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随着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国际工人斗争形势多样化;②思想指导:从本国条件出发坚持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独立的决定本国革命方针和策略;③第二国际:时间:1889年 ④、标志: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⑤意义:推动了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⑵、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a.1884年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b.1885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卷。c.1894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 ‎⒋恩格斯逝世及评价:1895年8月5日,恩格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贡献出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生命。无愧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⒈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时代;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发生了二月革命。‎ ‎⒉列宁的贡献:⑴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大会通过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⑵领导十月革命:①理论上的指导: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②夺权和建设的理论依据:《四月提纲》——提出革命两个阶段: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③指导武装起义:《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④实践上的指导: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回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⒋评价列宁:①伟大的思想家: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A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B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C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⒈时代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阶级救亡图存的努力相继失败;十月革命成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⒉主要经历:⑴投身中国革命(1913——1921年)原因:关心黑暗落后的社会现实。‎ 主要活动:①长沙求学,初步接触社会;②确立理想:救国救民、改造中国;③思想变化:从信仰改良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转变;④投身革命:1920年转为共产主义者;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⒊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1921——1928年)‎ ‎⑴领导工农运动(1921——1927年):①一大后回到湖南从事建党和开展工人运动。②、参加了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③从事农民问题研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④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⑵革命实践:①、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②、1927领导秋收起义③1927—1928年,秋收起义后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④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形成与新道路适应的战略战术 ‎⑶理论实践: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⒋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①王明“左”倾错误打击,被排挤出中共领导队伍,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②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重新走上中共领导队伍,领导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⒌建立新中国(1937——1949):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②、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主义理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③1942年领导开展整风运动,奠定了革命胜利的思想。‎ ‎⒍争取和平民主斗争:‎ ‎①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②进行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③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⒎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1976)‎ ‎⑴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①措施:派陈云去上海工作;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召开七届三中全会②结果:到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 ‎⑵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三大改造、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⑶开展一五计划经济建设(1953——1957年)‎ ‎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⑴正确探索:①经济上:1956年春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②政治上:1957年3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⑵失误探索:①经济上: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政治上:发动文革,使左的错误达到顶峰。A原因:毛泽东错误判断;个人威望、个人崇拜;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遭破坏;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B、影响:使左的错误达到顶峰 ‎⒐评价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⒈时代背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⒉主要贡献:(1)革命生涯:1. 20世纪初,在法国参加革命,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三次复出:1935年遵义会议后第一次复出;II.1975年代替周恩来总理第二次复出;1977年第三次复出。⑵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文革中进行全面整顿,努力纠正“左”倾错误;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思想,转移了工作中心;为冤假错案平反;恢复高考。‎ ‎⑶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①中共十二大:1982 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中共十三大:198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 ③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科学体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⑤、其它理论:外交思想:提出“和平”发展”两大主题;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⑥领导改革开放,形成邓小平理论:在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讲典例 ‎【例1】(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文综试题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克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克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贡献: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2)贡献的问题需要结合前一问答案的内容及我国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材料中的“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是陈云面对动荡局面在建国初期的贡献;“1979年春,陈云指出: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些内容表明陈云主张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这也正是今天我们所实行的经济体制,由此得出相关的结论。‎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陈云·陈云的经济贡献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人物评说的方式考查了经济史的重点内容,涉及到了苏联与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要求的能力水平比较高,同时也要求学生有非常高的阅读能力与归纳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一定要看清材料内容时间的阶段性,运用时间性来正确对应史实,整合教材观点来回答。‎ ‎【趁热打铁】(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袁世凯在就任民国元首之后,马上出手遏制蒙藏分离主义运动,在劝告库伦哲布尊丹巴活佛放弃独立的信中,袁世凯反驳哲布尊丹巴对“大清”与“中国”的刻意区分,指出至库伦独立,前清并来允行,中华民国亦断无允准之理。库伦本为民国领土?甚盼熟筹利害,棱我民国受于前清之领土及统治权完全无缺。”‎ ‎《劝谕蒙藏令》宣布现在政体改建共和,五大民族,均与内地平等。务使蒙藏人民,一切公权、私权。均与内地平等,以昭大同而享清福。”不久。袁世凯又发布命令说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各地方,同为我中华国领土,则蒙、藏、回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能如帝制时代再有藩属名称。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口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 ‎——摘编自章永乐《“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袁世凯政府针对蒙藏分离主义运动的态度。‎ ‎(2)简要评析袁世凯政府针对蒙藏分离主义运动采取的主要对策。‎ ‎【答案】(1) 态度: 明确反对蒙藏分离。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反对哲布尊丹巴对“大清”与“中国”的刻意区分;晓以利害,劝告分离主义头目放弃分离活动;提出民族平等等法令和措施。‎ ‎(2)简耍评析有利于瓦解、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地位。缓和了民族矛盾;对维护祖国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2)从材料中可以分析,袁世凯政府针对蒙藏分离主义运动采取的主要对策有利于瓦解、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地位。缓和了民族矛盾;对维护祖国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4.讲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①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进行评判,否则,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评价。‎ ‎②确定评价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③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考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④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是时势造就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有一定影响力。即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观点,不能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5.讲易错 ‎【题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其《致沃尔特·琼斯博士》信件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价:整个说来,他(华盛顿)的性格是完整的,没有不道德的地方,在少数细节上漠不关心。说实在的,人品和时运从来没有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个人造就成伟人,把他送入那些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行列。‎ 材料二 拿破仑之死至今仍然是个让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他是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上时被人毒死的;有人说,他或许死于其家族遗传的癌,因为他父亲在40岁时患癌而逝;有人说,他是在进攻埃及和叙利亚时,染上了一种热带病,后来病情暴发而亡。众说纷纭,但谁也没有拿出可靠的证据,成了一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谜”!‎ 请回答:‎ ‎(1)造就华盛顿成为英雄的“时运”有哪些?拿破仑之死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关注?华盛顿和拿破仑两人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 ‎(2)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 ‎(1)时运:美国悠久的民主传统(从未经历君主制);美国人民对民主制度的追求;实行君主制的英国在美国的失败。(4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原因:拿破仑是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他率军横扫欧洲大陆,冲击了整个欧洲封建势力;他重视教育事业,在其统治期间,法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极大地发展。正因如此,拿破仑之死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4分)‎ 品质:机智、勇敢、善于冒险等(答其中两点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2)原则:一要从历史人物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客观分析评价,避免从现代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过于苛求;二应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影响,避免以偏概全。(答两点4分,答三点5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时运”‎ ‎,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是个新兴的移民国家,从未经历君主制,新移民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追求民主;第二小问原因,一是由于拿破仑个人的重要性,二是他对法国和欧洲的深远影响,等等;第三小问盛顿和拿破仑两人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根据所学知识,同为军事将领,两个人都机智、勇敢、善于冒险。‎ ‎【反思】这一考向容易与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杰出人物进行对比分析,特别建议平时学习是把握其差异的同时注意总结一些共性和规律性的认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