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周朝有同姓贵族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贵族联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 A. 强化了姬姓贵族的血缘关系 B.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西周统治 C. 避免了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D.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解析】周朝与姬姓之外的贵族联姻,是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之外,通过“甥舅之国”巩固与扩大了西周的统治,B项正确;西周的“甥舅之国”是和姬姓之外的贵族联姻,A项错误;通过联姻巩固关系,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无法避免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C项错误;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D项错误。 2.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中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下列有关材料所含信息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比郡县制有利于社会安定 B.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分封制的终结 C. 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利于国家治理 D. 郡县制替代分封制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答案】C 【解析】王夫之认为郡县制连续实行了两千多年,是因为其危害比分封制少,即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利于国家治理,C项正确;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比分封制更有利于社会安定,A项错误;秦朝之后,“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仍然存在分封诸侯的做法,B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郡县制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D项错误。 3.两宋时期,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材料表明 A. 两宋商业打破了交易的限制 B.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北宋商业发展位居世界首位 D. 大一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北宋各地商业发展,特别是开封城内有繁荣的商业街区,酒肆瓦市等商业服务场所“白昼通夜”,表现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已经被打破,A项正确;中国封建政府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北宋城市商业繁荣,不能说明其位居世界首位,C项错误;两宋时期,我国一直没有完成国家的大一统,D项错误。 4.李贽的出生地泉州是中世纪著名的国际化贸易大港,其祖父两代人都是伊斯兰教徒,李贽与利玛窦也有交往,他对这位传教士评价很高,李贽继承的“良知之学”,吸收其对当时虚构之学的批判。据此判断影响李贽“离经叛道”思想的因素是 A. 泉州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 B. 西方文化的迅速传播 C. 儒学受到伊斯兰教的冲击 D. 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李贽生活在国际化贸易大港,父祖是伊斯兰教徒,接受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的观点等,可知当时泉州的多元文化特征影响了李贽的思想,A项正确;明代通过传教士进行的中西文化交流是有限的,B项错误;儒学受到伊斯兰教的冲击与李贽生活环境的多元文化特征不符,C项错误;李贽“离经叛道”表现为反对程朱理学,D项错误。 5.广东地方政府与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发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清政府想到了协议关税,因为有了这个数额、比例的约束,中外双方就减少了冲突和争执,地方政府和官吏,不论怎样强势,也没有办法额外加税。同时,新税则的“值百抽五”在事实上比先前的税率略有提高。对此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战争”指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协议关税减少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 清朝政府认可了协议关税 D. 协议关税有利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值百抽五”的新税则用以约束中外双方,减少冲突和争执,表明清政府认可了协定关税,C项正确;规定协定关税的是《南京条约》,与之相关的战争是鸦片战争,A项错误;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与“值百抽五”比先前的税率略有提高不符,B项错误;协定关税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D项错误。 6.在上海一带,原本存在着锻铁、铜锡器制造、木船修造等工具制造类手工业,开埠通商以后,列强商轮、军舰停靠于中国口岸者渐多,这些轮船的维护、修理使本地手工业者获得了大宗生意,这些手工作坊有的就转化为了早期的本土机械企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 B. 传统手工业抓住了质变为新式工业的契机 C. 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D.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上海开埠以后,原有的工具制造类手工业凭借地理优势,转化为早期的本土机械企业,说明某些传统手工业抓住了质变为新式工业的契机,B项正确;手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A项错误;从手工业到早期的本土机械企业,已经脱离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C项错误;早期本土机械企业受列强商轮、军舰维护、修理的需求发展起来,与洋务运动的发展无关,D项错误。 7.“他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但环境的改变直接导致了他新旧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其旧有的忠君思想和宗族意识的日益膨胀。”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 洪仁玕 B. 曾国藩 C. 康有为 D. 严复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9年洪仁玕写成的《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代表了当时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的最高水准,但他并没有摆脱传统的忠君思想和宗族意识,A项正确;忠君的曾国藩进行的洋务运动,是从1860年代后才开始的,B项错误;康有为和严复探索近代化道路的活动发生在19世纪末,CD两项错误。 8.1892年湖北织布局建成开工生产,有布机一千张,纱锭三万枚,雇佣工人约二千五百名,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很快,能织原色布、斜纹布、花布等,畅销湖北、湖南、四川等省。还远销海外,获利甚厚。这说明 A. 民族企业开始出现 B. 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C. 该企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 该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雇佣工人多、市场占有广、获得丰厚等,说明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D项正确;民族企业开始出现是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封建经济开始解体,B项错误;湖北织布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拓展,不能说明其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项错误。 9.下侧漫画旨在表达 A. 日本妄图全面控制中国 B.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D.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援助中国 【答案】A 【解析】日本人拉着拴在中国龙鼻孔里的缰绳,挥舞着鞭子,要龙走进他画在地上的圈子,这一漫画旨在表达日本妄图全面控制中国,A项正确;这幅画创作于1937年10月,直到1938年10月以后,抗日战争才进入相持阶段,B项错误;漫画中日本人挥舞着鞭子,不能说明其速战速决的计划已经被粉碎,C项错误;图中外围的列强在观望,并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初才建立的,D项错误。 10.