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2讲 高考探究课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2讲 高考探究课教案

第2讲 高考探究课 ‎【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材料引文出处 问题设计 设问 方式 考点关键词 命题分析 ‎2012全国卷 摘编自《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1829年、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 概括(措施)类、评价类 晚清,道光帝、禁烟政策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大都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2.从设问方式来看,多采用概括类、评价(析)‎ 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 ‎3.从时间上看,以宋、晚清民国为主。从内容看,考查人物与其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 ‎4.‎ 与教材的联系,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 ‎2013全国Ⅰ卷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概括(背景)类、作用类 ‎(唐代)韩愈、古文运动 ‎2013全国Ⅱ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评价类、认识类 ‎(宋代)王安石评价 ‎2014全国Ⅰ卷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徐忠民《包公叙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 概括(原因)类、原因类 ‎(宋代)包拯(包青天)‎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2014全国Ⅱ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概括(措施)类、评价类 ‎(晚清)光绪帝、戊戌变法 ‎2015全国Ⅰ卷 据《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 原因类、作用(意义)类 ‎(元代)丘处机、成吉思汗 ‎2015全国Ⅱ卷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评析。(9分)‎ 概括(背景)类、概括(措施)类、评析类 ‎(近代)德国、俾斯麦与《非常法》‎ ‎2016全国Ⅰ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概括(背景)类、评述类 ‎(唐朝)高仙芝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 ‎2016全国Ⅱ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7分)‎ 概括(特点)类、背景类 ‎(清朝)郑板桥 ‎2016全国Ⅲ卷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 概括(原因)类、概括(特点)类、评价类 ‎(民国)蔡元培 ‎【真题体验】‎ ‎1.(2016·课标全国Ⅰ,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解析 第(1)问,据材料“唐朝开边拓土”及所处时代,得出其积极的边疆政策;任用少数民族将士体现出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另外,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综合国力的强大,民族和对外交往的繁荣等方面分析。第(2)问,高仙芝的功在于,据材料“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可得出维护了唐朝统治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他的过在于,据材料“率军征讨,大肆杀掠”“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可得出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答案 (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评述: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2.(2016·课标全国Ⅱ,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得出其作品注重体现个性;根据“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得出其作品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根据材料中他的画竹题诗“一枝一叶总关情”得出其画作具有文人画的特点,注重借物抒情,注重意境的表达。根据材料中“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说明其作品具有生活化的特点。第(2)问,结合清朝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上出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及人们的生活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3.(2016·课标全国Ⅲ,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解析 第(1)问,根据“在德国留学期间……公选”得出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根据“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无权与闻其事”得出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得出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根据“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得出教授治校,根据“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得出兼容并包;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可知蔡元培力倡并推行改革,根据“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声誉日隆”得出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了北大的声誉,结合所学可知蔡元培的改革使得北大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案 (1)原因: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 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4.(2015·课标全国Ⅰ,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结合材料中“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等信息,从成吉思汗的目的、丘处机的才能与学识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民族融合、元朝的统治以及文献记录等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 (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5.(2015·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根据材料“19世纪70‎ 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并联系德国政体的特点概括。第(2)问,“基本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等信息概括;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上述政策进行评析。‎ 答案 (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一、正确评价古代历史人物(政治家)‎ ‎1.方法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评价:‎ ‎(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2.原则 ‎(1)清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确定评价标准: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3)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4)防止以偏概全: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注意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从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上,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物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 三、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 ‎1.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 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2.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 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3.正确处理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之间的关系 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后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后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后果就背道而驰了。‎ ‎4.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 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而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