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卒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 A. 政权更替影响文字演变 B. 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C. 汉字使用范围逐步扩大 D. 汉字文字体系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反映了甲骨文中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卒等十二个字;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可见上述文字的变化说明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B正确;材料都是体现甲骨文在金文中衍生,没有体现政权更替影响文字演变,A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文字的演变,没有涉及汉字使用范围,C错误;据所学可知,甲骨文的出现而不是这种变化标志着汉字文字体系的成熟,故D错误。‎ ‎2.诗的首篇《关雌》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 A. 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 B. 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 C. 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 D. 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的教化色彩,故选C。民间文学在中国古代并无正统地位之说,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周代的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崩溃,后世儒家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而不是周代的宗族规则,排除B;儒家讲究入世观念,儒家对诗经的解读符合现实社会状况,不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的描述,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分析能力,需要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3.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道家则把法上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这一变化表明 A. “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B. 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 C. “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 D. 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早期道家认为严刑峻法逼得人失去正常的人性,但后期道家却认同了法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作用。这一转变是因为战国中后期,法家崛起,各诸侯国为了提高国家经济军事实力,进行了一系列以法家为主的变革,所以法是顺应了时代要求的,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礼治”被“法治”取代的现象,故A项错误;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即使后期认可法,也是援法入道,认为法的来源是道,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虽出现融合的现象,但它们的核心主张并不一样,故D项错误 ‎4.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据此可知,孟子 A. 主张君主应该任人唯贤 B. 认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 C. 主张重视国人选官意见 D. 认军功爵制已经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孟子言论理解,孟子更注重国人对人才的认可,故选C;主张君主应该任人唯贤,不是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A;贵族政治开始崩溃,军功爵制已经出现在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来,排除BD。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要考查孟子对选官制度的建议。解答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孟子的主要言论,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5.战国时期的某学派成员,“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该学派是 A. 墨家 B. 儒家 C. 法家 D. 道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符合墨家勤劳苦干的精神,故选A;儒家强调贵贱有序,重视礼乐教化,没有勤劳苦干的精神,排除B;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并不认同小生产者的生活做派,排除C;道家主张无为和顺其自然,并不追求刻苦苦干,排除D。‎ ‎6.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A. 选官用官制度发展成熟 B. 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 C. 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 D. 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有效信息在通过规范秦朝官员行为和汉代官员选拔标准,强调了政绩和德行并重,反映的主题是吏治建设,D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A选项排除。察举制强调的是孝廉,B选项排除。C选项是汉武帝以后的治国思想,排除。‎ ‎7.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宣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班固的这一认识反映出 A. 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 西汉时的主流思想得到廷续 C. 都城选址不当威胁了西汉统治 D. 东汉意图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可知体现的是东汉延续了西汉时期宣扬的儒学正统思想,B项符合题意。秦的暴政主要和政治制度及指导思想有关,A项排除。西汉灭亡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项排除。东汉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 ‎8.对下表著作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汉朝 时代与著作 仁 义 礼 信 诚 忠 孝 敬 西汉《春秋繁露》等10部 ‎971‎ ‎1790‎ ‎1612‎ ‎1237‎ ‎359‎ ‎574‎ ‎918‎ ‎522‎ 东汉《汉书》等10部 ‎822‎ ‎1720‎ ‎2062‎ ‎1540‎ ‎539‎ ‎643‎ ‎1675‎ ‎606‎ A. 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 B. 孝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讲究礼义成为重要社会共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两汉时期“礼”和“义”是著作中出现次数前两位的词汇,这说明汉朝讲究礼仪成为重要社会共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著作中“礼”出现的次数多说明人们重视社会等级秩序,但不能据此得出社会等级秩序固化;B选项错误,通过比较可知,“孝”出现的次数不是最高,不能得出孝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儒家传统道德,不能反映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后汉书》的仪礼志中记载,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这反映出 A. 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 B. 阴阳五行思想成为主流 C. 先黑后红寓意“以汉代秦” D. 社会风俗浸染迷信色彩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并结合所学可知,因为冬至那天昼最短,夜最长以后,白昼渐长,黑夜趋短,也就是阴去阳来,朝廷也要集体的相时而动,才能“承天理物”,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冬至日来临的仪礼,无法体现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B错误;C是对材料的误解;材料反映的是京城百官在冬至日来临的仪礼不能体现成风俗,D错误。‎ ‎10.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这说明,汉代 时期 议题 理据 内容 汉文帝 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 灾异 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 汉武帝 礼法·议尊宝鼎 祥瑞 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绣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汉光武帝 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 灾异 六年有日食之异 A. 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 B. 封建统治具有神秘色彩 C. 赈灾意识体现民本思想 D. 集体议政冲击专制皇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可知,表格中的理据灾异及祥瑞内容中都有天象显示,这反映了明显的迷信色彩,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先秦的儒家思想,且先秦儒家思想没有涉及封建神秘色彩,A错误;据表格“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可知,材料主旨不是赈灾,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冲击专制皇权,D错误。