《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一书中写到:“上海商会和上海工业协会终于无法忍受,开始公开谴责政府的政策。政府的妥协不仅加速了工资—物价的上升,而且破坏了政府与工商业的长期联盟,而这一联盟此前一直是国民党权力结构的主要支柱之一”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国民政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B.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失去民众信任 C. 通货膨胀的政策导致内战的爆发 D. 某种程度论证了国民党失败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商会和工业协会不满国民政府,国民党统治的主要支柱之一即政府与工商业的长期联盟受到破坏,这些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论证了国民党失败的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农民对政府的态度,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现象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B项错误;加速工资—物价上升的通胀局面是内战的结果,而非原因,C项错误。 11.希腊人文主义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对该材料理解较准确全面的是 A. 重视人的作用,强调知识和道德 B. 强调理性主义,认为美德即知识 C. 追求人性解放,反对宗教的束缚 D. 认为道德至上,突出教育的功能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将人的学问引入哲学,集中在认识你自己这一课题,追求知识和真善美,反映了其强调理性主义,认为美德即知识,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重视人的“理性”和“自律”,不是笼统的人的作用, A项错误;反对宗教束缚,追求人性解放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张,C项错误;突出教育功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2.下表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法国斯特拉斯堡各类印刷出版物所占百分比的数据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主要表明了 类别时间 宗教书籍 古典书籍(哲学、文学、艺术等) 其他(占星术、几何、代数等) 15世纪末 60% 10% 30% 16世纪初 27% 33% 40% A. 宗教失去主体地位 B.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 C. 古典主义开始复兴 D. 法国成为宗教改革的中心 【答案】B 【解析】与15世纪末相比,16世纪初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宗教书籍急剧下降,哲学、文艺等古典书籍和天文、数学类图书增多,说明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推动了欧洲的文化发展,B项正确;16世纪初的欧洲,宗教并没有失去其主体地位,A项错误;古典主义复兴是在14到15世纪,C项错误;16世纪初法国斯特拉斯堡出版的宗教书籍减少,不能改变德国是欧洲宗教改革中心的结论,D项错误。 13.某校学生在编演“欧洲启蒙运动”历史短剧时,为卢梭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A.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要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B. “在社会道德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C. “这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 D. “当司法权和行政权为同一个人或同一机构独揽时,就没有自由的存在 【答案】C 【解析】“这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强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和卢梭的思想一致,C项正确;“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要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是苏格拉底的观点,A项错误;“在社会道德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是以普罗塔戈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的观点,B项错误;“当司法权和行政权为同一个人或同一机构独揽时,就没有自由的存在”是孟德斯鸠关于分权与制衡的观点,D项错误。 14.对下侧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 B. 生铁产量的增加催生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 C. 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迅速增加 D. 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整个世界市场的格局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图中)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生铁产量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A项正确;推动蒸汽机发明和使用的是生产和市场的需要,B项错误;电力的广泛使用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C项错误;改变19世纪前后的世界市格局的不是生铁产量增多,而是西方国家推行的炮舰政策和商品倾销,D项错误。 15.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成果是 A. 领导十月革命的胜利 B.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 支持太平天国的斗争 D. 发表《共产党宣言》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D项正确;领导十月革命的是列宁,A项错误; 资本主义制度至今依然存在,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C项错误。 16.1870年,洛克菲勒组建了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1880年,它提炼的石油占全美95%;1882年它掌握了14家公司的所有权,控制了26家公司的多数股票。这种现象的发展反映了 A. 自由贸易原则被逐步废止 B.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 【答案】B 【解析】19世纪后期,美孚石油公司占有全美95%的石油生产,掌握14家公司的所有权和26家公司的多数股票,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B项正确;自由贸易原则现在依然存在,A项错误;美孚石油公司掌握美国几乎全部的石油生产和许多公司的所有权与股票,与政府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同,C项错误;美国一家垄断公司的出现不能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D项错误。 17.下表是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1750年(%) 1830年(%) 1860年(%) 1900年(%) 英国 1.9 9.5 19.9 18.5 美国 — 2.4 7.2 23.6 中国 32.8 29.8 19.7 6.2 印度 24.5 17.6 8.6 0.7 A. 中、印产品所占的份额持续高于英美 B. 20世纪初美国综合国力超越英国 C. 两次工业革命影响各国产量所占份额 D. 政体变更导致中国产品份额下降 【答案】C 【解析】1750—1900年间,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反映出两次工业革命对各国生产能力的影响不同,C项正确;1860年以后中印两国在世界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开始低于英美,A项错误;只有产品份额的优势,不能说明20世纪初美国的综合国力超越了英国,B项错误;1750—1900年中国政体一直是君主专制,没有发生变化,D项错误。 18.苏俄采取租让制、租借制和合作制这三种方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不仅使苏俄获得大量资金、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科学的管理经验,而且对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出现这一作用的原因是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利用了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时期,采取租让制、租借制和合作制, 利用了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促进了苏俄经济恢复,解决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B项正确;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特点,C项错误;苏俄推行租让制、租借制时,还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 19.