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凯博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昌平区凯博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昌平区凯博外国语学校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 ‎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故D正确;A不是根本原因,排除;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功臣、贵族,故B错误;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C错误。‎ ‎2.武王灭商后,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置庞大的殷族遗民,周公向他建议“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武王于是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王室子弟是分封的主要对象 B. 让商代贵族维持自己的统治 C. 分封前代贵族巩固西周政权 D. 完全继承商代土地耕作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封前代贵族,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置庞大的殷族遗民”说明此时强调的分封的对象是殷商后裔,并非探讨分封的主体的问题,故A项错误;分封的商代贵族,不可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此时商代贵族已经失去了统治权,故B项错误;商代的土地耕作制度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C。‎ ‎3.‎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答案】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力不大,故A错误;当时宗法制也逐渐崩溃,故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淡化,故B错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不是必须服从天子,故C错误;材料“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反映了天下共主、文化认同的心理,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再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西周宗法制下,维系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 地域关系 B. 血缘关系 C. 信仰关系 D. 财产关系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下,维系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5.周人统治东方,分封亲戚子弟,创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封建系统。诸侯经由周王,才能上通天命。在这一安排下,周代君主的权力,是将对“天”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崇拜“合二为一”——周天子既是家长,又是君主。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周人分封仅重视血缘系统 B. 周王是血缘关系的大宗和政治上最高领袖 C. 周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D. 在家国一体的理念中杜绝了贵族内部纷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周王“分封亲戚子弟,创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封建系统”、“周天子既是家长,又是君主”,反映了周朝实行分封制的同时,又将其与宗法制结合起来,可见周王是血缘关系的大宗和政治上的最高领袖,故B正确;周人分封仅重视血缘系统说法绝对,A错误;材料反映西周王权具有神秘色彩,但并非属于神权政治,C错误。D中“杜绝了贵族内部纷争”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西周分封制下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6.《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推行三公九卿制 D. 推广行省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分天下为郡县”表明秦朝实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故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海内为郡县 ‎7.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 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 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 C. 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 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为了强化皇权,秦始皇进行封禅活动,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尽管这一活动也具有A、B两项所述之意,但A、B两项都不是其主要目的。D项仅仅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幌子。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上 ‎8.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已,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朝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北击匈奴 C. 郡县制 D. 修筑长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初定,如果“又复立国”会导致“树兵”“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材料意思是天下刚安定,如果再分封诸侯国,会导致战争,再去平息争斗,就太难了。因此,秦始皇吸取历史教训,废分封,行郡县,故C项正确。A项为秦朝加强思想专制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B、D项均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与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无关,故排除。‎ ‎9. 宋朝时,某学派倡导:不读书,专做打坐功夫。假托圣人之言,迁就解释文意。该学派代表人物是 A. 朱熹 B. 陆九渊 C. 王阳明 D. 李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陆九渊的典型主张是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不需要实践,只需要静坐、沉思,类似于材料中的“不读书,专做打坐功夫”专做打坐功夫,所以在本题中,该学派代表人物只可能是陆九渊。B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九渊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0.‎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下列做法的结果与这种演变特点不一致的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 ‎②宋朝设置枢密院 ‎③明初设殿阁大学士 ‎④元朝设置中书省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导致王国坐大,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①符合题意;宋朝设置枢密院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有利于君权的加强,但不合题意,故排除②;明初设殿阁大学士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也不合题意,故排除③;元朝的中书省享有大权,不利于君权的加强,故④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1.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 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 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 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等级品位发展到新的高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明清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官职以品位为主,无对应的实权,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 ‎12.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组。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子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B项正确;材料“科举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A;虽然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但与材料中“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不符,排除C;“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材料中“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不符,排除D。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3.嘉庆四年正月初八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 A. 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 B. “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 C. 明确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D.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军机处没有军务处置权,军务处置权归皇帝,故A项错误;“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是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俱应直达朕前”表明嘉庆帝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自己的至上权威而采取压制和限制军机处的举措,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指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政治·军机处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复习时把握—个“趋势”、注意两个“联系”、抓住三个“核心”。