‎ ‎11.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史通》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主要说明唐代以来 A. 史学研究摆脱儒家思想束缚 B. 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C. 儒家经典史学功能得到重视 D. 理学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六经皆史”可知,刘知几认为六经乃 夏、商、周 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这体现了其对以前的儒家经典质疑,使儒家的权威受到挑战,为重建儒家权威,理学兴起,D正确;材料主旨是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而不是强调史学研究摆脱儒家思想束缚,A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佛道思想,B错误;材料主旨是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而不是强调儒家经典史学功能得到重视,C错误。‎ ‎12.南宋孝宗年间,有大臣上书指出:临安府风俗,“(民)效异方之习”,“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奏请禁之惩之。这一奏议折射出当时 A. 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B. 民族文化交融增强 C. 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D.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民)效异方之习”“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来看,说明临安受北方和其他地方的文化习俗影响较大,因此这一奏议折射出当时民族文化交融增强。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特指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 ‎13.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 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 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大致意思是指里巷中小孩子调皮顽劣,难于管教,家长视为苦事,于是只好给他钱,叫他与大伙儿坐在一起(一般是在茶馆里),去听人说评书、讲古话。而当时的说书内容,常常涉及三国故事。当小儿们闻听刘备(161—232,字玄德)战败,便皱眉且悲伤涕泣;听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战败,即欢唱快活。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曹操是奸臣、枭雄的代表,因此才出现材料中听到曹操打败而欢唱快活的现象,这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在百姓认知中《三国演义》人物的形象,说明传统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无法得出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间百姓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而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无法得出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民间对《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与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故D选项错误。‎ ‎14.李贽在评价《藏书》时说:“盖我此书,此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凿凿皆治平之事与用人之方。”这表明《藏书》‎ A. 成为科举应试的官方教科书 B. 因离经叛道在民间广为流传 C. 思想仍属于儒学体系的范畴 D. 以讽刺程朱理学为思想主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盖我此书,此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凿凿皆治平之事与用人之方。”信息可知,李贽认为自己的《藏书》叙述的是治平之事和用人之方,希望此书成为经筵讲读和科举取士的内容,这表明李贽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其思想仍属于儒学体系的范畴,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藏书》被明清封建统治者搜查烧毁,并未成为科举应试的官方教科书;B选项错误,《藏书》是禁书,并未在民间广泛流传;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藏书》讽刺程朱理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 A. 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 B. 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 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 D. 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的求实的批判精神,C正确。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排除。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仍然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B排除材料与陆王心学无关,D排除。‎ ‎16.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为流传。这反映了 A. 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B. 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C. 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D. 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红楼梦》在民间极受欢迎,即《红楼梦》是世俗化的文学,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排除;《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17.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 A. 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B. 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 C. 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D. 已经确立了近代科学的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可知,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是徐光启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的结果,这体现了近代科学的通过观察、实验来验证的特征,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的内容,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C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科学,D说法违背史实。‎ ‎【点睛】近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有一批专门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科学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2、组成一定的群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3、采用一套专门的认识方法、研究方法和认识工具。4、采用一套专门术语、专门符号并以此建构一定的理论体系。5、不仅能成功地解释已出现的自然现象,并对尚未出现的自然现象作出预言,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来验证。6、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 ‎18.相对于探寻自然本源,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类本身,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正义与非正义、勇敢与怯懦、诚实与虚伪,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 对智者学派作了彻底批判 B. 承认人在社会的崇高地位 C. 较为理性地追求人文精神 D. 已经具有完善的治国思想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类本身,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智者学派作了彻底批判”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苏格拉底更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不是承认人在社会的崇高地位,故B错误;材料突出人的伦理道德和品质,反映了较为理性的人文精神,故C正确;“已经具有完善的治国思想”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9.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这反映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民主政治的发展 C. 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 D. 