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03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学案
第3讲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 (公元220年——公元907年) ※主干知识全解※ 时间轴 (政治) 中华文化圈形成 (文化) 三教并行、书院兴起 敦煌莫高窟、唐诗、唐传奇 618年 三教合一 581年 439年 儒学吸收佛道精神 佛教本土化、道教盛行 志怪小说 420年 行书、草书、士大夫画 317年 汉乐府 265年 楷书 220年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地方设道监察区 科举制 统一 三省六部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九品中正制 分裂 三国 西晋 东晋 南朝 隋 唐 五胡乱华 北朝 均田制 (经济) 隋大运河 江南得到开发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翻车、耕耙耱技术 筒车、曲辕犁 雕版印刷术、火药应用于军事 灌钢法 白瓷 南青北白,瓷器大量外传 商业艰难 商业繁荣,广州市舶使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经历了三国(220年——280年。曹魏:曹丕220—265年,都洛阳;蜀汉:刘备221—公元263年,都成都;东吴:孙权229—280年,都建业),两晋(西晋:司马炎265—316年,都长安;东晋:司马睿317—420年,都建康),北朝(439 -581。 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自304年开始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拓跋珪386年—543年,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孝文帝拓跋宏迁洛阳、东魏:543—550年、西魏:535—557年、北齐:高洋550—577年都邺今河北临漳、北周:宇文觉557—581年,都长安),南朝(420- 589。宋刘裕、齐萧道成、梁萧衍、陈陈霸先,420—479—502—579—589年,都建康),隋(581—618年,文帝杨坚—炀帝杨广,都大兴),唐(618—907年,高祖李渊—景宗李柷,都长安)。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具体说来,在经济方面,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在政治方面,政权更迭频繁,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改革,不仅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文学艺术和三教并行发展。 隋唐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政治上,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推行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政局相对稳定;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学艺术绚丽多姿,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 一、经济 ——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成熟 1、农业: (1)耕作技术:魏晋时期北方旱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易错警示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定型的事件不是铁犁牛耕的出现,而是去曲辕犁的发明。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这说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灌溉工具:曹魏时期改制的翻车,唐朝创制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均田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即政府将控制的无主荒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身死后还给官府。实质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①北魏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唐称口分田)40亩,女子20亩。露田都是无主荒地,因考虑休耕轮作,故授田时-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也称"倍田"。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奴婢同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丁牛(4岁以上)每头受露田30亩,一户限4头。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唐取消给妇女、奴婢、耕牛的授田。 ②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唐称永业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在不宜种桑的地区,男子每人另授麻田10亩。贵族官僚,受永业田不等,可自由买卖。 均田制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也使封建政府控制的自耕农数量大大增加,保证了赋役来源,增加了政府收入,巩固统治。到了唐朝中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租即田租,每年要纳粟二石。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也可用物品折抵役期。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除租庸调外,人民还须负担杂徭和色役。 两税法:因为武周末年均田制颓萎,唐初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依户等纳线,依田亩纳米粟,分夏秋两次征收。 2、手工业: (1)经营方式: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是曾遭受摧残,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2)主要行业和成就: 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邢州的白瓷、越窑的青瓷制作精美,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从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往国外,远达欧非。 釉陶器: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 丝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3、商业与城市 (1)商业:魏晋南北朝史出现草市;隋唐时期,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唐时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也相继问世。 易错提醒 唐代“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反映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能表明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从未放弃过重农抑商的政策。 (2)海外贸易: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的港口,政府在此设置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 (3)交通: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城市:坊市分区,唐长安设有东西二市;唐代除长安、洛阳外,南方的扬州、成都(益州)也成为最繁荣的大都会。 重难点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 材料一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 谓长江以北,尽皆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殷物阜。” ——《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四 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糟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王鸿《扬州散记》 1、依据史料一、二、三归纳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与发展。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坊市分离,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 2、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通畅。 二、政治 ——政治制度的成熟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隋唐确立并完善:中央设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决策);门下省:审核诏令(审议);尚书省:执行诏令(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监督,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一制度。 误区警示 三省六部制和西方近代的三权分立在形式上相似,但本质上不同。三省六部制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近代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2、中央集权的变化: (1)东汉末年统治腐败,门阀士族势力膨胀,导致封建国家的分裂。 (2)唐中期为加强边防,在地方上设节度使。在政治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人才选拔制度: (1 )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2)隋唐时期:科举制。 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作用:①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对后世影响深远。 易混易错点 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地方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的很多。 4、监察制度:魏晋至隋唐在中央设御史台。 重难点解析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三省六部制)实即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权,分立三省,而总于皇帝……以期收到既能加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后果……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1)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2)影响:①是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宰相分工合作,职责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相权三分,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③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以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④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恶性发展和朝政的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 (1)演变: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夏商周,贵族嫡长子继承)血缘——军功制(战国)——察举制(官吏察访推荐,汉代,德)——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评品官评定授官,门第)——科举制(隋以来,考试选官,才学) (2)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③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3、从选官制度的变化看,科举制有何影响? 