‎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 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14.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参与机务。从中可以看出 A. 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 明太祖和康熙帝面临统治危机 C. 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 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为加强皇权,设置殿阁大学士;而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主要是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强化皇权。因此选D。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和题意无关,排除;C和题意无关,排除。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5.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翀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 A. 民族气节 B. 宋明理学 C. 克己复礼 D. 依法治国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于社会伦理进行了严格的束缚,主张寡妇不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相关的思想,从材料的分析来看,这种道德标准是宋明理学,B正确。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对中华民族品格特质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但材料内容与民族气节无关,排除A。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是回到西周的等级秩序当中,排除C项。D项依法治国是指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与材料无关,排除。所以选B ‎16.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C ‎【解析】‎ 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 ‎17.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 禁止走私贩运 B. 海禁 C. 重农抑商 D. 保护生态资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出海贸易等方面可以看出这是反映的清朝时期实行的禁海政策。B正确;“禁止走私贩运”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走私的问题,而是限制海外贸易的问题;C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由此分析,可以排除ACD,故选B。‎ ‎18.有学者认为:“首先,在票拟上,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其次,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这说明内阁的出现 A. 弥补了明太祖废宰相带来的弊端 B. 导致了君主专制的削弱 C. 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产生了制约 D.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说明内阁的权力较大,同时对于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正确;内阁首辅大臣不等同于丞相,并不能弥补了明太祖废宰相带来的弊端,A错误;内阁的设立导致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错误;古代政治属于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D错误。‎ ‎19.“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的成员指 A. 丞相 B. 殿阁大学士 C. 尚书令 D. 军机大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代皇帝朱元璋在废除了宰相制度之后,由于繁重的政务使其无法承担,于是其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帮助他协理奏章,此后内阁才缓慢出现,答案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殿阁大学士 ‎20. 修昔底德认为正确的政策是由好的领袖制定的,而极容易被煽动起来的民众情绪只会将国家引向灾难。亚里斯多德主张应使一少部分贤人从事军事、政治和宗教事业,而其它人则去种田和进行别的生产活动,这些人有公民投票权,但并不担当任何国家公职。他们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针对( )‎ A. 雅典特权民主而非自然民主的事实 B. 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所产生的弊端 C.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哲学思想 D. 智者学派极端相对主义的消极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使不同素养的人参与国家管理,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修昔底德和亚里斯多德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针对这种弊端的,由此选择B项。A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雅典民主制的范围的问题,而是说的是雅典民主制形式的弊端;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哲学思想 和智者学派极端相对主 义的消极影响在材料并未有直接的体现。‎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后来向着日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材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主要得益于 A. 贵族阶级的衰落 B. 中产阶级的壮大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全体人民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可知,商品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中产阶级力量壮大,从而推动政治向民主化方向发展。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贵族阶级衰落,排除A项;中产阶级的壮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全体人民推动建立民主政治,排除D项。‎ ‎【点睛】雅典民主政治能够建立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非常强烈。这一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往往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2.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 A. 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 B. 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 C. 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 D. 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B ‎【解析】‎ 关心城邦事务是公民意识的体现,梭伦立法规定要求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说明古代雅典的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3.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大会是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具体表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他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A. 雅典是城邦小国 B. 雅典人高涨的参政热情 C. 国家发放参政津贴 D. 必须参政的法律强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直接政治下,经常性地召开公民大会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雅典是城邦国家,公民人数相对较少,A选项正确。雅典人的参政热情,国家发放津贴和法律强制只是公民大会召开的具体条件,并不是公民大会经常召开的政治前提,BCD三项错误。‎ ‎24.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 完善法律体系 B. 稳定社会秩序 C. 保障平民利益 D. 维护帝国统治 ‎【答案】B ‎【解析】‎ 材料“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反映了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的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B正确;仅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完善法律体系的问题,故A 错误;材料只涉及婚姻和土地问题,不能体现平民的其它利益,且保障平民利益的根本目的也是稳定社会秩序,故C错误;公元前445年到公元前367年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是帝国,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主要目的”的角度出发,同时注意区分罗马共和国的时间范围,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和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5.“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罗马法这一规定体现了 A. 保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原则 B. 注重人伦的原则 C. 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D. 公正合理原则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所给引文可知没有具体提及到奴隶与奴隶主,体现不出奴隶主特权,A表述不合题意;至于注重人伦,材料中也体现不出,B选项不选;C选项中提到的私有财产材料中也没有反应。材料强调的是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原则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6.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罗马法是古罗马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统称 ‎②《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查士丁尼法典》是对罗马法的总结 ‎③查士丁尼法典由《法典》、《总论》、《汇纂》、《新敕》四部法典组成 ‎④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是古罗马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统称,而不是一部具体的法律,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查士丁尼法典》是在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持下于529-565年完成的法律和法律解释的汇编,包括四部分:《法典》、《总论》、《汇纂》、《新敕》,故①②③④表述正确。