在1932年,有730名美国工程师和专家于不同时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作过。斯大林曾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技术建成的。上述现象说明 A. 美国政府大力支持苏联的工业化 B. 美苏是反法西斯同盟国 C. “大萧条”给苏联带来了发展机遇 D. 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1930年代,美国众多专家和技术为苏联大型企业服务,说明“大萧条”给苏联带来了发展机遇,C项正确;1930年代面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并没有支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项错误;美国专家和技术促进苏联工业化,与反法西斯无关,B项错误;苏联工业化时期,利用美国专家和先进技术,不能说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D项错误。 20.面对经济危机时期严重的失业问题,罗斯福说:“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遭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以下新政措施当中最能体现罗斯福这一想法的是 A. 颁布《社会保险法》 B. 推行蓝鹰运动 C. 成立劳工关系委员会 D. 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中将救济与劳动者发展相结合的措施是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D项正确;颁布《社会保险法》,依法保障救助失业者,不能体现对其自尊心和自力更生意志的维护,A项错误;推行“蓝鹰运动”强调的是资本家合法、有序经营,B项错误;成立劳工关系委员会与救济失业者无关,C项错误。 21.从1935年开始,美国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抵制。罗斯福新政理想遭遇挫折表明 A. “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受到破坏 B. 自由的美国面临独裁统治的威胁 C. 总统行政权过度扩张遭到抵制 D. 经济危机改变了美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最高法院宣布罗斯福新政中一些内容违宪,国会抵制罗斯福改组最高法院的计划,罗斯福新政的这一遭遇表明总统行政权过度扩张遭到抵制,C项正确;最高法院和国会的抵制使罗斯福新政理想遭遇挫折,说明“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发挥了作用,A项错误;美国面临独裁统治的威胁与罗斯福新政理想遭遇挫折不符,B项错误;法院和国会对罗斯福新政的抵制,说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没有改变,D项错误。 22.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六年间,共实施了八个国有化法案,其中包括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实行国有化,到工党下台的1951年,国有化的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这举措表明英国 A. 有效应对了经济滞胀现象 B. 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 C. 基本放弃资本主义私有制 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二战后工党政府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体现出英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的滞胀出现在1970年代,推行国有化不利于解决滞胀问题,A项错误;推行国有化政策,与福利国家制度同时进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表现,B项错误;国有化的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C项错误。 23.如图所示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苏俄(联)的 A.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B. 19世纪八九十年代 C. 20世纪二十年代 D.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大搞玉米运动是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D项正确;十月革命胜利是在1917年,19世纪五六十年代和19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没有苏维埃政权,AB两项错误;20世纪二十年代苏俄没有推行玉米运动,C项错误。 24.随着不结盟运动自身的发展壮大,它逐渐成为平衡美苏两极的第三种力量,日益受到美苏的重视。……它对美苏的政策影响很大。……美苏的一些政策主张逐渐向不结盟运动靠拢。据材料可知不结盟运动 A. 推动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 一定程度上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C. 与美苏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D. 合理调整了美苏两国外交关系 【答案】B 【解析】不结盟运动成为平衡美苏两极的第三种力量,并使苏的一些政策主张逐渐向不结盟运动靠拢,说明不结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并不是在某一区域内进行经济合作的组织,A项错误;与美苏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与不结盟运动“独立、自主、非集团”的宗旨不符,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没能合理调整美苏两国外交关系,D项错误。 25.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的思想主张和对外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它的内容有争取实现“欧洲人的欧洲”的目标,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等。它的出台表明 A. 西欧一体化形成 B. 法国和美国的同盟关系已逐步破裂 C. 美国实力的衰落 D. 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D 【解析】戴高乐主义争取实现“欧洲人的欧洲”,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这一主张表明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项正确;加强欧洲内部合作的西欧一体化与戴高乐主义反对美国霸权不符,A项错误;戴高乐主义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的观点,不能说明法国和美国的同盟关系已经破裂,B项错误;戴高乐主义争取实现“欧洲人的欧洲”,不能说明美国实力的衰落,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倡导的治学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学术实践在当时的意义。 (4)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2)出发点: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构建官方意识形态。途径: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知行合一)。 (3)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注重实学,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4)认识: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创新进取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 【解析】(1)品德:根据材料一中“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等信息,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概括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 (2)出发点:根据材料二中“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可知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途径:结合所学知识,以朱熹和王阳明为代表,说明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有外修和内求做为主要途径。 (3)目的:根据材料三中“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可知顾炎武倡导的治学目的是经世致用。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倡导实学到开创考据学先河两个方面,分析其学术实践在当时的意义。 (4)认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从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内涵、文化传承和深远影响等方面,评价、认识儒家思想。 