材料一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1)积极:①从选官标准的变化看,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的人为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②选官制度化,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作了条件,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③从世袭、举荐到科举考试,是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2)消极: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在儒学经义的范围内,特别是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学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主要活动与贡献 贞观之治:(627年---649年) 材料一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唐太宗 (1)原因:吸取隋亡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经验;心存百姓,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 (2)表现: ①政治方面:;玄关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法律方面: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③经济方面: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④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三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陇西行》 材料四 贞观二年,突厥来骚扰唐朝。当时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至中国。”另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⑤民族关系: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武力征服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子孙世袭,此后羁縻府州成为唐代管理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大首领-------“天可汗”;武力征服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 ⑥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于中国相隔较远的堕婆登(今属印尼、苏门答腊)、菻拂(当时东罗马)遣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景教(天主教会分支宗派之一)、回教、摩尼教(源于古代波斯,崇尚光明,也译作明教) (二)历史评价: (1)唐太宗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励精图治,有利于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多元色彩,促进封建文化的繁荣,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虚怀纳谏,晚年及时自省,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 三、思想文化 ——儒学的危机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一)思想: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产生于东汉末年的道教在南北朝时形式逐渐完善,儒学独尊地位动摇。同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逐渐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的主张。 3、唐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遵道、礼佛、崇儒。佛道挑战儒学正统,韩愈率先提出提出复兴儒学。 易错易混点 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相互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 误区警示 “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 魏晋时期,佛教、道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但这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二)科技文化 1、科技: ①天文历法:唐僧一行通过实地观测,吸收古印度历法的有益成分,创体制周密,符合天文实际的《大衍历》;实测地球子午线的创始人。 ②农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③数学: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④医学:西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著《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誉为“药王”。 ⑤造纸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进步,纸的产量大增;唐玄宗时造纸术传入阿拉伯。 ⑥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⑦火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最早的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 2、文学: ①诗歌:魏晋时期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南方田园诗(陶渊明为代表)和北方民歌(《敕勒川》、《木兰诗》为代表); 唐朝时,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②小说: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唐朝出现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3、书法:魏晋时期中国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 ①楷书:魏晋有定鼎之功,三国钟繇、东晋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各具特色,称“颜筋柳骨”。 ②草书:魏晋以来,盛行不衰。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草圣”张旭《心经》、怀素《自叙帖》。 ③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颜真卿《祭侄文稿》 4、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 东晋画家顾恺之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展子虔《游春图》(山水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重难点解析 1、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教的冲突与交融 材料一 《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抱朴子·自序》 材料二 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有;百法纷争,无越三教之境。 ——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 材料三 周道衰i,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1)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韩愈对佛教传播的形态如何。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态度:对佛教流行的现象深感忧虑,极力提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抵制异端邪说的流传。 实质: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儒、佛、道等思想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2)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的儒学发展及正统地位一度中断。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如何认识。 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汉代以来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并且盛行,儒学的发展收到了严峻的挑战。儒学在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过程中始终在发展,儒学的发展并没有被中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归纳总结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①佛道盛行冲击儒学,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引佛道理论入儒家学说来发展自己,最终发展为“三教合一”; ③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的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2、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 ①政治上,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的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②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即寺院经济。他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空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自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宗教画十分流行,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 3、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有何影响? 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外,其他诗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朱以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唐诗还完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各种形式的创造。这些形式,上承风骚,下启词曲,并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流传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诗体。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盛唐时期,诗风开朗奔放,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期,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诗琪,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朝衰败的社会现实。 归纳总结 唐诗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发达,唐朝封建农业、手工业、商业活跃,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清明,国家统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科举“以诗取士”,都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③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交往和中外交往促进了唐诗发展。 ④继承发展了前代诗歌丰富的艺术经验和知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