故选D。A、B和C项错误。‎ ‎27.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 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 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所以选C。其它是错误的。‎ ‎28.对英国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和政府首脑卡梅伦表述正确是 ‎①卡梅伦的权力受到伊丽莎白二世的制约 ‎②如果现在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卡梅伦为首的内阁就一定要下台 ‎③议会通过的议案,伊丽莎白二世基本无权否决 ‎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卡梅伦为首的内阁可以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A. ②③④‎ B. ③④‎ C. 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首相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所以①的说法不正确;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卡梅伦可以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不一定必须下台,所以②说法不正确,④说法正确;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象征,伊丽莎白二世无权否决议会议案,所以③说法正确。故①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①肯定筛选法,它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择肢,确定一个正确的选择肢,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择肢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②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择肢,排除包含这些选择肢的组合,再逐步筛选。③辨别法,即用肯定筛选法选出绝对正确的选择肢,用否定筛选法排除绝对错误的选择肢,从而缩小范围,针对不能直接用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确定的选择肢根据所学知识辨别是否符合题意。‎ ‎29.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协调 A. 南方与北方的关系 B. 大州与小州的关系 C. 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 D. 联邦与各州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自由人是指白人,其他人口是黑人奴隶,这一规定显然是平衡南方奴隶主和北方资产阶级利益,A正确;大州小州是参议院议员选举问题,B错误;材料不是平衡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关系,C错误;联邦与各州的关系是联邦制作用,D错误。‎ ‎30.某学生的论文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一票共和”、设计德国政治管理模式的俾斯麦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西方国家总统制的确立过程 B.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C. 走向世界的英国政治发展模式 D. 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虽然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不同,如英国和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但不管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治,德意志统一后建立的也是君主立宪政治,不能用来研究总统制的确立过程;C选项错误,美国和法国实行的都是民主共和制,没有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党制度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材料解析题 ‎3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答案】‎ ‎(1)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制度:郡国并行制。‎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可以概括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由“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以概括出郡级官员分工负责;由“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可以概括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由“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可以分析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制度,由“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可以分析出汉初地方有封国也有郡县,所以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理由,从“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和“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两个角度进行概括说明即可。‎ 第(3)问原因,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可以概括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由“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以概括出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行省拥有行政权但受到中央的节制和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两个角度来回答即可。‎ 第(4)问认识,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结合第三小题我们可以分析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另外结合所学郡县制和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而郡国并行制度则导致国家分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的认识结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元朝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郡国并行、行省制 ‎【名师点睛】地方势力的大小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紧密关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对其发展历程应该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西周时期盛行分封制;②战国时代开始推行郡县制,到了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③汉朝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④唐宋时期主要推行州(府)县制;⑤元代行省制度开始推行,并辅以州(府)县制。‎ ‎3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民主政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主政治的保障和支撑。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初为君主政体,不久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他们全是贵族。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最多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材料三 学者马克垚认为:“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 材料四 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为材料一中“政治自由化”确立奠定基础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正式确立的标志又是什么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对后世有借鉴意义的做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中央和地方以及权力分配上是如何警惕“专制政治”的?‎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哪一项政治制度?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民主和美国等西方民主的本质区别。‎ ‎【答案】(1)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 ‎(2)实行选举制、代表按比例分配、任期制(连任不超过两届)。‎ ‎(3)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大权,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或三权分立,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西方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可知是梭伦改革。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结束了一个多世纪的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后确立。此后,雅典的社会矛盾不再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了,而是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古希腊从此进入以雅典为中心的古典时代。‎ ‎(2)从材料二“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最多只能担任两届议员。”直接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对后世有借鉴意义的做法即可。‎ ‎(3)从材料三“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4)第一小问从材料四“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可知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西方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