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文科)‎ 出题人 :王威 审题人:郭丹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 息条形码粘贴区。‎ ‎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 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 A.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B.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 C.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                            D.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 ‎2.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赢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赢政 A.受宗法传统影响                                    B.极力推广分封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扩展王朝的疆域 ‎3.“终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甚者旅见而朝于楚焉。”这表明春秋时期 A.家国体制得到巩固                                B.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C.天子地位受到冲击                                D.分封宗法体制消亡 ‎4.“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5.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6.元朝的大一统超越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元朝在全国推行 A.分封制                B.行省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7.宋太祖时期曾颁布诏令,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这些诏令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                                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8.关于“王国问题”,贾谊的主张,重在分王国为侯国;晁错的主张,在用武力削平割据之局;主父偃的主张,则在把由王国分出的侯国,以推恩为名再加分裂。他们的主张是 A.层层递进方式    B.分封制的延续     C.社会不稳根源    D.加强中央集权 ‎9.“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D.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10.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物,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禅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 C.阁臣的参政权不断扩大                        D.化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11.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属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A.地处内廷位高权重                                B.跪受笔录奉旨承办 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 D.参与政务职能单一 ‎12.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 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 ‎13.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 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C.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                        D.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 ‎14.从朱熹开始,宋代的陆九渊(江西人)、明代的王阳明(浙江人)等,所有划时代的大思想家皆出自南方,要找一位能和他们媲美的北方大思想家并不容易;顾炎武(江苏人)、黄宗羲(浙江人)、王夫之(湖南人)等对明末清初的思想和学术具有深远影响的先觉者,同样是南方人。材料主要反映出 A.理学官方哲学地位强化                        B.南方社会经济影响突出 C.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政府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15.《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这一现象说明 A.手工业地域特色明显                            B.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 C.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                            D.区域性经济竞争激烈 ‎16.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 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17.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清朝一直禁止中外经济交往                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18.明清时期,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这种现象在当时较为普遍。材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在农村出现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弱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9.“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惟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政局动荡不安    B.社会分配不公     C.土地兼并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 ‎20.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这种写法,被称之“春秋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 A.只注重对历史人物评价                        B.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 C.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                        D.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 ‎21.《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22.汉武帝“兴太学,修郊祀……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有三代之风。”上述材料评价汉武帝的侧重点是 A.独尊儒术            B.抑制相权             C.解除边患            D.削弱封国 ‎23.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 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24.《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但近年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根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可知 A.出土的文物是唯一可靠的                    B.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不足 C.《汉书》的记载更为可信                      D.考古发现和文献有所差异 ‎25.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26.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 A.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 C.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            D.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 ‎27.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28.顾炎武批评王阳明心学是“清谈之流祸”,读书人“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于导致明朝的灭亡。对上述顾炎武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心学导致人们道德沦丧                        B.心学使儒家丧失正统地位 C.心学的流弊是空谈误国                        D.心学背离理学的思想原则 ‎29.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A.走向成熟的轨迹                                    B.天下私有的本质 C.因循反复的特点 ‎                                    D.集权体制的根源 ‎30.据《旧唐书》记载,唐朝后期民间多私自印制历书。在四川、淮南等地,官方历书尚未颁布,私印者已大量贩卖于市,故朝廷专门下令予以禁止。这反映出 A.活字印刷术在民间的应用逐渐广泛    B.民间所印历书比官方更受欢迎 C.印刷术促进了天文历法知识的进步    D.政府对民间私印书籍加强管理 ‎31.《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32.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时,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材料描述的文学形式应为 A.诗                        B.词                         C.曲                        D.赋 ‎33.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中都大量出现一种才子遇佳人的故事套路。多以才子偶遇佳人,私定终身遭遇阻碍,待才子科举及第,两人结为秦晋之好的大团圆结局。该现象集中反映了 A.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特权被打破        B.世俗文化瓦解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社会价值取向逐渐改变        D.民众同情才子佳人的悲惨遭遇 ‎34.“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宋代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就反映了这种特点。材料反映的是 A.文人画                B.宫廷画                 C.风俗画                D.工笔画 ‎35.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该新剧种的形成 A.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B.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 C.得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               D.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 第Ⅱ卷 ‎36.(15分)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 完成下列要求: ‎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6分) ‎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 (9分) ‎ ‎37.中国古代以抑商为主的商业政策几经变化,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阅读下列材料:(15分) ‎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业,限制商业,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 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 ‎ ‎——魏向远《我国古代商业思想和政策的历史演变》 ‎ 材料二 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诏“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驼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只并入宫”……清朝时为了推行抑商政策,采取大量对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清政府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 ‎ ‎——史慕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探究》 ‎ 完成下列要求: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否定商业、限制商业的分别是什么学派,并简述理由。(6分) ‎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商业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商业政策变化的认识。(9分)‎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文科)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 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A C C A B B D D C B B A B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C C B D A C D B A A C B D ‎31‎ ‎32‎ ‎33‎ ‎34‎ ‎35‎ B B C A D 二、材料题 ‎36、(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6分) ‎ ‎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9分) ‎ ‎37、(1)‎ 否定商业的是道家。(1分)理由:道家主张“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2分)‎ 限制商业的是法家。(1分)理由:法家主张“重农抑商”。(2分) ‎ ‎ (2)表现:海禁政策,行会制度。(6分)‎ 认识:中国古代总体采取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3分,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