27.白银在我国货币史上曾一度独领风骚,自从明朝中后期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主要货币后,白银便在中国近代社会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大量白银来支付贸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 材料三 1933年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昊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国际和国内因素。并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显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一般认为导致该现象的主因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造成中国白银外流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答案】(1)因素:国际: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国内:明朝中后期商品贸易的发展,隆庆开关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贸易联系。 (2)原因:鸦片走私;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战争赔款。 (3)变化:用法币取代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意义: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和物价有一定的作用;刺激了经济复苏,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在战时调整经济政策,保障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1)因素:根据材料一中“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海外白银流入中国因素。作用:根据材料一中“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等信息,从货币使用、经济发展到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等方面,分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鸦片走私、外国倾销商品和战争赔款等方面,分析19世纪中期中国白银外流的原因。 (3)变化:根据材料三中“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可知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了货币多样变为了统一使用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意义:根据材料三中“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货币统一、金融稳定、财政收入增加、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到之后调整经济、服务抗战等方面,分析币制改革带来的积极意义。 28.英国是历史上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现代化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到18世纪初,国王手中的特权越来越少,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三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荣革命前后英国王权来源的变化,并指出《权利法案》确立的的权力机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当时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一次新的斗争”指哪一事件?据材料三,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功经验。 【答案】(1)变化:从君权神授到国王权力来自议会。机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2)问题:贵族掌握政权,议会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腐败。 (3)事件:1832年议会改革。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的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4)趋势: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权力中心不断下移。经验:和平、渐进、立法、改革。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等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前、后英国王权来源的变化,机制:根据材料一中“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说明《权利法案》确立的权力机制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2)问题:根据材料二中“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 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贵族掌权、议席和选举权有限、选举腐败等方面,分析“旧制度”存在的问题。 (3)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0年代“一次新的斗争”指议会改革。原因:根据材料三中“(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 “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改革要求、人民群众的斗争和统治者的妥协等方面,分析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 (4)趋势: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可知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演变趋势是,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权力中心不断下移。经验:根据以上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和平方式、渐进发展、立法和改革手段、政治妥协等方面,分析概括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成功的经验。 29.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杜鲁门和他的助手看来,苏联被沙皇扩张传统所驱使,破坏了战时同盟协议,要向美国和西方社会发动战争,破坏它们的社会稳定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他们认定,反对苏联扩张的斗争关系到自由制度的生死存亡。杜鲁门政府根据主观臆造的苏联威胁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是冷战产生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并从心理角度分析冷战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美苏冷战对今天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 【答案】(1)变化:从同盟走向对抗。原因:美苏领导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相互猜忌和误解。 (2)评价:冷战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竞争、学习,进行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和多极化趋势出现。 (3)启示:克服民族利己主义,树立平等价值观,加强合作互信,减少误判对抗。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反对苏联扩张的斗争关系到自由制度的生死存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关系由战时同盟发展为敌对、对抗。原因:根据材料一中“苏联被沙皇扩张传统所驱使,破坏了战时同盟协议,要向美国和西方社会发动战争”,“反对苏联扩张的斗争关系到自由制度的生死存亡”等信息,从心理角度分析可知,冷战产生的原因在于两国特别是美国人缺乏安全感,双方存在猜疑和误解。 (2)评价:根据材料二中“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材料三中“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月球”,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从造成紧张与对抗,制约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促进竞争与改革,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评价“美苏冷战”。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经验、教训和原则、方式等方面,分析美苏冷战,指出其对今天我国处理国际关际的启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