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永春一中2020届高三(上)期初考历史试卷(2019. 8)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景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 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 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 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2.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交融 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3.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5.吕思勉在《先秦史》中记载:“据实物为史料,今人必谓其较书籍为可信……其实亦不尽然。今之所谓古物,伪者恐亦不啻(不啻:不只)居半也。”作者认为( ) A.实物史料比书籍史料更可信 B.实物史料可以客观反映现实 C.书籍史料的史料价值为最高 D.实物史料有作伪而不可尽信 6.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打击强宗富豪 B.强化北方防务 C.防止割据再现 D.建立专制皇权 7.湖北云梦出上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 ) 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 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 8.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 时期 议题 理据 内容 汉文帝 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 灾异 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 汉武帝 礼法·议尊宝鼎 祥瑞 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汉光武帝 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 灾异 六年有日食之异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9.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10.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 )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11.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 B.民主意识的萌发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理学思想的影响 12.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这主要得益于( ) A.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B.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C.“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 D.宋明理学迅猛发展 13.清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14.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15.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 A.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与时俱进 16.雅典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这说明当时雅典( ) A.注重培养公民责任意识 B.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C.戏剧表演融入民主原则 D.教化功能贯穿戏剧始终 17.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 ) A.简化了司法程序 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C.彰显了契约精神 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18.下图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受欢迎的家具之一,梳妆台下的丘比特欲将爱神之箭射向打扮的居家淑女,另一位小天使手握鲜花准备献给梳妆的女主人。该家具反映当时( ) 丘比特梳妆台 A.人们向往罗马神话般的爱情生活 B.普遍关注现世生活 C.要求摧毁“上帝造人”的世界观 D.社会奢靡之风泛滥 19.“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 A.天赋人权说 B.分权制衡说 C.社会契约论 D.三权分立说 20.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21.南北战争后,美国制定并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宣布: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这一修正案( ) A.维护了美国的共和体制 B.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 C.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D.保障了美国公民的权利 22.部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法国大革命后认为,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这反映出当时( ) A.部分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B.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 C.浪漫主义者过分的强调理性 D.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尚不成熟 23.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表明法国( ) A.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 B.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 C.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D.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 2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任何一邦的商品均可自由输入另一邦,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 执行。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 A.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皇帝的行政权受议会约束 D.皇帝拥有征税自由 二、非选择题 (3大题。25题25分 ,26题12分,27/28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对官员进行德化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腐败的立法工作,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官员行为。《唐律疏议》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把有关惩治贪污犯罪的规定作为法律固定下来,对官吏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等进行界定……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洁、惩恶扬善、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查处了不少贪污受贿案件。 ——摘编自张乐贤《浅析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对策》 材料二 雅典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制度……“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投票,不称职者,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公职人员任满离职时,也要接受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审查。 ——摘编自张慧、张文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材料三 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总是相伴而行,这从西方发达国家反腐实践中可以看出……170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吏治澄清法》。