用理性驱散黑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可知,希腊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作用和人的生活,体现了重视人和人的价值,故C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即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政治,排除B;启蒙运动主张用理性驱散黑暗,不符合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故D正确。‎ ‎20.十四世纪以来,画家能够把自己的形象画入宗教作品中,一方面是生动地表明创作者的身份,另一方面是这一时期画家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创作”权利,他们可以像赞助人一样出现在重大宗教场合,表现了他们与赞助人一样高贵的想法。材料表明了这一时期 A. 以人为本的自我意识日益强烈 B. 自画像成为普遍的艺术表现手法 C. 写实主义风格成为绘画的主流 D. 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了沉重打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十四世纪以来,画家能够把自己的形象画入宗教作品中,一方面是生动地表明创作者的身份……他们可以像赞助人一样出现在重大宗教场合,表现了他们与赞助人一样高贵的想法”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四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的画家一方面表明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创作”权利和想法,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中的“人本”意识,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十四世纪以来,画家能够把自己的形象画入宗教作品中”,而没有体现自画像成为普遍的艺术表现手法,B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绘画的风格,C错误;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包的是和解态度,许多人文主义者仍然信仰基督教,而没有彻底的打击教会的神权统治,D错误。‎ ‎21.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 A. 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势力的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人性的肯定,城市建设与人文精神无关,A选项排除。宗教改革的时间是在16世纪,B选项排除。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西方国家相继迈入民主政治体制是在17世纪之后,D选项排除。‎ ‎22.文艺复兴时期,杰出思想家N.马基雅维利发表《君主论》,从功利主义的观点出发,把权力作为国家的核心和法律的基础,奠定了近代政治学的基础,使政治学第一次从伦理学和中世纪神学中分离出来。这主要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A. 存在着世俗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B. 反对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 C. 批判宗教神学,主张思想解放 D. 以反对君主专制为主要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马基雅维利使政治学第一次从伦理学和中世纪神学中分离出来,说明文艺复兴文在着世俗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论》关于君权与神权的关系,并非宗教神学和人性的关系,排除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启蒙运动以反对君主专制为主要目标,不符合题意,排除D。‎ ‎23.16世纪,欧洲新建了许多大学:在德国,路德派建立了马尔堡大学、耶拿大学、柯尼斯堡大学等在瑞士,加尔文派创建了日内瓦学院等。这些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欧洲 A. 教育摆脱宗束缚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民族国家的兴起 D. 封建王权的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些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西欧国家注重对国内学生的培养和对自己民族语言的使用,说明这时期民族国家逐渐兴起,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教育与宗教有很大的联系,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教育和宗教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些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可知,西欧国家注重对国内学生的培养和对自己民族语言的使用是受当时民族国家兴起的影响,而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问题的是16世纪欧洲大学以本国内学生为主和注重实用本民族语言的原因,与当时的民族国家的兴起有直接关系,与封建王朝的是否强化无关,故D选项错误。‎ ‎2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B.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 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主张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反映了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正确;材料未体现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A;材料表明的是两个运动的进步性,不是局限,C错误;D项是材料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 ‎25.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当立法者使人民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人民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洛克使用“上帝”概念的实质意义在于 A. “上帝信仰”由来已久 B. 弘扬“因信称义”思想 C. 强调“天赋人权”的合理性 D. 以神权对抗世俗专制王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的信息体现出天赋人权的思想,洛克使用“上帝”概念实质上是强调“天赋人权”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上帝”不是说明“上帝信仰”由来已久,A错误;“因信称义”思想是马丁路德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用神权对抗世俗专制王权,D错误。‎ ‎26.在卢梭看来,人民选择政治权威是出于担心社会秩序被破坏,进而影响到自身的自由和利益,是一种被动行为。“人民需要首领,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由,而不是为了让首领来奴役他们。”该观点 A. 倡导建立完全平等的契约关系 B. 强调了公共权威应具有正义性 C. 指明依靠君主实现自由的途径 D. 表明了人民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人民选择政治权威是出于担心社会秩序被破坏,进而影响到自身的自由和利益,是一种被动行为”可知,人民选择政治权威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的自由和利益;据材料“人民需要首领,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由,而不是为了让首领来奴役他们。”可知,为了保护自由人们推选首领来代表公共权威,维护正义,故B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们利用公共权威维护社会秩序体现正义,而没有涉及建立完全平等的契约关系,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的内容,C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而没有涉及人民主权,故D错误。‎ ‎27.“在这个包围我冲撞我或驱使我的世界中,我可以对一切置之不理,但不包括混沌,不包括千载难逢的偶然和产生于混乱的神圣等值。世人终将找到荒诞的酗酒和冷漠的面包来滋养自身的伟大。”与此思想相同的文学作品是 A. 《悲惨世界》 B. 《人间喜剧》 C. 《战争与和平》 D. 《等待戈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这个包围我冲撞我或驱使我的世界中,我可以对一切置之不理,但不包括混沌,不包括千载难逢的偶然和产生于混乱的神圣等值。世人终将找到荒诞的酗酒和冷漠的面包来滋养自身的伟大。”可知,材料中的“我”在这个包围我冲撞我或驱使我的世界中对一切置之不理,材料中没有交代明确的因果关系(为什么被包围、为什么我冲撞),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而《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D正确;《悲惨世界》是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与材料不符,A错误;《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B、C错误。‎ ‎28.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 A. 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 B. 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C. 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D. 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 “除了……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可知,好莱坞电影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强调科技“主导”,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精髓”并非分析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B项错误;材料重在分析美国电影的发展和特色,不是分析其影响,说好莱坞电影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不符合题意, D项错误。