1854年和1855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枢密院令”,决定在大不列颠实行公开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1870年,政府又颁布了文官改革令,建立了现代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柴世民、武丽华《浅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防范官员腐败的对策并进行评价。(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雅典为防范公职人员腐败所采取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防范官员腐败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作用。(9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 民主之国,其法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校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俾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并,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一1894年)选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三个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 历史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27、28两道历史试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 差官录问制度是指审理结案之后,议刑之前,对重案再次差派官员提案录问案犯的程序。宋代继承前制制定了更加完善的规则。要求录问过程皆审查案状、读示结款、核实供词,“令实则书实,虚则陈冤” 。如果犯人承认所供属实,无有异同,再进行议刑程序;如果犯人在录问中称冤,则另差官别勘。对县级重案的录问一般由县令、佐集体进行。对州级重案的录问,规定由“邻州选官”录问。对命官刑案的录问,皆由上级审判机构差官进行。京师刑案则一般选御史官担任录问官。御史台狱案差派其他部门的官员进行录问。《庆元条法事类》还规定:录问官如能驳正死罪一人,命官减磨勘二年,吏人转一资;二人者,命官转一官,吏人转二资。案有当驳之情,而录问官司不能驳正,致罪有出入者,减推司罪一等。这对于减少刑狱冤滥确实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完善差官录问制度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差官录问制度作简要评价。(9分)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材料 托马斯·潘恩1737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穷苦匠人家庭,幼年失学,境遇坎坷,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他曾在伦敦图书馆潜心研读,“这个制度是合理的吗?它与自然法则和谐一致吗?”是其思考研究政治问题的基本思路。1774年,潘恩组织了下级税吏要求增加工资的请愿,请愿失败后,他因“反政府”思想被免职,被迫离开英国。1776年1月,流亡北美的潘恩发表《常识》,以“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 的口号激励北美人民。《常识》出版后,潘恩投笔从戎,直接投身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潘恩在伦敦出版《人权论》,激烈抨击攻击法国革命的言论,引起轰动。《人权论》抨击英国政体的保守性,详细解释了美国共和政体的成功经验。潘恩认为法国革命是“美国原则移植到欧洲的第一批丰硕成果”,呼吁“法国人民应该起而效仿美国”,在法国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摘编自朱学勤《两个世界的英雄——托马斯·潘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潘恩民主思想形成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潘恩民主思想的影响。(7分) 永春一中2020届高三(上)期初考历史参考答案(2019. 8)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C B B D A B C A C D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C D A C B C D C A D B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 ,26题12分,27/28题15分,共计52分) 25.(25分) (1)对策:①对官员进行道德教育; ②运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官员行为; ③建立较为严密完善的监察制度。(6分) 评价: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吏治的清明; ②但其根本上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4分) (2)措施:①实行公职人员的轮流任职制; ②规定公职人员的任职期限; ③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和审查。(6分) (3)特点:法律防范与制度防范相结合。(3分) 作用:①促进了英国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善; ②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为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6分) 26.(12分) 示例: 不当之处一:把近代德、日等国视为与晚清中国一样的“君主之国”。 说明:君主政体主要有封建君主专制与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两种。晚清中国属于前者,而近代德、日,其政体虽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属于后者,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不当之处二:认为“民主之国”(即民主共和制)中的总统无权。 说明: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在行政方面拥有广泛的权力。二者都是本国国家权力的中心。 不当之处三:过分夸大西方国家议会的权力。 说明:西方政治注重分权与制衡,如英国,首相实际上对议会负责,但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权力相对独立平等,又互相制约。 不当之处四:认为“民主之国”的政治理念与孟子仁政思想相同。 说明: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其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主权在民”,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当之处五:对西方政党政治的认识比较片面。 说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以美国为例,其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一方面容易造成政治分化、社会分裂,另一方面,两党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当之处六:过于推崇“君民共主”政体(即君主立宪制)。 说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不同的国家根据国情确立了不同的政体,没有好坏之分。君主立宪制并非“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如英国君主为“虚君”,而近代德意志帝国皇帝却掌握着国家实权。 (说明:若有其他答案或列举其他史实,且史实正确、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7.(15分) (1) 措施:①制定了严格的录问程序; ②规范了录问官的分级选任; ③明确了录问官考核。(6分) (2) 评价:积极:①一定程度上减少冤假错案的出现; ②有利于审判过程的相对公平; ③促进了宋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完善; ④为后世司法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局限:本质上仍属于封建社会下的“人治”,实际效能有限。(9分) 28.(15分) (1)背景:①启蒙运动的深入开展(启蒙思想的传播); ②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③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践与局限; ④丰富的个人社会阅历及对自由平等的追求。(8分) (2)影响:①冲破了欧洲思想界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迷信; ②激发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进程; ③促进了法国革命的民主进程; ④丰富了启蒙思想。(7分)查看更多