‎ ‎29.公共图书馆在十八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十九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表明,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 A. 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 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 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 促进了浪漫主义文艺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十九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等信息可知,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扥公共设施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欧美国家社会公共设施的逐渐完善,无法反映社会矛盾的缓和,故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推广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无关,故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根据材料“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十九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欧美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问题,有利于推动社会文化的大众化发展,与浪漫主义文艺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选项错误。‎ ‎30.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年)的钢琴曲多以景物或诗画为题材,通过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而非严谨的曲式结构,渲染出变化多端的气氛和色调。其作品 A. 反映了理性主义的时代追求 B. 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潮流 C. 具有向现代音乐过渡的特点 D. 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彪西的作品多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着意表现感觉世界中的主观印象,说明其作品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具有向现代音乐过渡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德彪西被总括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不属于理性主义或浪漫主义,排除A、B项;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排除D项。‎ ‎【点睛】现代派艺术不再满足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在德彪西的作品中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其中第31题25分,第32题15分。)‎ ‎31.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玭《戒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俭以成立之”。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 ‎——金滢坤《中国童蒙文化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许多家境殷实的民间大家庭,因“累世同居…‘孝义持家’”而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如浙江浦江郑氏,在官方倡导下,经过多次修订、增删,最终完成《郑氏规范》,凡168条,在全国发行,成为明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教本。《郑氏规范》内容庞杂,除倡导忠孝、积善、行德等传统伦理,还有《劝惩簿》,按月记录族人功过,规定“荒废学业、赌博无赖,鞭二十”,“既仕,赃墨枉法,死后不入祖宗祠堂”。‎ ‎——施克灿《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家训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家训相比,《郑氏规范》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以士人群体为主;以儒家忠孝思想为主要内容;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 原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受魏晋门阀政治的影响;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的衰落。‎ ‎(2)变化:家训编撰的家族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操作性更强;统治者的支持;社会教化功能日益显著;突出惩戒功能。‎ 影响:对明清家训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维护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巩固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得出:以士人群体为主;根据材料“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得出:以儒家忠孝思想为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得出: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得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得出:受魏晋门阀政治的影响;根据所学得出: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的衰落。‎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许多家境殷实的民间大家庭……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郑氏规范》内容庞杂”得出:家训编撰的家族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根据材料“按月记录族人功过”得出:操作性更强;根据材料“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在官方倡导下……最终完成”得出:统治者的支持;根据材料“成为明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教本”得出:社会教化功能日益显著;根据材料“荒废学业、赌博无赖,鞭二十”“既仕,赃墨枉法,死后不入祖宗祠堂”得出:突出惩戒功能。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家训文化本身的发展、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分析,同时注意结合第(1)问中的“特点”突出儒家思想的地位。‎ ‎32.材料 ‎ ‎ 19世纪20至30年代,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文学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理论,通过作品《克伦威尔序》主张作家应力求使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无比真实地表现出来。雨果认为,作家有义务“把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完美地结合”他在巨著《巴黎圣母院中竭力再现美丑“并存”“相共”的文学情节在欧那尼序》中他写道:“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儿女。”在《莎士比亚论》中,他不但指出作家负有促进人类进步的伟大责任,而且还论述了诗人、作家在教育人民方面的特殊价值。雨果也因此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代表作家 ‎——摘编自陈许《作为批评家的雨果论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雨果文学成就取得的原因:‎ ‎【答案】(1)贡献:强调艺术真实;主张美丑并存;倡导创作自由;凸显教育功能 ‎(2)原因: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时代需求;迎合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通过作品《克伦威尔序》主张作家应力求使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无比真实地表现出来”可知,雨果强调艺术的真实性;根据材料“雨果认为,作家有义务‘把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完美地结合’”“《巴黎圣母院中竭力再现美丑“并存”“相共”的文学情节在欧那尼序》”等信息可知,他主张美丑并存;根据材料“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儿女。”可知,他倡导创作自由;根据材料“还论述了诗人、作家在教育人民方面的特殊价值”可知,凸显教育功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雨果是19世纪时期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反映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突出反封建的主题,因此他的著作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时代需求,迎合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雨果文学成就取得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文学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理论”可知,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同时与他个人的努力和天赋离不开。‎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